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隶书创作研讨

 率我真 2014-08-16
鲍贤伦:
我发言的关键词是:人,风格,路径选择。

一、关于隶书与人。想回答一些关于历史、经典的看法,我找一个角度:人。人和隶书的关系历史的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汉末以前。这是第一个阶段,不仅隶书,整个文化也是这样。这一阶段,一是人更多地作为群和族的概念。人不是作为个别的人出现,书法家不是作为个体出现。人是整体的群体的概念。二是汉以前的书法是“用”的,不是后代的艺术创造的意义。三是对神对上天有敬畏心理,在书写里面带有这种书写者的心情。
现在我们看那个时候的作品,去着眼于细小的技法动作,可能会在本末上发生偏差,不能这样看待。

    第二阶段:汉末以后。人作为个体出现,不再作为整体,趋向个人化,但和今天比较,它的个人也具有整体性,对精神性的注重远远超过今天。评品按精神标准分出高低。汉末以后隶书基本上说是个空白

    第三个阶段:当代人的主体意识空前凸显。书法创作不再是书法问题了,实际上是人的问题。比如对联,今天落款的位置越来越往上提,古人是中间偏下。人的主题意识倾向于情感和情绪,不同以前。以前的品评注重精神,现在注重情绪表达。因此,风格追求成为突出的价值目标,进而演化为评说历史的重要词汇。
风格成为目前艺术创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目标。说书法史就是风格演变史。

     二、关于风格。风格的构成要素:一个是书法本体的,一个是人的主体的。书法本体一个是形式,一个是法度。我认为风格的课题是长在形式,弱在法度。尽管如此,目前的形式还有很大继续丰富的空间。不仅隶书,整个当今书法都弱在法度这和能力有关,也和观念有关。人的主体方面,长在情绪表达,弱在精神追求。空灵的,书写的,指向的主要还是人的情素,和内在的精神关联度不强。因为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是和精神背离的,冲突的。

     形式感的营造和情绪的表达,形成了一些障碍,对于精神性的向往比较的疏忽。我们希望对我们欠缺的正大气象做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探索。

    三、路径选择。兼顾理想和功利。分两个角度,个人角度和社会学角度。个人角度上,每个人都是一个书法实践者。怎样看古人、怎样看今人?古人方面,要把战国、秦汉的碑和简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在本质上碑的笔法是可以还原的,简的笔法是可以改造的。在某一个方面找一个点深入下去。我们的竞赛就是在解读上较量简而言之,秦人汉人个个都是隶书高手,看古人先不是用批判的眼光,古人是你的老师,是你营造艺术未来的取之不尽的源泉。一定要好好学习,才有可能向上。

   怎样看今人?在我们这个圈子,我觉得应该少看今人。我一定要说少看今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非常尊重,但在艺术创作上要警惕相互影响,彼此之间不要串。现在的学习资源极大丰富,学老师在一定阶段内是一个很难避免的阶段,因为学习老师比学习古人方便得多。我自己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学汉碑,看成功的人,我就看过张森老师的作品。1974年参加一个展览前,我看张森老师的字好,就模仿了模仿,学着写了一张,当时看勉强有点像。展出的时候,人家把我的这幅作品放在了张森老师的作品旁边!(笑!)这对我刺激很大,下决心不学今人了,所以他的学生当中,我是最不像张森老师的人!

张森:你是最好的一个。

鲍贤伦:每个人都要走自己的路,自己的路就是风格的路。我们不需要艺术创作去承担公共警官的责任。

从社会角度说,说小一点,书法的品评和传播机制确实有优长,也有局限。我们目前的传播机制主要是展览,展览就会有评审,这必然会有一种尴尬。评委在评审过程中能超脱到什么程度?我当评委就不一样,我最害怕接近我的人,学我们的,学好了是害了人家自己,学坏了是害了我们。评委是这样,机制也有问题。现代文化语境越来越倾向于自说自话。今后的展览应该小型化、类别化不必过多强调评审和展览机制的弊端,关键是自己的路要走好。

   社会视角的最大命题是文化传承。这样的传承使命是由整体的书法人共同完成的,大家都应该有这样的社会担当、社会道义。历史上的文人都是有使命感社会感的。我觉得清代在人的问题上和当代基本是可以对接的,那个时候人的主体已经相当突出,走向风格化的倾向。

  特别注重当下的文化建设,为当下的文化建设做贡献。当下的艺术创作是繁荣的这话完全是恰当的,不过分。汉以前的隶书主观上不是作为艺术创作的,现代艺术创作的人口,肯定是最多的。与二、三十年前的作品相比,高多了,获奖难度也高多了。现在的书法实践者,我们的欠缺还很多,还需要很努力,在艺术的标高上不能太满——标高是我们要终身追求的一件事。

刘文华:
在当前创作问题的思考上,我们关注的多是一些表象问题,深刻意义上的理解我们挖掘得不够。

赵广平:
    当前的创作确实比较繁荣。新人在技法章法上都有些新的气象和提高。技法是在不断前进的,秦汉的厚重,我们现在体会和表现得不是很明显,行草化倾向。信息化时代我们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在提速,这也是一个原因。古朴风貌应该更加侧重一些。另外我有点儿建议:一个是全国的书法展览,如兰葶奖,如果有一等奖的话,是不是能有隶书作品。在全国最高奖项里,是不是应该有隶书这个书体,有利于各种书体均衡发展。第二是建议适时举办隶书委员会成员和一些名家的作品展览,同时搞一个小型研讨会,或者有一件临摹的作品供研讨。

毛国典: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认为与2000年相比,近年来进步非常快。以前的创作不太活跃,取法也单调。过去的写碑的比较多,现代书法创作很多都学老师,学当代大家,我认为取法应该高一点,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为获奖当代名家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要全学。要学方法,要强调原创性,这样才能立住脚。再就是我建议,隶书委员会应搞一些小型展,或者临帖展,这样有一种引导,引导年轻作者不要急功近利。隶书的入展获奖量少,跟评委构成也有关系,评委中有隶书高手,自然会对隶书作品更多关注。

柯云瀚:
       参加二届隶书展的评审工作,首先感觉是兴奋。看到好作品非常高兴,为艺术发展如此之快而喝彩!第二个感觉是犯难和犹豫,感觉为难。不论是投赞同还是反对票,很多作品难分高下。三是兴叹。感觉留下来的作品,精彩的太少,好作品太少。作品完整性还是有懈可击

    感觉第一点是近亲繁殖克隆现象非常突出。受当代隶书高手的影响,接近的作品非常多,非常相似,很难拉开距离。第二点是追风引起的忽高忽低现象。第三是重细节轻法度,重民间书写性,轻法度规范性搞涨墨,极度飞白,拼接,被单(尺幅巨大),这些往往能够引起注意,但这样的东西太多放在一起,相反更冷静平实注重本体的反而要跳出来。

    很多作者的书写速度加快,我认为都快,等于不快。书写更多停留在简单模仿上,内涵比较苍白有的作品基本上完全服从于效果。我有几条这样的思路:一是以古为中,以古补骨。真正的风骨更多地保留在古代的经典作品里面。最好最精彩最让人迷恋的是在经典处,而不是在流行书风处。二是以纵为主,以横为辅。根本的出路是在学习古人,参照今人。三以丰富的想象力准确地还原秦汉书写的本来面目。四,精神和气象上把握理解古典的精髓。继承古典精神,创作新的书写境界,精神才是最重要的。最后以点,以汉为源,以我为境
归根结底是在继承前人法度的基础上写当代,写自己,写当代的文化精神,表达当代才是目的。

   张继:通过对当代隶书创作存在的问题分析,来探讨当代隶书创作的审美特征。我们当代人到底在崇尚什么?唐尚法,宋尚意,有的人说尚“势”,有的人说尚“式”,有的说尚“趣”,还有人提出“艺术书法”,或者说尚“艺”,这些都未必准确,到底在崇尚什么?确实是非常难的。

    什么是正大之气?并不是写得正、写得大,就是正大,
它是一种气象。书法是肯定具有时代感的,毫无疑问。

    当代隶书创作存在的问题我概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肤浅性。第一是对经典缺乏深入研究,第二是简单模仿今人,得其表不得其里三是集字。也是一种问题,很表面化,简单的集字处理,一协调,入展获奖的都有,但它的内涵不深刻,手法简单,手段少,必然走向肤浅。真正的好东西一定是深刻的,耐看的。还有是审美问题。大众审美取向问题。搞书法的圈子里面也有大众范畴。展览中获了大奖,也有不少肤浅的。二是刻意性,制作性,安排性,造作。还有的是基本上是在“做”字。形式的刻意美术手段用的很多,我们的作品表现为不露痕迹和谐自然才是高明三是雷同性。雷同太厉害,追风非常严重。还有取法的趋同性,一窝风。其实取法的空间非常之大,学汉碑没错,但作为创作依托,未必就是汉碑。手段的趋同也值得思考。时代有时代的特征,这是毫无疑问的。时代特征下,并不就代表雷同。四是多变性。没有自己的主体追求,没有稳定性、耐性。五是繁杂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贪多,不消化,看什么都好,什么都想学;
二是学当代人,甚至偏旁拼凑,实际上缺乏和谐,缺乏主体表现。

我简单总结这么五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要思考的是
:当代隶书到底要追求什么?正大之气如何表现?怎样流露在笔端?

何昌贵:

当今崇尚什么,我认为尚“味”,实际上是每个人都追求自己作品中的味道。谁和高古靠得近,谁的味道越足。大家说的这些问题是当代隶书创作的必然。刚刚涉足隶书创作的青年朋友,肯定要师法当代名家,这可能更快一些。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没有名家引导,可能一辈子也摸索不出来。当今隶书创作的问题中,有些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我们一些书坛的领导者,出道早,地位比较高,但也有误导大家的。所以领导和大家一定要引导后学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张建会:
这次研讨会时机选择得非常好,大家对隶书创作的关注度和热情十分浓厚。中国书协成立的专业委员会,对隶书创作提供了发展和机遇。同其他书体相比,隶书创作有更大空间。一是隶书创作队伍不断扩大;二是研习的资料和资源更加丰富,有很大的开拓空间;三是隶书专项展对隶书创作的推动不可低估。

    隶书入门容易,提高难,不仅是技法层面的,它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意韵和气息隶书创作体现的是书写性跟我们追求的气象是有距离的。这需要一个过渡,大脑的过滤,这就增加了难度。这也是挖掘不够深入,取法今人过多的原因。

正大气象需要我们去体会,去营造,从精神层面去理解。不可能完全达到,但我们如果有这样的追求和实践,那么就能做得好一些。

韩少辉:
我认为当代隶书尚“趣”。这种趣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外在形式的追求。刚才鲍老师提到一个标高的问题。新时期隶书的获奖作品,代表性的作品还没超越二十年前的作品,没有达到我们期待的程度。

当代隶书应该追求“高、大、深、新”四个字。高是格调要高,取法一定要高;大是气象雄浑深是意韵深厚,提取古人资源要独具慧眼;新,原创性作为主流,不同于古人,有别于今人。当代隶书应该具有的四个品质。
学习的问题,一是当代隶书要大力倡导对汉魏的学习和继承;二是离不开对篆书的学习和借鉴。当代笔法的丰富性超越了清人,从本质上没有超越。隶书的书写性和金石气如何结合?还是当代隶书研究的课题。我的话题概括而言就是汉碑取法,篆书立骨,简帛丰韵。”

钱松君:
隶书尚什么?我认为是“厚
”。这里面的正大气象到底靠什么来体现?是感官上感知的,还是作品内韵的东西?我一直找不到答案。我平常在学习中,隶书发展到东汉中晚期的时候,已经相当成熟,留给我们的空间发展很小。是不是该提高取法面,丰富自己,成熟起来。

王乃勇:
学习隶书,问题在书写性不入古,肤浅。我写的时候,尽可能追寻古人书写的状态,增加书写线条的力度和厚重,这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在创作当中,努力增加一些丰富性,如行草书的用笔。再一个就是努力做到书写的自然,自然的书写。

曹洪:
这个时代有这么丰富的隶书学习资源,我感到非常满足,非常幸福。先要找准隶书创作的本体问题,第二就是用大书法的观念看待创作。

赵炳坤:
能否用学术性的观点来研究隶书?研究笔法,或者更小的一个点来切入,更有目的性,对年轻的作者指明方向。

毛国典:
为了避免取法学今人的,在评审的时候应该进行把关和控制,对学经典的更倾斜一些

刘文华:
实际上已经这么做了,但这一再提倡后,大家都还那么写,趋同性是必然的。比如学我的,很多人,我都不知道姓什么叫什么。我们的专业委员会不是评审委员会,你是委员,但未必是评委。一件作品的获奖,取决于评委的集体意识,也跟评委自身的修为有关。但我觉得,评委确实需要更多的包容,这个包容来自于自身的学识修养。

艺术标准不是1加1等于2,见仁见智,是一代一代提炼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在作品判断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尺度。我们隶书委员会应该提出什么呢?我们应该提倡大家拓宽眼界。我们是带着情感去做艺术的,我们不是教技法,我们是要人们开启智慧,加深对经典的解读。书法群体大,热闹劲儿也大,但
我们对艺术的思考,真正深入的有多少?

我特别赞同鲍先生的说法,古人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有个性,但不是教条的个性。个性不是你作者有意识去张扬的,不是你的技巧,是艺术品评的一个表达。为什么现在所谓的创新,大都在形式上去变啊?古人不是在变形,是在变笔!还有一种现象,我们早期成名的书家,消的太多,最后留下的太少,古法越来越少成名后不去思考了不去追求了,古法流失!我对李双阳说,你获奖之前的作品,是夹着尾巴写字,获奖以后,不是这样了,再写,已经没有警惕性了,开始随意了潇洒了翘尾巴了,一投稿就把自己定位在获奖作者这个层面上了。这违背了艺术的严肃性、社会性、历史性。

还有一种伪技术性。新作者最大的危险是什么?是我们对于传统理解的到不到位。既然我们爱上了这个东西,我们就应该像对待神一样去尊重她我们应该跪倒在古人面前这是毫无问题的!艺术是最纯粹的!

书法真的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正大气象,正是什么?正是中国人的一种审美原则。道家学说给人们思想和境界。儒家更多的是理性思维,他主宰了民族的文化。我们现在的个性都是在技术手段上表现出来的,玩花活儿。我们能否真正静下心来面向传统文化这片净土放着古人不尊重,为了展览这取一点那取一点,太浅薄艺术的正大完全是一种气质!气象!气韵!神采!我们要静下心来,进行反思。笔画的粗细,长短,不是个物理概念,但更多的人站在物理的角度去解读,让人们思路闭塞,心胸狭窄。

我们作为隶书的核心集体,一定要身体力行,做我们自己可能做的事情,隶书的发展一定很光明!隶书一定有未来!隶书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但绝对不是造型上,也绝对不是手段上要站在大文化的角度,去看待和解释。法是一种原则,书法艺术的社会性,只是表现为一个点。
隶书作者应该涉猎整个隶书的发展史。这要求我们不得不回归传统。
我对我的学生说,在古人面前,你没有资格有想法,老老实实地学古人就是!碑,帖,有什么区别呢?主流的,非主流的,都是古人留下的,艺术最忌讳的是抱着一个打一个!一定要包容,越不懂就越要摸索。坚守艺术的科学性是我们的原则,应加大力度。再一个是艺术的严肃性。我们面对传统没有资格谈长论短,
艺术的语言是诗的语言,是精神的彰显,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张脸。

我们要潜心向佛,把隶书当成佛去修。

今天我是主持人,一直在听大家说。由于时间太紧,我怕没有时间发言,所以刚才就先说了。现在已经快6点多了,为了答谢承办方,答谢武总,晚上我们有个笔会,集体书写《道德经》。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说了,下面请何主席对今天的会议做总结发言。

何应辉:
    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的,对秦汉为源头的艺术本质,是一个整体性的东西学习隶书传统的时候,建议
一定要考察秦汉时期的作品原作。在原作面前,你能看到章法的整体,感受到精神气象,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于你创作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我们的一些评委有好异尚奇的倾向。停留在摆布的式样上面,没有深入到内核而对呼应顾盼这样的内在联系关注不够。用笔加强了书写性,我认为是一个进步。有些作者没有国画修养,但用涨墨宿墨,很不成功。和书法有关的艺术修养还是要加强。
总体上我认为隶书创作在繁荣上超过了前人,但标高确实不容乐观。

一定大力深入传统。我自己学书过程中,感到越到后来,越觉得更需要深入传统
。这是我们形成的共识,我认为这个会很成功。

    艺术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第一重要的是质量。在前人的基础上,怎样把自己表达好,这一定是好的东西。个性不能是完全原始的发泄,必须符合艺术的内在规律。

    我认为这个会开得非常好,非常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