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炉夜话》:原文及译解(下篇)

 草庐经略 2015-02-03
 

 
111、深思熟虑 委曲求全

[原文]

    凡遇事物突来,必熟思审处,恐贻后悔;
    不幸家庭衅起,须忍让曲全,勿失旧欢。

[注释]

  贻:留下。衅起:有了瑕隙。

[译文]

    大凡遇到突如其来的变故,必须要深思熟虑后再慎重处理,以免处理过后又后悔;家庭中如果不幸发生纠纷,一定要有忍让之心委曲求全,不要因此失去过去的和睦欢乐.

[评语]

    人们常说:“急者缓之,缓者急之。”一件事情突发于意外,并不是人们所熟悉和掌握的,此时宜冷静镇定,沉着分析事件起因,才能采取果断措施。很多情况下,“退一步海阔天空”,家庭的事亦如此。维系美满的家庭,离不开家庭成员的相互体谅。尊重对方的意见,才能形成共同的意见,兴旺家庭。委曲求全,但绝不委屈。

    所谓“急者缓之,缓者急之”,又说,“欲速则不达”,一件事情突然发生,必然不在我们的预料之内,亦非我们所能熟悉与掌握的。因此,若不明白它的因果,而任意为之,很少不出差错的。既然明白它的因果,而能力尚不足以为之,至少也要把损害降到最低点。绝不能毫不考虑地就去做,就像对着大象乱开枪一样,打到却未必打中,反而被他踩死了。

  而家庭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东西,有什么争执会比自己的父母妻子更重要的呢?争执是一时的,家庭却是长久的,我们忍心为了逞一时之快,而把千年的宝贝给打碎吗?众人在船上争执,结果将船弄翻,就算被人救起,船已不再是自己的船了。“退一步路,海阔天空”,家庭的事尤须如此。任何事皆有调合之道,和谐才是美。
 
112、聪明不外露 耕读可兼营

[原文]

    聪明勿使外散,古人有纩以塞耳,旒以蔽目者矣;
    耕读何妨兼营,古人有出而负耒,入而横经者矣。

[注释]

  纩:棉絮。旒:帽子前面下垂的饰带。负:扛着。耒:耕田用的农具。

[译文]

    聪明的人也不要过于外露,古代的人有用棉花堵塞耳朵,用帽饰遮住眼睛的做法;耕田和读书不妨兼顾,古代有人白天扛着工具出去耕种,晚间回家则捧着经书阅读。

[评语]

    古人云:“纩以塞耳,旒以蔽目。”聪明人善于收敛,排除杂事干扰,集中精力于该做之事,达到专攻而博学。在今天,不妨将耕读兼营理解为踏入社会工作后,仍需以读书来充实自己。工作不忘读书,也会对所读之书有更深刻的理解。

  聪明岂在耳目?实在是在一个心啊!“纩以塞耳,旒以蔽目”,目的在使心不为杂事所干扰,不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上罢了。聪明岂有因外散而失去的呢?聪明的人往往心志专一,如果心志不专一,必然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思而罔然。何况把聪明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又岂是聪明人的作为呢?

  耕读原本就不相妨碍,反而有相成之效。只耕不读,造成无识;只读不耕,造成文弱。耕所以养身,读所以养心,有耕有读,才是一个有心有力的人。现在的年轻学子要靠打球来锻炼,却未必长久,也无生产可言。倒不如古人寓耕于读,既能天天活动,又可年年生产,来得聪明些。

113、知恩知福 学不知足

[原文]

    身不饥寒 ,天未尝负我;
    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

[注释]

    长进:增长进步。

[译文]

    过日子不挨饿受冻,就是上天没有亏待我;学问没有长进,我有什么面目去面对苍天。

[评语]

    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很多人,自己的努力只占百分之一。所以做人应心存感激,报答父母,反哺社会。人从出生到卓然而立,只有欠人的,若多生贪念,真是枉生为人。学习上要不知足,一是因为学问如海,浅尝辄止是永远无法拥有足够的知识的;二是因为学问既然是用来服务于社会的,社会前进了,知识自然需要更新,怀着不知足的热情,才能学以致用。

  做人要常存感激之心,无灾无病,不冻不饥,便是幸福。如果立在这种基础上,还不能力思上进,报答父母,反哺社会,岂不令人惭愧?

  一个人在社会上成长,要感谢许多的人,自己的努力只占百分之一。因此,人出生到卓然而立,只有欠人的,而没有人欠的,如果再为非作歹,真是枉生为人。

  尤其是读书人,所能贡献的便是他的学问,他的知识,如果尚不能在这方面下工夫,使学问增长进步,社会岂不是白养他了吗?更不要论那些以文乱德,混淆视听的人了。

114、勿与人争 惟求己知

[原文]

    不与人争得失,惟求己有知能。

[译文]

    不和他人去争名利上的得与失,只求自己能够具有智慧与才干。

[评语]

    名利是短暂的,而智慧和能力则是长久的。但人们往往着重在小处,而忽略了大处。得失不能以成败而定,只要有所心得就不用再去计较谁输谁赢,机会还在后头。如果因为已成定论的成败而耿耿于怀,只怕下一次成功的时机出现时,又只能无奈再见了。可见,不争得失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事情的得失,名利的有无,都是短暂的,而智慧和能力的获取却是长久的,不变的。然而人们往往着重在小处,而忽略了大处。

  一件事既已了结,其得失就不在成功与失败上,偏偏大多数人只注意这些已经不能更改的事实,甚至拼命去争夺,而失去了获得真正好处的机会。

  聪明的人则不然,当他完成一件事后,首先会想到这件事给了我多少经验和教训。无论成功或失败,成功必有成功的理由可保存,失败必有失败的教训可记取,这才是弥足珍贵的。就像一棵树长成,结出果子时,人们只知食肉而弃核,惟有聪明人能去其肉而取其核,依当初种树之法而种之,建立一座结实累累的果园,供大家品尝。

115、察伦常于细微 化乡风以德义
[原文]

    郭林宗为人伦之鉴,多在细微处留心;
    王彦方化乡里之风,是从德义中立脚。

[译文]

    东汉名士郭林宗观察人世间为人处世的各种教训,往往在细微之处谨慎留心;东汉人王彦方感化家乡的风气,是以道德和正义作为立足的根本。

[评语]

    “诚于中而形于外”,日常行为虽然琐碎细小,但也是内心使然。所以既要懂得在细节里总结出处世为人之道,又要让他人从自己的细微言行中感受到和气。纯朴民风是不能靠几句口号就能实现的。道义的力量不得以发挥,就没有号召效果。反之,就能化己为师,感化他人。

116、既循规蹈矩 也灵活变化

[原文]

    为人循矩度,而不见精神,则登场之傀儡也;
    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权变,则依样之葫芦也。

[注释]

  矩度:规矩法度。傀儡:木偶。章程:书面订定的办事规则。权变:通权达变。

[译文]

    如果为人只是机械地循规蹈矩,却体现不出一点生气,那么只不过是像戏台上任人摆布的木偶罢了;事情只会遵守章程,却不知道随机应变,那就像依样画葫芦,没有什么创新。

[评说]

    将原则性和灵活性完美结合的提出“一国两制”的邓小平。“一国”,是坚持检产党领导的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制”是实现统一的灵活性。不只是伟人能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常人在日常工作中其实也能做到。

  规矩是人订的,一个规矩的订立,必有其意义存在,如果徒知规矩而不知本意,往往本意扭曲了。

  傀儡是用线牵动的,只能登场唱几句词,而没有自己的主见,它永远不能像活人一般,具有生命和自然的表现。任何一种规矩都有其自然的弹性,能随外在环境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否则只能如同木偶一般,失去了真正的生命,徒具外壳而已。

  墨守成规也是如此。天下事纷纷扰扰,不是任何章程所能概括和适用的。只能在不失大原则的前提下,去完成任务。每见有人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反复讨论如何才能合于章程的会议上,事实上利用这些讨论时间,早可将事情完成了。这就像照着葫芦画葫芦,叫他画个柿子就不会了。其实真正懂得画法和线条的人,有什么不能画的呢?

117、文章似山水 富贵乃烟云
[原文]

    山水是文章化境,烟云乃富贵幻形。

[注释]

  化境:变化之境。

[译文]

    文采华章的境界就好像清山秀水一样神妙;富贵荣华就如同烟云一样,是虚无的影像。

[评说]

    山水为实,烟云为虚。文章给人智慧,实实在在;富贵长不过百年,实在有如恍然一梦。读文章有如在山水间逍遥,一路风景,好不自在;守富贵恰似置身烟云,目光短浅,无法放开。前者令人赏心悦目,后者叫人迷惑混沌。二者如何取舍,自己分晓。

  
山水是实景,烟云是幻境,山水不移不变,烟云转瞬即逝。以现实的眼光来看,文章既摸不到,也看不到,不如富贵那般,可触可及。然而以山水比文章,烟云比富贵,确是看到了文章和富贵的本质。

  就时间而言,美好的文章,在数千年后仍能唤起人们心灵的感动,就如山水一般,千年不变。而富贵再长久,亦不过百年,即烟消云散,垣残瓦摧。就空间而言,文章可以纳无尽的山水于一篇,使我们如临胜境,如历耳目。而富贵却只能给我们一方小小的空间,又须费力去维持,不像文章能让人徜徉其中,而自得其乐,甚至体会到无尽的智慧与生命的契机。所以,以山水比文章,烟云比富贵,实在是恰到好处。

118、忍让非懦弱 自大终糊涂
[原文]

    甘受人欺,定非懦弱;自谓予智,终是糊涂。

[注释]

  懦弱:胆怯怕事。

[译文]

    甘愿忍受他人欺侮的人,肯定不是软弱无能的人;认为自己很聪明的人,结果肯定是个糊涂透顶的人。

[评语]

    韩信愿受胯下之辱,不是胆小怕事,而是不想理会无意义的斗争。看来,圣人之所以能忍受欺侮,是因为他们看得到大义。自谓聪明的人看不到糊涂之处,自谓糊涂的人却能看见自己的糊涂,实际是高明一筹。看不到糊涂之处的“聪明人”难免会因失误而受挫。

    所谓“泥菩萨还有几分土性”,天下没有愿受人欺侮的人,懦弱的人在背后还会讲两句气话。真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人,除去无知无觉的人不论之外,大概只有圣人和胸怀大志的人了。

  圣人如耶稣,人唾其左脸,他把右脸也一并送上,因为在他心中早无计较之意。佛家的偈中曾云:“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到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是何等的修为和胸襟,换了平常人,早就打得头破血流,闹出人命了。至于韩信受胯下之辱,全身而退,而不用在无意义的争斗中,正是其大智大勇之处,他能成为汉朝的开国功臣,岂是偶然的?

  事实上,自谓聪明的人,往往见不到自己的糊涂处,因为他太过自信;而自谓糊涂的人,往往比那些自称聪明的人要聪明得多,因为他们看得到自己的糊涂处。因此,杨修若能在曹操面前装糊涂,也就不致招来杀身之祸了。


119、闭目养心 闭口防祸

[原文]
 
    神传于目,而目则有胞,闭之可以养神也;
    祸出于口,而口则有唇,阖之可以防祸也。

[注释]

  胞:上下眼皮。

[译文]

    人的精神通过眼睛来表露,而眼睛有上下眼皮,闭合眼皮可以养神;人的灾祸往往是言语不谨慎造成的,而嘴巴则有上下嘴唇,闭起嘴巴右以防止因说话惹祸。

[评语]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不同的心理,就有不同的神态。眼睛运动时,心就无法休息。闭目养神,实为闭止养心。闭目可以排除引起杂念的事物,心自然能获得宁静。祸从口出,绝不夸张。言语看似无形无迹,但它时而如雨露春风滋润心田,时而也是尖刀利刃伤害情感。因此,说什么和说不说都格外值得三思。
    天下有些事看得,有些事看了徒然扰乱我们的心,这个时候,倒不如把眼闭上,来得清静些。开眼看外界,要能见人所不能见,闭眼是看心灵,要见自之身种种缺失,这些就已经够费神了,那还有精神去接受五光十色,徒乱心思呢?

  嘴可以为福为祸。该讲的话张嘴便是福,不该讲的话闭嘴便是福,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却讲,那便是祸了。言所以传心,该讲不该讲,要由自己的心来判断。

  有一种玩偶,是三只猴子,一只蒙眼;一只蒙耳;一只蒙嘴,十分有意思。虽然它的原意也许十分深奥,但是也可以告诉我们,五官的运用是经过选择的,怎样才能达到一种清净无妄的运用,这便在于我们的心了。
 

120、富贵难教子 贫穷要读书

[原文]

    富贵惯习骄奢,最难教子;
    寒士欲谋生活,还是读书。

[注释]

  寒士:贫穷的读书人。

[译文]

    豪富的人家习惯于奢侈豪华,最难教育好后代;贫寒的人想寻求发展的道路,只有通过读书这条途径。

[评语]

    富贵人家教子也有难处。虽然不愁没钱,但衣食无忧的生活容易让孩子看轻读书的价值,更糟糕地是膨胀孩子的物质欲望。所以道德教育尤其应放在首位。
贫穷可以改变的,而知识是改变贫穷的根本力量。切莫因一时贫穷断了读书之志。

    富家人教孩子,不如平常人家来得容易。因为富家人过惯骄奢的生活,一来子孙并不觉得读书有什么用;二来外界的引诱多,一旦染上恶习惯,要他读书简直比登天还难。尤其以为富贵是长久的人,认为子孙只要衣食无缺便够了,殊不知这样只养活他的身体,却闷死了他的心灵。所以富贵人家多败子,这和其对教育的态度很有关系。

  读书人往往是穷的,因为他不妄求非分之财,不愿用正当的手段去获取金钱。然而读书人的穷只限于开始,因为书读了是要用的,在用的当中自然能挣得一己酬劳。尤其现在是重知识的社会,知识就是力量,书读得愈好的人,往往生活也过得愈好,因为他所能付出的愈多。在现代社会,只要有真正的内涵,迟早总会成功的,就怕没有内涵,成功也不长久。

121、苟且不能振 庸俗不能医

[原文]

    人犯一苟字,便不能振;
    人犯一俗字,便不可医。

[注释]

   苟:随便。

[译文]

    一个人只要染上了苟且随意的毛病,就难以振奋;一个人若沾上庸俗的习气,就不可救药。

[评语]

    有志才成大器。怀着苟且之心,无法凝结精气,是不可能为某一目标去奋斗的,更不用说有所成就了。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若精神生活一片空白或相当贫乏,想通过一般医术是无法弥补的。精神文化修养属分内之事。谁也不能越俎代庖。

    苟县城是一种怠惰的心,这和生命到了一种境界,对某些无意义的事情不去计较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生命的浪费,而不计较无意义的事则是生命的精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苟且又是一种生命的低能,因为他活在生命的最差的糟粕之中,而不知改进。在苟且当中,我们可以断定一个人生命境界的低落与生命价值的丧失。  所谓俗,指一个人精神的境界不高,甚至无精神生活可言。人活在世上,除了物质的生活,还有精神的生活,然而许多人却只活了一半。只活一半的人,其精神生活是空洞的,这不是别人,或是用医药可以治的,必须由他自己的内心去觉醒,去发出要求。物质生活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惟有精神生活是动物缺乏的,然而许多人却只知追求物质生活而舍弃精神生活,活得像动物而不像人。

122、志大成大功 瞒错成大祸
 
[原文]

  有不可及之志,必有不可及之功;
    有不忍言之心,必有不忍言之祸。

[译文]

    有难以轻易达到的志向,一定会建立伟大的功业;有不忍心指出别人的错误的想法,一定会因不忍心指出而造成祸患。

[评语]

    人的潜力存在极大的空间。要将这些空间充分利用,自然得多付出一点努力。能够做到“ 一览众山小”,必是早已怀有登上泰山之顶的志向。多一点自信,多一点锻炼,我们会比想象中的更出色。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爱之深,责之切”。爱一旦成了溺爱,错也是对,坏也成了好,被爱之人就更加无法认清自己。所以爱他不要误他。
  

  同样是立志,也有大小之分。就像是登山,有的人发愿要登上最高的山,有的人却只想攀上丘陵。登高山固然辛苦,只要坚持到底,必能如愿,那种“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岂是登上丘陵的人所能了解的?有些人怕自己达不到目标,所以选择了小志。其实许多事不去做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不做得到,何况人的潜力是开发出来的,现在不能,在面对问题时未必不能。所以,在拿破仑的字典中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这是他给自己的信心和期许。

  爱之能勿责乎?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无论对人对事都是如此。所以古代的君主要有谏臣,因为国家大事稍有差池,便足以酿成巨祸。而一般人在待人处事,乃至于教育子女上也是如此,切不可碍于情面或疼爱子女而不言,要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船微裂而不补必至沉溺。要完美就要指出缺点,要毁坏便隐忍不言。为人子女以及父母者不妨三思。

 
123、退一步易处世功将成莫松劲

[原文]

    事当难处之时,只让退一小,便容易处矣;
    功到将成之候,若放松一着,便不能成矣。

[译文]
    遇到事情难以处理的时候,只要能退一步思考,就容易解决了;事业将要成功的时候,如果稍有放松,就不能最后成功。

[评语]

    一件事难以解决,常常不是因为真的没有办法可行。或者是问题的双方各执己见,不愿形成共识,或者是处事者陷入一种方法,进入了牛角尖。这时,无论是两方还是一方只要平心静气,换个角度思考,事情总能迎刃而解。“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事情不到最后,成功也不是定数。切不能为现有的成绩洋洋得意。始终保持冷静的心态,才可圆满成功。

  
一件事之难以处理,有人和事两种原因。人的原因是意见不能协调,各执己见。在这个时候,如果大家能就事情本身的最大利益去看,事情就不难解决了。就事的方面来看,有时难处并不真正的困难,而是把一件事情的解决之途想偏了,钻到死巷子去了。这时只要从巷子里退出来,便能发现其他可以到达目的地的路。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有它的时机。然而时机并不久住,一旦失去了便不复得。所以,要成功,一定要付出努力。就像我们要搭飞机,一定要先买机票,到机场,最后才能坐飞机到达目的地。如果我们不小心睡着了,错过了起飞的时间,那么便搭不上这班飞机了,但是总还有下一班。然而成功的时机却稍纵即逝,未必有下一班。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倒还无妨,只要提起劲儿,再补上一篑,山总是在那儿等着你。事情却未必会一直在那儿等你。因此一件事要成功,除了要付出努力,愈是接近成功时,愈不能放松,否则“一子之失,全盘皆输”。军旅之事,尤其如此。

124、无学为贫 无德为孤
[原文]

    无财非贫,无学乃为贫;无位非贱,无耻乃为贱;
    无年非夭,无述乃为夭;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

[注释]

   夭:短命夭折。孤:老而无子。

[译文]

    没有财富还不能算是贫穷,没有学问才是真正的贫穷;没有地位不能说是卑贱,没有廉耻心才是真正的卑贱;年岁不长久不能说是短命,一生中没有文章传世才是真正的短命;没有儿女不能算是孤独,没有品德才是真正的孤独。

[评语]

    创造财富的是学问。学识浅薄才是真正的贫穷。更何况金山银山也能吃空,惟求学问可以绵长永久,求一时之财不如求一世之学。政治地位不表示一个人在他人心中的地位。地位显达,若不凭良心做事,终落得万人唾骂,被社会遗弃,这不是最大孤独吗?往往有一些平凡的人,却能做出高贵的行为,像不食嗟来之食的饿汉。

  
人的富有在于心满足,心不满足,即使富可敌国亦是贫困,由此可见,钱财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贫富。没有学问的人,由于缺乏心灵世界,弱水三千,而不得一瓢饮,即使拥有充裕的物质世界,也不会感到满足。贱是无价值的意思;耻是一种人格,一种心的尊贵。无耻之人不但心地低贱,连人都称不上。世上有许多居高位的人较平常更无价值,因为他无耻,反倒是一些没有地位的人,却能做出高贵的行为。

  人的生命并不在寿命的长短。颜渊早死,至今犹为人称道而尊为“复圣”。古来人瑞多矣,但是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虽生犹死。若颜渊者,可说已活数千年而不为过。他如孔子述而不作,孔教至今犹行;司巴迁著《史记》,千古学人无不神往,这才叫长寿。而有子无德,子亦弃之而去;有德无子,非其子亦亲近爱戴,所以说无子非孤,无德乃孤。

125、知过能改 抑恶扬善
[原文]

    知过能改,便是圣人之徒;
    恶恶太严,终为君子之病。

[注释]

  恶恶:前“恶”作动词解,指厌恶。后“恶”作名词解,指恶事恶人。严:激烈。

[译文]

    知道过错就能改正,就算是圣人的弟子;憎恨邪恶过于严厉,终究会成为君子的过失。

[评语]

    知过能改,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勇气,不怕在人前自暴其短;还需要智慧,明辨是非,才能知错向善。能做到的人就是人上人了。人皆有善性。对待明理的人,应多加鼓励,才能广传正道;对一时糊涂的人,应加以引导,帮助他走出混沌,回归正道。

  
“知过能改”要从两方面来谈,一是知过,一是能改。世人大多自以为是,鲜有自我反省的。在自我反省当中,又要知道什么是对,才能发现自己的错,而加以改正。能改则需要勇气,甚至于毅力。有些人好面子,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又有些人积习已久,不肯下决心去改,或改之又犯,这都不能算改。因此,“知过能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些人小过能改,大过却不能改;有些人易改的改,不易改的就不改。所以,能做到凡过必知,凡错能改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君子教人,不当以攻为能事,而当以改为目的。恶人恶事,因为君子所不容,然而总要思其因,或为是非不明,或为本性蒙蔽,才会如此。若让一恶人自觉其非而改之,即是成就一善人。人皆有善性,君子教导恶人,更要善加诱导。徒事攻击,只会增其偏执,终非社会之福,这便是君子之过而非君子之德了。

127、诗书立业 孝悌做人
[原文]

    士必以诗书为性命,人须从孝悌立根基。

[注释]

  性命:安身立命的根本。

[译文]

    读书人将读书看做自己立身处世的根本,做人必须以孝顺友爱作为基础。

[评语]

    读书 一可授人以学识,二可传播高尚情操。只有从学习中培养情操,才能懂得以所学用之民。读书根本目的也正在于此。孝字推广则为敬重一切可敬者;悌字推广则为爱护一切可爱者。做人从最基本的孝悌做起,就不难“老吾老能及人之老,幼吾幼能及人之幼。
 
  
只有知识,虽能有益社会,毕竟缺乏生活情趣;只有情趣而知识不足,则无法服务社会,二者总以并重为佳。《诗经》是生活的记载,《书经》是历史的记录,前者属生活的情趣,后者为知识的累积,所以,古人将《诗》、《书》列于经书之道,视为必读的课业。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人性本善,无邪即是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扬善弃恶,《诗》既无邪,《书》亦无邪,故能成为读书人处世的根本。

  孝是“顺事父母”,悌是“友于兄弟”。能顺事父母则为人必不致违法犯纪,重恩而不背信;能友于兄弟,则为人必善与人处,重义而不忘本。孝子推广则为敬事一切可敬者;悌字推广则为爱护一切可爱者。做人由最基本的孝悌做起,自然能逐渐推广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

128、得意勿忘形 苦心终有报

[原文]

       
德泽太薄,家有好事,未必是好事,得意者何可自矝;
      天道最公,人能苦心,断不负苦心,为善者须当自信。

[注释]

  德泽:自身的品德和对他人的恩泽。自矜:自以为了不起。

[译文]

    如果积下的品德和恩泽太单薄,即使家中有好事降临,也不一定是好事,那些春风得意的人有什么理由自高自大;上天的大道最公平,如果世人能够下苦功夫,上天不会让这片苦心白白付出,做善事的人要充满自信。

[评语]

    好事降临,必是因为行善在先。有自知之明的人,在遇到意外的好运时,总会扪心自问,自己有何德何能占据好运呢?说不定降临的好运正是他人设下的陷阱,不留意就误入圈套了。可见,得意不可忘形。
“苦心人,终不负,三千越甲可呑吴”,只要能努力,就能变不利为有利,变理想为现实。


   好事降临,往往由不德者居之。如果己身之德不及,且于他人无恩,那么好事之来,未必真是好事,可能在背后隐藏着什么祸苗。因为事起无由,必有不正当的理由在支持,若坦然接受,很可能牵连入祸事中。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在受到突如其来的好运时,往往会自问,到底自己有何德而能居之?如果找不出理由,则不免惶恐,因为是福是祸尚且不明,哪里还敢以此自矜呢?

  天道无非一个“理”字。虽说人事无定,是一个变数,然而也正因为它是一个变数,才可以改变和掌握。一件事的开始,往往万事不足,然而事在人为。只要能下苦心,尤其是行善,条件自然会凑齐的。为善最怕没有信心,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有其阻碍,没有信心怎么会成功呢?连武训那样的乞丐都能够兴办学校,天下还有什么善事不可为呢?只怕没有这个苦心啊!

129、自知之明 不卑不亢

[原文]

    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
    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

[译文]

    过高估计自己的才能,便不能再长进了;过高估计自己的成就,就失去了再奋发向上的动力。

[评语]

    人只要有上进之心,就能和其他人处在平等的地位上。没什么事真正值得自卑,也没有什么事可以自负。正如没有登不上的高山,也没有下不去的深谷。把自己看得过高,无非是自欺欺人;把自己看得过低,又不异于画地为牢。看清自己的脚步踏在什么地方,就能避开羁绊登上理想的高山。


  有的人有自大狂,有的人有自卑感,这些都是虚像,人应该在一种不卑不亢的心境中求进步。一个人只要有一颗向上的心,他永远可以和其他人在平等的地位上前进,因为他的本质和其他人是相同的,甚至比其他人更要令人嘉许,因为他有一颗上进的心。

  没有任何事情是真正值得自卑的,也没有任何事是真正值得自负的。圣人尚且不轻初学,初学又何必自卑自惭?该卑惭的是无心上进,则永远不能自振自兴;该卑惭是自以为足,则永远无法更进一步。

  没有登不上的高山,没有下不去的深谷。把自己看得过高,无非是自误误人;把自己看得过低,无非是画地为牢。

  人的眼光要常向下看,才能发现自己并不是最低的;人的眼光也要常往上看,才会发现自己并不是最高的,人更要看到自己有两只脚,无论现在是高是低,总是可以再往上爬,如此才会永远进步,生命的境界才会更趋完美。

130、有为之士不轻为 好事之人非晓事

[原文]

    古今有为之士,皆不轻为之士,乡党好事之人,必非晓事之人。

[注释]

  乡党:乡里。晓事:明达事理。


[译文]

    古往今来有作为的人士,都不是轻举妄动的人;乡里中的好事之徒,一定不是通晓事理的人。

[评语]

    一个人的能力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做事之前应仔细掂量是不是力所能及;事有巨细之分,不是所有的事都是自己最应做的,急所应急,行事才能合理有效。好事之人往往不是为了通晓事理,而是以只言片语作为自己炫耀和闲谈的资本,至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从未放在心人。这样的人与追求真理的人是迥然不同的。


  “有为”和“不轻为”是一体的两面,这和君子重然诺、不轻易答应事情,凡答应的事一定做到是相似的道理。“不轻为”可解释为不轻易答应一件事,或者不轻易去做一件事。一件事的成功,必定要经过事先的观察,周详地计划,和不懈的实行。如果贸然答应别人,而未考虑自己的能力,到时无法履行。岂不失信于人?同时事有大小轻重,生命有限,若将生命花在无足轻重的事上,这岂是有为之士应有的态度?

  至于乡里那些好事之徒,有时争论的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未必懂得真理所在,眼光亦未及于国家社会。他们之所以好事,乃是因为所为皆是小事,而小事易为,所以轻易便可去做。宝珠一颗难求,尘沙万斛易得。有为之士莫不在有生之年,求其可为之事,当然不像乡里好事之徒,逐尘沙而自喜。

131、种田要尽力 读书要专心

[原文]

    地无余利,人无余力,是种田两句要言;
    心不外驰,气不外浮,是读书两句真诀。

[注释]

  要言:重要而谨记的话。真诀:真实而不变的秘诀。

[译文]

    地土地要充分开发利用,人的力量也要全力发挥,这是种田要谨记的两句话。精神要专注,心气要不向外散,这是读书的两句诀窍。

[评语]

    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带来最大的利益,在于“勤”字。劳动投入与收获是成正比的。种下种子,弃之不理,收获的将是茅草;精耕细作,收获的就是金穗。读书要三勤----手勤、口勤、心勤。手记笔记,口问疑难,心加思索。如果不聚精会神,怎么能做到手、口、心并用呢?
    种田必须充分利用土地,发挥全部的人力,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生命原本是一块田地,就看你如何去发挥它的效用;倘若偷懒不去耕种,它便是一块荒地;倘若种下香草,收成的便是香草;反之,种下蒺藜,收成的便是蒺藜。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得到最高的收获,正如同以有限的生命,去完成最有价值的事情是一样的道理。而其要言就在“地无余利,人无余力”这两句话上。

  “心不外驰,气不外浮”,如果读书时,一心以为鸿鹄之将至,哪里还能专心读书呢?或是读书时,没有沉住气将一篇文章好好看完,才看三个字就要看窗外,再看三个字又想去逛街,这样又怎能将书读好呢?读书首重专心,既不好高骛远,亦不劳骛,沉着气,定着心,才可能通达。否则就像一树花种了没两天就要移到别处,隔两天又要换种其它品种,如此反反复复,竟没有一种花种得成,开得。

132、和气待人 藏器待时

[原文]

    和气迎人,平情应物。抚心希古,藏器待时。

[注释]

  抗心希古:心志高亢,以古人自相期许。器:指才华。藏器待时:怀才以待见用。

[译文]

    心平气和地与人交往,以平常的心情去处理事情。仿效古人,具有高尚的志向,胸中韬略无限,等待可以发挥的时机。

[评语]

    内心保持公正,自然可以做到和气待人。看待问题坚持其本来面目 ,不因一己之利而有所偏袒,内心就不会受到干扰,待人接物也就一片祥和了。心情平和,言语也随 之温婉,办事亦能顺利。不少人抱怨没有好的机会来临。人能成功根本原因不在于机会,而在于人是否有真才实干。如果内在无才,机会来了也无法抓住。多学能干,不仅是被动地等待机会,还能主动创造机会呢。
 

         与人交往,若能保持和气,可以避免许多不愉快的事发生。在和气的心情下,不论言语和行为,都不会有过分之处,处处给人亲切的感觉,自己也会因此办事顺利,心胸开阔。因此,只要一个“和”字掌握得好,便得一种最高的交往方式。

  我们在应对事物时,要以公正平等的心去看一切,而不要抱成见,如果自己的心先不平,判断事物就会不正。即使事情不顺遂,或是遭人议论,仍然要保持公正和平静。因为心情平静才能看清事情,如果心情一乱,事情也会跟着紊乱的。

  抗心希古是要以古人的高尚志节来自我期许,以“古人能,为何我不能”来自我质问。其实今日的环境未必比古化恶劣,古之乱世与今之乱世亦无太大分别,只是今人较古人不能坚守道理。反证于心,道理并不因外在环境而改变,只是人心以此作为遁词罢了,然而能明白这点,而仍以古人志节自许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

  一个人的才能要能守、能藏,非其时不用。乱世有许多高人隐士即是此理,若迫于奸人之下,岂不是助纣为虐?有才能者如和氏璧,终有成为宝器的一天,怕只怕没有真才,再好的时机也是枉然。


133、耐性坐板凳 光阴莫错过

[原文]

    矮板凳,且坐着;好光阴,莫错过。

[译文]

    板凳要坐十年冷,一举成名天下知;大好光阴要努力,错过光阴徒伤悲。

[评语]

    “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读书是件吃苦的事,也只有懂得吃苦才能尝到学有所成的甜。今天苦学知识,明日幸福立业。

    郭沫若说过:“人世间,比青春再可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青春最易消逝,谁能保持得记远的青春,便是伟大的人。”郭老先生所说的“保持记远的青春”不是花钱做保养,而是让有限的青春发挥无限的热情和动力,投入到求知中。这样的人生永远年轻。
    这两句是梦中听来的话。梦有许多种,有些是我们经历过的,有些是我们未曾经过的,有些却是我们内心的希冀。但也有些时候,是令人流连忘返的情景,使我们感受到生命中从未有过的圆满境地,然而那只是梦罢了。

  你可曾记得何时坐过矮板凳吗?对了,那就是童年。那是一段发光的日子,一段不知“梦里花儿落多少”的日子,时光好像就在无忧无虑中偷偷溜走了。人生中有多少这种美好的时光呢?在生命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些美好的事物,那时不妨也如儿时一般,坐在矮板凳上,暂时驻足欣赏吧!

  生命甚短暂,处世如大梦。有道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许多事不必太执着,太想不开,一切只求尽其在我。时光很宝贵,如何使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放弃争斗心和苦恼心,使人人过着美好的日子,这才是最重要的下无处非花,此花落,彼花开,夫复何求?

134、不失良心 要行正路

 
[原文]

    天地生人,都有一个良心;
    苟丧此良心,则其去禽兽不远矣。
    圣贤教人,总是一条正路;
    若舍此正路,则常行荆棘之中矣。

[注释]

  苟:如果。去:离开。荆棘:困难的境地。

[译文]

    天地创造的人类,都要有一颗良善之心,如果丧失了这颗良善之心,那么就离禽兽不远了。圣贤教导众人,总是劝人走一条正直大道,如果离开这样正道,那么就如同行走在荆棘之中。

[评语]

    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正道。如果依着这五点去做,必定事事顺利,前途平坦。这五点能指导我们一言一行凭心而动,不会沦为恬不知耻的禽兽。除了律己修身之外,多接触圣贤的思想哲理也是有效的途径。
    孟子说人性本着,并指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又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些都不须向外求取,而是本来就有的,所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禽兽是无恻隐、无羞恶、无恭敬、无是非的,如果一个人无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种人性的基本良知良能,自然和禽兽没有两样。

  圣贤教导了我们很多事情,以仁、义、礼、智、信之五点来说,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如果依着这五点去做,必然事事顺利,前途平坦。反之,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必定处处碰壁,招人唾弃,有如走在荆棘中,不但会把自己刺伤,而且可能无路可走。这是因为圣贤凭其智慧的观照所发出的言论,无一不是人心和事物最正确、最无损的运转原则。舍去这些原则,就如无轮而欲推车一般困难。

135、务本业常乐 为百姓常忧
[原文]

    世之言乐者,但曰读书乐,田家乐。可知务本业者,其境常安。
    古之言忧者,必曰天下忧,廊庙忧。可知当大任者,其心良苦。

[注释]

   廓庙:朝廷。

[译文]

    天下人谈起快乐,都会说读书 有乐趣,种田有乐趣,由此可专心从事本业的人,他们的生活常常充满安宁快乐。古代的人谈到忧愁,总是说为天下百姓担忧,为国家大事担忧。由此可知,肩负重任的人,他们总在为人类的命运担忧。

[评语]

    大树植根土地,要部不断各上输送水分和养料,枝干才会长出美丽甜美的果实。根部的输送工作就像工作所会出的努力,而结成的果实便是从工作中得到的快乐。懂得工作意义的人才能从工作中获得快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实在难能可贵。为己忧,为己乐是常情,但先忧他人,后乐自己就是难得了。

  所谓本业,就是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一件事之乐与不乐,往往在于本身是否安于这件事上。而“安乐”二字,有如树之根本,由于根本在土中,所以树身才能稳健地成长,又由于根部不断地输送水分和养分,所以枝干才能逐渐茁壮,生出甜美的果实。树就像一个人的工作,根就是一个人的安乐,养分和水分则是加诸于工作上的努力,而结成的果实,便是从工作中所得到的快乐。如果树根不吸收及输送养分,树干便要枯死,更遑论结出快乐的果实了。事实上,懂得工作意义的人能从工作的本身获得快乐,果实只是和他人共享的成果罢了。

  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曾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此可知小民之乐固易得,圣贤之忧实难去。一个人心中的悲悯愈深,必然在全天下的人都得到安乐了,自身才能得到安乐。因为他实在已是以天下人之乐为乐,天下人之苦为苦。

136、身不正无好子弟 依势者有真对头

[原文]

    薄族者,必无好儿孙;薄师者,必无佳子弟,君所见亦多矣。
    恃力者,忽逢真敌手;恃势者,忽逢大对头,人所料不及也。

[注释]

  薄族:刻薄对待族人。薄师:不尊重师长。恃力:仗力欺人。恃势:倚势压人。

[译文]

    对亲族之人冷淡刻薄的,全定也培养不出好品行的儿孙;对待老师不敬重的人,一定教育不出好后代,这样的情形已经见得很多了。依靠强力欺人的人,也会突然遇到真正可以与他抗衡的对行;依靠权势作恶的人,也会忽然遇到冤家的对头。这些都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

[评语]

    长辈对儿女的影响是潜移无声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他们本在言行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高下,对晚辈的良莠有很重要的影响。“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切不可因为自己有一定的权势就骄纵横行,这样只会招来更不利的强敌。
 
         如果连自己的亲戚族人都要苛刻对待的人,可见此人心胸狭窄,毫无爱心,这种人要说他会对社会有所贡献,不是可能的事,他所教育出来的儿孙,也难以有善心。师是启蒙的人,如果连师长都不知尊敬,分明是鄙视知识学问,这种人的子弟还会好好求学,成为有用的人吗?多半是不学无术之徒。俗语说:“恶人还有恶人磨。”又云:“一山还比一山高。”倚仗力气和权势的,难道没有比他更有力气和权势的吗?树太高了还要遭到雷击呢!挡在路上的树还怕没人砍它吗?事实上,狗不挡路人还不去踢它,老虎吃人还有人要杀它,恃力仗势忽逢真敌手或是大对头,哪里会是偶然的呢?

137、静敬为学 教除骄惰
[原文]

    为学不外静敬二字,教人先去骄惰二字。

[译文]

    做学问不外乎要做到静和敬两个字,教导他人要戒除骄惰两个字。

[评语]

    学深似海,要在学问上真正有所心得,内心平静不可少。因为静而后能发,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恭敬之心也是不可少的。做学问总是循序渐进而行,如果不恭不敬就会浅尝辄止,无法学成正果。教导他人为学首先应让对方去掉骄慢心和怠惰心。实际上这也是教人做到心静且敬。


  
学问之道深矣!远矣!《大学》之中有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由上可知求学要有所得,一定要先静下心来,然后才能安、能虑、能得。

  至于敬字,不仅是为学之道,也是做人之道。做任何事,首先要培养一颗恭敬之心。譬如学问,若是没有恭敬的心去学它,所学就不会认真,也不会谨严,自然就不会有好处,可见“敬”字多么重要。

  因此,在教导他人时,若要让对方学到真东西,首先要除去他的骄慢心和怠情心。因为骄慢则无法再增加,怠惰则无法再学习,若不能除去骄慢心和怠惰心,那么教什么都不可能学好。所以无论学什么,首先要谦虚,承认自己的不懂,接着要勤奋地下工夫学习,如此才会教者喜欢,学者有得。

138、直道教人 诚心待人
 
[原文]

    以直道教人,人即不从,而自反无愧,切勿曲以耱容也;
    以诚心待人,有或不谅,而历久自明,不必急于求白也。

[注释]

  直道:正直的道理。自反:自我反省。求白:求说明以洗刷清白。

[译文]

    用正直的道理教导他人,他人即使不听从,而自我反省也会问心无愧,所以千万不要违心地改变自己去迎合他人;以诚恳的态度对待他人,他人或许不能理解,而经过时间的检验他人自然会明白没有必要急切地表白自己。

[评语]

    劝告他人是一种艺术。找到一种对方易于接受的方式,目的更容易达到。但无论是何种方式,都应是教导他们走向正路只有自己内心的正义不失,才能指引他人走上正途。以诚挚的心对待他人即使对方一时还不能谅解,但自己可以问心无愧。何况时间也会证明一切的。


  有很多人以为有些事说了也没用,别人反正不会听从,不如不说,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因为人在歧路上是不辨方向的,虽然他也许一时不肯听从你的劝告,一旦有一天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再想起你的话,往往就能很快地走回正道来。劝告他人的时候,要懂得方法,口气要婉转,最重要的是要使他容易接受。每一个人都有他易于接受的方式,我们可以采取这些方式逐渐引他走向正路。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心中的正道不可失去,否则连自己都迷路了,如何能指引他人走上正确的路呢?

  我们以诚挚的心对待他人,即使他人对自己一时有不谅解之处,如果事情容易解释,而对方又是明理的人,尽可向对方说明。即使对方始终不能谅解,但是至少自己无愧于心,于人于诚皆无所失,也是可以安心的。

139、粗粝能甘 纷华不染

[原文]

    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
    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

[注释]

  粗粝:粗服劣食。纷华:声色荣华。

[译文]

    能够甘愿穿粗布衣服的人,一定是有作为的人;能够不受声色荣华影响的人,才能称为杰出的人。

[评语]

    俭朴的生活能磨炼意志,锻炼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精神,使人们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奋勇直前。如果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个人生活上,迷恋于吃喝玩乐,既消磨人的意志,又会分散工作精力。这样的人必定是平庸之辈。翻开史岫,执着追求嗜欲、声色和名利的人为数不少。若要超脱世俗,独我自清,非杰出优秀人才之望尘莫及。首先必须能控制自己,一个人如果不能完全掌握自己,就易于受环境影响,同流合污。

  不厌粗服,可见这个人不好虚名;不弃劣食,可见这个人不贪口欲。这样的人对于名利是不会动心的,在实践圣贤之道上阻碍自然就少。宋儒汪民曾说;“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能嚼得菜根,便是能吃得下苦,在实现自己的理想上,必能脚踏实地去完成,而成为一位有为之士。所谓“无欲则刚”,刚者则能直道而行。

  怎样才算是一个杰出而优秀的人呢?首先他必须能控制自己。一个人如果不能完全掌握自己,那么便很容易被环境带动,这就成了境带人,而非人带境。一个人会被环境所带动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自己没有完全的自觉,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另一种便是执着于环境的某一点而不能放下,因此只能随着该点而运转。大部分人都执着在嗜欲、爱好,乃至于声色、名利之上。真正能如《华严经》上所说,“犹如蓬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那般,对自己生命所遇的一切都不执着,而能完成自己理想与抱负的毕竟不多,这样的人才是杰出的人。

140、执拗不可谋事 流通始可言文
[原文]

    性情执拗之人,不可与谋事也;
    机趣流通之士,始可与言文也。

[注释]

  执抛:固执乖戾。机趣流通:天性趣味活泼无碍。

[译文]

    性情固执怪僻的人,往往无法和他一起合作做事。敏捷活泼具有情趣的人,我们才可以各他谈论诗文。

[评语]

    讨论不同于争吵。讨论是为了使事情更加完善,双方互相尊重彼此的意见才有利于解决问题。若只依着自己的性子,以一己观点为中心,不顾及事情的客观需要,讨论也就变成争吵了。童趣又是一种原始的最单纯的对美的体验。随着人的成长,这种美感也渐渐染上了功利的色彩,加入了世俗的观念。这时,再要去讨论文章中的美,就难以达到至圣的境界了。只有那些能欣赏万物本趣的人,才值得和他谈文说理。

  讨论事情最重要的是不可先有成见,如果心有成见,事情已无更改余地,那么再谈也是浪费时间。讨论的目的在于使事情更加完善,因此必须虚心地提供意见才是上策。只知依靠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事,而不顾理性的人,外不能见事情真正的需要,内不能见自己的偏执和缺失,和这种人一起做事,不但于事无益,而且处处碍事,使事情不能活泼运转。

  文学艺术是由我们内心天性所流露出来的,这种天性原本存在于每个人的天赋之中,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因外在的种种力量,使得这种天性逐渐被蒙蔽而滞碍不通了。在孩提时期,大部分人都能欣赏一片云,一朵野花,因为在孩童的心中没有分别取舍,只有无尽的专注,这就是天趣。等到长大了,便失去了这种天趣,在看世界的时候,心中已无纯然的真,而加入了许多世俗的观念。这时即使要他去写文章,在他的心中已无真正的文章了。因此,惟有能欣赏万物本趣的人,手中无诗而心中有诗,方可以与之谈文论理。

141、念祖考创家基,不知栉风沐雨

[原文]

    念祖考创家基,不知栉风沐雨,受多少苦辛,才能足食足衣,以贻后世;
    为子孙计长久,除却读书耕田,恐别无生活,总期克勤克俭,毋负先人。

[注释]

  栉风沐雨:形容工作辛苦,借风梳发,借雨洗头。贻:留。

[译文]

    缅怀祖先创立的家业,不知道经过多少风风雨雨,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才能做到丰衣足食,将家业传给后世;为了子孙长久考虑,除了读书和种田,恐怕再没有别的生活出路,一定要保持勤劳俭朴,不要辜负了祖先。

[评语]

    “创业艰难百战多”。一个朝代或国家的建立,无不经历腥风血雨和千万人的前赴后继。国家如此,家亦如此。丰衣足食的生活家境,皆是祖辈们苦心经营、吃苦受累创下的。后人自当饮水思源,恒念创业维艰。社会的进步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前进。“耕田”在今天可以说是抓物质建设,而“读书”可以说是抓精神文明,做到了“两手抓”,社会的文明程度就更进一步。但作里中不可缺少之人,便为于世有济;必使身后有可传之事,方为此生不虚。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一个家庭的兴起,往往是经过数代的努力积聚而来的,为了让后代子孙能体会先人创业的艰辛,善守其成,所以常在宗族的祠堂前写下祖宗的教诲,要后代子孙谨记于心。

  现在我们虽然已经很少看到这一类的古老的祠堂,但是我们心中的祠堂又岂在少数?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无一不是先人艰辛缔造的,这历史的殿宇,文化的庙堂,便是整个民族的大祠堂。

  为后代子孙着想,在古代无非是要他们读书以明理,耕种以养体,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读书便是使文化不至于坠落,使文明更向前推进。耕种以另一种角度而言,便是去发展我们的经济,使社会不致受贫穷所苦。这些难道不是我们当前重要的课题吗?先人的智慧与教诲,以现代的方式去了解,不是仍然充满着睿智和启示吗?时代固然在变,然而人生的道理和一些基本的原则还是不变的。

142、无愧于心 收效桑榆

 
[原文]

    夙夜所为,得毋抱惭于衾影;
    光阴已逝,尚期收效于桑榆。

[注释]

  夙夜:早晚。衾影:《宋史》蔡元定传:“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无惭于衾影”是指独处时没有愧对于心的行为。桑榆:指晚年。


[译文]

    第天所作的事情,一定要对得信自己的良心;光阴已经消逝,还希望在晚年有所成就。

[评语]

    “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人最怕做亏心事,弄得寝食难安,即使有舒适的物质条件,也无法获得内心的定静,只有三省吾身、扬长避短、改过自新,才能真正做到问心无愧。

    要想老来无所悲哀,不觉生碌碌无为,年轻时应早早努力。正如桑榆之所以可以晚照,无非是早种桑榆,才不会错过大好的阳光。
    “无愧”可从多方面来说,有无愧于天地,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妻子儿女,无愧于国家社会,这是就外在而言;就内在而言,就是无愧于心。内外两者,原是一体的两面。由此看来,无愧似乎是很难的一件事。其实,说起来并难,只要能做到不取非分,其次对人对事尽的一己之心,自然也就无可愧之事了。

  能对父母尽孝,对妻子尽情,对朋友尽诚,对社会尽力,国家尽忠,对自己尽生命之长,对任何人或任何事都已尽了心,这样的人即使随时死去,都是清清白白,是最轻松、最快乐的人了。人最怕对人对事有所亏欠,弄得睡不安寝,食不下咽,即使外在生活再舒适,也是无法快乐的。

  “桑榆暮景”是形容人的老年,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桑榆所以晚照,无非早种桑榆,否则阳光照了一天,又何得而美好。因此,要老来无所悲哀,毫无人生徒然之感,必须及早努力。莫要在一日的阴雨的之后,连个夕阳也见不着,更别说满天的繁星了。

143、创业维艰 毋负先人
 
[原文]

  念祖考创家基,不知栉风沐雨,受多少苦辛,才能足食足衣,以贻后世;
  为子孙计长久,除却读书耕田,恐别无生活,总期克勤克俭,毋负先人。

[译文]

    缅怀祖先创立的家业,不知道经过多少风风雨雨,经受了多少艰难困苦,才能做到丰衣足食,将家业传给后世;为了子孙长久考虑,除了读书和种田,恐怕再没有别的生活出路,一定要保持勤劳俭朴,不要辜负了祖先。

[评语]

    “创业艰难百战多”。一个朝代或国家的建立,无不经历腥风血雨和千万人的前赴后继。国家如此,家亦如此。丰衣足食的生活家境,皆是祖辈们苦心经营、吃苦受累创下的。后人自当饮水思源,恒念创业维艰。

    社会的进步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前进。“耕田”在今天可以说是抓物质建设,而“读书”可以说是抓精神文明,做到了“两手抓”,社会的文明程度就更进一步。

144、生有济于乡里 死有可传之事

 
[原文]

    但作里中不可缺少之人,便为于世有济;
    必使身后有可传之事,方为此生不虚。

[译文]

    只要能够作一个乡里中不可缺少的人,就是对社会有帮助;一定要使死后有可以传颂的事迹,才是不虚度这一生。

[评语]

    济世不分大小,服务千百人也好,服务十人也罢,就算只能服务帮助一人,也是替社会解决问题,减轻负担。吸要尽己所能,在多小的社区也可以做到济世。

    值得世人传颂的人总有可歌可泣之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来,但是从日常小事中体现出来的美德,就足以值得称颂了。
 
    所谓济世,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困难的事,有的人以为一定要“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才算有为,倒也不尽然。社会中需要大的齿轮,也需要小的螺丝,二者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一个人只要尽一己所能,即使在乡里中也能做济世助的人事,服千百人之务虽好,服百十人之务亦佳。就算能力再差,服一己之务也是行的。如果连一己之条也服不了,大概就是那种需要服务的人吧!能帮助一人,便是替社会解决问题,亦是在替社会减轻负担,济世并不一定非要在大处上着眼。

  “可传”是值得传颂的意思。如果一个人一生一无所成,或是恶名昭彰,那有什么值得传颂的呢?“可传之事”首先必然不是恶事,其次是对众人有益的事,至于身后还让人传颂,可见这个益事还泽及后人,否则后人怎会称颂?一个人能在生前受人称颂已算是不虚此生了,何况泽及于后世呢?

145、积善有余庆 多藏必厚亡
[原文]

    桃实之肉暴于外,不自吝惜,人得取而食之;
    食之而种其核,犹饶生气焉,此可见积善者有余庆也。
    栗实之肉秘于内,深自防护,人乃剖而食之;
    食之而弃其壳,绝无生理矣,此可知多藏者必厚亡也。

[译文]

    桃子的果肉露在外面,毫不隐藏,人们都可以取来食用,食用后将它的果核种植在地下,还能再发芽长出生机盎然的树苗,由此可知多做善事的人,一定要会有福分遗留给后代。栗子的果肉深藏在壳内,紧紧地保护自己,人们只好剖开食用它,食用后将它的果壳丢弃,绝对再没有发芽生根的可能了,由此可见,愈是隐藏很深,吝啬小气的人,必然容易走向失败。

[评语]

    孙中山一心救国,死而后已。后人四处为他立像以瞻仰膜拜。而那些帝王处心积虑为自己建造结实的陵墓,却也逃不过浩动。可见,生死之道不在表面。往往不爱生者得永生,而贪生怕死的人却常死。多积善,德泽后世;吝付出,则自取灭亡。
 

146、修身求备 读书求深

[原文]

    求备之心,可用之以修身,不可用之以接物;
    知足之心,可用之以处境,不可用之以读书。

[注释]

  求备:追求完备。

[译文]

    追求完美想法,可以用在加强自身的修养上,却不可用在待人接物上;知足常乐的心理,可以用于对环境的适应上,却不可以用在读书求知上。

[评说]

    “知足”和“不知足”各有各的适用范围。在待人接物上不宜太苛刻,要知道世上有更好却没有完美;在学业上,却要马不停蹄,扩大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学有所得。如果将“知足”和“不知足”用错了地方,在物质上不知足,只会陷入欲望的深渊,在学业上知足,就无法有所发挥和突破。

  追求完备要看面对的事物而定。就像种花,如果种的花是兰花,当然要求它长得愈美愈佳;若是罂粟,又岂能要它长得太好?物质的需求是永不会满足的,只要过得去也就可以了,欲望本身是一个无底深渊,绝不可能将它填满。至于个人心性的修养,虽然也无止境的,然而较之物质的追求,一个是走入深渊,渐失光明;一个则要攀登高山,迎向旭日。心性的和悦是长久的,而欲望的刺激的短暂的,究竟何者当追求,何者不宜太过,是十分明显的事。人之欢喜毕竟在心而不在物。

  相同的,知足之心亦当善于运用,在不好的、恶劣的环境中,要常感满足,如此可以避免怨天尤人,使心境保持平和,在平和中求进步,而不致于失偏激。但是在求学问的进步上,却永远不可知足。若是太过知足,便无法在知识和智慧上求上进,那么在能力和生命的境界上,都无法做更大的发挥和突破。


147、求教受劝 向善进德

[原文]

    遇老成人,便肯殷殷求教,则向善必笃也;
    听切实话,觉得津津有味,则进德可期也。

[注释]

  老成人:年长有德的人。殷殷:热心切。笃:深重。切实话:非常实在的言语。

[译文]

    遇到经验丰富做事稳重的人,就主动虚必求教,那么求善之必定十分诚恳;听到恳切实在的话,便觉得津津有味,那么品德修养的提高就可以看得到了。

[评说]

    宋朝的游酢和杨时有“程门立雪”,可见他们的拜师之心多么真诚、崇敬,求教这心多么急切。像他们这样求教怎能学不到知识呢?“殷殷”求教,并不只对于比自己年长的人,只要是德业和学问有所成就的人,就向他们虚心请教,总会有所收获。能听进切实之话而津津乐受的人,必能接受一切正确的意见和劝告,又因为他们有一颗无虚妄的求真之心,故而能知过必改,实在是进德可期了。
 
        向善必笃可由“殷殷求教”这四个字见得,所求教的必为自己所未具之善,或是未明之理。而殷殷二字可见求教之热烈炙盛,换了平常人,见到老年人能起尊重之心便已不错,能起求教之心更是少见。事实上,善不必在老,也有年轻时,便在德业或学问上有所成就的人,皆是可以求教的对象。重要的是是否具有那颗对道理殷切渴慕之心,有了这颗心,在任何地方都可获得教诲和益处。

  能听切实话的人,必已具有实在之耳,方能听得进。有些人你讲你的切实话,他惟恐来不及掩耳,只怕听了你的好话,砸了他的坏事。又有些人听时两眼茫然,右耳进去,左耳出来,或是听时头头是道,明日忘得一干二净,那又有什么用?因此,能听进切实之话而津津乐受的人,必能接受一切正确的意见和劝告,又因为他们有一颗无虚妄的求真之心,故而知过必改,岂非进德可期吗?
 
148、有真涵养 写大文章
[原文]

    有真性情,须有真涵养;
    有大识见,乃有大文章。

[注释]

  真性情:至真无妄的心性情思。真涵养:真正的修养。

[译文]

    要具备朴实无华的性情,必须先要有真正的涵养才能达到;要有高明的识见,才能写出不朽的文章。

[评说]

    人从出生到长大,内心难免会惹上世俗的尘埃。若能反观于心,将它的蒙尘洗净擦亮,再藏之于怀,那么当初的真性情就不会再失去了。这就是后天的涵养功夫。文章的意义不在辞藻的工巧妍丽,而在它的要义。伟大的文章可以引导人生取向直至人类的未来。徘徊于风花雪月的文章则是无法做到的。

  人生下来,性情本是至真的,纯然无杂的。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外界的环境未必如此纯然无杂,因此,原本至真的性情,便逐渐淹没而不显。等到成长以后,经过许多苦乐的感受,才逐渐感到许多选择都非真心所愿,于是返观于心,赶忙将它从尘土中掏出,洗净擦亮,藏之于怀,再也不让它沾上一点灰尘。

  从自觉苦乐,到返观于心,乃至再度找回,牢牢把握,这些都是后天的涵养功夫。未经历练的天真是容易失去的,通过历练后苦还能再度找回,那么这个真性情就不会再失去。其实在本质上,幼童之真与成年人之真并无分别,只是是否落入尘埃的不同罢了。

  文章由见识而生,在于它的内涵,而不在文字的工巧妍丽。传大的文章,往往足以导引吾人生命的取向,乃至于人类的未来,前者须对生命有大认知,后者须对人类有大识见。若无这个大认知与大识见,一篇文章终称不上伟大。

149、为善在让 立身在做
[原文]

    为善之端无尽,只讲一让字,便人人可行;
    身之道何穷,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

[注释]

  端:方法。

[译文]

    做善事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做到一个让字,那么人人就可以行善;做人处世的方法也很多,只要做到一个敬字,那么就事事能够井然有序。

[评语]

    让的含义有两个层次:一是不与人计较得失;二是能舍得财物去助人,能舍得知识去救人,舍得自己的生命去尽忠,舍得自己的享受去服务社会。看来,做到一个让字,则百善皆可行了。

    敬字也可以由三方面来说:一是对他人和气恭敬;二是无愧于自己的人格;三是尽忠职守。处世做到一个敬字也就事事不差了。


  “让”可以由两个层面来说,一个是“不争”,另一个是“能舍”。能做到“不争”便不会去与人计较,更不会为了名利而做出不善的事。“不争”虽是消极的“不为恶”,若是人人都能做到,天下便不可少去很多不好的事。能不争之后,更要积极的“能舍”,能舍得财物去助人,能舍得知识去教人,能舍得自己的生命去尽忠,能舍得自己的享受去服务人群。因此,为善的重点在一个“让”字,能“让”则百善皆可做得。

  “敬”也可以由三方面来说,一是对人敬,二是对事敬,三是对己敬。对人敬则和气自生,不与人争,而且能相处愉快。对事敬则能尽心尽力,谨慎行事,而不会有亏职守。对己敬则不会做出不敬之事,有亏自己的人格,更会要求自己在道德学问上有所精进,绝不许有一点自我的浪费。因此,处世之道虽多,能做到一个“敬”字,也就能使事事不差,都上轨道了。

150、是非自明 得失自知

 
[原文]

    自己所行之是非,尚不能知,安望知人?
    古人已往之得失,且不必论,但须论己。

[注释]

  安:哪里。

[译文]

    自己所做原事是对还是错,自己都不能判断,还怎么希望别人能够做出评价?前代古人的得与失,暂且不必去评论,只需要认真审查自己的言行。

[评语]

    一个人对自己的错误都不知道,很难想象出他能指出别人的错处。宋代诗人杨万里说:“见人之过,得己之过;闻人之过,得己之过。”看到别人的过失,就得知自己的过失;听到别人的过失,也就得知了自己的过失。有些人喜欢大做文章批评古人,但往往这些人连自己的对错尚不能明白,又何以能知道古人的对错?即使古人的确有所失,我们应以古为鉴修正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忙于吹毛求疵。


   
 “好批评”是许多人都有的毛病,然而对自己所行的事情之对错,能十分明了的却不多。一根歪了的柱子,又怎能知道别的柱子是不是歪的呢?自己的眼睛瞎了,又怎能知道别人眼睛是否瞎了?人先要知道自己的一切心思言行是否正确,然后才能批评他人。然而能这样反省自觉的人并不多,往往看到别人衣上有一些污点就大声嚷嚷,却不见自己的一张脸全是黑的。

  更有些有喜欢大作文章批评古人,若真是为历史作考据,使贤人不至被埋没也就罢了。但是,也该想想近如自己的对错尚不能明白,又何能知道远如古人的对错?古人贤,自己能贤否?古人善,自己能善否?“往者已矣,来者可追,”古人已成过去,是非曲直已无法改变,而今人所行所为,仍有赖自己的表现。倒不如从自身上下工夫,使古人之非不再在今人身上重现,这才是“以古为鉴”,以历史作为经验的最主要意义也在于此。

151、儒家仁厚 今人虚浮

[原文]

    治术必要儒术者,念念皆仁厚也;
    今人不及古人者,事事皆虚浮也。

[注释]

  治术:治理国家的方法。儒术:儒家的方法。

[译文]

    治理国家是大学说的运用,儒家的学说之所以一直为我国所奉行,乃由于它的一切思想皆出自一个“仁”字。“仁”所以追求的才有所安、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的乐园正是现代最先进国家所致力追求的。

[评论]

    古人凡事讲求实在,有本有源。现代人则不一样,许多事只顾今日不顾明天,只看眼前不看将来。怀着一颗侥幸之心,做事不踏实的现代人和古人相比实在有所不及。
    一种学说能否运用于社会,往往决定于它是否能使社会得到安乐。治理国家是一种大学说的运用,儒家的学说之所以一直为我国所奉行,乃在于它的一切思想皆出自一个“仁”字。因为有仁心,所以不忍见人痛苦,要使每一个人都幸福,要使老有所安,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这样的理想,正是现代最先进国家所致力追求的,也就是一种人间乐园的理想。而儒家治术之所以一直为历代所重用,亦在于它这种由仁出发而臻世界于大同的理想。

  古人凡事讲求实在,有本有源,绝不做一些虚浮无根的事。现代人有的则不一样,许多事只顾今日不顾明日,只看眼前看不将来。今天才会走,明日便想飞,终日想天外有横财飞来,尽想投机取巧,这便是做事不踏实,尽打高空而不知从根做起。所以今人不如古人,内缺所实的内涵,外欠确实的作为。

152、不忍起祸 不可不谨

[原文]

    莫之大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

[注释]

  须臾:一会儿,暂时。

[译文]

    天大的祸事,都是由于一时不能忍耐造成的,所以行事不能不谨慎。

[评语]

    只有能够控制自己的人才能忍。无论做什么,如果情绪激动,都容易坏事,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看看那些见诸于报的杀人、抢劫或其他不义的的行为,大都是由一时不忍而导致,结果给自己和亲人都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伤痛。为了自己或是为了他人,一个人的言行都宜谨慎。
    “忍”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只有能够控制自己的人才能忍。忍的首要要求是“冷静”二字,无论任何事情,如果情绪激动,都容易坏事。七情六欲如果太过,都可能造成不好的后果。

  忍并不仅指忍不下怒气而已,有时头脑一时不能冷静,但是可以知道自己是在一种激动的状态下,这时就不要作任何付诸行动的重大决定,一定要等到情绪平静下来,再回头来判断当时所想的是否正确,这就是谨慎。

  我们打开报纸,常常可以看到许多人所犯的错误,无论是杀人,抢劫或是强奸,无非都是由于一时不能忍,而造成终生的遗憾!

  忍又有可忍与不可忍之分。个人一己的意气与利益尽可忍得,国家和民族的大义却不可忍。然而不可忍却仍要忍,在冷静的心情下来谋事,这就叫“大义之忍”。革命先烈在推翻旧制之前的种种策划无一不是忍,结果达成起义时的“文王一怒而安天下”的正义呼声。

  真正洞观世情的人心中没有忍字,因为他的内心已无往而不自得。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又非我们能窥的境界了。

153、体察他情 有益他人

[原文]

    家之长幼,皆倚赖于我,我亦尝体其情否也?
    士之衣食,皆取资于人,人亦曾受其益否也?

[译文]

    家中老小都依靠我生活,我是否也体会得到他们的心情与需要呢?读书人的衣食温饱完全依靠他人的生产来维持,他人是否也享受到读书的好处呢?

[评语]

    亲人对自己的依赖,并不仅在衣食上,更重要的是情感和精神。衣食只能满足于肉体,而不能及于心灵。所以为了体会亲人的感情,就要去了解他们对自己的期望,让自己一言一行不负其望。

    读书人的衣食大部分靠别人努力生产得来,所以用学问来报答别人自然合乎情理,这也是对社会衣食之恩的最好回报。

   家中幼对自己的倚赖,并不仅是衣食上,更重要的是情感和精神。子游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者,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讲到精神和心灵的问题。衣食只能满足肉体,而不能及于心灵,要使他们心灵上感到满足,情感上获得幸福,就要靠自己在体会,去了解,更重要的一点,是要知道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在行为上要谨慎,不要做错一步,使亲人痛苦。

  读书人不事生产,衣食皆是别人努力生产的结果,承受于别人的既多,而能够报答并回馈的,无非是学问。只要能勤奋向学,以学问为济世之本,便是对社会的衣食之恩最好的回报了。

154、读书积德 事长亲贤
[译文]

    富不肯读书,贵不肯积德,错过可惜也;
    少不肯事长,愚不肯亲贤,不祥莫大焉!

[译文]

    家中富有却不愿意读书上进,地位高贵却不愿意积德行善,错过这些读书和积德的机会十分令人惋惜;年轻人不愿意侍奉长者,愚笨的人不肯向贤良的人学习,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事情了。

[评语]

    富有的时候最能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且不必为生计操心;显达的时候正是凭着地位和力量去行善事,造福社会的时候。错过这些良机,再想去全心读书,多积阴德,已是困难重重了。

    少年往往无知,行事莽撞,没有长辈的督促,很容易误入歧途。愚昧却刚愎自用,不虚心请教,就会永远停在无知的领域,难成气候。

  富有的时候最能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且不必为生让操心;显达的时候正是可以凭着地位和力量去,造福社会。然而却不知道把握时机去读书,去积德,一旦这些良机消逝了,再想全心读书,多积功德,已是困难重重。所以,人要懂得掌握时机,更要懂得在此种时机中做有意义的事。

  少年人不肯敬奉父母,甚至忤逆长上;愚昧的人不肯向贤者请教,而刚愎自用,这两者都是极危险的事。因为少年人往往无知,凭其血气之勇行事,若无长辈在一旁敦促,极可能误入歧途,自毁其前程。无知的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是难以估计的。“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摔下去的顶多是自己;若是“盲人开机车,白日闯闹市”,那害死的人就不少了。有些灾害的起因其实就是愚昧,历史上多见例证,造成的灾害和祸患更是无可弥补。

155、钱造福也生祸 药救人也杀人
[原文]

    钱能福人,亦能祸人,有钱者可不知;
    药能生人,亦能杀人,用药者不可不慎。

[译文]

    凡事不能委托别人去做,一定要自己亲自去做,才能对自己有所帮助;凡事不能固自己的意见,一定要集思广益,才会避免之后遇到困难。

[评语]

    无论外表多么诱人的水果,若不亲自去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果肉是否也一样鲜美,许多事情的意义和滋味,就在实行的过程中。凡事依赖他人,就无法尝到胜利果实的滋味。

    寻找宝藏,不但需要带上地图,还需要向人打听途中可能遭遇到的危险,多收集有关信息和经验。做一件事的时候,也要尽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说不定还能找到全新的解决方法呢。

156、耕读成其业 仕途不玷污

 
[原文]

    耕读固是良谋,必功课无荒,乃能成其业;
    仕宦虽称显贵,若官箴有玷,亦未见其荣。

[译文]

    耕种和读书本来是好的谋生之道,一定要努力学习勤于耕种,才能成就功业。入仕为官固然声名显赫,如果做官有过失,也不见得是什么荣耀的事。

[评语]

    耕读书可挣一时之餐,而读书则能挣一生之餐。在知识经济潮流中,最有回报忍气吞声投入就是多学学问。知识在现代社会是最能发挥经济效益的,这对读书人不是立业的最佳捷径吗?

    一些官员以“人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为自己的贪行做辩护,其实他们的结局总是不但“湿鞋”,还被欲望横流所呑没。为官不正,实际上是自掘坟墓。

157、博学笃专 神闲气静

[原文]

    博学笃志,切问近思,此八字是收放心的工夫;
    神闲气静,智深勇沉,此八字是干大事的本领。

[译文]

    学识广博志向坚定,诚恳向人请教,并仔细地思考,这是追求学问的重要功夫;神情悠闲,气不浮躁,拥有深刻的智慧和沉毅的勇气,这是创造伟大事业所要具备的本领。

[评语]

    求学不仅要“勤”,更要掌握方法。广博地吸收知识,才得以见天地辽阔;坚定志向,才能专心致志;善于请教,才能通达所学;勤于思考,才能有所创新。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做大事更需要平心静气,这样才能脚踏实地,准确地分析局面,做出恰当的对策。若心浮气躁,只会动摇军心,破坏了团体的士气。

158、益友规我过 小人偏我私
 
[原文]

    何者为益友?凡事肯规我之过者是也;
    何者为小人?凡事必徇己之私者是也。

[译文]

    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益友?凡是我有过错就愿意规劝我的人就是益友;什么们的人是邪恶的小人?做任何事情只会徇私情满足自己私欲的人就是小人。

[评语]

    益友为“义”,小人为“利”。真正的朋友敢于指出对方的过失,这样互为明镜,德业就能逐渐进步。而有些人表面上好像朋友一样热情,但如果对方的过失与自己的利益相关,指出后无利可图,他是绝不会指出来的。与这样的人交往,只能使自己蒙蔽在错误中,将来受到挫折还不知所为。 

159、待人宜宽 行礼宜厚

[原文]

    待人宜宽,惟待子孙不可宽;
    行礼宜厚,惟行嫁娶不必厚。

[译文]

    对待他人应该宽容,但是对待子双调和千万不能宽容;礼尚往来应该丰厚,但是办婚事时不宜太夸张。

[评语]

    待人宽厚,一方面是涵养自己心中辽阔的天地,使不至于狭隘,动辄生气。另一方面是避开相处时产生的一些小摩擦,不生事端,而且可以化不愉快于无形,使生活变得更圆满。
行礼宜厚,并不是指物质上的丰厚,而是情意上的丰厚。只要情意真诚深厚,形式不必追求铺张。

 
160、观已然知未然 尽其然听其然

[原文]

    事但观其已然,便可知其未然;
    人必尽其当然,乃可听其自然。

[译文]

    事情只要观察已经表现出来的情形,就可以预测还没有显露的本质;一个人一定要尽自己的责任,然后才能听其自然发展。

[评语]

    事情的发展像一条河流,自有它的来龙去脉,所以借已有的经验就能推测未来大致的情形了。对过去有准确的认识,才能为可能的不幸做准备,或者使将临的成功更可靠。

    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自己定要先做一番努力,才能顺其自然。上天也许会给你机会,但不会再给你一双手,自己的努力谁与无法代替。

161、观规模大小 知事业高卑
 
[原文]

    观规模之大小,可以知事业之高卑;
    察德泽之浅深,可以知门祚之久暂。

[译文]

    观察规模形式的大小,便 可以知道这项事业本身崇高还是卑微;观察被恩泽的厚薄,便可以知道家运是繁荣长久还是昙花一现。

[评说]

    事来的创业规模就可以体现它将来的潜力;人也一样,小时候若有良好的教化,加以努力,将来一定有出息。

    对子孙的潜移默化对家业的维系十分重要。子孙贤德,穷苦之家会兴旺;子孙不肖,富贵之家定会衰败。

162、君子尚义 小人趋利

 [原文]

    义之中有利,而尚义之君子,初非计及于利也;
    利之中有害,而趋利之小人,并不愿其为害也。

[译文]

    道义中也存在利益,而追求义行的君人,最初并没有考虑到是否有利可图;利益中也包含有祸患,而那些追逐利益的小人,并不希望招致祸患。

[评语]

    为义而行的人,反倒能得到好运;为利而行的人,苦心积虑却反被聪明误。或许,上帝对每个人就是这样公平吧?宣孟无意中接济了一位桑树下饥民,没想到这位饥民就成了日后宣孟的救命恩人。相信“善有善报”,内心自会坦坦荡荡。
 

163、小心谨慎无咎 高位难保其终

[原文]

    小心谨慎者,必善其后,畅则无咎也;
    高自位置得,难保其终,亢则有悔也。

[译文]

    小心谨慎的人,遇事后一定会妥善地处理善后小事,这样保持谨慎就会永远通达不会犯下过错;身居高位的人,难以保持此地位的长久,因为事物达到顶峰后必然会走下坡路。

[评语]

    《易经》中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之句,所以无咎,无非是因为小心谨慎,不犯过失。即使权高势重,如不自善其后,也会自毁前程。
天下事不可能恒常不变,万物都有盛衰,“月满则亏”就是这个道理。高山之旁必有深渊,若为自己的荣华富贵洋洋得意,跌入深谷的日子迟早会到来。

164、勿以耕读谋富贵 莫以衣食逞豪奢

[原文]

    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而后世乃假以谋富贵矣。
    衣取其蔽体,食取其充饥,此衣食之实用也,而时人乃藉以逞豪奢矣。

[译文]

    种田是为了满足生活所需,读书是为了追求真理,这就是种田和读书的本来意义,而后世之人却借耕田读书谋取富贵。衣服是为遮羞和御寒,食物是为了充饥,这些就是衣服和食物的实际价值,而现在的人却以此作为显示奢侈的手段。

[评语]

    古人以田多为富,已失耕种本意,这和现在许多人以炒地皮,买卖房图利,而无耕作、居住之实是一样的。读书是用来明理的,以读书 求富贵,同样失去了读书的本意。

    穿衣原是为了保暖和蔽体,吃饭原是为了免除饥饿。讲究衣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情趣,但超过了一定限度,就转变为虚荣了。虚荣的背后往往都是一颗寒酸的心。
 

165、贵而无能则耻 官而不管亦羞
 
 [原文]

    人皆欲贵也,请问一官到手,怎样施行?
    人皆欲富也,且问万贯缠腰,如何布置?

[译文]

     人人都希望地位高贵,请问官位到手后,怎样去施行政务?人人希望富有,请问那些腰缠万贯的富翁们,如何安排使用这些金钱。

[评说]
    金钱可以有很多用途,如果不懂去使用,这笔钱和一堆废纸又有什么区别呢?

    为官不是去享受他人劳动成果,而是保护他人的劳动成果,如果为官的不民服务,和沐冠陋猴又有什么区别呢?

166、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
 
 [原文]

    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

[译文]

    饮了中山人狄希酿造的酒,可以一醉千日。今日世人迷于俗情世务,终日追逐声色名利,可说没有一日不在醉乡。好名的人醉于庭官位,好利的人醉于民间财富,豪富的人则醉于妙声、美色、高车、名马。如何才能获得一剂清凉的药,使人人服下获得清醒呢?

[评语]

    饮了中山酒,要醉上千日,千日之后,还有醒时。而能使世人昏昏逐逐,一生犹不醒的,无非是以名利作曲、以声色为水,所酿出来的欲望之酒。这种酒初饮时心已昏醉,不知身在何处。再饮之后因渴而求,求而愈渴,渴而愈求,终至一生性命与之,而不复醒。此时若问“心在何处?”心已失落在名利声色之中;若问“身在何处?”身已追逐幻影而不止歇。中山酒只能醉人千日,千日之中不能自主;欲望之酒可以醉人一生,一生之中不能自主,但世上很多为此至死而不醒的人。

    酒醉的人,只要给他喝下“醒酒汤”就能清醒,然而,在名利声色中沉醉的人,要如何唤醒他呢?有什么样的清凉剂能唤醒心的迷醉?也许只有清醒人留下的清醒语吧!在醉梦中做的事都是纷乱的、幻影的事,只有醒来才能做一些真实的事,因此,'醒’是第一要务,惟有醒了,生命才可贵,天地宇宙才真实。

167、澹泊之守,镇定之操
[原文]

    澹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来;
    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过。

[译文]

    淡泊清静的操守,必须在声色富贵的场合中才试得出来。镇静安定的志节,要在纷纷扰扰的闹境中考验过,才是真工夫。

[评语]

    莲花被人视为纯洁的象征,是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一个人心境的澹泊,亦是如此,真正的恬淡不是未经历过世事的空白,而是经历任何声色豪富的境遇,都能不着于心。有的人在贫穷中守得住,在富贵中却守不住;有的人在富贵中守得住,在贫穷中却守不住。能够澹泊,就是不贪浓艳之境,而这澹泊之心,有的是从修养中得来,也有的是天性如此。

    “定”是不动摇的意思,世间的五光十色,惊声软语,足以诱动心志的事物实在太多,而身处尘世能不动摇的又有几人?大多数人在名利中动摇,在身心的利害中动摇。泰山是不动摇的,但泰山崩于前,却不能不动摇。动摇的人是受环境的牵动,环境要他向东,他便不能向西。不动摇的人是不为环境所动的,反之,环境将以他为轴心而转动。在紊乱的环境中能保持安定的心境,才能掌握自己的方向。

168、市恩不如报 德之为厚

 
[原文]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译文]

    给予他人恩惠,不如报答他人的恩德来得厚道。邀取好的名声,不如逃避名声来得自适。故意违背常情以自鸣清高,不如坦直的做人来得真实。

[评语]

    故示他人恩惠以取悦对方称为“市恩”,有买卖的意思,因此,“市恩”大部分是怀有目的的,或者是安抚,或者是冀望有所回报,这和买卖并无不同,恩中既无情义,也不足以令人感谢。但是,无论是市恩,或是出于诚意的恩惠,总以回报为上。一个人一生承受自他人的恩德不在少数,报之犹恐未及,岂有时间故示他人恩惠呢?所以,市恩不如报德为厚。而最大的报德在于以德报之,不在于报惠。

    所谓盛名累人,人人都想获得名声,并以此为荣,殊不知名声只是一种空洞的声音,虽能满足某些虚荣感,无形中却会成为一种束缚人的东西。许多知名人士,言行举止战战兢兢,便是最好的例子,倒不如逃名来得逍遥自在,免除心理上的负担。

    做人只要真实,保有一己的人格就够了,何必做些假象,不但弄得自己不自在,久而久之,别人也会不敢信任。所谓“真”,就是出于“诚”,做人要出于诚意,凡是不出于诚意的表现,就是矫揉造作。

169、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

 
[原文]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译文]

    要他人当面赞誉自己,倒不如要他人不要在背后毁谤自己。令对方对自己产生初交的欢喜,倒不如相交久了而不会令对方产生厌恶感。

[评语]

    人多是虚伪客套的,要让他人当面赞美自己并不困难,而要他人背后不批评自己,却不是容易的事。即使有不对的地方,由于碍于情面,或是利害关系,鲜有愿意撕破脸,当面指摘对方的。在背后就不同了,要他人不骂自己,除非自己不犯错,没有可被人评议之处才能勉强做到。因此,面前之誉并不表示自己做人成功,背后之誉才算成功。背后之誉远不算完美,背后无毁更为难得。

    人初相识总是充满着一份好奇感和新鲜感,因彼此的契合而欢喜,然而这时的交往就个人而言,不过是冰山尖端的互望而已。人在初见面时不会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见到的往往只是好的一面,因此,第一印象远较平日来得完美。但是,日久见人性,一旦新鲜感消失,最初的亲切感也会因为缺点的增加和距离的拉长而改变。

    事实上,最初的亲近和欢欣经常只是幻像,必然会遭到破灭。交往长久后的亲切才是真正的亲切,因为那时整个缺点都已被了解和接受,而能以完整的人格交往,此时的欢喜才是真正的欢喜。“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一方面要我们不要在初见时掩藏自己,只以好面目与人交往,这样才不会有日后感到不实的厌恶感。

170、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

[原文]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译文]

    命运使我的福分淡薄,我便增加的品德来面对它。命运使我的形体劳苦,我便安乐我的心来弥补它。命运使我的际遇困窘,我便扩充我的道德使它通达。

[评语]

    福分薄,是指外在的物质环境不丰厚,或者生命的外缘常有缺憾,如果内心没有深厚的修养,往往要怨天尤人,感到不满足。相反地,深厚的心灵修养能使人安然自适,将一切驱出脑际。有时命运会使我们的形体十分劳苦,倘若我们的心也跟着紧张,那真是要身心俱疲了。形体的疲劳并不能使心灵疲劳,如果将心放在轻松甚至快乐的境界中,那么,即使形体再劳苦,心情还是愉快的。

    人的际遇无常,困厄在所难免,此时更不可灰心丧志,不如充实自己的学问,扩充自己的心胸和道德。困厄的产生,往往是自己能力不够的缘故,若能抱如是想,必能在一种宽阔的心境下将困厄突破或解决,即使不能解决,有开阔的心胸和通达的道德,至少内心不会因此而沮丧。
 
 
171、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
[原文]

    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捡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译文]

    恬静寡欲的人,必定为豪华奢侈的人所怀疑。谨慎而检点的人,必定被行为放肆的人所嫉恨。一个人到了穷途末路,我们应看他当初的本心如何。一切功成行就的人,我们要看他以后要怎么继续下去。

[评语]

    过惯豪华奢侈生活的人,并不相信有人能过淡泊的生活,认为甘于淡泊是沽名钓誉,非出于本心。吃惯肉的人决不知菜根的香甜,所以他们不免要加以怀疑。行为放肆的人,常要忌恨那些言行谨慎的人,因为这些人使他不能自在,使得他的放肆有了对照,而令人大起反感。事实上,检饰的人不过是在自我约束,而放肆的人则不能忍受自己的放肆,所以才要忌恨谨慎的人。

    一个人会走到穷途末路,要回溯到他最初的发心,和整个过程中用心的转变。有许多原本成功的人,后来失败了,就是在成功之后用心有了转变,或是最初发心时便已埋下失败的种籽。一件事情的历久不衰与一个人的发达,无非是行其可行而不倒行逆施,加上长久的努力不懈。若是最初心意便不正确,或是成功后改变原有的精勤,那么,即使一时成功,也无法持久,终将走到事穷势蹙的地步。一个现时十分成功的人,我们也要如此地看他,得意不可忘形,上至峰顶还要顺路下至山谷,才不至于困在山顶,跌得鼻青脸肿。

172、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
 

[原文]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译文]

    分别美丑的心太过明确,则无法与事物相契合。分别贤愚的心太过清楚,则无法与人相亲近。内心应该明白人事的善处与缺失,处事却要仁厚相待,使美丑两方都能得到平等,贤愚都能受到益处,这才是上天生育我们的德意和心量。

[评语]

    美丑并无一定的标准,要看个人的喜好而定。如果对事物美丑太过挑剔,则世上没有几件事是我们能够接受。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善恶美丑原是相对的,如果执着于自己所相信的美,而不能接受整个世界的本有现象,那便是“与物不契”。相同地,贤愚之分也是如此,孔子教人不分愚贤不肖,倘若只接受贤者,而摒弃愚者,岂不是使贤者愈贤而愚者愈愚了吗?普天之下又有几人能成为他人眼中的贤者?尚贤弃愚,难怪要与大多数人不亲了。

    处世应当心中明白而外表浑厚,所谓心中明白,就是知道人事的缺失,而外表浑厚,则是悉数接纳,使贤而骄者谦之,愚而卑者明之,各获其利。就像阳光之化育万物,既照园中牡丹,也照原野小草,使两者皆欣欣向荣,这才是上天的好生之德。

173、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

[原文]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译文]

    情爱最难保持长久,所以情感丰富的人终会变得浅薄无情。天性本有一定的常理,所以率性而为的人终不会失去他的天性。

[评语]

    “情到深处情转薄”,一方面是因为情甚苦,一方面是因为情爱难久。情是一种执着,因此不得必苦;情又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思念,因此掌握甚难,再加上生命短暂,环境多变,见人不见心,见心不见人。能由情爱之中得到短暂欢乐的人毕竟只是少数,而无常迅速,至亲至爱也敌不过生死的摧残。所以,多情之人在备尝捉弄之后,多半要远离情感,而变得寡情了。

    任性并非放肆,而是返观本性而顺随之。人性在未受外界诱惑之前,原是天真淳朴,自由快乐的。然而,因为种种物欲名利的牵连,知识的分割,很容易便会受到蒙蔽。但这种天性并未失去,在人摆脱物累,忘却尘劳时,又会炯然呈现。因此,率性而为的人仍不失人的本性,而放肆于美酒声色的人,却恋物而迷失了本性。

174、真廉无名,大巧无术

[原文]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所以为贪。大巧无术,用术者,所以为拙。

[译文]

    真正的廉洁是扬弃廉洁的名声,凡是以廉洁自我标榜的人,无非是为了一个“贪”字。最大的巧妙是不使用任何方法,凡是运用种种技术的人不免是笨拙的。

[评语]

    为廉洁而立名,虽不贪利,却是贪名。这和许多人做了好事一定要把名字公布出来是一样的,无非为了博取一个善字而已。其实,廉洁原是本分,由于有贪官污吏的存在,才使廉洁成了难得的事。廉声能为世人称道,是因其难得,若是官官都能廉洁,廉洁成了稀松平常的事,又何必为此而立名呢?

    一术对一事,此巧不可对彼事,因此,用术之人若为术所困,这个时候,巧术便成了拙术。真正的巧在来时不立,立而不滞,这样才能应万物而生其术,不因一术而碍万物。所以说大巧无术,要能兵来将挡,若是滞于术之为用,一旦事出突然,便毫无办法了。

175、厌名利之谭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原文]

    谭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谭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译文]

    好谈山居生活之乐的人,未必真能由山林原野中得到乐趣。好在口头作厌恶名利之论的人,未必真的将名利完全忘却。

[评语]

    有许多事情,表面和事实往往相差甚远。就如好谈山林之乐的人,总以久处尘嚣中的人居多,真正了解山林之趣的人,早已身处其境而不返了。有许多乐趣,是言语所不能道尽的,世人挂在口头以为风雅的,又岂能得到其中的真趣?能谈的不过是耳闻目见的事罢了,那些耳不闻目不见的事,就无从说起了。

    好作厌名利之论的人,内心不会放下清高之名,这种人虽然较之在名利场中追逐的人高明,却未必尽忘名利。因为这些人形虽放下而心未放下,口是而心非。名利犹如赌博,是以全部身心为筹码,去换取空无一物的东西。但名利本身并无过错,错在人为名利而起纷争,错在人为名利而忘却生命的本质,错在人为名利而伤情害义。就如酒,浅尝即可,过之则醉。然而普天之下又有几人饮下此酒而不醉?即使是反对名利之人,到底是反对名利的本身呢?还是反对人对名利的迷恋呢?如果本身已完全对名利不动心,自然能够不受名利的影响。

176、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原文]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译文]

    伏藏甚久的事物,一旦显露出来,必定飞黄腾达;太早开发的事物,往往也会很快的结束。

[评语]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准则,在长久的潜伏下,已将内涵历练得充实饱满,一旦表现出来,必定充沛淋漓,而能“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如果没有这些长久的潜伏,又何能“飞必高”呢?

    “开先者,谢独早。”也是很合理的,因为太早开发,各方面无法配合,自然很快就竭尽力量而凋萎。“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因为太早开发,不到中年便都成了平庸的人。倒是那些年轻时没没无闻的人,在岁月中不断储备实力,而终成了晚成的大器。生命之经验和宝藏的开发也是如此,就像一罐酒一样,愈陈愈香,要让它在岁月中酝酿、成熟,才会是一罐好酒。

 
177、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
[原文]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要看他会救。

[译文]

    天要降祸给一个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福分使他起骄慢之心,目的要看他是否懂得承受的道理。天要降福给一个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祸事来使他引起警觉,主要是看他有无自救的本领。

[评语]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又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天道尚且如此,何况人事。

    得微福而骄慢,骄慢便是祸根,福本不厚,又以骄慢削之,可见不堪受福,惟有降祸了。骄慢非但天不降福,人也不助其福,因为人人皆厌恶骄慢之人。天宠既失,人和又无,微福必无法维持长久。福尽祸来,不堪受福,又何堪受祸?若得微福而不骄,即使是祸来,心也不惊。受福不骄,受祸不苦,是深明福祸之道,只有不为外物动心的人才能做到。

    欲降福而先降祸,是天之善意。不明祸何能降福?一旦福去祸来,又岂能消受得了?先以微祸儆之,若能救助,即使是他日祸来,也能如此救助。达人处祸不忧,居福不骄,知福祸在于一己所为天意虽然不测,总之在能自救,心则常保泰然。

178、世人破绽处,多从周旋处见

[原文]

    世人破绽处,多从周旋处见;指摘处,多从爱护处见;艰难处,多从贪恋处见。

[译文]

    世人多在与人交际应酬时,在行为上有了过失。指责对方,是出于爱护的缘故。而会觉得放不下,则是贪爱留恋所造成。

[评语]

    好在人情场上作周旋的人,必定在人情场上见过失。交际应酬,本难面面俱到,此处应付得了,他处必定不及应付,恁是八面玲珑的人,也难免落得个虚假油滑之名。何况交多必假,穷于应付,难免虚与委蛇,全天下都是好友,就是圣人也难以做到。周旋到烦人处,恩多反怨,种种嫌隙生。

    爱之故而责之,责备是要他好,如果不爱,任他死活,毫不相关,又何必责之。责也有道,要责其堪受,以爱语导之。若是不堪接受,那么爱中生怨,责之又有何效。

    人情的艰难,往往在于留恋。贪生者畏死,恋情者畏失。大凡着于何处,何处便难;难舍何处,何处便难。惟有能舍一切难舍,不贪一切可贪的人,才能自由自在行于世间,而不为一切所缚。

179、山栖是胜事

 
[原文]

    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鉴赏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诗酒是乐事,稍一曲人,则亦地狱。好客是豁达事,稍一为俗子所扰,则亦苦海。

[译文]

    山居本是愉快的事,如果起了贪恋,又与俗世有何不同?爱好书画是高雅的行为,但过于无厌,跟商人并无二致。作诗饮酒原是乐事,若是屈从他人,敷衍应付,则如同地狱。好客交友是令心胸舒畅之事,一旦成了俗人喧闹的场所,亦成了苦海。

[评语]

    山居的本意是要远离尘嚣。如果对山林起了热情,岂不是有违本意吗?每见名山胜景,大兴土木,原味尽失,加上游人缺乏公德,满地果皮纸屑,那么山林又何异于市场。写字绘画,原本是风雅的事,若必以巨金购置名家之作而后甘,则沦为买卖,雅意尽失,成为炫财傲富的事。

    作诗饮酒,要起之于兴,发之于情,倘若既无兴致,又无情趣,徒然为了应付而为之,就十分痛苦了。好客亦是如此,可以舒展胸怀,若是来者不拒,喧腾一堂,或者俚曲艳调,吆五喝六,不仅令人头痛,避之犹恐太迟。所以,事不能贪,不能俗,一旦流于贪俗,则与世俗无异,又何来胜事、雅事、乐事和豁达事之分呢?

180、轻财聚人,律已服人
 
[原文]

    轻财足以聚人,律已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译文]

    不看重钱财可以集聚众人,约束自己则可以使众人信服,放宽肚量便会得到他人的帮助,凡事率先去做则可以领导他人。

[评语]

    任何事情均有其相成之道,在相处方面,则是指做人的态度。财是众人所希求的,如果太重视钱财,而将利益一把抓,他人得不到利益,便会离开你。相反地,将利益与他人共沾,甚至舍弃个人的利益,他人心存感激,自然就不会背叛你,所以说“轻财足以聚人”。自我约束是使人心悦诚服最重要的方法,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个平等观念,你能做的事他便能做,如果不能约束自己,又怎能要他人约束自己。律已甚严,使人心生敬意,自然就肯听从你了。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肚里不能撑船,早就下台鞠躬了。肚量狭窄,必然不能容人,也无法得到他人的爱戴,而纷纷离去。大厦失去了支柱,岂有不塌之理。因此欲得人才而善用之,首先要有容人的雅量。凡事带头去做,才足以领导他人。因为,事情来时,多数人都是犹疑不定,或者不信任,或者畏惧,如果领导的人也如此的话,事情便难望办成。反之,能洞烛先机,解除疑惑,不畏艰难地去做,那么他人便一扫疑惑,而欣然跟从了。

181、将难放怀一放,则万境宽

[原文]

    从极迷处识迷,则到处醒;将难放怀一放,则万境宽。

[译文]

    在最易令人迷惑的地方识破迷惑,那么无处不是清醒的状态。将最难以放下心怀的事放下,那么到处都是宽广的路。

[评语]

    “迷”就是失去了自己的道路。生命中有许多事情会让我们迷惑,智者在未迷失自己之前就已识破,故而不取;愚者却连一些简单的歧路也不能看出,甚至因此往而不返。倘若能识破这种虚假,就不会再浸沉其中,可惜人们往往走出这一个迷惑,又进入另一个迷惑之中。就个人而言,如果最令人沉醉的事物都能一一看破,那么就很少有能让他迷惑的事了,自然就能处处清醒。

    让人觉得难以放下的,无非是名利、得失和憎爱。难舍名利的人,如果没有名利便觉得呼吸困难。生命不可爱,一旦得到名利又怕失去,仍然觉得呼吸困难,生命难可爱。而心怀憎恨的人眼中看到的人可恨,心中想到的事可恨,连脚下踩的路都会令他生厌,何况是难舍的事。至于情痴爱圣们,则你爱我不爱,我爱你不爱,好不容易两人相爱了,今天吵架,明天冷淡,后天又不得不分离。

    人心牵牵缠缠,天地却始终辽阔。眼前无路往往是心中无路,心中无路则是自己搬来石块挡道,如果将石块拿走,自然万境宽广,诸事顺遂。

182、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

 
[原文]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译文]

    逢到大事和困难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担负责任的勇气。遇到逆境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襟和气度。而逢到喜怒的事时,则可看出一个人的涵养。在与群众同行同止时,也可看出一个人对事物的见解和认识。

[评语]

    一般人遇到自己所不能解决或是无力承担的事时,往往容易采取逃避的态度,或自我保护的措施。但若人人都采取这样的态度,岂不是无人来担重任了吗?所以,逢着大事或难事时,便可看出一个人的担当。一有胸襟气度的人,在面临逆境时不会怨天尤人,他能接受顺境,也能接受逆境,因为他明白世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尤其需要人的努力。

    喜怒最易使人心动而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喜要能不得意忘形,怒要能明白事理,所以有涵养的人往往不易为喜怒所动,一方面是真正可以喜怒的事并不多,一方面也是怕因喜怒而判断错误。一般人容易随别人的行止,而和他们做出同样的事,但别人所做的事不一定是对的,真正有识见的人心中自有取舍,而不会盲目地追随。

 
183、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原文]

    良心在夜气清明之候,真情在箪食豆羹之间。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译文]

    在夜晚心境平和的时候,容易看出一个人的真心,而真实的情感在简单的饮食生活中,最能流露出来。因此与其不断去要求人家,不如使其自我反省。与其攻击他人的弱点,不如使其自我坦白错误。

[评语]

    白日喧扰,无暇静想,人较易依一时的欲念而昧理行事。等到万籁俱寂,一灯独坐,细想一日言行,才觉多有不是,而生惭意。因此,夜气清明时,最容易自我反省。

    真情不在锦衣玉食,而在箪食豆羹,因为锦衣玉食味浓,人心易贪恋而忘情,箪食豆羹味淡,人心不生执着反易流露。就如以酒交友多入昏沉悔恨,以茶交友反见情意长久,道理是相近的。

    为了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断去要求他,不但自己疲累,他人也会生厌,倒不如让他自觉其非,才是根治之道。同样的,与其去攻击他人的恶行,使他恼羞成怒,不如使他自惭而向人坦白,才是最好的办法。如此既不会疲累生厌,也不会令人恼羞成怒,不是一举两得的事吗?

184、宁为随世之庸愚,勿为欺世之豪杰

 
[原文]

    宁为随世之庸愚,勿为欺世之豪杰。

[译文]

    宁可做一个顺应世人、平庸愚笨的人,也不要做一个欺骗世人、才智高超的人。

[评语]

    大好大恶之人,往往才智高人一等。多见世人死于欺世的豪杰之手,而不见世人死于庸愚之口。才智不足,固不足以为论,而才智匹配的人,如果心术不正,专图一己之利,其才智无非是吃人的工具,如何称得上是豪杰?如王莽、曹操之辈即是。

    豪杰之为豪杰,在于能运用才智造众人之福,否则只能称之为枭雄寇盗,所谓欺世之豪杰,便是指这一类的人而言。一般人不甘做庸愚,而宁愿做豪杰,无非是为了表现自己,少有发心为众人谋福利的,这样的发心,即使才智足够,难保将来不欺世盗名。倒不如安守平庸,免得贻人口实。豪杰之心甚苦,不能担其苦的不足以为豪杰。庸愚易为,守善随世,又有几人甘心为之?人贵自知而不自限,庸愚之徒与欺世之辈相较,却是大大的豪杰呢!

 
185、习忙可以销福;得谤可以销名
 
[原文]

    清福上帝所吝,而习忙可以销福;清名上帝所忌,而得谤可以销名。

[译文]

    清闲安逸的享受是上天所吝惜给予的,如果使自己习惯于忙碌,则可以减少这种不善的福分。美好的名声是上天所禁忌的,如果受到他人的毁谤,则可以减轻由名声所带来的负担。

[评语]

    清闲安逸的日子并非人人都能过的,不仅上天不容许如此,人们也不容许太过清闲的人。人在清闲中容易懒散,逐渐失去生命的活力,甚至生出悲观的思想,这是因为身体闲了,脑子却不得闲。每见一生辛苦的人,一旦退休下来,却不懂得如何排遣生活,过不了几年,就衰老而死这是上天吝福呢?还是人不堪无聊么?倘若能够利用这难得的空闲,做些有意义的事,就不至于如此了,所以说“习忙可以销福!”

    名声是不容易维持的,而且也是累人的事。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完美的名声有时也会带来祸害。因此,如果遭到他人毁谤,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名声既然受损,就不易遭人嫉妒,而可以摆脱盛名之累,做些自己喜欢的事。

186、一念之善,吉神随之
 

[原文]

    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译文]

    一个善的念头,可以获得降福的吉神呵护,而一个恶的念头,就会招来为祸作灾的恶鬼,明白这一点便可以差使鬼神了。

[评语]

    我们内心的每一个念头,虽不具备吉神恶鬼的形象,由于心念与之相通,心怀善念的人,自蒙吉神呵护,心怀恶念的人,自与恶鬼同途。任何善恶的念头,未发诸行为之前,在心中已然自己承受。心中充满恨意的人,心已在地狱;心中充满善意的人,由于善意带来的欢喜,便如同身在天堂。

    善恶而付诸行为的,在佛家又有三种承受的方式,一是今生承受其果,作奸犯科而遭制裁的便是此类。另外两种是下一生或是来生再承受。所谓吉神与厉鬼,其实完全在于我们自己。鬼神不能祸人,福祸惟人自取。为善的人心胸舒坦,本身就是自己的吉神。为恶的人心中充满蒺藜,本身形同恶鬼,还会有恶鬼不认他为同类,而黏着他吗?

187、梦里不能张主;泉下安得分明

[原文]

    眉睫线交,梦里便不能张主;眼光落地,泉下又安得分明。

[译文]

    双眼闭上,在梦里便不能自作主张。眼光落到地下,想到梦中都不能自主,死后又怎能了了分明呢?

[评语]

    人在白日凡事诸多主张,追逐声名美色,争强斗胜。但是夜来,眉睫才一交合,或为虎狼所追逐,或为恶人所包围,或与所爱而分离。即使最亲爱的人,梦中也仿佛对面不识。这与白日的意气风发,事事必以自己为中心大异其趣。然而,白日的自己又何尝是自己的主人,梦中以为真实的,白日不也一样以为真实吗?反倒是梦中的自己,说明了自己的渺小。好梦固然留不得,恶梦也避不去,较之受到种种环境牵制与命运摆布的白日,梦又何尝不是更真实的一面呢?

    佛家说生命有六道轮回,又说死后有四大分离的种种可怕现象,称我们这个色身为幻身,都是不无道理的。我们所追逐的一切在永恒的时空看来只是渺小的幻影,因此,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许多事情都可以释怀了。

188、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
 
[原文]

    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

[译文]

    佛只是个善于了却执情的神仙,也是个善于了却烦恼的圣人。人们虽然耳聪目明,却不知该了却一切烦恼,不知凡事放下便已无事,若心中还有放下的念头,便是还未完全放下。

[评语]

    人自以为很聪明,却不知整日活在烦恼欲望的束缚中而不能自己。很多事情未来时起渴望妄执,已来时生非分追逐,去后复在心中念念不忘,全不知放下的快乐,而不断地以欲望自我烦恼束缚。

    也有人明了到这一点,便躲到山中将心放去,认为这才是放下一切的方法。殊不知这种以为自知的了了,其实是不了,因为心中还有对放的执着,这个“放”字成了无形的枷锁,使他动弹不得,不敢接触任何事物。这在佛家看来是小承不究竟的做法,是为佛所呵责的。莲花居水而不沾水,若为了怕水而种在旱地,它就会枯萎而死。如果在心中能将烦恼根本放下,连放下的念头也除去,生于世间而不着于世,那就是真的“了了”,也是个人间的了仙。

189、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

[原文]

    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

[译文]

    将心中自伤伤人的棘刺去除,开放平易的心胸和人交往,是天下最令人舒畅欢喜的事了。

[评语]

    一个人的心中一旦存有不平之气,在与人交往时就容易伤人,即使是闭门独处也会伤害自己。什么是妨碍我们与人交往的荆棘呢?无非是埋藏在人心的不信任、嫉妒和自私,这些造成我们拒绝将心胸坦诚开放,即使在形体上与他人握手,心却背道而驰。

    人是需要友谊的,友谊使我们欢笑、歌唱,更使我们患难与共。友谊就像一扇门,需要自己去挖掘,你不去扣门,他人如何会为你开启?你不打开,别人又如何进来?同样地,不把屋内的荆棘除掉,不但自己不能安居,别人又怎肯进来呢?

    有一首极可爱的诗歌:“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车揖。”如果能剖去胸中荆棘,获得这样的友情,岂不是天下第一快活的事?整个世界在我们眼中不是显得更完美吗?

190、居不必无恶邻
 
[原文]

    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损友,惟在自持者两得之。

[译文]

    选择住家不一定要避开坏邻居,聚会也不一定要除去有害的朋友。如果自己能够把持,那么即使是恶邻和损友,对自己也是有益的。

[评语]

    要找一个全是好人的地方住下,是不可能的事。所谓恶邻,有时是品德恶劣,有时是行为恶劣。譬如你要睡觉他练鼓,你要读书他唱歌。因为相处在接近的空间里,必定会有趣味相冲突的时候。但若将垃圾丢在他人门口,或是任由猫狗随地便溺,就令人无法忍受了。

    众人相聚,难免有一些逢迎拍马,或是言谈粗鄙的人。这些在我们进入社会后,都不难见到。这时到底是与他们同声相应?还是他饮他的花酒,我喝我的清茶呢?

    其实,无论是恶邻或是损友,换一个角度来看,无非是考验我们的涵养和定力。倘若我们与邻居吵架,也丢垃圾在他家门,放狗在他家拉屎,我们不也成了毫无涵养的恶邻了吗?很多事情稍加忍耐也就过了,即使交涉也要依理而行。至于损友,那完全就看自己的把持了,如果定力足够,绝不会被人影响。能善自把持的人,无论是什么样的恶邻或损友,不过是他的试金石罢了。

191、君子小人,五更捡点

 
[原文]

    要知自家是君子小人,只须五更头检点,思想的是什么便得。

[译文]

    要知道自己是有道德的君子,还是没有品德的小人,只要在天将明时自我反省一下,看看自己所思所想到底是什么,就十分明白了。

[评语]

    君子和小人的分野,在于君子以大我为出发点,小人则以小我为出发点;君子不以利而害义,小人却因利而伤义。

    五更头是夜将尽、天将明,也就是一天的活动将要开始的时候。人们追逐了一天后,大部分人在一二更时只求赶快入眠,明天好更有精力重新追逐。到了五更多已睡饱,便会开始盘算一天所要做的事情。这时君子和小人之间所想的就大大地不同了。君子想到的是如何竭尽一己之力,去帮助他人,将份内的工作完成。小人想到的则是如何逢迎达官贵人,如何占人便宜,如何推托偷懒,吃喝玩乐。

    所以,在这一天将要开始的时候,只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心中盘算的是什么,君子和小人的分野就十分清楚了。

192、以道窒欲,则心自清
 
 
[原文]

    以理听言,则中有主;以道窒欲,则心自清。

[译文]

    以理智来判断所听到的言语,则心中自有主张。以品德修养来摒绝私欲,则心境自然清明。

[评语]

    如果不以理智判断言语,而迳以感情接受言语,往往会使我们犯下错误。因为感情是主观的,许多语言的发生只是基于一时的情绪发泄,这种话和客观的事实就有很大的差距。无论是喜是怒,是哀是乐,经常在事后发现言过其实。如果我们在听话时不能分辨这一点,那么就会做下错误的决定或行为。所以一句话听到耳中,一定要以我们的理智来判断,说话的人是出于理智还是情绪,与事实有无出入,这样才不会被夸大的消息所误。

    我们的心之所以不能清静,是因被私欲混浊,同时心胸也因欲望的逼迫而感到喘不过气来,没有一刻得到安宁。倘若我们能在道德修养上多下工夫,便可以知道有许多欲望是不应该,也是不必要的,这样便可减低那些不合理的欲求,而使我们的心趋于平静。既然不会逼紧自己去满足私欲,自然能畅通胸怀去呼吸清爽的空气。

193、先达后近,交友道也
[原文]

    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达后近,交友道也。

[译文]

    交朋友的滋味要由淡薄而浓郁,由疏远而亲近,由接触而相知,这是交朋友的方法。

[评语]

    所谓“先择而后交,则寡尤;先交而后择,故多怨。”交朋友并不是容易的事,要获得真正的知己更是困难。刚开始交往时,看到的常是表面,在表面中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又有多少虚伪的成分,并不能一眼看出。如果在这时侯推心置腹,就好像喜欢喝牛奶的人,看到白色的液体就喝下去,结果到了嘴里才发现是颜料,不仅自己不愉快,别人还要怪你浪费。

    经过仔细的观察和选择,由表面而内在,并对对方的人格有了相当的认识,才谈得上朋友二字。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决定对方是否值得自己更进一步的交往,这便是先达后近,先疏后亲的道理。否则连长相都没看清楚,就登堂入室,翻箱掀柜,岂不是莫名其妙,哪会不招来怨尤呢?

194、形骸非亲,大地亦幻

[原文]

    形骸非亲,何况形骸外之长物;大地亦幻,何况大地内之微尘。

[译文]

    身体躯壳不值得亲近,何况是身体之外带不走的东西?山河大地不过是个幻影,何况在大地上如同尘埃的我们呢?

[评语]

    佛家说肉身是一个幻而不实的东西,又说“诸法无我”,这对那些爱惜身体犹如至宝的人,不啻是当头棒喝。事实上,在未生之前,身体是不存在的,死后的尸体也不再是自己,而在中间活着的这个自己,到底幼年的身体才是自己,还是年老的身体才是自己?依照医学的说法,人体分解起来不过是一些元素罢了,而且三年前的元素与三年后的元素早已全部换过,也就是说三年前的那个身体,三年后已经过代谢的作用排出体外。

    身体既然可以像衣服一样不断换新,又有什么可亲的呢?身体都不可亲,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何尝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呢?整个山河大地乃至于世界,都要在宇宙岁月中有如幻影一般地消失。总扩说来,都不过是幻像,何况是在这大地上如同尘埃一般生生死死的我们呢?又何必不断地互相伤害,执着不放呢?

195、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扰
 
[原文]

    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扰;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驰。

[译文]

    在寂静的状态当中,要常保持醒觉,但以不扰乱寂静的心境为优先。在觉醒的状态当中,也要常保持寂静,使得心念不致于奔驰而收束不住。

[评语]

    “寂静”就是让心中的种种烦恼止息。常人的妄念就像污浊的沟水,要止息妄念,就好比要将沟水止住一般。止住之后还要水澄清,使其变为不动的清水,不再起任何妄念。但“寂寂”并不是教我们像木头一样,所以还要有“惺惺”的作用。“惺惺”的心是明了的,有静有定,而心不迷,不迷就叫做“惺”。“寂寂”属于“前念不生”,“惺惺”属于“后念不灭”,“寂寂”里不许有无记,“惺惺”里不许有妄想。若能如此,便不会有什么烦恼,而随时随地都在禅定当中。

    “寂寂”是不动的,“惺惺”是动的。“寂寂”所以自心不受干扰,“惺惺”所以不落在空定当中。若能做到“寂寂惺惺”,则能够在纷乱的世事中尽一己之力,常保自己心境的安祥宁和。

196、童子智少,少而愈完

[原文]

    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成人智多,愈多而愈散。

[译文]

    孩童的智识并不多,但是其知识愈少,智慧却愈完整;成人的智识多,但智慧却分散而不完整。

[评语]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和学问固然是由累积而来,然而,一旦累积多了,便成为一种负担,形成注意力和生命的分散。心力一时在东,一时在西,全着于外界而没有一个内在的统一。所以老子主张这时要“为道日损”,一天一天地减去妄见,而达到一种“绝学无忧”的境界。

    孩童可以在一朵花中得到无上的乐趣,成人却无法长久地把精神专注在一朵花上。如果说智慧是指使生命活得更美好而言,那么,孩童确实比成人更易品尝生命的滋味。因为孩童单纯,成人不单纯;孩童完整,成人不完整。所以,许多智者主张活到最后要回到婴儿的纯真状态,这时候的心态和未成长时的心态,在感受上并无多大的差别,主要的分别在于一个会失去,而复归的状态则不会再失去了。

197、无事便思有 闲杂念头否

[原文]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头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得到,从多入少,从有入无,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译文]

    没有事情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一些杂乱的念头出现,忙碌的时候要思考自己是否心浮气燥,得意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骄慢,失意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怨天尤人的想法。能时时这样细查自己的身心,使不良的习气由多而少,最后渐渐地完全革除,这才算是真正了解了学问的真谛。

[评语]

    人在无事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无聊而生出种种杂念,所以在闲居的时候最要将心收住。而忙碌的时候又会变得脾气暴躁,不能冷静思考事情,这时若能觉察到自己情绪的浮动,便不会将事情做错或得罪他人。

    大凡人在得意时,容易高估自己,而将他人看得一文不值。真正有学问修养的人,愈是在得意的时候,愈是言行谨慎,绝不容许心中生出骄慢的念头,因为他明白骄慢对人、对己都无益处,反易招祸。同样地,在失意时,他也不会怨天尤人,因为失意的原因无非是自己不努力,或者客观的条件不佳。如果是自己的不努力,有何可怨?如果是客观环境不允许,怨又何益?

    学问在于使我们的人格更成熟,生命更圆满,凡是闲而妄想,忙而气躁,得意骄矜,失意怨尤的人,往往不能从学问中改善自己的人格,所以才会有那些浅薄的表现。

198、贫贱之人,一无所有
 
[原文]

    贫贱之人,一无所有,及临命终时,脱一厌字。富贵之人,无所不有,及临命终时,带一恋字。脱一厌字,如释重负;带一恋字,如担枷锁。

[译文]

    贫穷低贱的人,什么都没有,到将要死去时,因为对贫贱的厌倦而得到一种解脱感;富有高贵的人,什么都不缺少,到将要死去时,却因对名利的迷惑而牵连不舍。因厌倦而解脱的人,死亡对他们而言好象放下重担般的轻松;因眷恋而不舍的人,死亡对他们而言就如同戴上了刑具般沉重。

[评语]

    死亡是公平的,它既降临贫苦之家,也降临富贵之人,古来多少皇帝梦想着长生不死,结果还是像升斗小民一般,任地下的蛆虫啃噬。

    对于贫贱的人而言,死亡是一种解脱。由于他们没有什么难舍的身外之物,因此,也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所以,活得苦的人,死时常带着微笑。反之,过惯荣华富贵生活的人,对死亡却充满了恐怖,因为,他们在世上所凭借的东西,没有一样可以带得去。死亡对他们而言,不仅是失去一切,还要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因此,他们死时往往绝望恐惧。

    真正通达的人,无论富贵贫贱,对生死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即使贫贱,也不厌生,因为生命在贫贱之外另有乐趣。即使富贵,也不厌死,因为生命在富贵之中也有疲惫。孔子所说:“未知生,焉知死。”而既知生,又何畏死呢?

199、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

[原文]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

[译文]

    看得透名利这一关,才是小休息;看得透生死的界限,才是大休息。

[评语]

    古今多少豪杰志士,都在名利二字上消磨尽了。眼前的众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升斗小民看不破“利”字,正如英雄豪杰放不下“名”字一般。因此,营营逐逐,竞志斗才,却不知名利自己到底可保留多久?

    名加于身,满足的是什么?利入于囊,受用的又有多少?名如好听之歌,听过便无;利如昨日之食,今日不见,而求取时,却殚智竭虑,不得喘息。快乐并不在名利二字,以名利所得的快乐求之甚苦,短暂易失。所以,智者看透了这一点,宁愿求取心灵的自由祥和,而不愿成为名利的奴隶。

    面对生死关头,没有人不心怀恐惧的,但是,仔细思量,未生之前何曾恐惧?死后与生前又有何不同?佛家论生死,在于心的生灭,心中如果无生灭,自然便无生死可言。“看得透生死关”,实在是指“放得下生灭心”,若能对万念都以一个不灭的心去相应,那么便是永恒的休歇了。

200、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
 

[原文]

    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译文]

    心地浮躁的人,对事情一定无法有深刻的见地。胆怯的人,一定无法有超越一般的见解。嗜欲太重的人,必然不能有意气激昂的志节。多话的人,必定没有切实去做的心。勇力过盛的人,往往无法兼有文学的风雅。

[评语]

    浮躁的人,心没有一个专注和固定之处,自然对事情无法有深入的观察和见解。而遇事畏怯的人,只会随着人后去做,避免犯错,当然不会有超越众人的见解。嗜欲太重的人,临到大难来时,什么都不肯舍弃,能不为自保而变节已是不错,又怎肯去慷慨赴义气,舍弃所爱和生命呢?

    好在口头上论事的人,必定无法切实地笃行,因为他做的速度远不及讲的速度,怎么可能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呢?而那些勇力过盛的人,凡事都喜欢以力气去解决。文学需要细腻的心思,他们的心气较粗,所以很少能体察文学中那种细微的雅意。

    由此可见,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不是良好的现象,惟有沉潜、卓越、慷慨、笃实,才会有文学之雅,而成为一个完美的圣人。

201、佳思忽来,书能下酒
 
 
[原文]

    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

[译文]

    美好的情思突然来时,无需佳肴,有书便能佐酒。不羁的情意一发,即使手中无物,亦可以云赠人。

[评语]

    饮酒重在情趣,若无情趣,再好的酒也是涩的。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这就是得其情趣。佳肴是肉体的美食,一本好书却是心灵的美食,苟得其趣,一本好书用以下酒,更见美味。

    侠情是不拘束的,世情赠人以物,侠情赠人以意。赠人以物有尽也有失,赠人以意无尽亦无失。以云赠人,千里随君而往,抬头便见,岂不更见情意的深致。其实,心中一旦不拘泥形式,情意又何在笺笺之物?彼赠人以云,我赠人以江月,又有何不可呢?

202、生死老病四字关,谁能透过

[原文]

    人不得道,生死老病四字关,谁能透过?独美人名将,老病之状,尤为可怜。

[译文]

    人若对生命不能大彻大悟,生、老、病、死这四个生命的关卡,又有谁能看得破?尤其是倾国倾城的美人和叱咤一时的名将,他们的老病情状,更使人感到生命的无奈和可怜。

[评语]

    佛陀在年少时,曾随父王出宫,游于四野,见到农人犁田,十分辛苦,疲惫的牛,受到鞭打,翻起的虫被鸟雀争食,他内心十分悲伤,感到众生互相吞食的痛苦。后来又见到拄杖赢弱的老人,萎黄不能起举的病人,以及家室送葬的情景,更觉得生命的无常,因此立志出家求道,以解决生命的痛苦,终于在菩提树下成正觉,广度众生。

    佛家看破了生死老病的关头,而将人的身体当作虚幻不实的东西。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有生理的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而且心理的痛苦往往比生理的痛苦来得多,如果在心理上能够看破,就能够受苦而不苦了。

    由于色身虚幻,所以,“我”是不实的,肉体之我不断迁灭固不待言,而心理之我也是刹那不住。过去心已过,现在心不留,未来心未到,这是将心理的我也否定了。“我”既不存在,又有谁在受苦呢?佛家讲把种种假象看破,便可以明了本来面目,也就是每一个人本来的佛性,这是所谓的得道。得道后的心态是一种绝对的喜乐和悲悯,不仅克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还要教导所有人克服这种痛苦。美人迟暮,名将病老,更说明了生命本身的不圆满,所以需要我们去领悟。
 
203、真放肆不在饮酒高歌
 
[原文]

    真放肆不在饮酒高歌,假矜持偏于大听卖弄。看明世事透,自然不重功名;认得当下真,是以常寻乐地。

[译文]

    真正地不拘于规矩礼数,并不一定要饮酒狂歌,虚假的庄重在大庭广众间看来既做作又不自然。能将世事看得透彻,自然不会过于重视功名,只要即时明白什么是最真实的,就能寻到让心性感到怡悦的天地。

[评语]

    礼数和规矩是用来与人相待的,倘若彼此都有真性情,又何必用礼数来绑手绑脚,加以限制,但是,一般人总以为惟有饮酒高歌,才能见出真性情,事实上真性情又岂在饮酒高歌?有真性情方有真放肆,没有真性情徒见其越礼而已。庄重自持固然不错,但若失却了本意,只图做给他人观看,那便是不真了,只会让人觉得忸怩作态,令人不舒服。世事看得透彻,功名也不过是百年一戏。人若活得实在,必不会太过于执着功名,即使是志士仁人,所求者无非是为众人谋福的大事,而不计较一己的私名。真懂得生命情趣的人,绝不会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虚幻不实在的事情上,也不为无意义的事束缚自己的身心,随时都能保持身心最怡悦的状态,而不为人情世故所扰。

204、人生待足何时足

 
[原文]

    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

[译文]

    人生活在世上若是一定要得到满足,到底何时才能真正满足呢?在还未老的时候,能得到清闲的心境,才是真正的清闲。

[评语]

    人自懂事以来,便识得世间的种种需求和期待,以致街上熙熙攘攘,难得一见满足的表情。“人生待足何时足”,许多人怀有出世的想法,却以“待得如何如何”来搪塞自己,总希望有个满足的时候,到那时再寻身心的清闲,目前则只图一时的满足。

    事实上,欲望就像与众人同行,见到他人背着众多的财物走在前面,便不肯停歇,而想背负更多的财物走在更前面,结果最后在路的尽头累倒,财物也未能尽用。倒不如陋巷中的颜子,箪食瓢饮便能欢天喜地的生活。若能及早明白心灵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也就不会为物欲所趋使,过着表面愉快,内心却紧张的生活。若到老时才因无力追逐而住手,心中感到的只是痛苦。在未老时就能明了这一点,必能尝到真正安闲的滋味。而不再像众人一样,如同瞎眼的骡子,背上满负着糖,仍为挂在嘴前的那块糖而奔波至死。

205、心君之位也,上离其道,下失其事

 
【原文】

    《管子》曰:心君之位也,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

【译文】

    春秋战国时的名著《管子》中说:人心就好比是国君,主宰着人的一切活动,人心一旦偏离了正道,那么人的各个部分就难以正常发挥作用。不要代马匹去跋涉,应当让它尽到自己的力量;不要代飞鸟去飞翔,应当让它尽情舒展自己的羽翼。不要抢在外物之前行动,应当冷静地观察事物变化的规律。贸然行动就会陷入被动的境地,静观其变才会游刃有余。去除内心的欲念,高尚的情操才会深入人心,打消龌龊的念头,才会有神明的容身之地。

 
20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原文】

    《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则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译文】

    堆积土石成为山丘,风雨就在山中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渊泽,蛟龙就在渊中产生;积累善行,成为德行高尚的人,自然就会聪明睿智,具备圣贤的心意。所以不积累每次迈出的一小步,就不能到达千里之外;不积累每一条细小的水流,就不能汇成汹涌的江海。所以假如没有深沉坚定的志向,就不会通晓事理;假如不愿踏踏实实地做事,就不会取得显赫骄人的成绩。因此声音不会细小到让人无法听见,行动不会隐秘到让人无法看见,就好比是美玉藏在山中会使草木丰茂、明珠藏在渊中会使崖岸不枯一样,只要不断地积累善行,怎么会不被人知道呢!

207、学问,就自家身上切要处理会方是

【原文】

    学问,就自家身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来。然圣人教人,须要读这书时,盖为自家虽有这道理,须是经历过,方得。圣人说底,是他曾经历过来。

【译文】

    学问,必须从自己人生最切要的方面来加以理解,那读书已是第二位的事情了。自己身上,人生的道理都已具备了,不需要外面添加进什么。但是圣人教导人们,需要读这个书时,大都因为虽然自身具备了人生的道理,然必须要亲身经历体悟过,才能懂得。圣人说的,都是他曾经历过的,体悟而得的体会。


208、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原文】

    黄石公曰: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仁;任才使能,所以济务;殚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译文】

    秦朝末年的哲人黄石公说:戒除不良的嗜好和欲念,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拖累;克服不良的习惯,就可以少犯许多过失;远离醇酒和美色,就可以使自己的品行高洁无瑕;躲避各种嫌疑和是非之地,就不会被他人误解;广泛地学习,恳切地求教,就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认真修习,少发议论,就可以塑造高尚的人格;恭敬谦虚,勤俭节约,就可以保持清高的节操;周密思考,深谋远虑,就不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亲近仁者,与正直的人们为友,就可以扶困济危,造福他人;宽恕他人,身体力行,就可以合乎仁义之道;尊重人才,选贤任能,就可以治理好天下;嫉恶如仇,疏远小人,就可以平定内乱;总结历史,正视现实,就可以头脑清醒;反复斟酌,全面权衡,就可以应付突发事变;机动灵活,善于变通,就可以化解矛盾,解决疑难;宽厚包容,顺其自然,就可以赢得更多的支持;正直耿介,刚正不阿,就可以建立宏大的功业;勤勤恳恳,温和平易,就可以保证有一个良好的结局。

209、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


【原文】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译文】

    要想使自己心志专一,行为笃厚,就要在以下各个方面做得恰到好处,从而兴利避害:最长远的打算就是要把各种因素充分考虑到,最能使自身安然无祸的办法就是忍受屈辱,最紧迫的头等大事就是修持德行,最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就是广行善事,最能感动神灵的事就是保持内心高度虔诚,最大的明察善断就是能够体察物情,最吉利的事就是学会知足,最痛苦的事就是欲望太多,最大的性格弱点就是做事情没有恒心,最为目光短浅的做法就是只顾眼前利益,最阴险的人就是那些贪婪鄙陋之人,最易招致众叛亲离的做法就是刚愎自用,最危险的事就是任用自己不信任的人,引起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私心太重。


210、气感之符,清洁明光
 

【原文】

    陆子曰:气感之符,清洁明光;情素之表,恬畅和良。调密者固,安静者祥,志定心平,血脉乃长。

【译文】

    汉代人陆贾说:当人真气通畅时,人的外表就会显得清洁明亮,光鲜异常;当人内心坦诚时,人的神情就会显得安闲自得,恬静舒畅。善于调摄的人精神强固,安于清静的人平和安祥。意念专注,心绪平定,必定能够延年益寿,家族兴旺

211、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原文】

    董子曰: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人也,义,我也。仁之法在爱人,不在我爱;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众人不察而反之,诡其处而逆其理,鲜不乱矣。


【译文】

    汉代的大儒董仲舒说:用仁德来安抚他人,用义理来约束自我。仁,是针对他人而言的;义,是针对我自己而言的。推行仁德的关键在于爱他人,而不是爱自身;维护义理的关键在于端正自身,而不是端正他人。一般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反其道而行之,混淆了二者关系,违背了自然天理,怎么能不引起混乱呢!

212、天下有三门
【原文】

    杨子曰:天下有三门,繇于情欲,入自禽门;繇于礼仪,入自人门;繇于独智,入自圣门。

【译文】

    汉代人杨雄说:天下有三种归宿,如果凭着自己的情欲行事,横行无忌,就会沦为不齿于人类的禽兽;如果能够严于律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义伦常,才能算得上是纯粹的人;如果通过自我不断修行,福至心灵,超凡脱俗,那么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

213、毋道人之短,毋说己之长
 
【原文】

    崔子玉《座右铭》曰:毋道人之短,毋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惟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毋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缁,暖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固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译文】

    东汉人崔瑗有一篇座右铭:不要津津乐道别人的缺点,不要时时夸耀自己的优点,施舍给别人不要念念不忘,接受施舍不要忘恩负义。世俗的荣耀不值得羡慕,只有仁爱才是行动的准绳,做事但求问心无愧,哪怕他人造谣诽谤。不要使名声超过实绩,清静敦厚历来为圣人所提倡。身处污泥不沾染,懵懵懂懂敛锋芒,柔弱从来可生存,老子劝人戒刚强,碌碌无为是鄙夫,安闲之中滋味长。谨慎言语节饮食,知足常乐保吉祥,持之以恒勤自修,终究能使美名扬。

 

214、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
【原文】

    文中子曰: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闻谤而怒者,谗之囮也;见誉而起者,佞之媒也。绝囮去谋,谗佞远矣。

【译文】

    隋代人王通说:导致犯罪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急功近利,招致灾祸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言语不慎,最大的痛苦就是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最大的耻辱就是缺乏羞耻之心。听到别人的指责就发怒的人,最容易招来进谗的人;听到别人的夸奖就高兴的人,最容易结交佞邪小人。只有克服这两种弊病,才可以远离谗言和佞邪。

215、困辱非忧,取困辱为忧

 
【原文】

    横渠张子曰:困辱非忧,取困辱为忧;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而后求智能焉,不悫而后能,譬之豺狼不可近。

【译文】

    宋代学者张载说:困顿和窘辱并不值得担忧,值得担忧的是人们言行不检点,自取困辱;荣耀和名利并不意味着快乐,只有那些彻底忘记荣耀和名利的人,才是世上最快乐的人。弓矢必须得心应手,然后才能追求它的强劲有力;马匹必须驯服,然后才能追求它的速度和耐力;士人必须先得诚实正派,然后才去要求他的智慧和才能;那些心术不正却才能出众的人,就好比是豺狼虎豹,千万不可亲近和信任。

216、事无巨细,皆有天人之理
 
【原文】

    邵子曰:事无巨细,皆有天人之理,修身,人也,遇不遇,天也。得失不动心,所以顺天也,行险侥幸,是逆天也。求之者,人也,得之与否,天也。得失不动心,所以顺天也,强取必得,是逆天也。逆天理者,祸患必至。

【译文】

    宋代学者邵雍说:世上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包含着天意和人事的辩证关系,例如士人修身养性,这是个人的主观努力,至于能不能时来运转,得到朝廷的重用,则取决于天意,不是人力所能强求的。有的人无论得志或失意全都泰然自若,从不放在心上,这就是顺从天意的安排,随缘而行,顺其自然。有的人则铤而走险,抱着侥幸的心理投机钻营,这就是逆天而行。想尽办法去追求某样东西,这是人的主观意愿。至于究竟能不能如愿以偿,则主要靠天时机运。无论得到与否都毫不在意,便是顺应自然天理;硬要巧取豪夺、志在必得,便是违背自然天理。凡是违背自然天理的人,必然会招来祸患。

217、恩不论多寡,当厄的壶浆,得死力之酬

【原文】

    恩不论多寡,当厄的壶浆,得死力之酬;怨不在浅深,伤心的杯羹,召亡国之祸。

【译文】

    恩惠不论多寡,给人度过困厄的一壶浆饭,可以得到献身之士。怨恨不在浅深,使人伤心的一杯肉羹,可以导致亡国之祸。

 
218、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


【原文】

    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还集。

【译文】

    心空事自空,好象根拔而野草不再生;逃避世事不逃避名声,好象腥膻依然存在仍旧招来蚊蝇。

 
219、甘人之语多,不论其是非

【原文】

    甘人之语多,不论其是非;激人之语多,不顾其利害。

【译文】

    说人好话太多,就不考虑他真正的好坏;过激的话太多,就顾及不到利害得失。
 
220、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

【原文】

    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神劳,处下者形劳而神逸。

【译文】

    贪图钱财的人,尽管富有,但是精神贫乏;知足常乐的人,尽管贫穷,但是精神充实。

    身居高位的人,外表潇洒安逸,实则精神疲劳;地位低下的人,身体劳苦不堪,但精神安逸舒畅。

 
221、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
 
【原文】

    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

【译文】

    对待富贵之人,有礼貌不难而难于事事得体;对待贫贱的人,有恩惠不难而难于处处有礼。

 
222、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原文】

    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译文】

    安详稳重是处事第一法则,谦虚退让是保身第一法则,涵养宽容是待人第一法则,潇洒超脱是养心第一法则。

 
223、随方逐圆之妙,便宜在一 “耐”字

【原文】

    沾泥带水之累,病根在一“恋”字;随方逐圆之妙,便宜在一 “耐”字。

【译文】

    拖泥带水,反受其累,病根在一个“恋”字;随方逐圆,处事自如,奥秘在一个“耐”字。

 
224、神人之言微

【原文】

    神人之言微,圣人之言简,贤人之言明,众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

【译文】

    神人的话深奥,圣人的话简约,贤人的话明了,众人的话繁多,小人的话狂妄。
 

125、五伦为教然后有大经,四子成书然后有正学

 

[原文]


  自虞廷立五伦为教,然后天下有大经;自紫阳集四子成书,然后天下有正学。
  

[注释]

  虞廷:虞舜。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给:不可变易的礼法。紫阳:北宋理学大家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又号晦庵,徽州婺源人。学者称为紫阳先生。四子成书:朱熹集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译文]

  自从舜令契为司徒,教百姓以五伦,天下自此才有不可变易的人伦大道;自从朱熹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天下才确立了足为一切学问奉为圭臬的中正之学。
  
[评语]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者,几乎包括了世间人际关系的全部,同时也呈现了一个完美的社会生活景象。若是父子有亲,便无忤逆不孝之事发生;若是人人尽忠,国家必能富强壮大;若能夫妇有别,便可减少许多家庭纠纷;若是长幼有序,岂有兄弟阋墙之争;若是朋友有信,何来欺骗巧取豪夺。凡此种种,在四千多年前便已成为教民的大纲,可叹今人弃之如敝屣,言而无信,男女不分,父不父,子不子,背仁忘义,以至于造成社会的混乱现象。

   学问是没有年代的区分的,新的知识必须建立在旧有的根基上才能巩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书,有人或许以为早已过时了,然而如果真正对时代和社会有相当的体认,再回过头来看这些书,才会发现里面充满了真正的道理。难怪朱子要加以集注,作为学子必读的天下正学。

 


226、紫阳要人穷尽事物之理,阳明教人反观自己本心


  紫阳补大学格致之章,恐人误入虚无,而必使之即物穷理,所以维正教也;阳明取孟子良知之说,恐人徒事记诵,而必使之反己省心,所以救末流也。
  
[注释]

  格致之章:大学中有“致知在格物”句,朱熹注解,指格物是穷尽事物之理,无不知晓之意见书。阳明:即王守仁,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其学以默坐澄心为主,晚年专提“致良知”之说。
  
[译文]

  朱子注大学格物致知一章时,特别加以补充说明,只恐学人误解而入于虚无之道,所以要人多去穷尽事物之理,目的在维护孔门的正教。正阳明取了孟子的良知良能之说,只怕学子徒然地只会背诵,所以一定要教导他们反观自己的本心,这是为了挽回那些学圣贤道理只知死读书的人而设的。
  
[评语]

  朱子认为格物致知是要穷究事物之理,这是就知识而言,也是依经验而论,是指后天之学,而非先天之性。阳明取孟子“格君心之非”一句,而认为“格者正其不正,以归于正。”又说:“致知云者,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这也是指先天之性。

  朱子之说注重大学之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乃是彰明要先穷尽事物之理,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并明明德于天下。这是就学问之用而言,所以不落虚无。而阳明之说乃是治朱子之说的末流,欲使学子返死知识于能辨能察的本心,然而王学末流亦不免流于虚无。

  事实上,孔子早已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心镜不明,不能照物;心不照物,明而无用,心物本是合一。朱学、王学都在阐扬孔门圣教,而末流不察,流于偏重,仍有徒诵、虚无之敝,本非圣贤有差,是学人执取有误。


227、善良醇谨人人喜

[原文]

  人称我善良,则喜;称我凶恶,则怒;此可见凶恶非美名也,即当立志为善良。我见人醇谨,则爱,见人浮躁,则恶;此可见浮躁非佳士也,何不反身为醇谨?
  
[注释]

  醇谨:醇厚谨慎。
  
[译文]

  别人说我善良,我就很喜欢,说我凶恶,我就很生气,由此可知凶恶不是美好的名声,所以我们应当立志做善良的人,我看到他人醇厚谨慎,就很喜爱他,见到他人心浮气躁,就很厌恶他,由此可见心浮气躁不是优良的人该有的毛病,何不让自己做一个醇厚谨慎的人呢?
  
[评语]

  别人说自己善良就高兴,说自己凶恶就发怒,可见善良不只别人欢喜,善良之名自己也欢喜;凶恶不仅别人讨厌,自己也讨厌。那么为何要做个凶恶之人,而不做个善良之人呢?很多凶恶的人以为自己善良些就会为人所欺,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观念,是自卑感在作崇。作伸手向人,他人就和你握手;你拿枪指人,他人自然要拿枪来对你。善良并非软弱,而是不恶意地侵犯他人,何不立志为善良的人,让他人欢喜,也让自己高兴呢?

  醇厚谨慎自己看了喜欢,浮躁之人自己看了讨厌,但是别人看自己是醇谨还是浮躁呢?浮躁则难办事,所以说浮躁非佳士。如果在别人眼中自己正是一个浮躁之人,岂不是连自己都难以喜欢自己吗?那么何不做一个让大家都喜爱的醇谨之士呢?


228、处事宜宽平而不可松散,持身贵严厉而不可过激

[原文]


  处事宜宽平,而不可有松散这弊;持身贵严厉,而不可有激切之形。
  

[注释]

  宽平:不急迫而又平稳。
  
[译文]

  处理事情要不争迫而平稳,但是不可因此而太过宽松散漫,立身最好能严格,但是不可造成过于激烈的严酷状态。
  
[评语]

  处理事情要不疾不徐,有条有理,才能把事情办得好。如果操之过急,往往漏百出,这是欲速则不达的结果。但是如果过于散漫松驰,则可能永远也不达。就像种田,拔苗助长,稻子必定活不了,然而不去管它,则会造成荒芜。所以处理事情既要有宽平的态度,又不可太过松散,才能将事情办好。

  持身贵在严厉,但是也不可过激,因为人的身心都需某种程度松驰,最好保持一个弹性。对自己太松固然不好,对自己太严也有坏处。太松则容易纵容自己偷懒,终至一事无成;太严则身心无法承受,而导致身心俱疲。一定要在一种不偏不倚、中庸而平和的心境下来要求自己。人的身心就像机器的齿轮,不去转它要生锈,转得太过又要磨损。一定要在一种适度的力量下,才能使它既不生锈,也不磨损,而生产出许多有用的东西来。


229、天地且厚人,人不当自薄

[原文]


  天有风雨,人以宫室蔽之;地有山川,人以舟车通之;是人能补天地之阙也,而可无为乎?人有性理,天以五常赋之;人有形质,地以六谷养之。是天地且厚人之生也,而可自薄乎?
  
[注释]

  蔽:遮蔽。阙:失。五常:仁、义、礼、智、信。六谷:黍、稷、菽、麦、稻、粱。薄:轻视。
  
[译文]

  天上有风有雨,所以人造房屋子来遮蔽;地上有高山河流,人便造船车来交通。这就是人力能够弥补天地造物的缺失,人岂能无所作为,而让一切不获得改善呢?人的心中有理性,天以仁、义、礼、智、信作为他的秉赋;人的外在有形体,地便以黍、稷、菽、麦、稻、梁六欲来养活他。天地对待人的生命尚且优厚,人岂能自己看轻自己呢?
  
[评语]

  人可改造环境,使它适合自己的生存。天有风雨,正如人生之有风雨;地有山川,亦如人生之有阻碍。如果当初不造宫室,至今仍不免穴居野处,任凭风雨吹打。如果人不造舟车,今日交通又岂能遍于全球?生命中的风雨和阻碍亦是如此,需要凭人自己的力量去趋避,使之通达。但是,要如何去造生命中的宫室和舟车呢?这就要看自己的所为了。

  人心中有理性,仁、义、礼、智、信可说是天赋的美德,是天生的良知良能,充实在我心中。而在外的形体则有地上生出的六谷来养育,使人类的生命不致断绝,由此可见天地对人尚且不薄。人岂可自轻于天地之间呢?


230、知万物有道,悟求己之理

[原文]


  人之生也直,人苟欲生,必全其直;贫者士之常,士不安贫,乃反其常。进食需箸,而箸亦只悉随其操纵所使,于此可悟用人之方;作书需笔;而笔不能必其字画之工,于此可悟求己之理。
  
[注释]

  箸:竹筷子。
  
[译文]

  人生来身体便是直的,由此可见,如果人要活得好,一定要向直道而行。贫穷本是读书人该有的现象,读书人不安于贫,便是违背了常理。吃饭需用筷子,筷子完全随人的操纵来选择食物,由此可以了解用人的方法。写字需用毛笔,但是毛笔并不能使字好看,于此也可以明白凡事必须反求诸己的道理。
  
[评语]

  人生来身体便是要往直的方面发展。如果坐得不直,佝偻驼背,不仅不方便,也是生理上的病态,会使生命的机能受到影响。人的心也是如此,若是邪曲不正,也会使生命变得驼背或是残疾,甚至造成心灵的死亡。读书人不贪财,也不妄求非分,所以贫者居多。既慕圣贤之道,就要能安贫,若是安贫,去求非分之财,甚而见利忘义,那就不是读书人了。读书人不能安贫,还不如生意人本分做买卖,至少不会做出违背自己良心的事。

  进食用筷,要吃什么,会凭自己的心意加以选择,用人之方还在良心如何操纵。若是当用筷处却用匙,欲食肉时却向菜,便是自心不明,非匙筷之过。书法欲求好,并非笔之好坏所能左右,同样的工具在不同人的手中,可以产生极不相同的结果。若不反求于自己,再好的助手与环境,亦不能帮助自己创造出成功的果实。


231、富厚者遗德莫遗田,贫穷者勤奋必能充


  家之富厚者,积田产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保;不如广积阴功,使天眷其德,或可少延。家之贫穷者,谋奔走以给衣食,衣食未必能充;何若自谋本业,知民生在勤,定当有济。
  
[注释]

  阴功:阴德。眷:眷顾。济:帮助。
  
[译文]

  家中富有的人,将积聚的田产留给子孙,但子孙未必能将它保有,倒不如多做善事,使上天眷顾他的阴德,也许可使子孙的福分因此得到延长。家中贫穷的人,想尽办法来筹措衣食,衣食却未必获得充足,倒不如在工作上多加努力,若能知道民生的根本在于勤奋,那么多少会有所帮助,而不必四处求人。
  
[评语]

  遗财给子孙,不如遗德给子孙。“广积阴德,使天眷其德,或可少延”者,正合佛家的因果之说。人生甚短,所见甚窄,积阴功而泽及子孙,实是要子孙能承受其为善事的敦厚之心,如此自然不会胡作非为,而能保福分之长久了。

  “一枝草一点露”,再穷的人只要肯勤奋工作,总是还能糊口的,只怕他如秋天的蓬草,到处不扎根,那么即使一点露,它也承受不到。小草只要深根,总能活命,穷人而能勤力于本业,在衣食上也是能过得去的。


232、揆诸理而信言,问诸心始行事

[原文]


  言不可尽信,必揆诸理;事未可遽行,必问诸心。
  
[注释]

  揆:判断、衡量。遽:急忙。行:做。
  
[译文]

  言语不可以完全相信,一定在要理性上加以判断、衡量,看看有没有不实之外。遇事不要急着去做,一定要先问过自己的良心,看看有没有违背之处。
  
[评语]

  话入耳中,首先要用理性去判断它,看它的可信度有多少。如果它涉及个人,首先要以过去对这个人的印象来衡量,这个人是否会做这样的事?如果它涉及事情,就要以这件事的趋势和过程来考虑,看有没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如果经过种种考虑,觉得可以相信,再进一步去证实和了解。不要随便相信谣言或是不实的话。语言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性,真实的话我们可以采纳,虚伪的话则置之不理,有关的就管,无关的就不管,总要弄清楚,免得被人利用了而不知。

  许多事情在做之前,一定要在心中加以斟酌。譬如这件事牵涉到哪些人,会不会损害到其他人的权益?这件事该不该自己去做?有没有逾越之处?最重要的是,做这件事会不会违背自己的良心,让自己感到不安。这些都是要事先考虑的,如果冒冒失失地就去做,做完了才发现造成了无可弥补的损害,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233、兄弟相师友,闺门若朝廷
 
  兄弟相师友,天伦之乐莫大焉;闺门若朝廷,家法之严可知也。
  
[注释]

  闺门:内室之门。
  
[译文]

  兄弟彼此为师友,伦常之乐的极致就是如此。家规如朝廷一般严谨,由此可知家法严厉。
  
[评语]

  兄弟相互为师友,是在手足亲情上再加上了师友之情。兄弟本是同根生,先天上已是不可分,应当相亲相爱;而在后天上,兄在人生经验上,可以为弟之师,而弟又处处礼敬兄第,互为势友。人间有种种情意,兄弟之情是少数最值得珍贵的一种。兄弟阋墙无非是既不能体念先天的血肉相连,又不能在后天互为师友,以致为一些小事而起纷争,可不叹哉!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古时十分重视家教严格,因为这关系着子孙的贤与不肖,所以把家规与国法并列,以示其严。《后汉书·邓禹传》云:“修整闺门,教养子孙,皆可以为后世法。”可见庭训家规,关系着家族的兴衰,如朝廷律法关系着朝廷的盛衰一样,子孙的成败,不可不慎。


 

234、友以成德,学以愈愚


[原文]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学以愈愚也,人而不学,则昏昧无知,愚不能愈矣。
  
[注释]

  孤陋寡闻:学识浅薄,见闻不广。愈:医治。
  
[译文]

  朋友可以帮助德业的进步,人如果没有朋友,则学识浅薄,见闻不广,德业就无法得以改善。学习是为了免除愚昧的毛病,人如果不学习,必定愚昧无知,愚昧的毛病永远都不能治好。
  
[评语]

  每一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的心里也是不同的,而且既无法看清自己,也无法看到自己的背面。交朋友不仅是为了寂寞,也是为了知道自己的缺点,明白世间各种不同的心灵。每一个人生命的经历不同,但是一个人只能经历一种生命。

  朋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命,朋友可以增长我们的学识,拓展我们的见闻,但最重要的,朋友能够帮助我们看到自己所看不到的背面,帮助我们做一个更完整的人。同样地,我们对于朋友,也应该具有这样的情分。

  人之所以求学问,就是为避免无知。无知通常与愚昧同在,愚昧对于事理而言是一种毛病,无知对于人间而言也是一种病,许多灾害起于无知,许多事情坏于愚昧。人求知识,便是给无知和愚昧吓怕了,所以要治愈它。不肯求知的人,就好像永远见不到阳光的土拨鼠一般,只能活在黑暗之中。


235、白得才财,赔偿还要加倍

[原文]

  明犯国法,罪累岂能幸逃;白得人财,赔偿还要加倍。
  
[注释]

  幸逃:侥幸脱逃。
  
[译文]

  明明知道而故意触犯国法,岂能侥幸地逃避法律的制裁?平白无故地取人财物,偿还的要比得到的更加几倍。
  
[评语]

  暗犯国法,迟早会被人发现而受制裁,何况是明犯错误。明知违法而故犯,无非是权势之徒,或是意图侥幸。权势大者岂能大于一国之民?侥幸一时岂能侥幸长久?千夫所指尚且要死,何况一国之人皆弃。今日有经济犯逃亡他国,以为得计,终日躲躲藏藏,不能叶落归根,形同放逐,褴褛于他国檐下,一旦遣送回来,更是身败名裂,何来侥幸之有?

  白得人财,便是不当得而取之,自己并未付出一点血汗,便拿了他人努力的成果。你白得,必有人蒙不白之冤,这种冤枉岂能不索偿的?社会上有公道,国家有法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才是正理。平白取人钱财,于理不合,多半不容于法。如果这是坏人对你另有所图,这财又岂是好消受的?只怕到时付出的代价比法律所偿者还要重呢!


236、浪子回头金不换,贵人失足损于德

[原文]

  浪子回头,仍不惭为君子;贵人失足,便贻笑于庸人。
  
[注释]

  浪子回头:浪荡的人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译文]

  浪荡子若能改过而重新做人,仍可做个无愧于心的君子。高贵的人一旦做下错事,连庸愚的人都要嘲笑他。
  
[评语]

  浪子回头,是向上,因此可以原谅;高贵之人失足,却是堕落,因此要遭到嘲笑。所谓“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胭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这并不是说看人只看后半段,年轻时便可荒唐胡为,实在是看一个人是立志向上还是堕落。肯向上,无论他过去如何,总是值得嘉许;趋下流,无论原先如何高尚,都是可耻的。

  “贵人失足”,“贵人”并不是指富贵,而是指品德而言。“失足”则是品德上有了瑕疵,做出于道德有损的事。浪子回头,可令天下人原谅;贵人失足,却教庸愚人嘲笑。这是鼓励天下浪子要改过自新,勉励有德之人要坚持到底,否则回头于名无益,失足于德无损,又何必有浪子和贵人之分呢?然而贵人失足,也不妨早些回头,我们还是会原谅他的,因为毕竟他又向上了。失足可以爬起,只要爬起后不再失足就好。就怕失足后赖在泥浆里不肯爬起,或是不好意思爬起,那么令人笑死也是自讨的。


237、饮食有节,男女有别

[原文]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人欲既胜,天理或亡;故有道之士,必使饮食有节,男女有别。
  
[注释]

  男女:指男女的情爱欲望。
  
[译文]

  饮食的欲望和男女的情欲,是人的欲望中最主要的。然而如果放纵它,让它凌驾于一切之上,可以使道德天理沦亡。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让饮食有节度,男女有分别。
  
[评语]

  在人类的欲望中,最主要的便是饮食的欲望和男女的情欲。前者用于维持生命,后者用以延续种族。但是,人类更有精神的生命需要维持和延续。禽兽也有饮食男女,人类如果没有精神生命,和它们又有何分别?

  所谓“人欲既胜,天理或亡”,因为无论饮食或是男女,其对象都是有限的,而欲望本身却是无穷的。若是放纵这些永远不能满足的欲望,去争夺有限的资粮和对象,很可能使道德沦丧,天理不彰。在人欲胜过天理的状况下,人很可能做出许多互相伤害、乃至于不仁不义的事。如此一来,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竟有仿佛禽兽啖食淫乐的行为,岂不可哀?

  所以有德之士,必不使人类的心灵沦亡,因此在饮食和男女上,都要有一个节度和限制。饮食只要续命即要,无需太过豪奢,男女则有婚姻作法度。非三餐而食不合理,暴饮暴食亦不合理,非夫妻而合谓之淫,这些都是对饮食男女的一个法则和节度。如果社会上皆重饮食口腹而不重道德,男女淫奔而婚姻败坏,那么人性便要沦落了。


238、人生耐贫贱易,耐富贵难

[原文]

  东坡《志林》有云:“人生耐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勤苦易,安闲散难;忍疼易,忍痒难;能耐富贵,安闲散,忍痒者,必有道之士也。”余谓如此精爽之论,足以发人深省,正可于朋友聚会时,述之以助清谈。
  
[注释]

  东坡:苏轼,宁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著有《苏东坡集》、《仇池笔记》、《东坡志林》等。
  
[译文]

  苏东坡在《志林》一书中说:“人生要耐得住贫贱是容易的事,然而要耐得住富贵却不容易;在勤苦中生活容易,在闲散里度日却难;要忍住疼痛容易,要忍住发痒却难。假如能把这些难耐难安难忍的富贵、闲散、发痒,都耐得、安得、忍得,这个人必是个已有相当修养的人。”我认为像这么精要爽直的言论,足以让我们深深去体会,正适合在朋友相聚时提出来讨论,增加谈话的内容。
  
[评语]

  富贵而难耐者,在于不能安于富贵,欲求不尽。而贫贱既已一无所有,自然欲求就少,能自得其乐。人在勤苦中,生活被工作充满了,根本想不到其他的问题。一旦闲散下来,时间多了,如何将生活安排得妥当,就不容易了。因为勤苦时是被动的,闲散中去要主动安排。快刀斩麻易,抽丝剥茧难。痛之易受在于其明快,痒之难忍在于其犹疑不定。能在富贵中不失其志,在闲散中心有所安,在犹疑不定中不被牵引扰乱,必然是相当修养的人才能做得到。像这些吉光片羽的良言,可以在朋友相聚时作为谈话的题材,使彼此都欢喜受益,总比谈一些无意义的事要好多了。


239、澹如秋水贫中味,和若春风静后功

 

[原文]

  余最爱草庐日录有句云:“澹如秋水贫中味,和若春风静后功。”读之觉矜平躁释,意味深长。
  
[注释]

  矜:自负,傲气。躁:烦躁。释:解除。
  
[译文]

  我最喜爱《草庐日录》中的一句话:“贫穷的滋味就像秋天的流水一般澹泊,静下来的心情如同春风一样平和。”读后觉得心平气和,句中的话真是含意深远而耐人咀嚼。
  
[评语]

  秋水淡而远,反觉天地寥廓,贫中的滋味大致如此,因为本无所有,反于万物不起执著贪爱,心境自然平坦。不像富贵中人,宛如池塘百花喧闹,反生烦恼。秋天可见万物凋零之态,至此方见富贵如繁花,总不长久。能不于春夏起执情,方能见秋水之美。如此才知天地万物全是平等。富贵与贫穷,便如夏塘与秋水,对于天地而言并无偏爱,只是人心自不平等罢了。

  静可以澄涤万虑。烦躁恰如走在荆棘之中,寻不出一条活路。一旦静下心来,才发现荆棘不过全是幻影,我们原本自在和风吹拂的草原上,只是我们不曾发觉而已。草原在我们的心中,荆棘也在我们的心中,荆棘是心湖被暴风吹起的风浪,而草原则是心湖静下来的景象。我们要常静下来徜徉于心中的春风草原,而不要淹没在心中的烦躁漩涡里。


240、兵应者胜而贪者败

[原文]

  敌加于己,不得已而应之,谓之应兵,兵应者胜;利人土地,谓之贪兵,兵贪者败,此魏相论兵语也。然岂独用兵为然哉?凡人事之成败,皆当作如是观。
  
[注释]

  利人土地:贪求别国土地之利。
  
[译文]

  敌人来攻打本国,不得已而与之对抗,这叫做“应兵”,不得已而应战的必然能够得胜。贪图他国土地,叫做“贪兵”,为贪得他国土地而作战必然会失败,这是魏相论用兵时所讲的话。然而岂只是用兵打仗如此呢?凡是人事的成功或失败,往往也是如此啊!
  
[评语]

  止戈为武。兵者本是凶器,不得已而用之,无非是为了止戈。然而许多人不明白这点,以致于用武成了攻城掠地、胁迫贤良的工具。

  尉缭子兵法有云:“兵者,凶器也;争得,逆德也;事必有本,故王者伐***,本仁义焉。”这种为利用武,旨在攻城掠地,以逞私欲的人,因为师出无名,故称之***,也就是此处所谓的贪兵。有仁义之心的人,不忍人民受到涂炭,不愿善人受到欺凌,因此一怒而起,欲以戈止暴,这叫做王师,也就是此处所谓的应兵。应兵所以必胜,乃是因为人心都是爱好和平的,崇尚仁义的;贪兵所以必败,乃是因为人人都不愿被侵犯,受欺凌。大至国与国之间如此,小至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所以事情的成败得失,都要本着仁义去做。


241、险奇一时,常者永世

[原文]


  凡人世险奇之事,决不可为,或为之而幸获其利,特偶然耳,不可视为常然也。可以为常者,必其平淡无奇,如耕田读书之类是也。
  

[注释]

  特:只是。常然:常理如此。
  
[译文]

  凡是人世间危险奇怪的事,绝不要去做,虽然有人因为做了这些事而侥幸得到利益,那也不过是偶然罢了!不可将它视为常理。可以作为常理的,一定是平淡而没有什么奇特的事,例如耕田、读书之类的事便是。
  
[评语]

  事之为奇为险,必不为常有之事,若是经常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不足成险了。奇险之事若要成功,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作为奇险,必然没有前例子可循,也没有经验作为参考。如果侥幸得利益,也非长久之事。例如海中寻宝,奇则奇矣,险则险矣,岂是日日可得的,又岂可作为一生事业的依靠?

  一件事称之为奇,在社会上必无广泛用途,所以没有太多人将精力投注其上。人不可能永远住在高峰,而要住在平原亦是如此。登山家在攀登喜马拉雅山,或是探险家在深入蛮荒之后,必定回到人间,因为人间才是常道。奇险不同于走在时代的前端,奇险之事现在不足为常理,未来亦不足为常理;而时代之先端则是由时代常道中看到未来的趋向,所看到的仍是常道的。读书和耕田是最平淡不过的事,然而正因为它是人类不可少,所以到处可见,现在如此,未来亦如此。难道有一天人类竟不需要食物来补充体力,不需要读书来增加知识了吗?即使未来科技发达,也不过换了一种方式来做同样的事罢了。


242、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而忧无救于事

[原文]


  忧先于事故能无忧,事至而忧无救于事,此唐史李绛语也。其警人之意深矣,可书以揭诸座右。
  
[注释]

  揭诸座右:题在座旁,作为警惕自己的格言。
  
[译文]

  如果事前有思虑,在做的时候就不会有可忧的困难出现;若是事到临头才去担忧;对事情已经没有什么帮助了,这是唐史上李绛所讲的话。这句话具有警惕人的意味,可以将它写在座旁,时时提醒自己。
  
[评语]

  许多事情如果不事先考虑过可能遭到的麻烦,而加以准备的话,等到做时碰到困难,已经来不及了。为什么呢?一方面事情本身像流水一般是不停止的,时机稍纵即逝;另一方面,有些困难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解决,一时之间如何能将这些条件凑齐呢?通常当你把种种条件集中起来时,事情已经无法挽救了。

  就如国防,如果一个国家在平时不在国防方面努力,作种种准备的话,等到兵临城下,再去削竹制弓,便太迟了,也许连竹子还须重新种下才有呢!我们经常可以在书中看到一些警句,足以作为日常生活行事的依循,像这样的句子,我们就不妨将它写在座右,时时拿来提醒自己。


243、人贵自立

[原文]


  尧舜大圣,而生朱均;瞽鲧至愚,而生舜禹;揆以馀广馀殃之理,似觉难凭。然尧舜之圣,初未尝因朱均而灭;瞽鲧之愚,亦不能因舜禹而掩,所以人贵自立也。
  
[注释]

  朱均:尧之子丹朱,舜之子商均,均不肖。瞽鲧:舜父瞽叟,曾与后母及舜弟害舜;禹父鲧,治水无功。
  
[译文]

  尧和舜都是古代的大圣人,却生了丹朱和商均这样不肖的儿子;瞽和鲧都是愚昧的人,却生了舜和禹这样的圣人。若以善人遗及子孙德泽,恶人遗及子孙祸殃的道理来说,似乎不太说得通。然而尧舜的圣明,并不因后代的不贤而有所毁损;而瞽鲧那般的愚昧,也无法被舜禹的贤能所掩盖,所以人最重要的是能自立自强。
  
[评语]
  尧、舜生朱、均、瞽、鲧生舜、禹,这说明了贤达之人完全是靠自己。即使祖上无德,并不妨碍一个人成圣成贤;子孙再贤德,也不能改变自己的愚昧。

  人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所有外界的力量,不足以影响到一个人向上的意愿。因为每个人的生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人的心灵也是不与他人共有的。自我的成长只自己能帮得上忙,自己的生命也只有自己能照顾,谁也不能替你打算,谁也不能代替你选择。一个跌倒的人,如果他自己不想爬起来,任谁去扶他都没有用,他一样会倒下的。因此人贵自立,他人是无法帮你自立的。


 
 

 244、静者心不妄动,敬者心常惺惺

[原文]

  古之克孝者多矣,独称虞舜为大孝,盖能为其难也;古之有才者众矣,独称周公为美才,盖能本于德也。
  
[注释]

  克孝:能够尽孝道。
  
[译文]

  古来能够尽孝道的人很多,然而独独称虞舜为大孝之人,乃是因为他能在孝道上为人所难为之事。自古以来有才难的人很多,然而单单称赞周公美才,乃是因为周公的才难以道德为根本。
  
[评语]

  能尽孝道的人固然多,但是,像舜那般受子种种陷害,仍能保有孝心的毕竟少见。舜的父亲瞽是个瞎子,舜的母亲死后,瞽续弦生了象,由于喜欢后妻之子,因此,时常想杀死舜。有一天,瞽要舜到仓廪修补,瞽从下放火烧屋,舜利用斗笠护身跳下逃生。瞽又要舜挖井,舜在挖井的时候,瞽和象趁机将井填实,舜从预留的孔道逃出,得以不死。瞽虽如此待舜,舜仍然孝顺他,并且友爱兄弟,若换了他人,早就因瞽“父不父”,而自己也“子不子”了,要不然也早离家出走,能像舜这样完美无缺,实在是十分难得。

  周公的美才,只要从周代的礼乐行政都出自周公之手便可见一斑,这样的美才已是后世有才之人所难企及的,然而孔子仍说:“使骄且吝,则不足观。”由此可知,周公最难能可贵的,便是他的道德了。世人稍有才华,便趾高气扬,然而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而毫无骄吝之色。武王病时,周公祓洁斋戒,要以自己作为质押,代替武王死,武王果然痊愈。武王崩逝,成王年幼,周公又不畏流言,辅助成王摄理国政,等成王长大后,再把政权交还给他。周公不仅有美才,且能不骄不吝,以德为本,所以,孔子要独称周公,并不仅是因他曾制礼作乐的缘故。

245、不能缩头休缩头,得放手时须放手

[原文]

  不能缩头者,且休缩头;可以放手者,便须放手。
  
[注释]

  缩头:比喻不当逃避。
  
[译文]

  于情于理不当逃避的事,就要勇敢地去面对。可以不要放在心上的事,就要将它放下。
  
[评语]

  人生的福祸难料,虽然每一个人都想趋吉避凶,但是,却不能事事如愿。一旦遇到于情于理都不应当逃避的事情,即使做了于己有害,仍然应该去做。“见义不为无勇也”,这个“义”便是“不能缩头”之事。行义本需极大的勇气,革命先烈献身革命,难道他们不知革命是要杀头的吗?只是当时人民的痛苦和列强的瓜分已经到了有识之士不能缩头的时候,所以慷慨赴义,虽死不惜。

  “可以放手者,便须放手”,且想想人生到底有什么事不能放手?现在不放手,死时还不放手吗?一切恩怨情仇,富贵钱财,死时还管得了吗?我一直很欣赏在茶叶店里常看到的一张达摩祖师头像,在它的周围写了一圈“也可以清心”五个字,这五个字从哪一个字开始念都有意思。禅宗教人放下,世人却往往为了一些小事争得面红耳赤,平添许多烦恼,不肯对声名放手,不肯对面子放手,不肯对怨恨放手……对人生彻悟的人却唱着:“春有繁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和好时节。”不能放手的人,真是永远也没有“好时节”。

246、居易俟命见危授命,木讷近仁巧令鲜仁

[原文]

  居易俟命,见然授命,言命者总不外顺受其正;木讷近会,巧令鲜仁,求仁者即可知从入之方。
  
[注释]

  易:平时。俟:等待。授:给予。木讷:质朴迟钝,没有口才。巧令:巧言令色。鲜:少。
  
[译文]

  君子在平日不做危险的言行,以等待时机,一旦国家有难,便难奉献自己的生命去挽救国家的命运,讲命运的人总不外乎将命运承受在应该承受与投注之处。言语不花巧则接近仁德了,反之,话说得好听,脸色讨人喜欢,往往没有什么仁心,寻求仁德的人由此可知该由何处做起才能入仁道。
  
[评语]

  君子不做危险而无意义的事,因此,要保留其身用在该用之处。不像小人,将其生命虚掷在无意义的争斗上,白白地浪费了生命。有道德的君子,知道命运的取舍,若是要奉献自己的生命,他一定将生命奉献在最有价值的地方;如果要死,也一定选择“重于泰山”的死法。因此有德的君子能“见危授命”,而小人只能“见利授命”,其结果则是君子之死“重于泰山”,而小人之死“轻于鸿毛”。

  凡是会用言语欺骗人、讨好人的人,因为心有所求,往往不会有什么仁心。有仁德的人只会说实话,实话往往不好听,也不讨好人,因为他无求于你。因此,求仁道的人,应该知道把自己的言行安在哪里,继而才可使自己的心“近仁”。



247、见小利,不能立大功

[原文]

  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
  
[译文]

  只能见到小小的利益,就不能立下大的功绩。心中存着自私的心,就不能为公众谋事。
  
[评语]

  人之所为往往依其所见而定,如果见到的是利,那么追求的便是利。如果要立下大的功业,绝不能只着眼在利上面,因为有许多事并非一个“利”字所能涵盖的。利又有“大利”和“小利”之分。“大利”是众人的利益,“小利”是个人的利益,大利犹可为,斤斤于小利则永远仅能及于个人的衣食,如何能成大功业。立大功,需要有远见,见小利的人却是短视的。立大功的人必须抛去个人的利害,这也是见小利的人无法做到的。因此,要立大功先要见大功,至少也要见大利。

  “公”字本身便是“无私”的意思,惟有无私心的人才能不顾个人的利害,而为大众谋福利。如果存有私心,在公利与私利之间,必会取私利而舍公利;而在公害与么害之间,只图免去私害而无法顾及公害。私和公经常是冲突的,不能兼得的,如果存私心,当然就无法全心地为公众谋事,而要时时顾念自身的利害了。


248、正己为率人之本

[原文]

  正己为率人之本,守成念创业之艰。
  
[注释]

  正己:端正自己。
  
[译文]

  端正自己为带领他人的根本,保守已成的事业要念及当初创立事业的艰难。
  
[评语]

  常见许多做主管的,自己做错了,却要求属下做得正确,使得属下十分不服。事实上,自己做得正确不仅是一个领导表率统御上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事情能不能办得好的效率问题。如果带一群人到一个目的地,带路的却是个瞎子,试想这群人到得了目的地吗?所谓“正己为率人之本”,这个“正”字不仅是端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在品德上能够领导他人,同时也是正确自己的认识,使自己在知识和见解上足以带领他人,否则凭什么教他人听你的呢?

  事物得来不易才弥足珍贵,惟恐失之而不复得,守成之所以要念创业之艰的道理就在这里。任何事在开办之初,总是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取得成功的,但是经过了一段时日后,或者是当事者,或者是后人,常常会忘了当初创立时的艰辛,以至在维护上不再花费心力,使得原本辛苦建立的事业毁于一旦。如果能时时不忘当初的辛苦,并提醒后人,相信许多伟大的事业不会迅速地在时光中淹没,而会不断地发扬光大。这样一来,前人的努力才不会白费,后人也不须再重头开始建立前人早已达到的成果,而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在进一步的拓展上。


249、人生不过百 懿行千古流

[原文]

  在世无过百年,总要作好人,存好心,留个后代榜样;谋生各有恒业,哪得管闲事,说闲话,荒我正经工夫。
  
[注释]

  恒业:恒久的事业。
  
[译文]

  人活在世上不过百年,总要做个好人,存着善心,为后人留个学习的榜样;谋生计是个人恒常的事业,哪有时间去管一些无聊的事,说些无聊的话,荒废了正当的工作。
  
[评语]

  人生不过百年,谁也活不了千岁,何苦不做好人?偏要在这短短的百年中争强斗狠,弄得千年总还有人责骂。有什么利益能超过百年,带进棺材的?偏有人要为了一些小利,把自己的心肝都弄黑了!做个好人就算活不到百岁,也会快活舒适;存着恶心就算活上千年,仍是祸害一个。

  每个人一生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自己想要完成的理想及目标。生命并不长久,禁不起旁鹜浪费,往往一耽误,时间已经所剩无多。若要一生无憾,最重要的便是不要把生命抛掷在一些无意义的闲事上。生命要活得有意义,就要分秒都花在最有价值的事物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