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施今墨中医学术思想概述

 zhangligai 2015-01-29
施夸墨【1881~1969)浙江萧山人,十三岁从其舅父— — 河南南阳名医李可亭先生学医, 以后人山西涵政学堂、京师浩政学堂, 开始接受革命思想井追随黄兴奔走革命, 文志推翻清王朝。与此同时,也奠定了施先生矢志革新的思想。中华民国成立后, 施先生退出政界悬壶京门,“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不久名声大噪,治人无算,誉为京都四大名医之一。施先生于1932年创办华北国医学院, 先后收徒六百余人, 夸已桃李满天下, 皆为各地中医之骨干。解放后任北、协和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及邮电医院中医顾问, 被推选为垒国政协二、三、四届委员,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迫害, 不幸于$969年逝世。
施令墨先生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革新二字, 现分述如下:
一、力倡中西压结合。 六十年前, 施先生就说: “中国医学, 古奥玄深, 寿世保民, 已具有数千年悠久之历史, 诊断治疗之珐 ,善用之知者, 往往得心应手,获效如神,绳之以今日之实验医学,则知其意义亦复近似? ? 宜亟以科学方法阐观之, 讲通之,整理而辑述之”。又说: “中医改进方法, 舍惜用西医之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证,实无别途。” 曾有诗日: 光电声波同位素,也应采取入医经。 早在三十年代, 施先生就具此革新思想, 称施今墨先生为中西医结合的失驱是当之无愧的。施先生在创办的华北国医学院, 安排有解剖、生理,病理等西医基础课程;在临床诊病中,亦采用体温表,昕诊器、血压计等诊疗器械j在自己刨制的验方中也大胆用西医病名来命名如;
“高血压速降丸 , “神经衰弱丸” 、“气管炎丸” 等等。在当时的情况下, 施先生的作法, 可谓难能可贵。
二、提倡八钢辨证应是气血、寰里、虐实,寒热,而阴阳应为总钢。认为原八纲辩论证中无气血辩证实感欠缺,病证无外惑、内伤,无不侵及气血, 不辫气血, 施治不能确切。
三、运用 对药” , 如布阵用兵。施先生于临床治病, 处方中经常双药并书, 或一气一血、或一升一降, 或一寒一热 或一散一收? ? 纵横捭阖,随心所欲, 得心应手。尝云: “临证如临阵, 用药如用兵, 必须明辨证候, 详慎组方, 灵活用药。不知医理,即难辨证; 辨证不明, 无从立法; 遂致堆砌药味, 杂乱无章 。门婿祝谌予曾于临床中收羹药对百数十对, 命之, 施今墨药对一,后学吕景山再整理为《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 绞观施先生对药, 皆取自于古方之精华, 如: “桂枝汤” 之桂枝配白芍} “小柴胡汤” 之柴胡配黄苓,黄芩配半夏;“桑菊饮”之桑叶配菊花等等 可谓善采百家之长。
四, 擅长妇科, 重视“冲、任、督、带” 。施先生说: “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二脉流通, 经血渐盈, 应时而下。而任、督二脉,一在体前, 一在体后, 上下周循,关系至切。带脉者环腰一周与诸经脉均有联系,各经之伤, 皆能影响带脉”。若血气不充, 经水不至, 谓之; 无水不能行舟。不可用攻破峻剂, 而宜用大量养血培补本元药物,如鹿胎膏、紫河车及诸B _之属,血盈则经自至。月经诸病虽是血证,然不能 纯治血, 气为血帅, 血随气行, 气血相关极切。妇女生育,本为生理机熊,着婚后久久孕。 如非男子有病, 刚需查妇女子宫, 卵巢是否有异,审其因, 寻其源, 治之匪难。
五、治外感病注重内园。于外感, 皆认为分外感风寒、外感风热, 注重外邪性质。施先生说: “辨证浩认为, 外因是条件, 内因是依据, 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治外感病不能只查其外因, 也要明确机体的内因。外感风寒、风热、风湿, 仅仅强调了外因,更应明确感冒之所成主要在内因, 也就是机体内部有热才易外感。机体内部平和,就不易感受外邪。所以既要辨别外感何种六淫之邪, 更要清化内热。不只解表, 也要清里,创立七解三清、五解五清 三解七清等法, 其目的为明确解表药与清里药的比例。验之临床, 屡用屡效。
六、治慢性病以腱脾补肾为大法。施先生认为各种慢性病都表现为脏腑受损。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既是胜腑受损,补其先后天即是治其根本。在症状极为复杂,几乎五脏六腑都有病症表现, 如何施治难下决断时,采用补脾肾之法,几剂药服下, 次要矛盾消减,主要矛盾则会突出,究竞何脏何腑受损即表现无遗,然后辨证治疗,病即痊可。
七、治疗胃肠病, 专立十涪: 温、清朴、消、通 泻、涩 降、和、生。
1.寒宜温,胃肠喜温而畏寒, 常用药如千姜、吴黄、附子、肉桂、刀豆子, 肉豆蔻、香附米之类,良附丸、理中汤等,均属习用。
2.热宜清, 胃中实热,必以寒折。三黄石膏汤、龙胆泻肝汤可用, 竹茹亦常用。
3.虚宜补, 健补脾胃, 常 四 子汤化裁, 柴胡, 升麻, 升清阳以益脾气, 补脾不宜过用补气之药, 以免气滞堵闷。
4.实宜消, 食积不消, 必与消导, 保和丸为常用之方, 佩兰 菖蒲、代代花有醒脾健胃助消化之功。
5.痛宜通,凡胃肠部疼痛,宜用通气活活血药,正气灭香散、九气拈痛散实为常用。
6.腑实宜泻, 可用诸承气类或番泻叶等, 肠枯津少则宜润燥益津, 肉苁蓉、当归、晚蚕沙、皂角子常用, 自拟方“上下左右” (苦桔梗、炒枳壳、桃杏仁、薤白头)理气通便而不伤脾胃。
7.肠滑宜涩, 常用石莲子、诃子肉、五倍子、苍术炭等,滑泻不止用米壳但不可久用。
8.呕逆宜降, 胃以下行为 匾, 常用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并配用藿香、佩兰等。
9.嘈杂宜和,脾胃不和,宜用辛开苦降之法, 吴黄配黄连, 黄芩配半夏、寒温并用, 脾胃和, 嘈杂除。
1o.津枯宜生, 脾胃津枯,食欲毫无,有日“胃杲 。宜养阴生津、洋参、石斛、生谷芽、内金、荷叶、绿萼梅均可习用。叶天士之乌梅肉伍木瓜, 临床用之甚效。
施氏学术思想博大精深, 以上仅概述其表,要想深究其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在躬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