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教史话”之一百七十七:《长嫂为母》

 杏坛归客 2015-02-02

 

 

  韩愈(787824年),字退之。祖居河阳(今湖南省孟县)韩庄。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韩氏的郡望是昌黎(今河北省昌黎),故自称“昌黎韩愈”,后世称他为“韩昌黎”。曾任吏部仕郎。

 韩愈在文学创作上有相当的成就。他散文各体兼长,气势雄放,文笔遒劲,务去陈言,逻辑严密。他是司马迁之后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散文作家。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在当时颇有些名气。不幸,在韩愈刚刚三岁的时侯,他和妻子便先后去世,韩愈成为孤儿。从此,韩愈便由大哥韩会和嫂嫂郑氏抚养。

大哥大嫂对他十分慈爱,视为己出,教他识字、读书。加上韩愈从小好学,七岁时便能背诵许多诗文,并且还会写诗作文章了。

韩会本来也在朝中做官,因卷入朝中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而又失败,被贬斥到远离京城几千里外的韶州(今广东韶关市)。这年韩愈十岁。

在随哥嫂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去韶州的路上,每到一处,哥嫂就给他讲述当地的山川形势和名人典故。

出潼关过肴山时,嫂嫂给他讲,在这里,春秋时代,晋国是如何打败秦国的。

过洛阳时,哥嫂领他参观著名的龙门石窟。那些引人入胜的精湛的雕刻艺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大石佛,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过南阳时,带他到朋友家,听朋友介绍南阳的名胜古迹,其中诸葛亮居住卧龙岗更是引起韩愈极大的兴趣。

到长江后,一家人乘船南下。在船舱里,哥嫂给他讲了一个又一个古代贤人不平凡的故事:

屈原怎样受陷害被放逐,写出了不朽的名著《离骚》;孙膑怎样遭庞涓毒手被割掉膝盖骨,发愤著述《孙膑兵法》;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使刘备转危为安,建立蜀国;周瑜如何雄姿勇武,足智多谋,战赤壁大败曹军……

韩愈记忆力强,又虚心好学,从这些典故中不仅学到了许多历史知识,还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不幸的是,到韶州不久,哥哥便病故。韩愈和侄儿十二郎便由嫂嫂一个人带回老家抚养。

中国有句古话:“长嫂为母。”嫂嫂为人老实忠厚,善良贤慧,又有文化教养,她对韩愈像母亲对待亲生儿子那样关心爱护。嫂嫂经常教育弟弟和儿子要发愤学习,刻苦读书。

她常说:

“一个人的生命是暂短的。但是,历史却是永存的。你们应该把这暂短的一生,用在做学问上。不要求得显赫于一时,而要有所作为。你们要勉励自己呀!”

韩愈家中藏书很多。每天早晨天一亮,嫂嫂就叫韩愈起床,做完“八段锦”后,她便亲自指教韩愈读《论语》、《孟子》。过了几年,嫂嫂看韩愈才华出众,就叫他出游,向名师求教,以增长见识。

临行前,嫂嫂对他说:

“只是在这小城市读书,很难见多识广。咱们这里真正有学问的人不多,你还是到洛阳吧。那里名人学者多,在那里学习一段时间,还可以到长安去开开眼界。”

韩愈虽然也早有外出游学的打算,但真的要离开养育自己长大成人的嫂嫂,又实在是有点恋恋不舍。

嫂嫂是个细心的人。她看弟弟面有难色,心里便清楚了。郑氏便很婉转地劝弟弟说:

“好兄弟,你是个聪明人,一定会明白:大丈夫要志在四方,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来。万不可因小失大,留恋家庭,胸无大志啊!”

       不出嫂嫂所料,韩愈听了她的话。心中异常激动,他非常感激嫂嫂的勉励和支持。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发愤努力,不辜负嫂嫂的热切期望。他毅然决然地告别了嫂嫂,离开了家乡,踏上游学的旅程。

       到了洛阳,韩愈赁下两间茅草房,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他身穿布衣,一日两餐粗茶淡饭,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到三更天才躺下睡觉。寒冬腊月,连炭火都舍不得生。他时刻不忘嫂嫂的话,应该把短暂的一生,用在做学问上。他坚信:学问,只有勤奋才能得到!

       功夫不负有心人,韩愈经过多年刻苦努力,终于成为杰出的文学家。

韩愈的成长和嫂嫂的关心、教育分不开,他对嫂嫂特别敬重,感情也特别深。后来,嫂嫂去世,韩愈打破一般封建礼教的惯例,为嫂嫂穿服丧。

为了纪念嫂嫂,他特别为嫂嫂写了祭文《祭郑夫人》,祭文中说:

 

 “我生不辰,三岁而孤。蒙幼无知,鞠我者见。在死而生,实维嫂恩。”

 

  他把自己的生存、成长和在学业上的成就,归功于长嫂郑夫人的养育,表现了知恩图报的无限感念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