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摸脉的环境与状态

 忘问切 2015-02-04
                                                                                                  摸脉的环境与状态
摸脉要想摸出想要的内容,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状态,如果在一个很繁杂的环境当中,沉不下心来,摸出来的结果也不会太准确。因为心不静!
摸脉有三种说法:一曰摸、二曰看、三曰听。
一开始,初学上手都是摸脉。摸来摸去,到最后好像是看到了图形,这叫看脉。这个时候触觉和视觉有了共鸣共振,进而促使无形的气场能量成像,解释这个问题恐怕需要找钱学森,这玩意不是我们一般人能解释的,据说盲文读小说时就会真的在脑海里过电影,听隔壁吵架把耳朵贴在墙上就会脑海里成像,各种机械力、声光电信号会在脑海里整合,听钢琴会想起月光大海,听古筝会想起松涛泉鸣。你摸脉到了一定水平后,你会觉得真的看到了脉形。在古代,病人来看病的时候,常常会对医生说:“大夫请给我看看脉”。其实这种现象早就有,只不过看脉要比摸脉层面高。
  记得有一次和许跃远老师一起聊天的时候,他说了自己一个亲身经历:有一次给一个香港的贵妇人摸脉,一摸脉感到其胸前好像有一道红光。这事情有点神奇。他描述当时感受说:自己当时真的好像是看到了!于是许老师就问她胸前有什么东西——结果她就取出来一块红宝石,一块质地很好的玉石。当时我就认为他有点特异功能。哈哈,这就是看脉。这就说明当摸脉到一定层次后,摸脉就能“摸到颜色”。跟许老师学过的朋友,都应该知道这事,摸脉真的就好像能看到形象一样。
   看脉之后就是听脉,在你入静摸脉看病的时候,周围万籁俱寂,你真的会好像听到脉里面的声音。第一次有这个感觉是在荆州跟王光宇老师学习的时候。当时他那里看病的人不是太多,诊室在一个小院子里面,环境清幽雅致。病人来了以后就摸脉。旁边没人说话。摸脉的时候需要体会脉度。因为王老师的脉法主要的特点就是脉度。体会脉度则需要凝神静思,肃静专注,然后您才能体验到。这个脉度需要体验28个层次!所以需要很长时间的练习。一开始摸脉但入不了静的时候,摸着摸着就会感到恶心,摸不出来就着急。最后体会到的时候,真感觉“听”其脉里面的声音。这个脉度在区别的时候关键就在于“听”!如果旁边很嘈杂,你就分不清楚了。经常碰到这种人,不管在什么场合,见到医生,一伸手,给我摸摸脉。这种人真的是很讨厌,就算是找小姐嫖娼你也要看看人家小姐有没有时间,有没有心情吧,再加上一个环境允许不允许啊,我在厕所里都碰到过伸手摸脉的,可见医生地位之低下。其实有时候想想医生的低位真的不如小姐,最起码小姐还有黑社会罩着,医生碰到事,只能被人砍死。
怎么来做到摸、看、听这三个层面呢?下面教给你


第一个:定。
定就是说持脉的时候您的心要定。摸着脉呢,不能来了一个美女,一看就心猿意马,那就什么都摸不出来了,不能走神啊!佛家讲,定才能生慧,其实反过来也能成立,无慧不定。相火妄动的朋友看到美女,还定啥定啊,啥也顶不住了。注意,肾虚的就容易相火妄动,劝有志于中医的朋友们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同等重要。
        心不定,摸脉什么都摸不出来。格物致知!定能生慧。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在这里一坐,雷打不动,泰山崩于前而不乱步。大有王者之气,霸气逼人,声音和神态清,气场有降服力,摄受力,有这种状态,才能处处透出王者之气。透出王者之气,才能驾驭患者。如果患者一来就被您气势折服,不管是扎针还是吃药,效果都会很好。如果您这个大夫在这里一坐,看起来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那么患者会“欺负”你,真的会“欺负”你。这个时候你要想给他看病出效果非常难。这就是信念力、意志力,这就是调神。有很多疗法很注重这些,,比如大悲水、善人道、甚是内经上也有这方面的内容。
第二就是静。
由定入静。
你可以什么都不干,什么都不做,但是你心境要静,环境要静。心境和环境:从这两个个方面来看。
一个是心,心不静,没有定力,来个美女在面前,不心猿意马也挺难。
一是环境,如果周围环境嘈杂,你想做到清净也很难。
为什么现在做传统文化的场所:包括国学堂也好,或者养生馆也好,都要在古香古色的环境中,非常典雅,摆上茶道,弹奏古筝,人为营造一种让你静下来的环境。如果你去迪厅、KTV,在那种环境里打坐参禅,那不可能入静,除非是成就者——佛。所以环境很重要。
第三个就是悟
看病要有悟性,学中医要有天赋,我觉得学中医天赋比努力更重要。努力跑百米的很多,刘翔只有一个,学中医的都学内经《内经》,可能有成就的千百年来,只不过寥寥数位。
只有您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才能够不瞎耽误时间。
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所有你想学的知识或技术市面上都有,有真有假。你不可能每个都学会,因为每个知识、技术的学习都需要有个过程。如果你想把所有的东西都学会,两辈子也学不完。
        当然还真有人能达到这个高度:把世间所有技术都学会,那就是“圣人”。有一次,北京有个朋友,叫程普。中午凑合酒店里去不让我睡觉,在那跟我瞎聊。说,什么是“圣人”?圣人就是什么都会的人。圣人什么都知道。用一辈子的时间学习了别人学十辈子的内容,这就是圣人。您看孔子他会六艺。孔子3000弟子只有72贤人掌握了六艺。学的人那么多!真正学到精髓的有几人?你能说孔子教徒弟不好好教吗?孔子教徒弟绝对是一视同仁。可是学生中还是有高有低,那就是天赋。颜回就是孔子的弟子中天赋较高的。其他弟子比不上颜回。颜回就是层次比较高的。
        学中医也需要悟性,同一个学习班中,有的学员能学会,有的学不会,没学会的也许会说,这个技术不行,可能是假的。但是为什么有人学会了呢?就是因为天赋不同。这就是因为材料的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不同。一块好的木料,比如檀香,可以做一个很精美的物件,一块棺材板什么都做不成,连烧都不起火苗。
持脉之道,虚静为保。
        《脉要精微论》里面说:“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单纯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在诊脉的时候要平心静气,注意力集中。后来发现好像不太究竟,《尔雅》说:“虚,空也。”《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虚者无欲也”最后得出的结论,曰空灵、曰无欲,临诊时要保持一个泰然入定和宁静不动的状态,才能真正做到聆听脉中的高山流水,观察脉中的脏腑万象。
        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讲到了针灸起效的关键:“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在诊脉中也体现了“持脉之道,虚静为保”。“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这么微妙的变化,如果医者不能空灵,不能虚静,不能无欲,不能泰然不动,还查个屁啊。
看完虚静,再看这个保字,有人说传错了,这个保应该是宝贝的宝。意思是持脉时,最宝贵的就是那种虚静的状态。这样理解就有点狭隘了。最初,这个保,在甲骨文中,这个字儿的图形就象是一个大人背着一个小孩,。大人和小孩,充满爱心的护着一团稚阳之气,生怕弄哭了吵醒了,万缘放下,只去呵护。后人在解释这个字的时候,解释成:保护。其实保护这个词远没有表达出大人和小孩的这种深层次的关系和含义。这个大人与小孩的关系也就是虚静和持脉的关系。虚静是持脉的基础,虚静是持脉的保障,没有虚静这个基础的背负,就不能准确的完成持脉。这个大人就是虚静,小孩就是持脉。明白没有?
           通过探讨持脉之道,虚静为保。我们得到一个结果,就是持脉时的状态要泰然空灵,心明神清。虽处室内,但终不为外物所动,如此才能做到象为真象,洞了神机。     但是有很多因素干扰,让我们很难做到泰然空灵,心明神清。比如说谁都能碰到的这种患者,一进诊室,就喋喋不休,又是套近乎,又是论亲戚。要不就是充满不信任的追问什么时候给治好,会治吗,以前治过吗。要是定力差的简直能给气蒙掉。还泰然空灵了,真想揍你个性生活不能自理!
所以要达到虚静,并不能一蹴而就,说达到就达到了,就像化瘤针法一样,一个月的时间都会了,哈哈。这玩意也需要锻炼,有人说行医,其实也是一个修炼的过程,这句话说的很对。平常的时候练练功,打打坐,站站桩,念念心经,这些都有助于虚静。因为无论打坐也好,站桩也好,都需要把心态静下来。当然不要随便练爱国正教以外的功法。
    最后说个笑话,原来在门诊上,中药房的一个小伙子非要跟我学奇门遁,我说学这玩意容易走火入魔,你要想学先把心经背过吧,在心绪不宁的时候念念心经。结果最后心经他是背过了,奇门遁也不学了。
脉理
        上面罗嗦了半天,还没切入正题,现在开始讲脉诊原理的内容。这部分其实也是中医学的主体内容,解放后,不知道是谁把中医的特点归结了八个字: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八个字是解放后才出现的,解放前没有。解放后新中国发展中医,于是一大批中医学者涌现出来“改良”中医了。最后给中医归纳出一个特点,就是这八个字。我认为这八个字不能够完全代表中医的内涵。第一个“整体观念”。所谓整体观念,并不是只有中医才有的特点。人家西医也有整体观念。比如你淋巴发炎了,人家也知道输液输消炎药,西医知道消炎药不可能只在淋巴发炎的病灶出现作用。所以说人家也有整体观念,只不过是在层次,角度,强度上有所不同。西医手术切除病灶不管根源,眼科不看肝脏,脑瘤不治痔疮,接骨不知道补肾,没有五行生克和经络连带传导,所以其整体观念只是停留在片面和直观的低级层次上。从这个角度说整体观念是中医独有的,这个说法有点不太究竟。
        辨证论治这个词后世出现的矛盾点很多,不断有人修正。有人修正这个词,变成辩证施治,好像比辨证论治高一个层次,其实还是一个内容。总体来说,《内经》上的含义并不是这八个字所能概括起来的。不管论治也好,施治也好,都比较狭隘。每天看病的医生们都应该经历过,有很多证,不需要辨,看到后直接就能拿出套治疗方案来,并且还能保证效果。比如说,胡光老师有一套怪三针,就不需要怎么辩证。见过胡老师扎针的都知道这个场景,门诊的现场有很多跑来跑去的小孩,脑袋上都是“怪三针”。他辩证了吗?没有。能说胡老师不是中医吗?不能!呵呵呵呵。
那我们来改一下,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怎么改呢?我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让我想出来了,也来八个大字“天人同气,识象辨机”。我觉得我总结的比他们好,我简直太伟大了,我对我的佩服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当然,你们应该也看出来了,其实我是一个天才,能把牛吹得这么清新脱俗的人现在已经不多了!哈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