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教史话”之一百七十四:孟郊的《游子吟》诗

 杏坛归客 2015-02-02

 

孟郊(751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朝诗人。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著作有《孟东野诗集》。

这首诗是写儿子要离开家乡到外地,临行前,期望儿子要牢牢记住母亲的恩德。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正居官溧阳尉,是为迎养其母而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诗。

诗中说,慈祥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为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影响儿子出行。谁敢说子女没有小草那样的孝心,不能够报答慈母恩情呢?

母爱”是人类纯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性主题。早在《诗经》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诗句,简括而形象地唱出了人子的心声。

 而孟郊的《游子吟》,更是一首歌颂伟大母爱之作。它把人类伟大的母爱置于特定的艺术氛围中,加以弘扬和歌颂,使之脍炙人口,连不识字的妇孺都会记诵。
  这是一首乐府诗,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一瞬”,用简括的语言勾勒出慈母为游子缝制衣裳的场景,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至深情感。

联想到今天,一些父母常常抱怨孩子跟家长不像过去那样亲了。我也注意到这种现象。

我以为那是因为现在家长对孩子感情投资打了折扣。过去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今天改了一个字:“慈母手中‘钱’,游子身上衣。”给孩子购买的衣服虽然是很高档很时髦的名牌,但不见得贴身。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此为公理。家长在孩子身上的感情投资“偷工减料”,难怪孩子亲情淡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