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江南的“八娘”——哭娘
哭娘都出自穷苦人家。她们不像喜娘那样需东家发出邀请,往往是循着哭声不请自来,因为哭娘是不作兴邀请的。她们出卖自己那廉价的哭声与眼泪,以期事后能获取东家所赏赐的一个白纸包封钿。
其实,要不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有谁愿来做这种倒霉的哭娘呢?人家死人,她需陪着披麻戴孝;人家三跪九拜,她也得跟着顶礼膜拜;人家哭丧,她更需哭得昏天黑地,而且得守在棺材边,哭个不停:从吊唁的人来到棺材出殡回来,她都得大放悲声,一场丧事下来,个个都把喉咙哭得嘶哑无声了。这实在是要多委屈有多委屈的行当呀! 哭娘这碗饭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吃得的。东家死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万一她所哭诉的语言不得体或不对路,那么她非但得不到白纸包(赏钱),更有可能受到丧家或吊唁者的白眼辱骂直至拳脚呢! 哭娘还要懂哭腔,其哭声须有音韵感:拖音、收音、顿音、屏气乃至颤音、抖声,都须使用得当,恰到好处。要尽量做到哭得比唱得还要好听,为丧家营造出悲伤凄哀的气氛,表达丧家对死者的孝顺之情,从而达到吸引感染众人,博得好评的目的。 再者,哭娘也要善鉴貌辨色,见机行事:该哭的时候要哭得热闹哭得凄惨,不该哭的时候要识相地退避三舍,决不能妨碍丧家行事。事毕,丧家给多少白纸包,也不能论多嫌少。如果事毕丧家不给白纸包与她结账,那么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丧家对她的哭事不满意,拒绝赏赐;另一种则很可能是丧家对她的表现较满意,希望她能从“头七”开始哭到“七七”。这下,哭娘就至少在这七七四十九天可以多挣一些辛苦钱了。 有人认为哭娘的手绢中夹带着胡椒粉,用以刺激自己的泪腺,使之泪水源源不绝,从而使假的像真的一样。此说虽说不假,但也并不绝对。笔者认为哭娘的哭声乃至眼泪在这个时候,有时也很有可能是发自她内心的。试想:一个为生计所迫、走投无路,而不得不委屈了自己的人格,向丧家廉价出售自己哭声与眼泪以换取一杯残羹的人,她的心境该是何等的灰暗与哀伤?她的哭声与眼泪很有可能是有感而发,且借此机会来抒发渲泄一番的。 (汤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