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市2015届高三调研测试 语文评分标准及补充细则(一)

 海天心心 2015-02-02

广州市2015届高三调研测试  语文评分标准及补充细则

古诗文阅读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雍建疏陈广东害民之政八,均宜亟为革除。(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杨雍建上疏条陈广东侵扰百姓的八件政事,认为都应该立刻革除。

  3分。“疏”“亟”各1分,大意1分。)

【补充细则】

 1:解释为“上疏”、“上书”、“上奏”、“上表”均可。

 2)“”解释为“马上”、“立即”、“立刻”、“急切”、“急迫”、“急待”等词语均可

   3)大意分?“陈”:条陈、陈述;?政八:八件(点)政事(政策、政令、政务)。答对任何一个给1分。

【评分示例】

3分示例:

示例一:雍建上书陈述了广东地区八条对百姓有害的政令,(这些政令)都应当极力  

尽快地被修改或删除。

示例二:雍建上疏谏言陈述广东使百姓受害的八大条政策,都是应当急切需要被革除的。

2分示例:

  示例一:杨雍建上疏陈述了广东的八个对人民有害的政策,并且全都应该被取代革除。  ( 没解释出“亟”的意思)    

    示例二:杨雍写谏书陈述广东伤害百姓的八项政策,都急待改革。陈述“八项政

策”得大意1分,“急待”得1分。)

1分示例:

  示例一:杨雍建上奏广东危害百姓的政事很多,都应当等待着被改革消除。( 没解释出

“亟”的意思;大意也不得分)

  示例二:雍建认为两王共同镇守广东的政务伤害了民众很多,他们都应当立刻被废除。( 没解释出“疏”的意思;大意也不得分)

0分示例:

  示例一:杨雍建进谏说广东有很多不利于民的政策,都应当被废除。(没有得分点)

  示例二:雍建进谏皇帝指出使广东民众受害的多条政策,都应该一一被革除掉。(没有得分点)

 

    ②比退,辅臣目之曰:“此南苑上书谏猎者”。(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等到杨雍建退下,辅臣看着他的背影(对别人)说:“这就是那个在南苑上书劝谏先帝不要打猎的人。”

4分。补出“退”的主语1分,“目”1分,判断句式1分,大意1分。)

【补充细则】

1)补出“退”的主语:“他”、“雍建”均可,如果翻译为“奏事者”不给分;

2)“目”解释为“看着”、“盯着”、“望着”均可,如果翻译为“用眼睛示意”“以目示意”“示意”不得分,“望着雍建用眼睛示意”不得分;

3)“此南苑上书谏猎者”准确翻译出判断句式:“这就是……的人”,如果翻译成病句不得分,如“这是皇家猎场上书进谏猎者的”;

  4大意分:?“比”:等到、“等”;?谏:旧时指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后面必须接“君主”“某人”等,所以“谏猎”应译为“劝谏先帝不要打猎”。??答对任何一个给1分;

【评分示例】

4分示例:

  示例一: 等杨雍建退下后,顾命大臣看着他说:“这就是在南苑上书劝谏皇帝不要去狩

猎的人。

  示例二:等到他退下后,辅臣望着他说:“这就是那位在南苑对先帝狩猎进行劝谏的人。

3分示例:

  示例一:等到退朝了,顾命大臣看着他说:“这就是当年因为顺治皇帝在南苑狩猎而呈

奏折谏言打猎的那个人”(没有补出“退”的主语)

  示例二:等到杨雍建退下,辅臣示意他说:“这就是南苑上书进谏打猎一事的那个人”(对“目”的解释不正确)

2分示例:

  示例一:等到退朝,辅佐的大臣以目示意他说:“这就是南苑进谏上书批评打猎的人。”

    示例二:等到退下,辅臣看着他说:“这是皇家猎场上书进谏猎者的”。

1分示例:

  示例一:一起退下后,顾命大臣示意他说:“这就是南苑上书谏言打猎的人啊。

  示例二:退下后,辅佐皇帝的顾命大臣劝说:“这位是南苑上书的谏猎的人。

0分示例:

  示例一:相比退下,辅臣头目说:“这个人曾经在南苑进谏打猎”。

  示例二:退下后,大臣示意说:“这个人曾在南苑打猎”。

 

2)杨雍健为什么能让土司心服?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杨雍健废除了土司跪拜巡抚的旧例不仅询问疾苦还招待酒食。他尊重(或:关怀)土司,使土司对他心服。

3分。三点具体事例,答对一点1分,答出其中任何两点得2分;分析1分)

 

【补充细则】

  1只摘抄原文,摘抄“雍建悉屏去,引至座前问疾苦,予以酒食。”三个分句或其中任两句可得1分,只抄其中任一句不得分。

  2分析处除了尊重或关怀,可用“以礼待人”“友好”“亲和”“不讲俗礼”等类似语词来替换,意思对即可给分。

  3对文意理解错误不给事例分。分析正确给1分。

 

【评分示例】 

3示例:(分析1分)

    示例一:土司去拜见他的时候,他态度很亲切(分析1分)把他带到跟前问他有没有疾苦并给他酒和食物(事例2分)

    示例二:杨雍建废除土司谒见的繁杂礼节将土司引至座前嘘寒问暖赐以酒食(事例2分),让土司充分感到尊重(分析1分),因而心服。

2示例:

    示例一:雍建悉屏去,引至座前问疾苦,予以酒食。(摘抄原文1分)雍建亲下属,尊重土司,所以土司信服他(分析1分)

    示例二:“疏请立营制,减徭役,招集流亡,禁革私派”。上疏请求以各种手段来解决米贵之事,给土司酒食(事例1分),平等亲和地以礼待人(分析1分),帮土司解决苦难。

1示例:

    示例一:杨雍建采用软硬兼施的方法,通过给予其酒食(事例1分),问候他的方式来让土司信服。

    示例二:雍建悉屏去,引至座前问疾苦,予以酒食(摘抄原文1分)。疏请立营制,减徭役,招集流亡,禁革私派。所以他能让土司心服口服。

0示例:

    因为杨雍建为百姓做事,得民心,每当有百姓鸣鼓时,他都耐心的把他带到屋里坐着询问疾苦,并给酒和食物,深得百姓爱戴,所以土司对他心服。(对文意理解错误)

 

12.将“事孙氏兄弟,成江东之业,然终以直不见容”一句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张子布)辅佐孙策、孙权兄弟,成就孙吴江东的帝业,然而终于因为刚直而不被容纳。[3分。“事”“见容”各1分,大意1分。]

 【补充细则】

  1省略内容未译不扣大意分;

  2“事”1分:“事”翻译成“侍奉”“服侍”“为……效力”“事奉”“辅助”“辅佐”“奉事”1分;翻译成“从事”“给……办事”“跟随……做事”“追随”“效忠”不得分;

  3“见容”,被动句式,“见”译为“被”得1分。译为“待见”“为……所”“受”“看见”不得分;

  4大意1分:落在“容”字上,“容”译为“容纳”“接纳”“接受”“认可”得1分,译为“容忍”“面容”“容得下(未译)”“宽容”“容许”“形容”“包容”不得分。

【评分示例】

3分示例

示例一:张子布辅助1)孙氏兄弟,成就了江东的大业,然而最终因为耿直不能1容纳1)。

示例二:侍奉1)孙氏兄弟,(帮助他们)成就了江东的大业,然而最终因为耿直不能1接纳1)。

示例三:服侍1)孙策孙权兄弟,成就了江东的霸业,然而最终因个性太过于耿直而不1)容忍接受1)。

2分示例

示例一:(张子布)服侍1)孙氏兄弟,成就了江东的大业,但最终因为(他)太过耿直而不1)包容。(对“容”的翻译错误)

示例二:张子布为孙氏兄弟做事,成就了江东的功业,但最终因为过于耿直而不1接纳1)包容。(对“事”的翻译错误)

1分示例

示例一:为孙氏兄弟做事,帮他们成就了江东的功业,但是最终因为正直而不1)容忍。(对“事”和“容”的翻译错误)

示例二:(张子布)辅佐1)孙策、孙权兄弟,帮助他们成就江东的事业,但是最终因为刚直而弄得颜面无存。(对“见”和“容”的翻译错误)

0分示例

示例一:为孙氏兄弟做事,成就了江东的功业,让然而最终因为过于耿直不会包容。(没有得分点)

示例二:成事后让孙氏兄弟,成就江东的大业,然而始终因为他们的正直而不能成不了大事。(没有得分点)

 

13.在三国时代众多历史人物中,作者为什么特别推崇管幼安?根据文意简析原因。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因为管幼安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能够明智地了解时世,而且审慎地对待自己,他不投靠依附于任何一方势力,保全了自己的品格节操,也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3分。了解时世1分,不依附别人(不入世)1分,保全节操与性命1分。意思对即可。摘抄原文“其明于知时,而审于处己,又能自全”,未加分析,给2分。]

【补充细则】

    1)观点加分析:“其明于知时,而审于处己,又能自全” 2答“其明于知时,而审于处己”(1分),答“又能自全”(1),分析必须答到“了解时世,不依附别人(不入世),保全节操与性命”才能得1

    2)观点和分析融合在一起概括也可以。

   【评分示例】

3分示例:

示例一:“其明于知时,而审于处己,又能自全” 2),管幼安了解时世,不入世,保全了节操与性命1

示例二:因为幼安十分明智,明白知晓那个年代1),能够审慎对待自己不参与污浊的政事1),保全自己不让名节遭到破坏1)。

2分示例:

示例一:在三国乱世中耿直的人不受待见,最后害了自己,而放弃操守的人则丢失了道德原则,只有管幼安避开乱世不依附别人1),既保全名节操守又安全地活到晚年1),是仅有的“乱世而能全”的人物,是作者心目中“贤人“的模范。

示例二:管幼安能看清时代形势1),能审慎对待自己而不去做官1),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示例三:乱世中,幼安不入世1),既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又保全了自己的节操1)。

1分示例:

示例一:管幼安知时务1,能保全节操于乱世,而不像当时的名士争相乱世取名。 

示例二:在乱世中管幼安了解自己的处境退隐田园,不去做官1),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示例三:管幼安能够在三国时保全自己的性命和节操1),所以作者特别推崇他。   

0分示例:

示例一:管幼安懂得审时度势,看准时机入世(对文意理解错误,0分。)

示例二:管幼安在入世后,会反省自我,看清自我,从而保全自我。(对文意理解错误,0分。)

示例三:管幼安明白自己要做的事又明确自己的原则和志向“立志行义贤于西汉”。(没有得分点,0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2)猿猱欲度愁攀援              百步九折萦岩峦

(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

[6分。每空1分。任选三句作答,多答的按前三句计分。凡多、错、漏字,该空均不给分。]

 

15.(1)诗的首联和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别离场景?(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诗人与幼弟在野色苍茫的江边,登楼远眺,望两岸云山,只见雨雪飘飘,孤城远影,不禁泪眼涟涟。

[3分。人物与地点(诗人与幼弟、江边)、所为(登楼远眺)、所见(云山、雨雪、孤

城)、情态(泪眼),共四点,答对两点1分,三点2分,四点3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1答出“诗人与幼弟在野色苍茫的江边,登楼远眺”,给1分。如果只写诗人登楼远眺,这个点没有分。

  2答出所见(云山、雨雪、孤城),给1分。

  3答出“泪眼涟涟”这个情态,给1分。

【评分示例】

3分示例:

    作者在江楼与幼弟告别的情景1分)。楼前的沧江充满愁绪,作者登上江楼的杰阁,倚靠虚无冷清的天空,两岸的云山是作者伤心的发源地,下着雨和雪的孤城所见,给1分)在作者的泪眼中(情态,给1分)

2分示例:

    描写了天色暗淡,江水不断流,登上阁楼,只能倚靠在飘渺的空中,能看到两岸云雾笼罩,孤城中雨雪齐下(所见,给1分)诗人眼泪也流下来(情态,给1分)

1分示例:

    用了“野色”“沧江”“虚室”“云山”“雪雨”“孤城”等凄清悲伤的意象,描绘了登阁远观沧江野色的情景(所见,给1分)

0分示例:

    示例一:描写了傍晚的沧江翻腾,诗人登上杰阁依靠着,云和山相隔,雨雪落下似在流泪的离别情景,表现了诗人的悲伤抑郁之情(应该是“诗人与幼弟”一起登楼所见,情感不是“场景”,不给分)

 示例二:诗的首联和颔联描写了野色的沧江翻腾爬到杰阁上,风景一片凄凉,云与山阻断诗人的视线,让看不到对岸雨雪在诗人眼前飞雪的景象。(对诗意的理解不正确)

15.2)诗人在颈联与尾联写出了哪些“苦”?请简要概括。(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①病后体衰之苦,②乱世飘泊之苦,③兄弟分离之苦。

     [2分。答对两点1分,三点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1“乱世漂泊”若答出“漂泊无依”也可;

  2“分离之苦”若回答“思念之苦”不得分。

【评分示例】

2分示例:

    示例一:疾病带来的身心痛苦在离别中漂泊无依之苦与兄弟天各一方的分离之苦。(答对三点,得2分)

    示例二:诗人写了生病后身体如枯朽的落木般的苦,写了生计短缺生活飘零之苦,写了兄弟分离的苦。(答对三点,得2分)

1分示例:

    示例一:颈联写了诗人与兄弟同遭迫害之苦,与乱世之中身世飘零之苦。尾联写出了兄弟分离之苦,希望将来有一日能共舟听晓风。(答对两点,得1分)

    示例二:写出以下“苦”:与兄弟分离,独自一人的孤独之苦;写出了无依无靠,生活漂泊不定之苦。(答对两点,得1分)

0分示例:

    病后的生活就像落叶一样无依无靠,②每次想起来幼弟就想起曾经和弟弟同甘共苦的生活,让人十分怀念。(没有得分点)

16. 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渔家傲 福建道中

[南宋]陈与义

今日山头云欲举,青蛟素凤移时舞。行到石桥闻细雨,听还住,风吹却过溪西去。

我欲寻诗宽久旅,桃花落尽春无所。渺渺篮舆穿翠楚,悠然处,高林忽送黄鹂语。

】①这首词是词人前往福建的路途中所作。②篮舆: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

1)词的上阕所描写的天气是如何变化的?(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风吹云舞(乌云密布、风起云涌)下起细雨,再到风吹雨去,天又放晴

   [2分。答对21分,3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若第3点只答到“刮风”,没答“雨住”“雨去”或“天晴”,不得分。

【评分示例】

2分示例:

示例一:由乌云密布细雨连绵,最后天空放晴(乌云密布、细雨连绵、天空放晴,2分)

示例二:先是风起云涌,好像要下雨;到了石桥,开始下起了细雨;不一会儿,雨又停了,吹来凉爽的风。(风起云涌、下雨、雨停,2分)

1分示例:

示例一:一开始时山头白云,天气一片大好,接着走到石桥时,下起了细雨,不一会儿,雨就停了,反而刮起了风。(前面“山头白云,天气一片大好”理解错误,不得分;下起了细雨、雨就停了,得1分)

示例二:词的上阕写到天气从“云欲举”的多云,到细雨,再到刮风。(多云、下雨得1分,缺雨住或“天晴”]

0分示例:

一开始时天气很好,接着走到石桥时,下起了细雨还刮起了风。(前面理解错误,未答道雨住或天晴。)

 

2)“高林忽送黄鹂语”写出了词人的欣喜之情,请结合下阕分析。(3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词人欲寻诗意而无处可觅,直至穿行翠绿的林间,忽闻黄鹂啼鸣,诗情油然而生,倍感欣喜。

[3分。诗意无可寻(或:春去无可寻)1分,忽闻黄鹂1分,诗情涌现1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1春去无可寻”写为“春天已经离开”、“春天已经不见”都可给分。

  2诗情涌现”写为“意兴大发”、“诗兴大发”、“灵感油然而生”、“找到灵感”都可给分。

【评分示例】

3分示例:

示例一:在长途旅行中,诗人想作诗来排遣乏闷,但因桃花落尽、春天将去而感到失望,然而风回路转,诗人穿过翠林时悠然听到高处黄鹂的叫声顿时意兴大发,用前后对比衬托此时的喜悦之情。(划线处分别对应“春去无可寻”、“忽闻黄鹂”、“诗情涌现”得3分)

示例二:诗人想要作诗而长久在旅途,但桃花落尽春天走了,在穿翠楚时却听到森林里忽然传来黄鹂的叫声,让诗人惊喜,原以为春过无诗意,而黄鹂声又让诗人看到春的迹象,诗意兴发(划线处分别对应“诗意无可寻”、“忽闻黄鹂”、“诗情涌现”得3分)

2分示例:

    示例一:诗人想在寂寞的旅途中寻找能激发诗兴的事物打发时光,但花已落尽毫无春色,在他郁闷无奈的时候,忽然听见黄鹂啼叫,以此表达自然的生机并没有消失,带来了喜悦。(划线处分别对应“春去无可寻”、“忽闻黄鹂”得2分)

    示例二:诗人想感受出春天的美丽,但桃花已落尽、春已不在,正当诗人惆怅时,他听到在高高的树林上有黄鹂在啼叫,送来了一丝丝美好的春意,让诗人欣喜。(划线处分别对应“春去无可寻”、“忽闻黄鹂”得2分)

1分示例:

    示例一:运用拟人,在这高耸的山林中忽然传送出黄鹂的轻语声,赋以山林生命,呈送黄鹂的叫声,生动形象描绘诗人内心由悲转喜,表达诗人对这美景的喜爱。(该生虽误以为本题考查的是手法,但划线处踩到了“忽闻黄鹂”点得1分)

    示例二:下阕描写了诗人途中所见,桃花已经落尽,春天已经到来,在翠绿的山林中穿过,听见黄鹂叫,用拟人手法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该生划线处踩到了“忽闻黄鹂”点得1分,后面胡乱答诗歌手法的术语,忽略不计。)

0分示例:

   作者用了拟人手法,将黄鹂的声音比作自己在路途中看到桃花飞落,在乘舆时看到一片翠绿时的心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该生误以为本题考查手法,而且对诗意的理解完全错误,没有踩到任何的得分点,0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19.分别概括张旭与苏轼的书法特点及他们的书法所承载时代的精神气象。(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张旭的草书直接变成了个人情感的抒发,无拘无束,尽显个人豪情;苏轼的书法强调笔势的提按顿挫之意,表现出自己深厚的学养与才气。

张旭的书法承载着唐代浪漫奔放的精神气象;苏轼的书法体现出北宋浓厚的人文气氛。

[4分。特点各2分,时代特征各2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1)张旭的书法特点答“墨随心舞,笔共意扬”也可得1分;

2)苏轼的书法特点有3个:表现自己深厚的学养与才气; 强调笔势的提按顿挫之意,形成夸张变形的欹侧姿态;讲究“尚意”,注重个人意趣,显露个性,出新意于法度之外。3个要点答到1个即可得1分。

3)张旭的书法承载的时代精神气象答“自信与豪情,热血与勇气,热烈奔放的浪漫主义”或“开放浪漫宽博”也可得1分。

【评分示例】

4分示例:

    示例一:1.张旭的草书墨随心舞,笔共意扬,抒发个人情感。(书法特点,1)倾一腔热血,纵笔千里不复回,反映出了盛唐的自信、豪情,热血与勇气(时代精神气象,1)毫无精神禁锢与压抑。2.苏轼以自己深厚的学养与才气入书,强调笔势提按顿挫之意,注重个人意趣,显露个性(书法特点,1)反映了北宋浓厚的人文气氛(时代精神气象,1分)

    示例二:张旭的书法是草书,其特点为倾一腔热血,直接抒发个人情感(书法特点,1)随心所欲;其书法承载着大唐气象,具有自信、豪情、自由浪漫的时代气象(时代精神气象,1分)苏轼书法特点是以自身才气入书强调笔势提按顿挫之意,显露个性,(书法特点,1)承载的时代精神为浓厚的人文气氛(时代精神气象,1分)

3分示例:

示例一:1.张旭:倾一腔热血,墨随心舞,草书寄于狂草的特点。反应的时代精神气象为充满自信、豪情和热血(书法特点,12.苏轼:把深厚的学养和才气入书,强调笔势的提按顿挫(书法特点,1)反映了北宋人文气氛浓厚的时代精神气象。(时代精神气象,1分)     

示例二:张旭特点:以狂草尽情抒发个人情感(书法特点,1)精神气象:政治清明、思想开放、文化融合。苏轼特点:注重个人意趣,不刻意讲究法度,强调笔势的提按顿挫(书法特点,1)反映了宋朝人文气氛浓厚的时代精神气象。(时代精神气象,1分)       

2分示例:

示例一:1)张旭的狂草墨随心舞,笔共意扬,挥毫起风云,落墨泣鬼神,无拘无束,直接抒发了个人的情感,苍劲粗犷。(书法特点,1)体现那个时代国家归一,文化融合,政治、思想开明的特点。(2)苏轼的书法笔势提按顿挫,夸张变形,注重个人意趣(书法特点,1)体现了宋代强调个性自我的精神意象。

示例二:张旭的书法特点是墨随心舞,挥毫起风云的豪放,承载着盛唐的自信与豪情,政治思想开明,不受禁锢的精神意象;(时代精神气象,1分)苏轼的书法注重个人情趣,显露个性,但没有在法度创新,承载着北宋浓厚的人文气氛。(时代精神气象,1分)

1分示例:

    示例一:张旭:尽情抒发个人情感,随心所欲(书法特点,1)他身处一个政治开

明、思想开放的时代。苏轼:在意志上自由发挥,他身处一个虽和平但缺少豪气的时代。

示例二:张旭的书法无规法,但流畅而又扬意;承载时代思想,文化能量聚合的精神气象;苏轼的书法不刻意注重点画的平直均衡,以提按顿挫彰显学养与才气,姿态夸张变形(书法特点,1)承载时代,注重个人意趣,显露个性的精神气象。

 0分示例:

     张旭:书法的特点是狂草境地,承载唐代天下归一后政治开明,思想开放,文化融合的时代精神。苏轼:字形夸张变形,注重情趣个性,承载开放包容,卓尔不群的精神意象。   

20.根据文中观点,谈谈你对下列材料的理解。(4分)

    明代书法家文徵明身处政治斗争残酷的时代,十次应举均落第,抑郁失落。他的小楷书法主要师法王羲之,王世贞评论他“所书《千字文》四体,楷法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然而,文徵明的小楷如王羲之般精细工整、法度谨严,却没有王羲之秀美开朗之意态,显得老成稳重。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明代书法家主要是学习、综合、继承前人的法度,(1)文徵明的书法师法王羲之书法的技巧,显得精细工整。(1分)同时因为书法艺术,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度,文徵明身处政治斗争残酷的时代,自己又多次落第,(1分)所以他的小楷书法没有王羲之书法艺术中飘逸秀美开朗之意态,显得法度严谨,老成稳重。(1分)

    [4分。文中关于明代书法特征的观点1分,文徵明与王羲之书法比较1分,文章总观点1分,文徵明所处时代与个人际遇导致其书法独特性1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细则】

    1观点一:明代书法家主要是学习、综合、继承前人的法度。1

    2分析一:文徵明的书法师法王羲之书法的技巧,显得精细工整1分)

    3观点二:书法艺术,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度(也可写“书法是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或者“是书法家的心性,也是时代的精神气象”。)1分)

    4分析二:文徵明身处政治斗争残酷的时代(或者写“思想禁锢、精神压抑”也可)而王羲之身处精神解放、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所以文徵明的小楷书法没有王羲之书法的秀美开朗之意态,显得法度严谨,老成稳重。(1分)

     找准了观点,但是分析不准确,给观点的分;只写观点,但不分析任何材料,不给观点的分;只写分析,没有观点,但是分析中暗含观点,给分析的分;只是简单复述材料,没有观点也没有分析,不给分。

【评分示例】

4分示例:

    示例一:①书法不仅传达个人才情气质,也承载时代精神气象,(观点,1分)文徵明师法王羲之,其小楷如王羲之般精细工整,法度谨严,(分析,1)体现了明清书法家学习、综合、继承前人的法度,(观点,1分)以及很好的文化传承与造诣。②加之明清不清明,思想禁锢、精神压抑,使诗书仅剩唯美形式,文徵明没有处于王羲之那个精神解放、人格独立的时代,故没有王羲之的开朗意态,显得老成持重,生气难寻(分析,1分)文中观点基本到位,材料分析有层次感,但个别地方的观点被割裂

    示例二:明清时期的书法多是学习、综合、继承前人的法度(观点,1分)融入个人些许情趣,体现良好文化修养与造诣。所以文徵明的楷书绝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如王羲之的精细工整,法度严谨(分析,1分)然而书法是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明清思想禁锢、精神压抑(观点,1分)而文徵明十次落第,有了失落,所以,书法王羲之秀美开朗之笔态,老成稳重(分析,1分)(答案条理清晰,层次感较强,而且表述严谨

3分示例:

    示例一:尽管文徵明的小楷书法模仿王羲之,字迹也极精细工整(分析,1分),法度谨严,但书法不仅传达个人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观点,1分)。王羲之生活在一个精神解放、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因而影响他形成神采俊朗、洒脱秀美的书法,而文徵明生活在政治斗争、思想禁锢、精神压抑的时代,所以他难以形成秀美开朗、天真烂漫的书法,显得老成稳重(分析,1分),他抑郁的性格也影响着他的字形。(两个观点没有全面到位,观点得1分;分析到位,分析得2分。)

    示例二: 书法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体现人的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观点1分)。明代书法家更多是学习、综合前人的法度(观点1分),缺乏力量,文徵明身处政治斗争残酷的时代,且十次应第,心情抑郁,其书法反映其心境及时代,缺乏秀美开朗之态,较为老成。因学习王羲之的楷书,故而法度相似,却无其意志(分析1分)(两个观点准确,观点得2分;分析了文徵明书法“老成”的原因,缺少他的书法如王羲之般的“精细工整”的分析,分析得1分。)

2分示例:

    示例一:文徵明身处政治斗争残酷的时代,十次应试落第,抑郁失落,效法王羲之的小楷,虽有精细工整、法度谨严,却没有了开朗秀美之意态,显得老成稳重。(简单复述材料,不得分)书法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观点1分)文徵明虽有与王羲之相似的情才气质,却因时代纷乱,且个人抑郁不得志使其字体显示出一种老成稳重的气息(扣观点分析材料1分)

     示例二: 书法是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观点1分)元明清时的书法更多地成为一种实用技法,很少成为个人情感与精神的抒发,大多是学习、继承前人的法度,(观点1分)却缺少率性而为,明代文徵明身处政治斗争的时代,精神压抑,难显率性,多学习前人王羲之的书法,却没有其开朗之意态,不但显出个人精神的低落,也反映时代精神压抑。(未能运用观点来分析材料,分析和观点不吻合,不给分析的分)

1分示例:

   示例一:书法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观点,1 分)明代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魏晋书法风格,且社会动荡形势与其相似,均是政治动荡,社会黑暗。受时代影响,文征明与王羲之的书法般精细工整,严谨法度。(分析错误,不得分)但王羲之有意疏远权势,寄情山水,故书法受个人经历影响而拥有秀美开朗之意。而文征明十次应举落第,抑郁失落,书法流露出其失落之意,故失去王羲之的秀美开朗之意,显得老成稳重。(未扣住“时代”来分析,与观点不吻合,不得分。

示例二:明代书法家有功力与法度,技艺娴熟,体现很好的文化修养与造诣,但缺少卓尔不群的精神气象,很少抒发个人情感。原因是明清大兴文字狱,令思想禁锢,精神压抑,只有形美而缺少生气。(这是对原文的解读,而非对所给材料的分析,不得分)文徵明的书法模仿王羲之,但因身处明代政治斗争残酷时代,思想被禁锢,而自身多次科举不第,令精神受压抑,因而书法缺少开朗秀美之意态。(分析暗含“书法不仅传达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这个观点,给分析1分。)

0分示例:

    明代大兴文字狱,思想禁锢,精神压抑,文徵明身处政治战争时代,抑郁失落,缺少精神气象,更多是学习前人,融入个体的些许情趣,仅仅剩下了诗书的形式,唯美干瘪,形体虽在,生气难存。(0分)(没有观点,照抄材料或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