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传统建筑代表之一锅耳屋,其建筑结构与艺术体系虽然早已成熟,但是自古以来很少见诸著录,而以建筑细部为主线者更是凤毛麟角。 锅耳屋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出现于岭南一带的民居建筑特色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家庙、第府、文塔建筑实物中,以讲究地理风水和风俗观念为思想依据结合科学的规划布局都集中反映着岭南建筑的主要特征与表现风格。因此,独特的外型建造、多样的艺术手法装饰、丰富的装饰题材、讲究的科学的布局规划等等的多方面内容都对现代探寻研究古代建筑历史文脉有着深厚的价值意义:一是历史价值,了解岭南当时的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二是艺术价值,当地人民生活方式、情感爱好、审美观等,反映当时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以文艺的门类来分,有关文学的有匾章、楹联、题字,有关艺术的有绘画、书法、雕饰、陈设(家具),还有实用艺术的装饰、装修、纹样、图案、色彩等。三是科学价值,首先是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一个事物证明,同时它为今天的建筑技术研究提供借鉴。这三方面的内容离不开历史,离不开当地自然环境,它们构成了当地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正是为岭南风格创造实践基础。
锅耳屋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锅耳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流畅的弧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屋顶采用双层瓦,起到很好的防盗和隔热作用。墙体的基础有的是花岗岩或红砂岩砌成,使墙基经历百年不倒,而且更具防护功能。通常这一点是区分村内房主身份贵贱的标志之一,普通百姓的民宅是很少用石材作墙基的。房屋内部布局为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两廊”式。室内窗户极少,一律都是在极高处开一个猫眼窗,窗内还要装上铁枝,虽然具有极佳的防盗功能,却对采光带来困难,因此每座古屋中都设有天井。从建筑功能上看,这种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天井的墙面饰有砖雕,用以拜天官之用。有的家庭会在天井中设置假山, 筑池养殖金鱼,摆放盆景,使天井成了庭院。天井两侧为厨房、绣房或杂物房,其后便是厅堂,三开间,进深二间。而有的锅耳屋,其间数会相对多一些,就如佛山市顺德区碧江金楼里的锅耳屋,开间越多,等级越高,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深严的等级制度。居室内前为大厅,两侧为居室,有的居室是单层式,而有的为两层式,上为阁楼,以作放置杂物之用。大厅木屏风前有简易神龛,供祭祖先;木屏风后为杂物室或通向阁楼的楼梯。在天井旁有楼梯到屋顶,屋顶上设有天阶,可以使巷间隔离的房屋互通,村民也可以利用天阶居高临下的打击入侵者。
总之,锅耳屋其科学合理的建筑布局设计,针对岭南特殊气候条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方式,对建筑物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锅耳屋传承岭南建筑务实、包容、创新、开放的新精神,天人合一、经世致用。它与江南建筑的刻意灵动、北方建筑强调雄伟,着眼于鉴赏性的出发点截然不同,它倡导的是建筑和人居的结合,其形成过程体现出“综合”与“凝炼”,让人的思想、生活完全纳入自然,表现在建筑特色上则平面灵活、形式多样、尊重民俗、讲求实效、顺应自然、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体现出“整体和合”的设计观。从而达到自然与人文、外显与含蓄、厅与园、山与水、收与放、动与静等的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
|
来自: 茶香飘万里 > 《广东建筑(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