2010年8月11日《牛城晚报》 ■黎明 前苏联的著名作家尤里邦达列夫曾说过:“几乎在每个人的命运中,书上的语言都起过无可比拟的作用,谁要是没有被一本好书俘虏过,那将是最大的遗憾。”是啊,假如人类社会没有书籍,那么这个世界该有多么荒芜,多么空洞呀! 犹记得,儿时放牛,悠闲地躺在河边看书,金色的夕阳斜照在我脸上,似乎在有意地渲染着一个乡村少年的金色童年,为他装饰着贫瘠而简单的幸福。这种简单的幸福,不仅让我沉醉,更让我振奋。 童年的这段阅读经历,虽然量不多,但却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注入了珍贵的精神营养。不仅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信仰,更让我明白什么是黑、白、忠、奸、信、义,什么是大爱无边。这无疑在不经意间建立了一个乡村少年精神世界的价值体系,清晰地树立了我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随着岁月流走,渐渐长大。变化的是年龄、是容颜,始终不变的是爱书的情结。六年的中学时代,经历了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幸好始终有最忠实的朋友——书的陪伴,使我顺利地跨过了许多沟壑与阴霾。 进入高中,由于住校,因此每个星期母亲会给七、八块钱作为菜钱。那时学校食堂每份菜卖五毛钱,可是我不舍得花,每个星期一日三餐都是吃从家里带来的腌菜、豆豉等咸菜,将省下来的钱全都买了参考书和文学杂志。正是这种澎湃的激情使我顺利地通过了那“黑色的七月”。 印象最深的是曾淘到过一本《西方哲学家传略》下册,写的是19世纪以前世界著名哲学家们的生平传记。读完这本书,我突然发现原来这世界上还有诸如:胡塞尔、康德、尼采、叔本华、孔德、卢梭等一大批优秀的哲学大师。使我这个农村娃,犹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兴奋。也像心里突然打开了一扇窗,一束强光照进来,照得心里亮堂堂的。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如痴如醉地爱上了哲学。不仅将那本《西方哲学家传略》当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并且把它当成了寻找哲学殿堂的地图。在随后的大学生活中,还有幸读到当代作家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以及丁远峙的成名作《方与圆》。 正是这些平凡人、伟人或大师们的精神和思想,引领着我步履蹒跚地走出了校门,步入社会。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坎坷和波折,心境也时有低迷或高昂,时有平静或澎湃。幸好始终有墨香相随,良书相伴。 时常掩卷深思,心中思绪浮浮沉沉,颇有感叹世事苍桑、人海茫茫之情,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后记中写道:“希望将自己的心灵与人世间无数的心灵沟通。”这也正是我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读书的真正目的。 书,就像清泉,不仅滋润心灵,更赐予困顿中的人们希望的甘甜。 书,也像绿荫,庇荫着不敢平庸而奋斗的人们步入自己理想的圣殿。 书,更像灯塔,总为挣扎在生活之海的人们指明方向,而不至于迷途。 是呀,书如人生,人生如书。从厚变薄,从薄变厚,来来回回,即是春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