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摒弃传统、解放思想,用贴近现实的方法学习《论语》-兴德社

 自强不息469 2015-01-31

  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作家,都想通过自己的作品,使读者从中受益,论语也不例 外。作为读者,我们学习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够吸取其中精华,指导自己的人 生,这也体现了“学以致用”的道理,学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积累解决生活中 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这个观点出发,让我们先忘记我们曾经读过的经典、名著,从以前已经固化 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从现实生活出发,分析我们一般人是用何种方法解决问题 、以及用何种方法提高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再回过头来,结合经典名著 ,看是否符合我们的现实,这样更有利于我们行之有效的学习。
  对任何一个问题的处理,如果我们都能做到应付自如、却又使各方面的人、部 门、其他的万物从都中受益,而不产生“事情解决了,却又由此而带来一定的 副作用”的结果,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境界了。这种境界我们可以用“从心所欲 不逾矩”来描述。

  若我们还不能对所有问题都“从心所欲不逾矩”,但对大部分的事件,我们能 采用唯一的、最佳的方法处理,也算是次一等的境界了。对于一个事件的处理 方法有多种,但最佳的方法就有一种,就是按照“中庸之德”的方式处理问题 ,一定是最佳的方法。这也是我们学习“易经”的目的。“易经”,讲究的就 是阴阳调和,阴阳是两个边界、阴阳调和就是“中”。因为边界的中心点是唯 一的,因此最佳的方法也是唯一的。老子,主要研究边界的状态,而孔子主要 研究'中',他们不矛盾,只有知道边界才能知道“中”,因此孔子也说“加我 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这里强调一下,中庸,不是代表老好人,老好人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人,因此老好人对意见完全相左的人都支持赞同,表面上给人很 有'德'的样子,实际上是“德之贼也”。

  那么为什么“居中行事”是最佳的方法呢?我们用《论语》中的具体事例来简 单的解释一下,实际上,论语第六章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我们选择:“ 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来 说明。毫无疑问,大多数的人对这种“勇于正确做事,取得成果却不张扬”的 人都是赞赏有加的,所以我们就分析一下,这件事的处理是如何“居中行事” 的。想知道“中”,必须知道边界。这件事的两个边界是:败退居后,应争功 ;败退居前,应不争功。各取其一,就是“败退居后,却不争功”,两边取其 一,不就是“中庸”么。
  那么,再次等的境界是,我们可能不知道最佳的处理方法,但知道正确的处理 方法。对于同一个问题,有很多处理方法,说不好“谁对,谁错”,只是角度 不同,结果不同。不同的方法都能解决问题,但由此带来的负面效果不同。对 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喜欢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描述。但不管怎样,虽然 不是最佳的方法,但问题至少解决了,也是值得赞许的。

  上面三种境界,都是知道方法,并且能够勇于实施。但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 ,很多人知道正确的方法,但却没有勇气实施。这样的事例,可以用“萧规曹 随”来说明。知道先人定的规矩是正确的,因此不改动,但对于在新形势下其 他的正确的方法,却没有勇气实施。这样也不错了,至少没有将正确的放弃,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前的方法不适用当前形势时,会出现问题。
  最后的类型,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但又要维护局面,解决问题。因此 不考虑现实情况,不区分个例的不同,统一制定规范,强迫别人执行。符合规 定的,就是正确的,不符合的,就是错误的,是要被惩罚的。这样的方法,开 始可能见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会导致孔子说的“导之以政,齐之以德 ,民免而无耻”的结果。

  至此,我们总结一下以上方法的前后顺序:
  第一,是应付自如。第二、是知道最佳的,“居中行事”的方法并实施。第三 、不知道最佳,但知道正确的方法并实施。第四、知道正确的,但没用勇气实 施。第五、用固化的方法统一管理,处理问题。
  总结之后,我们看看老子说过的话: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其中也有五个定义,分别是道、德、仁、义、礼。从字面上看,也是对事件处 理方法的比较。这五个定义和我们前面说的五种方法,是否有对应关系呢?
  道,与应付自如,应该是相对应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在人类身上 的具体体现。
  德,和我们说的中庸之德,也是符合的。即使现在对“德”的定义,也强调不 偏不倚,无私公正。不偏不倚,就是中。而无私公正,是能够不偏不倚的前提 保障。要想“不偏不倚”,必须首先要有无私的品行。而无私品行的修炼,不 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这就是“德”的难点所在。

  仁,我们先放放。因为国人对“仁”的概念,受千百年来思想的影响,已经根 深蒂固了,把“仁”和“实施正确的方法做事”联系起来,一定适应不了。
  义,即使从现在对“义”的定义来看,义,也有正确的、为他人利益而挺身而 出的意思。但义总是和“主持正义、仗义”等结合使用,其中的主持、仗等有 实施的意思,因此“义”本身没有实施的含义,只是有“为他人的利益,正确 的方法”含义。因此,老子的“义”和我们前面说的第四种方法也是一致的。
  礼,并且是“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的礼,就是制定规矩让人强制执行的意 思,和我们说的第五种方法也是一致的。
  由此可见,老子(孔子)实际上是教导我们如何修炼'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方法 和途径的,这是和我们现实生活相符的,因此也是老子和论语能够千古流传的 原因所在。

  那么,“仁”,是不是就是“正确的做事”呢?因为孔子是研究“中”的状态 的,对我们现实更有指导意义,所以我们随便列举几个《论语》中具体的人物 涉及'仁'的实际做法。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 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 ,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 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 邦无怨,在家无怨。”
  这些句子中,仁,都体现了做事的方法,但因人的能力不同,做事的方法不同 。这不就是“仁者见仁”的具体体现么?

  那么采取什么方法和途径,最终能修炼“道”,也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 状态呢?《论语》的主要内容之一,就已经告诉我们其法,其径了。具体的方 法请参阅下面的地址内容进行学习。(或搜索 兴德社)
  讲座视频: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6974279.html。
  讲义最新更新地址:
  读书: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183221.html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481496312
  欢迎有志向的人加入求道、推广大道的行动。空谈无用,见义不为,无勇也!。

楼主 回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