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执浩:理想的诗歌在等待理想的读者

 慈溪全媒体 2015-02-02

何为诗?诗歌何为?举凡能够脱口回答出这两个问题,且言之凿凿者都值得怀疑。

在我看来,任何真正自觉的写作者早晚都会面临上述两个问题的困扰与追逼,如何给出一个令人信服尤其是令自己相信的答案,是衡量一个诗人好坏的重要参数。而真正的问题却在于,你说出的答案常常会与你内心的判断相去甚远;要么,你现在给出了一个答案,却没有想到日后你会亲手推翻它。犹疑,恍惚,似是而非,在这种反复的无止境的不确定中,写作的意义才会逐渐呈现出来。所以,我说,真正的写作者永远不该有“看破红尘”的那一天;写作的真实目的也不在于看穿或看破,它的意义始于看见,止于说出;而在从“看”到“说”的过程中,一个写作者全部的人生经验会叠加聚合成“心中的垒块”,横亘在漫长而陡峭的路上,我们需要搬开它,越过它,更需要化解它。

诗歌的现代性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生发的。再也没有永恒的范本,没有固定的格式,没有公认的标准,然而,空前的“自由”换来的并非是身心的全然解放,相反,一种无所适从、局促不安的难受感会时刻困扰着我们。如何开口说话,如何让你说出的话从各种“腔调”的窠臼中逃离出来,呈现出汉语语言古老而又澄澈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鸡毛蒜皮、啰啰嗦嗦的日常生活现场确保语言的鲜活性,这应该是我们走向“现代诗”的第一步。

其次,才是我们对所谓“诗意”的寻找。黑暗里的灯火固然是诗,雪山上的白凤凰又何尝不是?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并把握住那些显明的诗意,但常常对那些潜在的隐形的诗意疏于发掘。我至今仍然固执地认为,诗歌,你写不写,她都在那里。任何一首优秀诗歌的诞生都有“天作之合”的成分,也就是说,在某一时刻你被神灵眷顾了,那是在长久的摸索之后,你突然开启了慧眼,你看见了她,然后毅然决然地指认出了她。而至于为什么她恰巧被你所见,为你所说出,天知道。但事后我们得承认,事实上,写出这样一首优秀诗歌的人必然是先知先觉的人,他先于我们抵达了诗歌存在的现场,并用他独特而美妙的嗓音应和了神灵给予他的提示音,而且他有能力完整地将内心的旋律“播放”出来。

我们相信这样的时刻迟早会到来:理想的诗歌在等待了很久之后,终于等来了理想的诗人,而理想的诗人也在等待中迎来了理想的读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