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黄帝内经》阴阳的基本内容(一)

 johnney908 2015-02-03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去,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分析:本节以天地云雨的自然之象来说明人体阴阳清浊升降的出入运动。

    思考问题:

    1、如何透彻理解阴阳互转?

    2、如何理解阴阳、清浊、升降的辩证关系?

    4、地之气为何物?天之气又为何物?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这段解释的是阴阳相互转化的作用,因先有云而后有雨,雨虽天降,实本地气所生之云,所以雨出地气;因为有雨降,所以才有云升,云虽是由地升,却是由于天气所降之雨。但若细想,就有点晕乎。晕乎1、地气—地之气为何?2、天气---天之气为何物?地气上为云:地虽为阴,但地之气却要经过阳热的蒸腾作用才能上升为云,这种蒸腾作用及蒸腾的云气,就是阴中之阳,我理解的是,地之气实为热和湿(主升)。天气虽然为阳,但是要通过阴寒的凝集作用,才能下降为雨,这种寒凝作用及凝成的水气,就是所谓的阳中之阴(主降)。

     李东垣认为: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春夏地气升浮而万物生长,并由萌芽至繁茂)以滋养全身,乃清气为天者;升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秋冬天气沉降而杀藏,万物逐渐凋亡)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可见脾胃健运,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肝肾,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若脾胃升降失常,则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都会发生种种病症。;只有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活跃,阴火才能潜藏。与此相反,若谷气不升,脾气下流,元气即将匮乏和消沉,生机也会受到影响,不能活跃起来,阴火即可因之上冲而为各种病症。所以李东垣提出“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等论点。

    清阳:这里指呼吸之气。浊阴:污秽之类。腠理: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