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黄帝内经》阴阳的基本内容(二)

 johnney908 2015-02-03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思考题一

1、 水为阴,火为阳,与人体的辩证关系?

2、气、味、形、化、精之间的互养、互动及互伤的辩证关系?

    诠释:以水火的阴阳属性,来说明阴阳相反相成的关系。天地万物之气,非水火的阴阳互动而生成。古代,人们以日月为水火。化生在人体也很重要,在人体,心属火,肾属水,心肾的水火既济,相反相成,维持着心肾功能的协调。肾主水,若水中生气,即真火;心主火,若火中生液,即真水。水火互藏,至道之所在。所以,人要经常用手去搓脚板心(涌泉穴)。为什么?因为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支脉交于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的终点在手中指,沿着手中指走手臂内侧弯到胸中,所以经常用手去搓涌泉穴,就可以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功效,按水火(阴阳)相互运动而生万物的理论,常用手去搓涌泉穴,是可以达到强身健体之功效的。

     诠释:第二个问题,书上解释的我觉得很模糊,根据自已的悟解,我作如下解释。首先要解释几个字:有些是书上有的后又根据自已的悟解而得出的。

   味:味为阴,为水,水性润下。味者,气之父母,我认为指五谷滋味 

   形:形体,元气、指脾胃。

   归:生成

   化:变化、转换、变成、阴阳转化

   食:饲养

   伤:太过

   精:应指肾,因肾藏精。

   气:阳为气,为火,火性炎上。

 

     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人体有阴阳,阳为外气,阴为五谷滋味,五谷滋味入胃后化生养育着人的形体,固本人的元气(饮食之气),饮食之气滋养人的阴精,阴精又化生为阳气。阴精滋养着人的阳气,形体承载并化生着五谷滋味。阴阳之气在人体内相互转化着。如果五谷之味太过,会伤到人的形体即脾胃—元气,而阳气太过也会耗伤人的阴精,而阴精又会生化成阳气,所以最终阳气是伤于五谷之味。所以食材的五滋五味搭配很重要。

    以上解释,真有点笨拙,很多悟解好象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中医的思维比较抽象,你很难用西医的意识观去理解中医。

    气化学说是中医气学理论的重要支柱,所谓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引起的各种变化,人体气化包括了生命物质精、气、血、津液等的生成过程,新陈代谢和相互间的转化过程,它实际上就是指整个机体生命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以及必然伴随而来的功能作用。因此,气化可以说明机体生命的本质特征,也是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基本活动形式。气化失常也就成为人体病理的基本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