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沪上旧里多伦路 两进两出文化街

 额玖安人 2015-02-08

  无论是旅行还是摄影,喜欢有些人文内容的地方,看网上介绍,这多伦路人文味道浓厚,早就动了心思。

  在上海的时间并不多,除去该办的事儿,下定决心,要好好逛一条上海的老街道,首选就是多伦路。

  一大早来到多伦路,天色阴沉,秋末冬初,显出老上海的味道。于是,慢慢的游走,忘记了自己乡下人的身份,然后,慢慢的离去。

  返程在莫干山路上,突然发现阳光出现了,立马杀回多伦路,好拍照啊。一上午两进多伦路,多么执着!

  印象中是从东横滨路走进多伦路的,道路正在翻修,早点铺还在营业,远远望见多伦路上的地标建筑。

  街上的人不多,穿着高跟鞋的女士,嘎登嘎登的走在石头路上,有一股摩登的劲儿;两个男人在街头交谈,飘过来几句关于股票的声音;一个老妇从教堂走出来,来到我身边说:今天是感恩节,9点里面有电影,你可以看得哦。多么温暖的上海风情啊!

  多伦路的建筑,尽管经过整修,我相信仍然呈现了当年模样,喜欢这中西合璧的海派风格,还有那精心的整治规划。想想新收拾出来的北京前门,整的跟县城似的,还是上海人干事情精细。

  文化名人塑像,形态各异,悄悄地安立在街道两旁,曾经活跃的身影,成为凝固的状态,时过境迁,他们像从未离开过这里一样。

  

  

  

  

  

  

  

  

  

  

  

  

  

  

  

  

  

  

  

  

  

  

  

  

  

  

  

  

  

  

  

  

  

  

  

  

  

  多伦路修建于1912年,全长550米,呈L字型,东、北两端都与四川北路交汇。这条小街曲折幽静,街边的小楼风格各异。夹街小楼,栉比鳞次,风格各异。

  20世纪初的多伦路,还是上海宝山县一条荒芜冷僻的小河浜。

  在随西方列强炮火而涌入中国的淘金者队伍中,有一个叫窦乐安的英国传教士(他曾受到清朝光绪帝接见),在当时虹口公共租界地块上,象征性地花了些钱,买下了这片土地。

  窦乐安看中这里中、美、日三不管的宽松环境、便宜的地价和淞沪铁路近在咫尺的交通,填河造路,干起了招商引资的营生。于是,新的路名便叫窦乐安路。

  在多伦路建成开放以前,这条小路一直被四川北路农贸市场占据着,搭了个钢结构彩钢板瓦屋顶,将两旁的别墅和名人故居都遮掩掉,做菜场的多伦路每天充满了喧腾与生机。有路边菜贩的吆喝声,菜场的夜排挡也是非常红火,更有形形色色的市井写照……这条小马路充溢着生活里柴米油盐的点点滴滴,一切都是上海市民生活的写照,因此以前经过四川北路,没有人会想起这条路和上海别的路有什么不同,太不起眼了啊,当然也没有人想起这条路的历史是多么厚重,文化的历史积淀又是多么深厚!

  多伦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卧虎藏龙之地,二十世纪初文化界重地,也是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坛名流曾经工作与居住的地方。其中就包括了鲁迅、丁玲、茅盾、柔石等,在一条500多米的小街上集中了如此多的著名人士遗迹在上海是罕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