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合作成为一种快乐 “聪明人”很难交到朋友 好心没好报

 青衣问道 2015-01-30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适应社会的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门缝里面的自我,人际关系代表一个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每个人总是希望能够有几个思想上、学习上或者生活中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经常从朋友那里获得鼓励、信任和支持。

在与周围的人相处时,朋友肯定的态度总是多于否定的态度,人们就会感到与他人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并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为他人谋利益。

这是一种自我发展的需要。






让合作成为一种快乐


 宸宸从小是个自强自主的孩子。妈妈经常教育宸宸要自力更生,宸宸果然长成了自立的孩子,什么事都不要父母操心,由于父母工作较忙,小学升初中的事情都是宸宸自己去跑的。妈妈为此非常自豪。




进入中学后的宸宸还是什么事都不用父母操心。宸宸上的是住宿学校,他生活自理,能够自己洗衣服。每次回家从来不给父母带麻烦。但是,妈妈发现孩子越来越孤僻了。后来,妈妈特地到宸宸的学校去了解情况,宸宸的同桌告诉宸宸妈妈,宸宸是一个特别要强的人,他从来不让其他同学帮他做什么事情,比如打开水,他都自己去打。但是,他也从来不帮其他同学去打。有时候,遇到宸宸有什么事没有打开水,他就没开水喝了。



妈妈得知情况后,觉得这孩子实在太要强了,但是,现在的社会只凭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应该怎样让宸宸明白这个道理呢?


心理专栏

合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而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结成的互助互利的双蠃关系。关于时间的错觉 光阴似箭与度日如年。在这种关系中,一个人的成功是建立在其他人的成功的基础之上的。合作的力量总是大于每个部分的总和。
如果孩子缺乏与人合作的习惯,他只能凡事依靠自己的力量,就算孩子具有较强的能力,但也不可能事事做得好;如果孩子具有与人合作的习惯,:他并不需要事事都会做,只要他有优秀的朋友,只要他能够与人合作,他照样能够做好一件事情。

许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自强自立,但是,自强自立并不是凡事依靠自己的力量。有能力对孩子来说固然是件好事,然而,学会与人合作,却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一般来说,有交往与合作习惯的人,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外向的人。外向的人往往能够自觉地与人交流,做事的时候也喜欢询问他人,获得他人的帮助。但是,外向的性格并不是天生的,这种性格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专家建议
刘邦曾经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合作是人际交往的一项基本素质与品格。那么,父母应该怎样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呢?



建议1 :让孩子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有一个老师,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曾经想出了一个很好的
办法。
老师拿出一只玻璃杯,里面有几只破璃球。她对孩子们说:“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大家上来用一根手指把玻璃球从玻璃杯里取出来,谁能成功就是大蠃家。记住,必须用一个手指。”
孩子一听做游戏,兴致很高,纷纷跑到讲台上去取破璃球。但是,不管孩子们怎么努力,玻璃球还是留在玻璃杯里,无法取出来。
接着,老师对孩子们说:“现在,请你们邀请另外一个手指与原来的手指合作,一起来取破璃球。”结果,孩子们个个轻而易举就把玻璃球给取出来了。
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一个人不管有多大的本事,他都有无法独立完成的事情,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都应该学会与他人合作呀!”
在曰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许多行为必须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作才能完成,比如家里要搬动拒子的时候,父母在相互合作的同时,可以顺便给孩子讲讲合作的好处;如果孩子有能力帮忙,可以让孩子也参与进来。再比如,在做游戏、比赛的时候,必须要几个人一起合作,父母就可以抓住机会让孩子明白要学会合作。如果孩子不屑一顾,则可以让孩子尝尝一个人无法完成的挫折感。






建议2 :让孩子体验合作的乐趣
成功的合作可以让孩子产生良好的体验,这种体验能够带给孩子无穷的乐趣,进而促进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给孩子设置诸如此类的合作竞赛,让孩子尽力通过合作去完成任务。如果孩子一时没有完成任务,父母也不要责怪孩子,而是应该让孩子明白,成功的合作不一定要达到现实的目标,虽然有些合作的结果是失敗的,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参与者都尽了自己的努力,同时,每个参与者都感到非常愉悦,这就是一种成功的合作。



建议3:让孩子多参与集体游戏
游戏大部分是集体进行的,许多人分成几组,按照规则以小组为单位争胜负。这时,同一小组的孩子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取胜。如果孩子自以为是,不顾别人,其他孩子就不愿意再与他一起玩,他就会感受到不合作的滋味,从而想方设法与其他人去合作。




建议4:教孩子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人与人之间,合作与竞争是并存的。许多父母总是教孩子与人竞争,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过他人。确实,竞争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非常差,有一次,他居然考了个全班例数第一。他的父亲意识到孩子缺乏竞争精神,于是对他说:“失敗是成功之母,现在你已经是最后一名了,你再也不会退步,而是只会进步了。只有你找一个竞争对手,你就能慢慢赶上去。”然后,这位父亲教孩子找一个比自己的学习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同学作为竞争对手,并努力去赶超他。结果,孩子暗暗努力,终于超过了这位竞争对手。在孩子成功后,这位父亲又给孩子找一个学习成绩好一些的竞争对手,这样,孩子又开始了暗暗努力,结果也成功了。就这样,这个孩子靠不断竞争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最高兴的是孩子在班级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家长这种片面强调智力竞争,忽视合作精神培养是很有害的。亊实上,不管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不会与人合作,对其将来是非常不利的。

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端正竞争心理,竞争目的主要在于获得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的同学。父母要教孩子把其他同学作为学习上的竞争对手,生活上的合作伙伴。千万不可一味地把他人当成竞争对手和敌人,不顾一切地对立他人。这种思想是不健康的。

同时,父母要教给孩子与人合作的技能,教育孩子要考虑集体的利益,在关键时刻要学会约束个人的行为,牺牲个人的利益。如果孩子缺乏这种意识或者精神,与人合作是不可能成功的。
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成功的合作关键是真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可以让合作变得更简单,而真诚也是与人相处的重要原则。










成为万人迷


蕙儿是个文静可爱的女孩,每天上学放学都按时回家,学习也从来不用父母操心。但是,蕙儿虽然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但还是像小孩子一样,喜欢黏着妈妈。渐渐地,妈妈发现蕙儿整天待在家里,周末也基本上待在家里,从来都不出去玩,也不带同学回家。

有一次,妈妈在下班的路上碰到了蕙儿的老师,蕙儿的老师对妈妈说,蕙儿在学校里不太与同学交往,在同学中人缘也不好,同学也不太愿意与她一起玩。妈妈这才明白蕙儿整天待在家的原因。



心理专栏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适应社会的表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门缝里面的自我,人际关系代表一个人的心理适应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人际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每个孩子总是希望能够有几个思想上、学习上或者生活中志同道合的朋友,能够经常从朋友那里获得鼓励、信任和支持。在与周围的人相处时,朋友肯定的态度总是多于否定的态度,孩子们就会感到与他人有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并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为他人谋利益。这是一种自我发展的需要。


美国精神病学会给儿童制订的“社会化”诊断标准很有参考价值,您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强吗?不妨测试一下。

至少有一个同龄的朋友,并且友谊至少维持6个月之久。
在看不到有什么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当自己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后果,但未被人发现的时候,能够主动认错。
别人做了对他不利的事时,能够原谅别人,不指责也不告状。对朋友或同伴表示关心或者能够分享别人的幸福和快乐。如为别人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心理学家认为,在上述五条标准中,6岁以下儿童应至少符合一条,7 ~12岁的孩子应至少符合两条,13~18岁的孩子至少应符合三条。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达不到上述要求,就可以认为是社会化不足。社会化不足,就是一定程度上的“孤家寡人”,不善于与人交往。
缺少正常人际交往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拘谨胆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缩,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击等。
中小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和事业的发展时期,与同龄伙伴交往并建立友谊是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孩子过于封闭自己、不爱与人交往、在同学中的人缘不好,都会影响孩子的交往能力,使孩子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更有甚者,会让孩子形成孤僻、抑郁、偏执等心理障碍。因此,父母要重视孩子的交往问题,加强正确的引导。
专家建议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我是不是自恋狂人?那么,怎样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成为“万人迷”呢?




建议1 :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多多接触他人
如果孩子怕见生人,父母就应该经常带客人到家里,让孩子学会招待客人;同时,多带孩子外出,让孩子独立与人打交道,比如,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有意识地让孩子购买东西。如果孩子年龄较小,可以叫他们买油盐酱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父母可以叫他们去菜市场购买鱼、肉、菜、水果、米等,也可要他们买自己穿用的衣服、鞋袜、手套之类。家中有什么旧报纸、旧衣服、空酒瓶等,可以叫他们去收购站卖。在外出的时候,主动地让孩子去问路,等等。一切可以让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都应该让给孩子。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引导为主。强迫往往会增加孩子的恐惧心理,适得其反。
父母可以经常带孩子到公共场合、亲威朋友家里去玩,通过让孩子不断与人进行接触和交际,提高实际的交际能力。刚开始,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出去’等孩子年龄稍大一些,鼓励孩子单独到他人家去做客。因为父母不在场,孩子就需要独立去应付交际场合,这对孩子的锻炼是很明显的。
父母要鼓励孩子带同学回家,并且帮助孩子热心地招待他的同学朋友,树立孩子在同学朋友中的形象。父母的热心会让孩子的同学和朋友对孩子产生好感,从而愿意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朋友关系。父母也可以邀请邻家孩子来家玩,让自己的孩子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增加信心,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建议2 :让孩子改变挑剔的坏毛病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对他人总是很挑剔。爱挑剔别人的孩子肯定不会受人喜欢,当孩子挑剔别人的毛病时,父母应该教育孩子从别人的角度来感受,让孩子知道被人挑剔的不快。
父母可以问孩子:“如果别人这样说你,你会有什么感受?” “如果你和那人交换一下,你的感觉怎样?”
父母也可以故意挑剔孩子的不是,让孩子尝尝被挑剔的滋味,然后再问孩子:“刚才妈妈故意挑剔你的毛病,你一定感觉不舒服吧?你说别人的时候,别人也是这种感受,所以你以后要改正这个缺点,不要随便挑剔别人。”相信孩子经过切身的体验,必然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每个孩子由于经历、兴趣、能力、个性都是不一样的,要求别人都和自己一样是不现实的。父母应该教育孩子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正确对待差异,采取自我约束、积极适应的态度,搞好与同学的关系。在与同学交往中,尽量少麻烦别人,多帮助别人。如果孩子在家娇生惯养,到了学校也就喜欢经常麻烦别人,要求别人听自己的,帮助自己做这做那的,那么其他的孩子是不会喜欢他的,孩子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非常糟糕。因此,孩子良好的个性还是需要父母平时的教育。








建议3: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在节假日,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活动,活动往往能够锻炼一个人的胆量,帮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增加自信。
教育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自己融入集体生活中,在集体活动中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亊情,加强与同学的交往,增加同学对自己的好感。在集体活动中,教育孩子多干事情,少指挥人。如果一个人自己不愿做,却喜欢指挥别人,那么同学就会对这个人产生反感,直至讨厌与他交往。因此,父母应二该教育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尊重别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助别人,这样就能蠃得更多的朋友。如果有的同学对自己态度冷淡,也不必介意,应该坚持在班里服务于大家,例如扫地、擦黑板等,久而久之,同学会热情起来。
父母也应该经常带孩子出去旅游,把孩子带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让孩子学会处理诸如买车票、找旅馆、买门票等旅游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旅游,孩子可以直接接触到一些新鲜事,增加孩子的见识,帮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开阔眼界,拓宽话题。




建议4: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乐观的孩子是比较受欢迎的,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摆脱自卑,自卑会使孩子感到孤独和压抑,在人际交往中缺少自信心,从而产生退缩、逃避行为。父母要告诉孩子,要树立信心,改变自己的形象,让自己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乐观来自良好的心态,父母在平时可以鼓励孩子凡事都往好的方面去想,不要老想着不好的方面。教孩子每天面带微笑,出门之前打点好仪容仪表,带着愉快的心情上学校。这些都能帮助孩子自信地面对同学。



建议5 :教给孩子一些交往技巧
时代在发展,现在的孩子非常讲究个性,要想与别的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也需要一定的技巧。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帮助孩子得到同学的友谊。
教育孩子主动和同学打招呼问好,这可以打开友谊的大门;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应宽容同学的缺点和过错,不为区区小事而斤斤计较;不要在背后议论他人,也不要打听别人的秘密和隐私;真心诚意待人,讲信用、不欺骗说谎;不可以用捉弄、嘲笑等方式吸引别人注意,这样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多赞美别人,切不可因为自己的某些特长而处处炫耀自己;同学之间交往尽量不要有过多的物质
往来。
孩子不能没有朋友,不能没有交往。孩子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形成角色认同,才能融入他生活的小集体、小社会,这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很重要!










拒绝的艺术


 

一次,学生问我:别人太自私怎么办?

我问她,别人怎么自私了?

她回答说:舍友常常向她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例如在她正读书时,强邀她去打羽毛球,总让她帮忙打开水等等。她希望舍友能“自觉”些,但是这个希望看来是很难实现的。

我问她:“这时你怎么做呢?”

她回答:“我只好按她的想法做,但是心里却很不痛快。”

不好意思拒绝别人,这是时社交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特点明显的人被称为“老好人”。虽然老好人为别人做了许多事,但是别人却并不如何感激他。因为别人对此视作理所当然,在心里还隐隐地对老好人有几分轻视。

不善于拒绝别人的要求,心不甘情不愿而勉强去做事,往往会引发消极抵抗;你让我冲咖啡,我要么在咖啡里放太多的糖,要么不小心把它打翻。

不会拒绝别人,就不会有好的社交。

为什么有些人不会拒绝别人呢?

有一个原因是担心:如果我拒绝了别人,别人会生气,会不再喜欢我,会和我发生冲突。

    这个担心并非全无道理,但是他不知道,不拒绝别人,别人固然高兴了,但你自己却心里不痛快,对他也会流露不满,你与他也就建立不起良好的关系。

    况且,除了你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之外,他还会轻视你,而人不会对自己轻视的人有真正的喜爱。

    拒绝是会引起冲突,但是冲突过后,你与他却有可能建立真正的友谊。他会尊重你,从而爱你。假如他是那种不允许你坚持自身利益的人,你也不必和他为友。

    不会拒绝别人的另一个原因是内疚:我不应该拒绝别人。

    这是种错误的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权利,为什么要无条件接受别人的要求呢?

    有些人很会利用你的内疚感控制你。你不按他的要求做,他就会表现出伤心、沮丧,还会批评你不关心朋友,不公平等等。但你应该坚信:每个人应该对他自己负责,你有权决定是否为他的困难承担责任。

    拒绝别人不可怕,也不是坏事。坚持自己。拒绝别人的不合理要求和批评的技巧很多,你可以通过练习学会它们。

    最简单,但是却很有效的一种方法是不断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和别人作复杂的争辩,而只是反复地重复自己的意见或要求。

    例如,当一个推销员想把一本书推销给小张,而他不想买的时候——

    推销员:你想不想让你的孩子学习得更快?

    小张:我想,可是我不想买这本书。

    推销员:你妻子会想让孩子有这样的书的。

    小张:也许,可是我不想买这本书。

    推销员:这本书很好,也并不贵。

    小张:我知道,可是我不想买这本书。

    推销员:为什么你不想买?它会让你的孩子成绩提高。

    小张:不为什么,可是我不想买这本书。

    不去争辩,不去说这本书有什么缺点,因为你争辩,对方就有可能辩倒你,而你不争辩只是坚持,对方就没有办法。

    这叫做破唱片法。

    当别人批评你时,你可以不加反驳,含糊其辞地附和他人所批评的事实,却自信而温和地坚持己见。

    批评者:你总是这么邋遢。

    对付者:是呀,我总是这样。

    批评者:瞧你这裤子,就像是从洗衣房里偷来的,也没熨过。

    对付者:是有点皱。

    批评者:还有衬衫,你的审美味真差。

    对付者:也许,我对此不擅长。

    批评者:衣着都不整齐,工作能做好吗?

    对付者:我的工作的确有可以改进之处。

    批评者:你每月在老板那儿领工资,心里丝毫也不内疚吧。

    对付者:对,我一点也不内疚。

    批评者:你应该内疚。

    对付者:也许对,我应该有点内疚。

    最锋利的剑也砍不破雾障,这种方法就是让你变成一团雾,从而使无理批评无法凑效。

    这叫雾障法。

    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反问法,当别人指责你错误时,平静地反问:“为什么这是错的?”

    一旦你掌握了这些方法,你就可以对付不合理的要求和批评,从而更好保护自己的权利。

    这将使你更快乐,更自信。

    从而使你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未必如此”和“人难免会”
《滋养和安顿我们的心灵》


    有些“聪明人”很难交到朋友,原因是他们对别人的恶习、缺点和无知有明察秋毫的本事。不幸的是,这世界上罕有完人圣贤,仔细看来人人都有一大堆毛病,所以他们难以有资格和这“聪明人”结交。即使这些“聪明人”平易近人愿意与他们为友,他们也不大敢和“聪明人”接近。于是这些“聪明人”只好自叹曲高和寡、举世皆浊,成了孤家寡人。

    特别是人在十几岁时,往往都很善于发现别人的缺点,发现老师的错误、成人的虚伪、同学的虚伪。如果你不过是犯青春幼稚病便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成了你性格的一个特点,就要小心了。

    因为你只有尖锐没有宽容的话,尖锐就会变为尖刻,你就将成为一个不聪明的“聪明人”。罗素说:“如果我们有魔力去透视别人的想法,我相信第一个结果是所有的友谊都将不存在。”因为“别人”心里肯定有些可恶的想法,所有罗素这么说是对的。但是如果你有宽容,你就还会有朋友。

    我们往往害怕结交“牧师”一样高尚的人,宁愿亲近一切有毛病的人,正是因为这些人对我们较为宽容。

    马克·吐温就是一个有毛病的人。比如,他爱说脏话,不拘小节而且有时笨得很,但是他有宽容。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为死后上天堂还是下地狱烦恼,你瞧,我在这两个地方都有朋友。”也许正因为他的这一特点,全世界的人都喜欢他。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你也许会说:“你们心理学家,先教我们如何了解别人、如何看穿别人,说懂得别人才能有朋友,这难道不是前后矛盾的吗?”

    其实,这并不矛盾,我们当然要懂得“如何了解别人”,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懂得这一点而不懂“如何容纳、接受别人”,我们就成了“至察”的人;如果我们两者都懂——相信我,连神都会成为你的朋友。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宽容?才能在发现朋友虚伪、自大、自私、贪心、嫉妒、背后说你坏话、欺骗你、愚蠢、固执。。。。。。之后,还可以宽容接纳他呢?

    培养宽容的品质,可以用心理学中的“认知疗法”,即时时用一些话提醒自己,这些话中最有效的就是“未必如此”和“人难免会”这两句。

    当你发现了别人的毛病时,要提醒自己:“未必如此。”

    因为我们对别人的判断,往往只是根据表面现象,不一定准确。我们自以为“发现”了别人的虚伪、欺骗等缺点,而事实却未必如此。提醒自己“未必如此”,可以避免误会别人,这样你的行为也将更宽容。

    古代鲍叔和管仲一同经商,分钱的时候管仲多拿了钱。一般人都会认为管仲贪心,但是鲍叔却说:“未必如此,也许他只因为家里正好缺钱。他也许会少拿钱呢。”

    前不久在抗洪中牺牲的英雄高建成有类似之举。他在部队做指导员,发现近来泔水缸里被抛掉的饭菜很多。别人批评说“新兵太浪费粮食”,高建成却说“未必如此”。调查结果是:炊事班做的菜太辣了,北方兵迫不得已才扔掉。

    提醒自己“未必如此”,你就打开了进一步了解别人的大门。在别人确实犯了错误或表现出缺点时,你应该说:“人难免会。。。。。。”

    我们心里有许多美德的标准:人应该公正、应该诚实,人应该不自私。但是现实中的人难免会有达不到这些标准的时候,这就是人,人永远不是完美的。正是因为人难以时时达到美德的标准,美德的存在才有意义。美德是跳高架上的标杆,没有哪个运动员永远在标杆的上方。

    何况人偶尔做了自私的事,并不意味着他这个人自私;偶尔不公正,也不表示这个人不公正。

    对自己说“人难免会自私一次”,“人难免会情绪冲动”,你就能接受这个现实。你的朋友不是完美无缺的,换句话说,你的朋友也是一个人,一个凡人,而不是神仙。

    你可以相信,只要你把这两句话带在身边,如同酒鬼时刻带着他的酒瓶,那么没有一个人不可能成为你的朋友——如果他邪恶的行为已经使你无法用这两句话来谅解了,那么他已经不能算是人了。

 








好心没好报



    王得了肾炎,只好离开大学教室住到病房里。身体不舒服是当然的,同时他的心情也很糟——他家在农村,很穷。他一向努力奋斗,希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但是刚上大学不久就得了这个病,将来身体能恢复吗?大学能上下去吗?治病花的钱怎么办?那可能需要很多钱吧?病房里没有谁可以和他聊天,没有谁能听他诉说烦恼,他盼着能有个同学来看看他。

    正在这时,他同宿舍的同学张来看他了。

    张手里拿着一束花,脸上满是关切:“王,我来看你来了,怎么样,好一点了吗?”

    张来的时候还正好,正在对方需要友情最迫切的时候。

    “好了一点,”王说,“不过听说这种病很难彻底治好。严重的以后要失明,甚至会死人。”

    王急不可耐地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焦虑,一是因为他的话憋了太久,二是因为对张来看他很感激,因而一下子对他敞开心扉。如果张懂王的心理,应该先耐心听王接着说他的心事,最好用“意译法”,用自己的话重复王的意思,比如这么说:“你担心这病难治是吧?”这样王就会感觉到张在关心他,在听他,会充分地把自己的忧虑表达出来。但是张没有这样做。

    “没有的事,”张急忙打断王的话,“现代医学这么发达,肾炎算得了什么!很容易好,你不要瞎想。”

    王没有回答。

    “不要想悲观的一面,想想好的一面。你得病了还可以多休息休息,我们现在学得苦着呢,咱们工科第一年课太多了。”

    希望对方想法乐观些是对的,但是这样说却达不到那种效果。后面一段话更起不到安慰作用,反而让病人觉得你在说风凉话,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感冒发烧的小病不上课或许还可以称因病得闲,可这是大病啊!王心里不禁生气怨气,但是他总不能对一个来探专家病的人发火吧,于是他只好沉默。他脸上没有一开始的兴奋,变得毫无表情。

    “休学一年对你不一定是坏事,”张接着说,他没有注意到王的情绪变化,“上中学留一级是耻辱,上大学晚一年毕业根本没什么,因为病嘛,也不丢脸。也许晚一年毕业还更好呢。以前我哥就是晚了一年毕业,结果他毕业时就业形势特别好,他找的单位比上一年毕业的同学都好。”

    “晚一年毕业晚一年挣钱。”王反驳说。

    王反驳也是出于发泄心里的不满的目的,但是也无意中流露出了缺钱的焦虑。

   
“一年才多少钱呀!”张顺口说。

    “你们城里人不在乎,我们穷农民把一点钱都当一回事呢。”

王的话表现出了他的极度不满,对方不把钱当回事的态度激起了他的自卑。自卑如烈火燃烧着他,比病痛难受一百倍。他用把自己贬低的方式说话正是他对付难忍的自卑的心理策略——既然我不可避免地要被侮辱,还不如我自己侮辱自己。

张这时才感到王的情绪不对劲,知道自己说错了话,但是又不知该如何挽回。在伤及别人自尊心时,必须极为小心地处理,否则后果很严重。如果你没错,如同张,就应该诚恳地道歉;如果出于误会,也要及时澄清;如果完全是对方过敏,你可以不客气地指出来,比如说:“穷没什么可耻自卑的。你如果是我的朋友,就应该挺起腰杆做人。”等等。但是最关键的是,事先要注意,对方在哪一方面较自卑,注意不要伤及对方自尊心。例如。想接济一下穷朋友,不妨以请他帮忙给亲戚做家教等方式。让对方拿钱时比较安心。

有一个外国故事。在经济衰退期间,有个失业者到一家想讨一顿饭。这个失业者的自尊这时当然很受挫了,而那家的主人对他说:‘我正需要一个人帮我把这堆柴放到另一边去呢。“于是失业者高兴的帮了对方的忙,并心安理得地吃了一顿饭——那一家人就是懂得如何做人的人。

不幸的是张不知道该怎么做,他只想到:“我怎么忘了,对农村学生来说钱很重要,我这种不在乎钱的口气太有优越感了。“于是他忙解释说:”我没有别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说,大家都是好朋友,是同学,如果你有困难。大家也会帮助你的。。。。。。“他想说:“我也可以送你一笔钱,我们家很有钱。”但是他发现王的表情更不对了,及时把这句话咽了下去。

我们可以想象王当时真恼火得想骂人。他咬紧牙,一句话也不说。

张又说了一些话,但是王一声不吭。最后张问:“你是不是累了?”

王点点头。

“那你休息吧,”张如释重负,“我回头再来看你。”走出医院,张感叹:“我对人一片好心,怎么得不到回报呢?”他不知道,人光有善意是远远不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