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哥解语图
立轴
秋林闲步
立轴

秋霞向晚天 立轴 设色立本 1940年作
款识:白石老人年八十作。钤印:齐大、老齐郎
柏树归鸦,似是“枯藤树昏鸦”般的失落;晚霞满天,却有一派“夕阳无限好”的憧憬与浪漫。夕阳如火,回味无穷,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对岁月无情的慨叹;而“莫道榆桑晚,微霞尚满天”则是对“人间重晚晴”的赞誉。1940年的齐白石正是要告诉人们,即使秋霞向晚天,也能将落日余晕的缤纷五彩,尽情晕染苍穹、映照人间,化刹那为永恒。

白石老屋旧图
立轴 设色纸本 白石草堂图
立轴
设色纸本

白石老屋图 立轴 设色纸本
释文:白石老屋图。老屋风来壁有声,删除草木省疑冰。画中大胆还家去,且喜儿童出户迎。前甲子(1924年)二月画图,此再画也。白石齐璜。钤印:木人、大匠之门
对于变法后的山水画,齐白石有着相当的自信,曾自题曰:“此画山水法,前不见古人,虽大涤子似我,未必有此奇崛,如有来者,当不笑余言为狂妄也”。若与其同时期的花鸟画相较,其山水确实要更成熟。《白石老屋图》描绘的是齐白石浓浓的乡愁。齐白右的老家,白石铺杏子坞星斗塘,地处紫荆山下。群山环绕、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自从白石迁居北京后,辗转流徙,对故乡的草木山川,每每念及,唏嘘难忘。此幅的山石画法尤为特殊,近山以勾勒为主,笔力雄强,维石严严;远山大结构与近山相类,而改用更写意的渲染。前景竹荫掩映下两椽茅屋,老翁策杖晚归,儿童出门相迎。白石浓得化不开的乡愁,于此幅显露无疑。

白石老屋图
立轴
1942年作
白石老屋 立轴
款识:白石老屋图。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老人八十二岁画。钤印:白石(朱)
同是表现故乡老屋,这幅山水,大部分用水墨勾勒,设色仅为烘托,在水墨的运用中,可以看出老人那种从心所欲,应欲自如的表现技法,“山水画以布置少来显其广大是妙法”这幅画充分显示了这个特点,左侧天空的留白,屋前道路的宽阔,不但不显得空旷,反而加深了全图空间感和层次感,这是值得借鉴的,代表了白石老人水墨山水的风格。

袖手闲行 立轴 设色纸本
(246.4万元,2009年11月中国嘉德)
款识:袖手闲行。齐璜老年作。钤印:老白
齐白石的山水画也是从临摹《芥子园画谱》开始的,后既有在老师家观古今名家画迹的经历,吸收传统中的宝贵财富,也有“六出六归”走遍大江南北,领略各地风土人情,师造化的过程。所以说齐白石的山水画是既有传统滋养,又有生活素材的山水画,而齐白石山水画的面貌却是别开生面的。这也是齐白石一贯的崇古但不泥古,有根基有传统积淀的创新。观这张齐白石的山水画,描绘的是乡间极其普通的景致。全画以一坡两岸构图,两岸柳树茂密。自古画树难画柳,齐白石所画柳树定是已发了芽的,柳枝上的点点墨痕便代表这新发的芽儿,此画虽是写意,亦见齐白石的观察仔细。柳枝线条舒展柔顺,相互交错但不凌乱,随风摆舞,窈窕柔美。柳树的着色用不同的藤黄与花青进行配比,调出的汁绿不温不火,清新自然。近处坡岸边的木桥上,一袖手的高士正从画幅外走进画面。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虽然面积不大,却很难表现,而且还会影响到整幅画作的气息,可称是画中的点睛之笔。齐白石用寥寥几笔勾勒人物线条,尤其突出人物袖手的动态。再以朱砂色罩染人物的服饰。通览全画,红衣人物与淡绿垂柳在色彩上对比强烈,但涂染颜色的面积不平均,反而起到了色彩互补的效果。另外全画以虚衬实,以空旷淡薄营造画面,使人读来仿佛也如这高士般在柳间溪塘旁闲行。

君山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49年作
款识:1.君山图。己丑,八十九岁。观画者,三子良昆,年四十八岁矣。正逢三子生日,白石。2.胸膈无尘自在身,京华万里日思亲。已过三月桃花浪,雨细烟轻过洞庭。八十九岁白石又题。钤印:鉴:白石老人阿芝、齐大
《君山图》是白石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一幅作品,作于八十九岁,也正是他几度变法后,不落窠臼,意取高远的即兴之作。此时白石老人的山水画,意在简古高朗,笔墨随心所欲,清新拙朴的大写意中透出大智慧。《君山图》是时间、空间与白石老人思乡情感的凝聚,在他晚年为数不多的山水画中显得更加弥足珍贵。白石老人画花卉,蔬果,虾米,青蛙等,有很多是重复的,某些山水啊,在构图上也有雷同之处,但《君山图》老人并不会多画,这一时期就只画了这一幅,因为他是有感而生,年老思亲而作,它有着特殊的含义及价值在里面。告诫自己的子孙,勿忘家乡,但表现在画上的落款却很简洁,用写意的方法来告诫、说教自己的下一辈。整幅画的画工、画意,画面的开合,从专业上、艺术角度来讲,堪称绝品,绝无仅有。

农家院 立轴 设色纸本
1951年作 竹林人家
立轴
竹圃晴岚 立轴 设色纸本 1951年作
白石老人的作品是接受了民族遗产的优良成分,并进一步创造性的发展了民族传统的笔墨技巧。这幅画中可见齐白石山水画中的色彩的运用极为大胆,明显保持了民间艺术的特色,既热烈又沉着,既浓艳又和谐,能够把民间艺术中健康的东西和文人画精深的艺术修养统一起来并加以新的发挥。画中在千竿万枝的修竹的环绕中,两间茅屋古朴,自然,竹栅栏将院落中的家禽圈养了起来,远处两座远山交相辉映。一派农家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齐白石的山水画的确是经过了几十年的苦心创造,才能洗尽前人的面貌,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强烈地夸张描绘,意境鲜明,自创一格。另一方面,画家要掌握笔墨功夫,更要对事物进行长期细致的观察,不断观察,不断锻炼,才可能“碗底自有鬼神”地创作出美妙的作品来。白石老人在绘画上的卓越成就,和长期写生的锻炼是分不开的。齐白石写生的对象很广,天地万物只要能见到的都仔细观察,生活体验非常丰富。在精通笔墨技巧之后,把民间艺术明快,健康,朴实的特色融化到绘画中来。真可谓炉火纯青,意境新奇,光彩夺目。

故乡家园 镜心 设色纸本 1951年作
款识:辛卯,九十一岁白石老人。钤印:木人、借山翁
白石老人厚亲情,重乡土,寄寓京华,名重画坛,刻“故乡无此好天恩”印以自遣乡愁,惟家园之念不时倾湧心头、发乎笔端!本幅未署画题,兼乏题句以释创作缘起,惟按其卅年代中期构图相类之作,反映的无非老年思故的心情。1951年,老人笔下最少另有三幅构图如出一辙者见于笔下。画面俱见笔篱环绕,园前屋后栽篁成林,背依呈圆墩形的山丘两座,园中置茅舍两间,前后互倚。稍有异者,其中两帧只得家禽闲步园中,或在啄食;另幅却剩一人独坐窗前,四野荒然。仅得本幅有老者策杖携童,步向故居,似造访室中老人,这恰与卅年代旧作题句所示颇有吻合。四幅作品中仅两幅具题句,署上款,一赠同乡,一送女弟子,但无涉创作题旨。白石老人晚岁同年内出此四本,或属老年回首前尘心情之投射。本幅构图简约,笔墨沉稳厚重,不尚修饰,单纯中见自然,朴拙真挚,别具一番韵味!

夕阳残曳 立轴 1946年作

柳堤晓日图 立轴 纸本 1952年作
款识:齐白石九十二岁,尚客京华白石铁屋。钤印:齐白石、木居士记
齐白石曾经在45岁以后,“五出五归”,远游祖国大江南北,游历中,他得以学习石涛、八大、金冬心、罗聘、黄慎、徐渭等大家的真迹,加之名山大川的写生游历,胸中笔墨在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导引下,自然地延伸成为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韵致风神。在该幅山水画中,所绘物象不多,画面下部分为一群鸬鹚,中部为大片空白,只在与远山相接之处以淡墨平涂数笔,借以表现宽阔水面,上部为远山,寥寥几笔,将山的远近虚实以及地貌表现得恰到好处,山顶上一轮红日,且四周平涂红色,营造出红霞满天之景,甚巧甚妙,当属其同类画中之精品也。

山居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56年作
款识:九十六岁白石。羽伦翻译家。钤印:借山翁
款署95岁以后的齐白石,画风一变。所谓“笔变成了齐白石身体的一部分。通过变幻多端的形式和色彩把潜意识释放出来。艺术规律被有意识地破坏、超越,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更高一层人与自然的融合。”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相对减少,多为花卉题材,以牡丹花居多,款署95、96岁的牡丹就不下10幅,而山水作品绝无仅有。赠予周恩来总理的《松帆图》大约是此时期创作,但未具年款。此幅《山居图》高山耸立,层叠连绵,近山可视山体转折,笔力雄劲,中间山色浑厚、滋润,浮云横空,犹有空间感,远山辅以花青色,较之中间山色渐淡,有推远的效果,整体气势宏伟。最近处的屋舍和生机勃勃的农家院落,增加了画面的内容和生活的气息。在齐白石极晚期作品中,殊为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