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一句时常萦绕耳边的话,这句话既是某种社会现状的写照,其间亦隐含着一份长辈激励后代好好读书的深愿。及至成年,回过头来咀嚼,这句话又多么的类似于今日之教育的现状啊。教育,一个存有一份高尚与圣洁的名词,而今,几乎就剩下一个字:钱!不仅教师追着钱跑,教育机构亦功利主义欲望强烈,填鸭子式填出来的“产品”更是一群追名逐利的利器。有人说:从前的教育志在圣贤,而今的教育旨在赚钱;从前的教育意在精神,如今的教育则多少有点使人神经;单看从前的世道,世间最贵的是读书人,而今社会,最贵的则是有钱、有权有势的人,而金钱与权势自古就是一对连体的婴儿。 如今之教育,不仅缺了精气神,尤其缺失了真爱的内涵。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少爱,没有爱的教育形似没有灵魂的躯壳。但是,当今中国的父母往往把溺爱等同于家庭教育,对孩子只知道一味的纵容娇惯,而忽略了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学校则完全把孩子当作赚钱的介体,所学无非是如何谋取功名利禄。其结果是,中国的孩子,参加各类书本知识大赛往往都能取得好成绩,他们善于死记硬背,可解决起实际问题来,个人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曲折不是畏首畏尾,就是虎头蛇尾,做事半途而废,一曝十寒,志大才疏,普遍缺乏坚韧的意志品质,没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贯彻始终的精神信仰与文化追求,从而缺乏人格力量。 中国的家庭教育,溺爱的成份太多,作为监护人的父母,动辄以爱的名义安排孩子的一切,只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不关注孩子的思想、德育、情感与人格独立的思想意识,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心、责任心,所谓家庭教育,近乎于有爱无教。中国的学校教育普遍缺乏人本教育意识,普遍没有意识到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教育的对象培养成一位合格的,社会需要的,有益于社会的人。学校缺乏因人施教,因爱施教,缘爱续教,缘爱育人的长远意识,学校只是把孩子作为赚钱的工具,这种目的是极其狭隘自私的,它根本不考虑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不考虑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完全有违教育的根本宗旨。 父母都以精心呵护儿女为生命的天职,希望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玩好,不待见孩子经受半点风霜,这种愿望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把孩子当作温室里的花朵,势必经不起风雨严寒,长大后不仅难以融入社会,而且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低下。中国的孩子打出生起,家长就开始了处心积虑的谋划,在父母的呵护之下,逐渐养成了凡事依赖的习惯,思考、判断与承受力不足。就拿接送孩子上学来说,这种弱化孩子能力的举动,显然对孩子的成长不利,本来,家长完全可以教给孩子必要的交通、安全、社会知识,让孩子自理,自立,对孩子也是一种很好的历练,偏偏中国的家长就是乐此不彼,死活不愿“放手”,让接送孩子过马路也成为一道怪诞不经的社会风景。 老鹰和小鹰的故事告诉我们: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在教育方式上应多引导,少包办,多鼓励,少约束,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对于力所能及,以及不得不选择面对的事,应该适时放手,让孩子自己独立地处理面对,这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真正的尊重与爱护,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专家认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在家庭中,父母的修养、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形成孩子健康人格的作用巨大。许多时候,家长要能“狠得下心”,适时、适度地放手,只有懂得放手,充分信任孩子,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机会,才能在摔摔打打中受到磨练,身心才能够健康成长。这才是真正的缘于爱的教育。 我们知道,爱是培养自信心的温床,就自信心而言,这是一个人对自我行为能力的坚定笃信,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孩子身上所普遍缺乏的。任何阳光自信的人,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迟早都会修成正果,所以说,自信心既是一个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内在的素养。本质意义上,中国父母爱孩子,都有着现实意义上的矛盾纠葛。以爱的名义,中国的父母往往事无巨细,一包到底,表面上看似乎是对孩子的一份纯粹的爱心,实质上是一种极端自利的私心,这种爱在本质上带有显而易见的光大门楣,为父母撑面子的封建色彩,亦是典型的已所不能,施之于后人的自私自利行为。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并且只能属于他自己。尼采说:“谁也无法专门为你建造一座跨越人生之流的大桥,此事非你莫属。”然而,中国的孩子总是习惯于听从于父母,大事小事,一应具之,凡事由父母决定,一生都活在父母的影子里,很少有独立的行为准则,为人处事缺乏自我的主见,缺乏人格的独立性与能力的创造性。不错,孩子的人生之路需要父母的铺垫帮衬,但是任何父母都不可能庇佑呵护自己孩子的一生,孩子一旦缺失了思想人格的独立性,行走于茫茫大千世界,岂能不迷失自我,彷徨孤独呢?他们又怎能找见自己人生的真情真爱真性情,寻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真谛呢? 生命在本质上是一个具有传承功能的载体,一个能够回应刺激,进行自我繁殖,实行自我调节的物质系统,生命需要风霜雨雪的洗濯,生命的意义需要自我的领悟,生命的真谛需要自己去感知。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生命不过是短暂的瞬间,无论拥有怎样光彩烂漫的人生,都注定了生老病死在劫难逃,生命涵括生死、贫富以及一切遭遇和发展变化的趋势,生命有不能承受之轻和不能施加之重。从生命的角度看,人生只是一次短暂的旅程,是有限的生命在无限时空中一次闪放衰老的过程,既如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体验、承受、感悟、领受生命独立的内涵,而让狭隘自私的烟尘遮没了生命的光芒呢? 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人类的生长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和人的潜在价值,引导人努力做一个对自我、他人和社会有用的文明之人。中国古代贤哲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用一句话把教育的意理开解得非常精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所以说,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要以身作则,使孩子成为善人,善是做人最基本的标准和分寸。可悲的是,假如说前人读书是志在圣贤,而今之人读书则旨在赚钱。这两者之间的目标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追求做圣贤是为了弘扬人间大爱,而追求赚钱只是为了利己的个人目的,在赚钱的心态下教育出来的孩子根本不会成为一个善人,所以说,这种教育的方向是偏颇的,错误的。 什么是爱?但丁说:爱是美德的种子。梵高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罗曼·罗兰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法国有句谚语: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了。人类只有生长在爱的花园中,人格才能够健康长成,才能够用爱的胸怀拥抱这个世界。爱是一种艺术,一种人与人之间彼此需要的情感艺术。爱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需要,真正的爱既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舍与,也是一种责任的担承与担当,它不含狭隘自私的成分,是一种不计回报的给予,是基于生命而存在的包容而不是放纵,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而不是溺爱,是包含了人生百味的水乳交融而不是单方面的恩赐与施舍。这样的爱是教育最基本的人性基础,如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就是这样一门因爱而在的艺术,也是一份因爱而来的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