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瑗的教育思想

 江山携手 2015-01-29
    摘  要  胡瑗教育思想丰富,其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明体达用等思想和首创分斋教学制度对后世影响较大。教人有法,与学生亲如父子,是胡瑗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胡瑗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对今天教育工作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胡瑗  教化  明体达用  分斋教学  示范

      胡瑗(993—1059),北宋泰州海陵(今如皋)人。胡瑗祖上世居安定(今陕西省安定县),门人学者溯其源,称其为安定先生。胡瑗是北宋初年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与孙复、石介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同为宋初理学先驱。《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序录》云:宋世学术之盛,安定、泰山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但就教育而言,胡瑗的影响则更大。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对宋初教育理论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教育主张有些至今仍对我们有启发。
    一、天下之治在人才的教育作用论
    胡瑗深刻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培养人才、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他在《松滋儒学记》一文中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精辟地阐明了实现天下之治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学校教育的思想。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他批评自汉唐到宋初的学校教育所存在的各种弊病,认为已违背先王教化之意。主张改革教育,改变空疏的俗学,讲授穷经治事的实学,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胡瑗重视学校教育,重视人才培养,不只是局限于文职人才。他从宋朝当时边事频繁,迫切需要军事人才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中国教育史上较早地提出设立武学,培养既知忠孝仁义之道,又知制胜御敌之术的武职人才。中国古代培养军事人才的武学,最初设于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但设置仅数月即废。胡瑗认为这是由于官非其人,而不是不要设置武学。翌年,他上书请设武学,并提出了如何设立的具体主张。他说:顷岁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废。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大明深义。孙复而下,皆明经旨。臣曾任丹州军事推官,颇知武事。若使尧臣等兼莅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知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于武臣子孙中,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习之,则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②他还撰成《武学规矩》一卷进呈。胡瑗的建议虽然由于遭到反对而没能成为现实,但是他从当时实际需要出发,提出设立武学,培养军事人才的主张是正确的。
    尤为可贵的是,胡瑗在培养人才时,对那些初步显露出一定才华的学生往往给以特别的爱护,热心扶植。《宋史·道学列传》记载,程颐在18岁时游太学,当时胡瑗刚到太学任教,他以颜子所好何学为题问诸生,程颐写了一篇《颜子所好何学论》(见《河南程氏文集》卷第八)作答。瑗得其文,大惊异之,即延见,处以学职。类似记载,在《宋元学案·安定学案》《安定言行录》中还有。例如:
    周之道,字觉民,湖州长兴人。少刻意于学,年十三以文谒胡先生,先生奇之,因留受业。
    潘及甫,字宪臣,扬州人。励志文行,闻胡安定倡学于湖,负笈从之,以其文呈安定,安定喜曰非诸生比也,遂补学职。
    胡瑗不愧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其爱才之心,育才之切,跃然纸上。这是值得我们教师借鉴的。
    二、明体达用的教育目的论
    自隋唐盛行科举制度以后,士人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入仕参政。唐朝科举考试重词赋。于是一般士人便热衷于科举功名,他们专习辞赋以应付考试,崇尚浮华文辞,而鄙视真实学问,尚文词而遗经业。学校日益成为准备科举考试的场所,科举日益重,学校日益轻
    科举考试制度对士人学风和学校教育带来的这种消极影响,在北宋初年严重存在。刘彝在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说: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陋薄。”③当时虽然设立了国子监,但成为品官子弟游寓的场所,有教育之名而无教育之实。仁宗时天章阁侍讲王洙说:国子监每科场诏下,许品官子役然试艺,给牒充广文、太学、律学三馆学生,多致千余。就试试已,则生徒散归,讲官倚席,但为游寓之所,殊无肄习之法。居常听讲者,一二十人尔。”⑤王应麟在《玉海》中也这样记载仁宗时国子监的情况:每逢解试期,国子监召集四方学子前来应试,优者选送,此时监内,颇有人满之患。迨考试终结,即云消烟散,热闹一时,寂寞永久,有教育之名而无教育之实。胡瑗对此状况深为忧虑。蔡襄在《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中记述胡瑗当时的心情,常常患隋唐已来,仕进尚文词而遗经业,苟趋禄利。胡瑗的学生刘彝也回忆说,在宋仁宗明道、宝元时期(1032-1040年),臣师尤病其失。为了纠正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专讲究声律浮华的辞藻,使世风民俗浇薄,学校教育蜕败的时弊,胡瑗遂提出以明体达用之学教授学生,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即所谓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
    对于什么是圣人体用,刘彝曾对宋神宗作过概括的说明: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诗、书、史、传、子、集,垂法后世者,其文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⑦很清楚,所谓明体,指懂得君臣父子、仁义礼乐等封建伦理纲常和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所谓达用,指不仅要自己,而且要能把封建伦理纲常、道德规范等通达于实际,运用于实践。也就是说,学校教育不能只是为了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而是要培养既精通儒家经书,具有封建道德,又能在实践中运用,具有实际才干的人才。
    胡瑗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可以说一直在为贯彻这个思想而辛勤努力,并取得了很大成功。欧阳修在《胡安定先生墓表》中说,胡瑗在湖州州学,以明体达用之学教授学生,他们学成之后,又各以所学传授,这样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胡瑗的学生刘彝更是概括了老师一生的教学活动,说先生夙夜勤瘁,二十余年,专切学校,始于苏湖,终于太学,出其门者,无虑数千余人。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皆臣师之功”⑧。充分肯定了胡瑗一生贯彻明体达用思想的成功,以及对于纠正时弊、改变学风所起的积极作用。
    胡瑗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对宋代书院及后世的教育也发生了积极影响。如宋代东山书院,规矩为国初书院,肄业则明体达用如湖学”⑨。宋代以后有些著名教育家,也非常推崇胡瑗明体达用敦实学的思想。如清初的颜元说:惟安定胡先生,独知救弊之道的实学不在空言……可谓深契孔子之心矣。”⑩提出儒者士人当远宗孔子,近师安定。他自己称胡瑗为师,并因为不与胡瑗同时,不能当面求教而抱恨,安定先生真吾师,恨不及门。他主张治学当宁粗而实,勿妄而虚,显然是受胡瑗的影响。
    三、首创分斋教学制度
    为了贯彻明体达用的思想,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胡瑗对教学制度作了大胆改革,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创立了分斋教学制度,这是胡瑗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中最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也是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独特贡献。
    分斋教学是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崭新的教学制度。这种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两部分,经义斋选择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学习儒家经义。治事斋,又称治道斋,斋内分设各种不同学科。《程氏遗书》载:胡瑗在湖州置治道斋,学者有欲明治道者,讲之于中,如治兵、治民、水利、算数之类。治事斋的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科为主修,另选一科为副修。治事则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⑾很显然,经义斋和治事斋的培养目标不同。经义斋以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为目标,即所谓可任大事者,因此,它对学生的来源要求较高,学习内容是儒家经典;治事斋则意在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如治民以安其生,讲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是也这种专长一般多掌握一门就多一样好处,于是便有主修和副修的考虑。可见,胡瑗不仅分别设置经义斋和治事斋,规定学习不同科目,又提出各斋不同的培养目标,这确实是很有创造性的。
    胡瑗创立分斋教学制度,其目的在于提倡实学,反对当时崇尚的专讲究声律浮华的辞藻,以应付科举考试的空疏之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材质,把他们培养成为通经、治事的有用人才。《宋史·选举志》载:安定胡瑗设教苏、湖间二十余年,世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清末易甲南在《经义治事两斋论》中说得更透彻:夫隋唐以来,仕进多尚文辞,苟趋功利,实学之不明久矣。安定先生起而正之,鄙词章记诵之功,而以经义之讨论养其德;薄寻行数墨之士,而以治事之干济扩其才。既有以深之于根柢,使其学切而不浮,复有以练之于材,能使其学实而可用。”⒀事实也正是如此。经胡瑗分斋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信其师说,敦尚行实。有的谙于经义,有的老于吏事。史载胡瑗在湖学的学生很多,经常受业的有数百人。从现在能考的二十多位学生中,其中精通经学的有顾临、朱临、翁仲通、杜汝霖、倪天隐、陈高等。练达治事的,有的善治民,如莫表深中进士后,累官光禄丞、知饶州,称循吏;有的善战,如卢秉因击夏酋有功,官迁龙图阁直学士;又如苗授因累立战功,官拜武泰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等;有的善治水,如刘彝,守章贡,州城东西濒江,每春夏水潦入城,民尝病浸,水退则人多疾死,前后太守莫能治。彝至,乃令城门各造水窗凡十有三间,水至则闭,水退则启,启闭以时,水患遂息。”⒁因此,当时社会上盛赞湖州州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湖学多秀异,其出而筮仕,往往取高第;及为政,多适于世用,若老于吏事者”⒂。看来,这赞誉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胡瑗创立的分斋教学,是对教学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在中国教育史上,早在孔子设立的私学里,就有孔子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教人的记载。后来的魏晋南北朝时,宋朝设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个学馆,又有开分科设学之先的说法。孔子以四科教人和宋朝开四馆设学,在教育史上确实有其积极意义。然而,就分科的具体内容来说,无论是孔子的四科,还是南朝宋朝的四馆,基本上仅是囿于文科,还没有包括自然科技方面的一些学科。隋唐时期,设立了算学、书学、律学等专科学校,在中国学校发展史上是一大进步。但是这些学校的地位比儒学低得多,规模也小得多。直至胡瑗创立分斋教学制度,才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在同一学校中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同时传授经义和时务;治事斋分设多科,把民、兵、水利、算历等实用、自然学科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之中,破天荒地与儒家经典取得了同等的地位;并且,治事斋学生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开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
    分斋教学制度产生后,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四方之士,云集受业,纷纷到胡瑗主持的湖州州学来求学。甚至京城开封设立的太学,也取胡瑗法以为法。而且,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颜元曾说:秦汉以降,则著述讲论之功多,而实学实教之力少,宋儒惟胡子立经义、治事斋,虽分析已差,而其事颇实矣。”⒃晚年他规划漳南书院,分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贴括六斋,是直接借鉴和发展了胡瑗的分斋教学制度。另外,清朝有些书院,如中江讲院等,直接仿效胡瑗分斋教学的思想和经验,设立经义和治事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末在兴学堂、改书院的热潮中,胡瑗分斋教学制度又受到社会重视,作为一种理想的教学制度重新被提了出来。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刑部左侍郎李端棻在著名的《请推广学校折》中,提出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其省学大学所课,门目繁多,可仿宋胡瑗经义治事之例,分斋讲习。⒄”同年,翰林院侍讲学士秦绶章提出整顿书院三条办法:定课程、重师道和核经费,其重点在于制定课程,要求仿胡瑗分斋教学制度,分设六类课程,书院生徒可以自由选择,专攻一艺或兼习数艺。他说:整顿书院约有三端:一曰定课程。宋胡瑗教授湖州,以经义,治事分为两斋,法最称善;宜仿其意分类为六:曰经学,经说、讲义、训诂附焉;曰史学,时务附焉;曰掌故之学,洋务、条约、税则附焉;曰舆地之学,测量、图绘附焉;曰算学,格致、制造附焉;曰译学,各国语言文字附焉。士之肄业者,或专攻一艺,或兼习数艺,各从其便。”⒅当然,在西学东渐,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已陆续被介绍到中国来的清末,仍然推崇胡瑗的分斋教学制度法最称善,其观点未免有失偏激。但是,在新创设的省城大学,主张仿效胡瑗分斋教学的成功经验,分斋讲习各门课程,对以学习八股文、贴括为主的书院进行整顿,改而学习经学、史学、掌故学、舆地学、算学、译学等,在当时仍不失为一种积极可行的主张。因此,分斋教学制度在清末兴学堂、改书院热潮中重新受到青睐,并不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总之,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是中国古代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不但对于当时学校教育的改革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是对于宋代以后的学校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⒆   。可以说,这种制度是近代教育中实行的文、理分科教学和主修、副修相结合制度的先声,无论是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有重要意义。
    四、教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
    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勇于改革的探索精神,使胡瑗逐渐摸索出一些积极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宋史·胡瑗传》说:瑗教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具体说,胡瑗的教人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突出重点,联系实际
    胡瑗精通儒家经书,尤长于《易》和《春秋》。他向学生传授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义。他讲经抓住要领,重点突出,着重阐明儒家经典的要义”———忠孝仁义礼乐之道,循循诱导学生掌握修已、治人的道理,很受学生欢迎。蔡襄在《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说,胡瑗在苏、湖两州教授,解经至有要义,恳恳为诸生言其所以治己而后治乎人者。学徒千数……信其师说,敦尚行实。《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也说,他在太学执教,讲经音韵高朗,旨意明白,众皆大服
    胡瑗讲经还重在通经致用,他往往联系实际,运用当时典型事例说明经义。他的学生王得臣在回忆当初在太学听讲的情形时说:朝廷命主太学,时千余士,日讲《易》,予执经在诸生列,先生每引当世之事明之。还说,当胡瑗讲到《易经》小畜,解释畜,止也,以刚止君也时,举了赵普不顾宋太祖的反对,接连三次推荐一个谏臣,直到宋太祖最后采纳的事例。⒇  
    2、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不同材质,学习不同的科目;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因其所好,发展其长,实施因材施教。这是胡瑗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并认真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也是他的学生成才各不相同的重要原因。
    早在他主持湖州州学期间,创立了分斋教学制度,把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选入经义斋,学习儒家经典;其他学生则选入治事斋,学习治事、治民、讲武、堰水等具体实用学科,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待到太学任教,他更是自觉地实施这一教法。他十分细致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和才能,依据各人的志趣和特长,分成相应的组互相进行讲习,使每个人都能够发展专长,学有所成。而且,胡瑗还采取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这样记载了胡瑗在太学的教学活动:先生初为直讲,有旨专掌一学之政,遂推诚教育多士。亦甄别人物。故好尚经术者,好谈兵战者,好文艺者,好尚节义者,使之以类群居讲习。先生亦时时召之,使论其所学,为定其理;或自出一义,使人人以对,为可否之,或即当时政事俾之折衷。胡瑗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人人皆乐从的良好教学效果,培养出了许多各有专长的人才。有的长于经义,如顾临对于训诂的研究,朱临和翁仲通对于《春秋》的研究,以及杜汝霖对于《易》的研究;有的长于政事,如范纯仁、钱公辅、江致一;有的长于兵战,如苗授、卢秉;有的长于文学,如滕元发、林晟;有的长于节义,如徐积、周颖;有的长于治水,如刘彝;也有的长于古乐钟律,如欧阳发,等等。欧阳修赋诗曰:吴兴先生富道德,诜诜子弟皆贤才。21)充分肯定了胡瑗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成功。
    3、游历考察
    胡瑗认为广为游历考察,对于开阔人的眼界,不断获得新知识是非常有益的。他曾说: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22)因此,为了使学生的知识避免滞于一曲,隘吝卑陋,他的教学中除了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之外,还十分注重组织学生游历、参观和考察,以广其闻见,不断增加知识和切实掌握知识,形成了胡瑗教学的又一个特点。
    在湖州州学任教时,他曾亲自带领学生数人,从吴兴出发到陕西潼关等地游历考察。丁宝书辑《安定言行录》一书,生动地描绘了这次教学活动的具体情况:一日,尝自吴兴率门弟子数人游关中,至潼关,路峻隘,舍车而步。既上至关门,与滕公(宗谅)诸人坐门塾。少憩,回顾黄河抱潼关,委蛇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万里,形势雄张,慨然谓滕公曰:此可以言山川矣。学者其可不见之哉!’”
    人的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胡瑗当时虽然不可能有这样明确的认识,但是,他已经注意到游历考察可以对人的知识起到广其闻见的积极作用,并且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身体力行,亲自带领学生广为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等,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人情物态、南北风俗等,这在当时尚声律浮华之词,一般士人热衷于科举功名的浇薄社会风气中,无疑是吹进了一股清新的气息。
    4、注重人格感化
    胡瑗重视经学教学,也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他既是一位卓越的经师,又是一位封建社会杰出的人师。胡瑗进行道德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注重人格感化。他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化学生,使他们如坐春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接受封建道德规范。蔡襄在《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中说:胡瑗为苏湖二州教授,严条约,以身先之。《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也称先生倡明正学,以身先之。即使是在大热天,他也必定是终日穿着公服坐在堂上会见诸生,行严师弟子之礼。胡瑗本人对于反映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的各种封建礼节,如事父兄之礼、事君之礼等,平时也悉心研究,模范地执行。因此,当接受皇帝召对时,他无须先就合门习仪,而能做到拜舞之容,登降之节,蔼然如素宦于朝者。胡瑗曾孙胡涤曾生动地记述了这一情景:侍讲当召对,例须先就合门习仪。侍讲曰:吾平生所读书,即事君之礼也,何以习为?’……人皆谓山野之人,必失仪。及登对,乃大称旨。上谓左右曰:胡瑗进退周旋,举合古礼。’”23)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学记》也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胡瑗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封建道德规范的模范行为,产生了强大的教育力量,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教育效果。他的学生不仅勤奋努力进德修业,而且养成了醇厚和易之气。他的高足弟子程颐经常对人说:凡从安定先生学者,其醇厚和易之气,一望可知。24)甚至他的学生在言谈、举止、服饰、容貌等方面,也深受胡瑗的影响,使人一望便知道是他的弟子,欧阳修曾说:先生弟子其高第者,知名当时,或取甲科居显仕。其余散在四方,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可知为先生弟子25)。《宋史·胡瑗传》也称: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常居四五,随材高下,喜自修饬,衣服容止,往往相类,人遇之虽不识,皆知其瑗弟子也。
    当然,胡瑗进行道德教育,除了自己带头示范、以身作则之外,也强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由于这种要求是建立在他自己以身先之的基础上,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变成他们自己的要求与行动。他的学生徐积初次见他时,头容少偏,胡瑗就厉声地说:头容直。徐积猛然反省,领悟到不但自己头容要直,而且心也要直,从此不敢有邪心。后来,徐积常说他在安定先生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对于先生所教导的道理,他一个字都不违背。而且徐积在自己执教当老师后,在众多学生面前,多于空中书一字。且云:于安定处得此一字,用不尽。’”26)  
    5、注意体育和音乐教育
    胡瑗重视传授经学,注重道德教育,也关心学生的健康,注意体育。他在太学执教,常常教导学生吃饱饭后不可以马上学习,而应当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安定言行录》载:胡瑗判国子监,其教育诸生有法。先生语诸生:食饱未可据案或久坐,皆于气血有伤,当习射、投壶、游息焉。’”而且,他还注意音乐教育,以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他对音乐很有研究,多次参加朝廷议乐和铸造古乐器。著有《景祐乐府奏议》、《皇祐乐府奏议》和《皇祐亲乐图记》(与阮逸合著)等音乐专著。在太学,每次考试结束,他便掌仪率诸生会于肯善(堂),雅乐歌诗,乙夜乃散27)。其他各斋学生也纷纷自己歌诗奏乐,以至在学校外面也能听到琴瑟之声。太学的学习生活既是紧张的,又充满了活泼欢乐的气氛。
    五、亲如父子、情同手足的师生关系
    胡瑗与他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宋史·胡瑗传》是用这样一句话概括的:胡瑗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许多事实表明,这不是一般的溢美之词。
    胡瑗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弟,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如有学生病了,他会像慈父一样关怀。学生安焘勤奋好学,胡瑗曾多次当众夸奖他。安焘患有疾,但仍坚持听胡瑗讲经。由于听讲的人数多,安焘常常被挤在正房对面或两侧的小屋里站着听,有时毛病就突然发作。胡瑗对他十分关心,急忙使人掖之以归,调护甚至。后来,安焘三作执政,官至观文殿学士以终。
    对于勤奋好学的学生,胡瑗是如此关心,对于那些在人生道路一度走过弯路的青年学生,他也同样满腔热忱,寄于希望。他不是一味苛责他们的过失,而是重在开导,启发他们自觉洗心向道。他说:圣人不贵无过,而贵改过,勉勤事业。28)《宋元学案·安定学案》记载了胡瑗谆谆教诲一个青年学子迷途知返的生动实例:某先生,番禺大商子也。安定为国子日,遣之就学京师,所赍千金,儇荡而尽,身病瘠,将危,客于逆旅。适其父至,闵而不责,携之谒安定,告其故。曰:是宜先警其心,而后教谕之以道也。乃取一帙书曰:汝读是可以知养生之术,知养生而后可学矣。视之乃《素问》也。读未竟,惴惴然惧伐性之过,自痛悔责。安定知已悟,召而诲之曰:知爱身则可修身,自今以始,其洗心问道,取圣贤书次第读之,既通其义,然后为文章,则汝可以成名。’”这位青年学生果然不负胡瑗的教诲,他痛改前非,勤奋学习,最后终于取上第而归,考取了进士。胡瑗如此关心爱护学生,难怪有人把他比作像冬天的太阳一样温暖可爱。
    胡瑗对学生深沉的爱,博得了学生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在学生的心目中,胡瑗不仅是他们道德和学业上的良师,也是他们为人的楷模。因而,他们努力效法胡瑗的言谈、举止、容貌、服饰等,以至人遇之虽不识,皆知为先生弟子也。对于胡瑗教诲的道理,学生更是牢牢记住,认真去实行。徐积就常说:吾于安定之门,所得多矣,言之在耳,一字不违也。29)而且,他们还将所学去教育别人。范仲淹次子范纯仁,早在苏州郡学就从学于胡瑗,后来他因曾患目疾,不能看书,但遇有来访者,仍不忘举诸经大义告之。并且在讲完之后,他总要说明此先公之训也;或曰此翼之先生之语也,此明复先生之语也。他还常说:学者当有所宗,其自受教于翼之先生,不敢有非僻之心。30)表示了对自己老师的尊重和信任。
    胡瑗晚年因病辞离太学,当他离开京城开封,前往杭州养病时,太学学生和朝廷贤士大夫纷纷前往相送,出现了依依不舍的动人景象。欧阳修描绘说:胡瑗东归之日,太学之诸生与朝廷贤士大夫送之东门,执弟子礼,路人嗟叹以为荣31)。《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也载:东归之日,弟子祖帐,百里不绝,时以为荣。老师东归,出现学生百里相送的盛况,足以表明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胡瑗与他的学生之间这种亲如父子、情同手足的师生关系,实是胡瑗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借鉴的宝贵经验。
    综上所述,胡瑗是北宋初年一位躬行实践的著名教育家。他在长期从事教育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内容丰富的教育思想,不仅曾在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教育工作也有借鉴意义。这一份历史上宝贵的教育遗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参考文献: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第一五五册,第7页。
    《宋史纪事本末》卷三十八。
    ③⑥⑦⑧⑾⑿21)(24)(26)(28)(29)《宋元学案·安定学案》。
    《宋史》卷一百五十七校勘记云:此处文意不明,疑役然二字乃投状二字之讹。
    ⑤ (27)  《宋史·选举志》。
    《谢叠山集》卷二。  
    《四存编·存学编》卷三。  
    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二。  
    《独醒杂志》卷三。        
    22)(23)丁宝书辑:《安定言行录》卷上。  
    《四存编·存学编》卷一。  
    《皇朝政典类纂》卷二二六。  
    《皇朝经世文新编》卷五上。  
    陈学恂:《胡瑗的教育思想》,《杭州大学学报》,1959年,第4期。  
    王得臣:《尘史》。      
    (25)  (31)《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十五。  
   (30)《独醒杂志》卷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