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教史话”之二百一十三: 《母亲随子隐居》

 杏坛归客 2015-02-06

 

 

       种(chong阳平 )放(9551015年)是北宋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字明逸(又作名逸),自号“云溪醉侯”。著作有《退士传》。

种放小时侯,沉默寡语,不贪玩耍嬉闹,喜欢读书学习,也很聪明。父亲每次教他读书识字,他都是特别认真地听讲,动脑筋思考,七岁时就能撰写文章。到十几岁时,父亲看他学得不错,就动员他去参加科举考试。

他推辞说:

“父亲,我的学问还很有限,不要轻举妄动。”

父亲看儿子有自己的想法,就没有硬逼他投考。后来,他父亲病逝,种放兄弟几个就由母亲抚养教育。

种放的母亲是一个劳动妇女。她深明义理,具有高尚的情操,且很有远见卓识。生活上虽然很贫穷,但她不以苦为苦,一年到头辛勤劳动。

她的几个儿子,虽然是一母所生,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环境里,但各自的追求却大不相同。其他的几个儿子,都是千方百计地营谋官职爵位。对此,母亲很不满,觉得他们都没有什么出息。

唯独种放一心喜欢做学问,而且长进很快。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种放的学问比其他的几个兄弟都好,但他却不去参加科举考试,以谋取一官半职,而决心一生进行研究和讲授学问的活动,广泛传播知识。

陕西秦岭一带,山清水秀,环境幽静,是一个研究和讲授学问的好地方。种放决定到秦岭主峰之一--终南山下的豹谷林中,去开办讲学堂。

种放其他的兄弟大都做了官,享有优厚的俸禄,生活条件都很好。种放的母亲是哪一家都不去,她不顾年老体弱,毅然离开洛阳城,随种放到千里之外的深山老林中去生活。

在豹谷林中,种放因陋就简,搭起了简易的草棚,广招各地有志于求学者,开课讲学。在那里,母亲和种放身居深山峡谷之中,住着茅草棚,冬不避寒,夏不防雨,依靠讲学收的学费过日子,生活十分清苦。

然而,他母子二人却感到很安逸。就在那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里,他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艰苦度日,整整生活了三十个春秋,培养出了大批有学问有作为的人才。

宋太宗在位年间,种放被人推荐给皇帝,宋太宗派人召他入京城做官。种放隐居终南山讲学,远离京城,就是不愿意入仕做官。可皇帝亲诏令,又不得违抗。哪怎么办呢?

他把此事告诉母亲,希望得到母亲的理解和支持。谁知,母亲听了,坚决反对。她对儿子说:

“我离开城市,随你到这深山隐居,就是不愿意你去做官。当初,我就劝说过你,不要招收门徒讲学,免得为人所知。你既然隐居,就在这里自己做学问就是了。你看,怎么样,还是让人知道了你的下落,以后我们再也不得安宁了。

“皇帝要你去做官,你要是愿意应诏,你一个人去,我绝不去,我将单独一人搬到别处去住!”

母亲的态度,给种放出了一个大难题:不应皇帝的诏令吧,后果难以预料;应诏赴京城做官吧,母亲又坚决不去,把老母一人留在深山老林,又是于心不忍。他是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心烦意乱,不知如何是好。心情的烦躁与压抑,使种放生病卧床不起。

母亲看他优柔寡断,总也下不了决心,一气之下,将种放的笔墨纸砚扔进火里烧掉,这才坚定了种放不应诏入仕的决心。为逃避皇帝再次诏种放入京做官,种放母子二人转移到更为偏僻的深山中。那里更是渺无人烟,大概从来没有人去过。

宋太宗得知种放母如此有节操,不但没有治罪于种放,还嘉奖种母.下令每年发给种放一千文钱,要种放好好赡养其老母,并派人转告种放说:

“不要强迫母亲服从你的意志,好生侍奉,让她安度晚年。”

与此同时,还指派有关官员,每年要到深山慰问种放母子二人。

转移到渺无人烟的深山以后不久,种放的母亲就去世了。这时侯,宋真宗又诏他入京城,任命为左司谏。在这段时间里,种放“屡隐屡仕”,做一段时间的官,又去隐居一段时间,最后又任命他为工部仕郎。

1915年,种放因年老请求辞退官职,又重返终南山豹谷林讲学堂讲学。

有一天早晨,他身穿道,把门生们召集到一起痛饮,席间他把一生所写的讲义、文章、诗词取出,丢到火中全部化为灰烬,以示就此了结坎坷不平的一生。然后,又继续痛饮数杯,突然发病而死。

种放到晚年,曾用所得的俸禄买大片良田,还倚势强买,很不得人心。但在前半生,受到母亲的影响,以讲学亲业,广泛传播知识学问,不迷恋高官厚禄,拒不应试入仕,这还是很可贵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