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祠东古佛堂,人传栋宇自隋唐。
手拄一条青竹杖,真成自挂百钱游。
挂镜台西挂玉龙,半山飞雪舞天风。
帝遣名山护此邦,千家瑟瑟嵌西窗。
=================================================
王庭筠,米芾之甥,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雪溪翁。盖州熊岳(今辽宁省盖县)人。生于贞元三年(1155年),卒于泰和二年(1202年)。擅绘山水、墨竹,著有《藂辨》十卷、《文集》四十卷。传世作品有“幽竹枯槎图卷”等。大定十六年(1176年)21岁登进士第,做恩州(今山东省平原县西恩城)军事判官。后又调馆陶县任主薄。明昌元年四月,参加馆阁考试被录取,因御史言其“尝犯脏罪”而罢官,隐居彰德林虑(今河南林县)黄华山寺,创建了黄华书院。明昌三年,被章宗召为应奉翰林文字。设立书画院,王庭筠被任命为都监,与秘书郎张汝方鉴定金朝收藏书画达550卷,分别定出品第。泰和元年(1201年),王庭筠官至翰林修撰,次年卒于任内,终年47岁。《金史》载:“上素知其贫,诏有司赙钱80万以给丧事,求生平诗文藏之秘阁。又以御制诗赐其家,其引云:‘王遵古(王庭筠之父),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复以才选直禁林(翰林院别称)者首尾十年,今兹云亡,玉堂、东观(翰林院藏书和著述的地方)无复斯人矣!’”三希堂法帖存其书作。
《黄华山居诗》是王庭筠被章宗罢官后避居黄华山时写下的五首七绝诗。《重修林县志》载:“王庭筠詠黄华山诗碑,相传书、撰、刻均出已手,世称三绝。据康、乾各志所载,诗皆五首,碑则旧传四通,今只存二通。‘青竹’一通,在慈明院(即王庭筠读书处,又名黄华上院,俗称‘北寺’)。‘挂镜’一通,在觉仁院。‘名山’一通已断,作佛堂柱础,尚有字迹可寻。其一全失。”又云:“孔庙王学士诗石刻四通,则明时影刻者”。又据《金石萃编》述:“黄华老人七绝四首,不署及年月。《云南通志·杂记》卷载黄华老人诗,金翰林王庭筠四绝句原在黄华山。”
今黄华山北寺圮址上尚存“青竹”诗碑一通。明代马卿影刻七绝四首诗碑两通,今存于林州博物馆。
按:余曾访得黄华下觉仁院‘王母’、‘名山’残碑及‘挂镜’一通,实为原石。惜皆经庸工剜刻,面目全非,二残碑余访得时,竟作石阶;上慈明院‘青竹’乃是明代翻刻。就子端书艺而已,若此山居诗者,实非上乘。古人多有夸大之嫌!又。余尝于洪谷山〔昔荆浩隐居处〕访得子端撰书《五松亭记》,文辞优美,书为行书,绝类米南宫,信为合作。
黄华山居诗五首
金·王庭筠
挂镜台西挂玉龙,半山飞雪舞天风。寒云直上三千尺,人道高欢避暑宫。
手拄一条青竹杖,真成自挂百钱游。夕阳欲下山更好,深林无人不可留。
王母祠东古佛堂,人传栋宇自隋唐。年深寺废无僧住,满谷西风栗叶黄。
帝遣名山护此邦,千家瑟瑟嵌西窗。山僧乞与山前地,招客先开四十双。
道人邂逅亦开颜,为借筇枝策我孱。幽鸟留人还小住,晚风吹破水中山。[此诗无碑]
此二通今在黄华下觉仁院 以下原碑现存林县博物馆院内,共二通。每通前后各一诗。
摄于2013年元月31日上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