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岂能贵目贱心(完整版)

 非常名5591 2015-02-09

人生岂能贵目贱心(完整版)

1)王阳明生气了

    王阳明有个学生眼睛出了些毛病,终日担忧烦恼。被先生知道后,非但没有得到同情关切,反而受到严厉的斥责,尔乃贵目贱心。(出自《传习录  薛侃篇》  有一学者病目,戚戚甚忧。先生曰:尔乃贵目贱心。

    阳明先生就是这样一针见血,当你为生命中的皮毛不知所措、费尽思量时,他竟戳穿你的肺腑、直指你的魂魄,在你的本质本真无处可逃情况下,令你的皮毛荡然无存。

阳明先生并非冷血无情,先生批评的不是眼疾,是为眼疾而戚戚甚忧

    眼睛的毛病,无论轻重大小,找医生医治就可以了。器官功用,如法调理即可。但戚戚甚忧则完全是庸人自扰。因为他不但对医治眼疾毫无疑义,更重要的是,戚戚甚忧充斥心中,阳明先生所说的天理还怎么装得下?眼睛是细枝末节,心是根本;眼睛可以张开闭合,心要如如不动。为了细枝末节上小的毛病,而动了本心,那真的是舍本逐末、贵目贱心了。

    金榜题名,我们欣喜若狂;名落孙山,我们黯然神伤;升迁之日,我们春风得意;贬谪之后;我们俱灰万念;热恋中,我们酒酣耳热、眉目传情;失恋时,我们多愁善感,黯然销魂;天赐吉祥,我们喜上眉梢、手舞足蹈;遭遇不测,我们悲从中来、肝肠寸断;得意时,我们自以为是、舍我其谁;违愿时,我们悲痛涕泣、郁郁寡欢……

    我们所谓的心,丰富而善变。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凡夫俗子丰富而善变的心似乎永远在被外界左右、主宰,从来找不到属于自己本质的内涵。倘若说欣喜若狂、黯然神伤、春风得意、万念俱灰……”是我们的心,那藏在这颗心背后,能够使我们产生欣喜若狂、黯然神伤、春风得意、万念俱灰……”的又是什么呢?

    这样的问题深思一步,我们距离妙明真心就近了一步。

    圣贤眼中,所谓欣喜若狂、黯然神伤、春风得意、万念俱灰……”等等,并不是我们的真心,这些不过是从真心中留露出的性情,且只是一部分,当我们受到外界的刺激时,那颗聪慧的心,会适时流出某种性情,与外界刺激相配合,这只是一颗所感知的心,那适应我们及时配合外界做出反应的是能感知的心,如果所感知的心长时间让某种性情占有,那能感知的心必然受到遮蔽,对世间其它变化就无法做出反应,更不要说时时存一个阳明先生的天理了。

         “能知所知,何以为心?

    《维摩诘经》中是身为空,离我、我所这身体原来空无,既非自我也非自我所属);法无我所离我所故佛法的本质并不包含对自我的依赖,自我尚不存在,何况依存于自我的性质呢)都是要我们透过我们所知的世界,找寻我们能知的能力,那才接近我们的妙明真心。

    难怪阳明先生斥责有眼疾的学生,这位学生的戚戚甚忧已经阻碍了他能感知的心的功能。

    这位学生不理解左丘明在黑暗中依然创作《国语》;鉴真和尚虽目盲而渡海之志始终不渝;瞎子阿炳在二胡的丝弦之间看得见《二泉映月》;海伦凯勒勇敢地说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对于他们,虽然眼睛丧失了视觉功能,但他们能感知的本心却没有丝毫的损伤,没有因为眼疾与外部世界的障碍影响能感知的功能。他们的本心依旧明亮,那种观照三千大世界的天目比世俗的浊目更加清亮几许!

    反观我们,几人不是贵目贱心:为名、为利、为禄、为色,终日为所感知的外物所累,忘了让能感知的心歇息片刻。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慢下来停下来的能力。所以,当我们累到精疲力竭,求教圣贤时,道家告诉你:虚心弱志;儒家告诉你:动心忍性;佛家告诉你:明心见性。


2孟子也救不了你

    有一篇文章,当人们遭遇挫折、当头打击、饱受困苦、历经磨难时,总会被拿来激励、安慰自己。这便是孟子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层叠的排比、强烈的语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

    孟子笔下的斯人成为自己的化身,自己当下经历、蒙受着的正是斯人当年的处境,句句触目、历历在心,如此对比,眼前的饿行拂乱显得那样的顽强、倔强;那样富有毅力、韧性。苦难、屈辱立刻都不值一提,这些都只是人生路上的必然、必须,只是成为迈向富贵、成功,获取掌声、鲜花的必由台阶。斯人们如此激励、鼓舞着自己,垂首躬身,在困苦艰难中继续前行。

    然而,有一个实在令人悲观、沮丧的事实。恶劣环境下的斯人们,最终获得胜利、成就自我,完成自我励志之旅的永远只有极少数人。那些卧薪尝胆之后,最终功成名就的好像永远在遥不可及教科书上,在邻人乡里的娓娓闲谈之中,他们是传说里在彩票博弈中那个中大奖的人,而绝大部分的自己在通向成功路上的功败垂成。成为斯人的陪衬、世人的笑料。

    无法不困惑,我们所经受的饿行拂乱,一点也不比斯人少,甚至愈甚。为什么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成为斯人,而我们还是我们。是圣人孟子欺骗了我们,还是我们没有真正领悟先贤的真谛?

    后世学者,给先秦诸子定题目时,为了方便、简洁,往往以文章的文首或文尾做为题目。本文即以文章结尾中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作为题目。这一具有观点性的题目成为历代学者的路标,好像圣人所要表达的就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一命题,以至于今天居然会有如此弱智的辩论议题:忧患和安乐环境,哪一个更适合人的成功顺利发展?辩论双方唇枪舌战、针锋相对,必欲治对方哑口无言为后快。在各自据理力争的思辨中,愈发使人迷茫:忧患中有生亦有死;安乐中有死亦有生。圣人啊!救救我们吧,您究竟想留给后人怎样的真理?

          圣人无言,唯有文字千行!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出自《孟子 告子上》倒数第二章,而最后一章仅一句话。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译: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有专家学者认为,这句应放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之后,为上一章的总结。其实,无论是否应合为一章,孟子这一句都应当是对前文重要的补充说明。而且,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更体现出孟子王者师的风范。令斯人和努力成为斯人的人们静下心来,细细思考,认真推究,圣人所言教亦多术矣。,是不是让后学者对自己生于忧患而生于安乐的结尾反向思考?

    紧接着的行文,最后一章《尽心章句》中,孟子开篇就有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译: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立正常命运的方法。

    答案终于水落石出,圣人所言苦、劳、饿、空、行拂乱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要我们尽心、知性、知天:竭尽止于至善之心,反观自己本性,体察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惟其如此方可安身立命。

    回到原文,我们才发现,苦、劳、饿、空、行拂乱之后,圣人所言的动心忍性,才是本文的灵魂主题、先哲的精髓要义。圣人是要我们在历经苦难之后动心,触动灵魂深处那颗良知良能之心,隐忍自己无意义的本性,最终达到增益其所不能。而我们呢?在泥淖之中,更多的是怨天尤人之心、区别妄动之心;我们不是在忍性,反而更加任性。无法自拔,又何以接受天命?

    孟子给了我们一副药方,我们不得要领,把熬药的砂锅----忧患,当成妙方,把妙药----动心忍性,扔到一边,病治不好,这怪谁呢?

          孟子也救不了你啊!


3)达摩不懂“夏虫不可语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景致迷离而凄美;诗句幽怨而深邃。令人不由感叹,旧时香火缭绕的庙宇楼台,如今繁华不再;昔日气度恢弘的帝王富贵,而今终为土灰。该怨谁呢?梁武帝当年大兴佛事之时,决计不会想到他的帝国如此短寿,不知倘若他在天有灵,见此景此情,会作何想。文中子王通毫不客气,一针见血道;“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译:信奉佛法而梁朝灭亡,这并不是释迦摩尼的过错。)

    梁武帝以在帝王中笃信佛教而著名。他执政时期,广建寺院,礼遇僧侣,甚至曾亲自开堂讲解《般若经》与《涅盘经》,更有甚者,他数次舍身,欲入佛门。虔诚如斯,却得不到佛菩萨的护佑,究竟为何?

    禅门一则著名的公案,或许可以解开其中缘由。

    梁武帝与禅宗初祖达摩曾有一面之缘。

    梁武帝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

    达摩答道:“并无功德。”

    武帝与达摩继而辩论,最终话不投机,达摩尊者离开江南,赴河南嵩山面壁修行,开创了中国佛教的禅宗时代,武帝也没有放下他的佛教事业,继续他的所谓功德,倒也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的诗句奠定了丰厚的素材。

    后人言及此则公案,多会嘲笑讥讽武帝不懂功德、福德之别。其实,后人大多也是马后炮而已,继而所行与武帝无异,其福德其实还远不如武帝。我反倒认为,达摩与武帝何必计较,武帝毕竟一介凡夫俗子,身为帝王,能那样下功夫诚心事佛,已相当不易,与其理论、较真佛家学问,是不是有些对夏虫语冰了?

    与武帝谈福德、功德可谓对夏虫语冰,然而若要做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希望明心见性,对这段公案还是应该入木三分。

    《金刚经》上诸如“如来说……即非……是名……”的句式遍布全经,为了让读者明了其意,译经者鸠摩罗什在第一次使用此句式时,如此行文: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在第二个“福德”后特意加了一个“性”字。深刻而清晰地表明,佛祖在讲解“福德”,乃至“如来说……即非……是名……”中所有涉及到的所有概念时,前一个概念是                在“相”、“名”上而言,后一句则在“性”上而言。前者说的是事相,后者说的是本性。而事相绝不是本性、本体。如同山西的各种面食:刀削面、刀拨面、猫耳朵、拨鱼儿等等外在形象不同,但其面粉的本质没有丝毫变化;水、汽、冰呈现出的看似三种表相,但其H2O的本性是不变的。

    理解了相与性的关系,再来看梁武帝的“功德”,难怪达摩祖师言其“并无功德。”原来“功德”应是在“性”上而言,而梁武帝的大兴佛寺、礼遇僧侣,乃至开讲佛经,不过都是外在的“事相”而已。

    武帝做了诸多外在事相上的佛事后,继而贪恋,贪著自己外在的成就,形成我执,对内在心灵的修行却置若罔闻,实在是本末倒置,而佛家的本性是“无我”的。《金刚经》云: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所谓“不应贪著”就是远离事相,达到无我境界。连菩萨所作福德都不敢贪著,而武帝却对自己的福德颇有得意之色,也只能说就是一个慧根尚浅的凡夫俗子了。

    武帝执着于“我”,执着于我外在的“我所”,因而他的心只会是第六识、意识心,佛、菩萨远离四相,时时以阿赖耶识关照大千世界,自然用的是妙明真心。武帝的外在福德又怎么可能有佛家“功德”的本性呢?

    《坛经 决疑品》中六祖慧能也对此事有所提及。六祖评价武帝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译:梁武帝心存邪见,没有真正认识法性。建造寺庙,敕度僧人,布施设斋,这只是在求有漏的人天福报,不可将这福报当所功德。因此功德原本就在法身之中,不在修福的事相上求。)之后,六祖又深刻讲解何为功德,实则讲的是应当寻找自己的自性,应当明心见性。

    达摩不管梁武帝的根机浅薄,非要对他直指本性。武帝有过,达摩亦有对夏虫语冰之嫌,只好到嵩山面壁了。


 (4)老子出关之后

       发自内心感恩关令尹喜对老子的仰慕崇敬,一定要老子留下道德五千言。否则,《道德经》,这部被黑格尔誉为“东方古代世界的代表”的经典,也许真的会与这个世界擦肩而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老子西游至函谷关时,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然而,思想、真理的传承又总是曲折而艰难。

    虽然《道德经》是全球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经典书籍,虽然前德国总理施罗德提倡: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但在老子的故乡-------中国,他几乎自诞生起,就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不入主流,暗地流行。明面上消极,背地里智慧。

    主流明面批判老子的一大罪状在老子提出了愚弄百姓的思想。主要论据就是: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通行权威的解读以原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为代表,任老注释这句为:因此,圣人的治国原则,(要)简化百姓的头脑,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志气, 增强百姓的筋骨。

    如此注释的结果,实在令天下略有思想的小民义愤填膺,纷纷痛斥老子用心险恶、何其歹毒!幸而被我等有识之士拆穿揭破,否则险些上当。然而,透过历史的目光回溯,事实的真相往往是,“有识之士”们或一生辛劳烦愁,终难悟透其中缘由;或于晚年,重新翻开《道德经》,问道老子,字里行间,浸润上自己一生的阅历,不由心悦诚服,暗自点头,更痛悔自己青年时的自以为是,白白错过高人的教诲。

    同为国学大师的台大哲学系教授,兼北大哲学系客座教授陈鼓应先生,对这一句的注释与任继愈先生则大相径庭。陈老注释为: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这样的翻译,令人神清气爽,悦目悦心。

    然而,只有一个老子!

    同样一句话,注释的结果完全向左,两位大师,谁的注释更准确?或者说谁更接近圣人老子呢?

    大师们对“实腹、强骨”分歧不大,也确实不难理解。问题最大症结在于老子的“虚心、弱志”究竟是何含义?

    在《道德经》中,老子还有用到“虚”子的句子。“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致虚极,守静笃”、这两句任继愈先生分别注释为“空虚而不会穷竭,愈挤压,风量愈大。”和“尽量使心灵虚寂,保持清净”,此二句,任继愈先生把“虚”译为“空虚、虚寂”,为什么单单“虚其心”中的“虚”就成了“简化”了呢?另外,《道德经》中,与“虚”相对的“盈”也有出现:“洼则盈”、“保此道者不欲盈”,任继愈先生把“盈”译为“满盈、充盈”,与“空虚、虚寂”相对,但若说与“简化”相对,那就连牵强也算不上了。

    第十五章中“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任继愈先生译为:厚重啊,像未经雕琢的素材;旷远啊,像深山幽谷。后世中国文化传统就把“虚怀若谷”比喻为非常虚心,心胸开阔。

    老子后学,庄子言:虚室生白。“室”即心。庄子开示:心无任何杂念,就会悟出“道”来,生出智慧。拥有清澈明朗的境界。

    应当说,任继愈先生有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

    明白了“虚心”,“弱志”就容易理解了。鬼谷子在其《本经阴符》中叫人“养志法灵龟”,“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因而老子在四十六章有“祸莫大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译:最大的祸患在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在于贪得无厌。)古人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倘若踌躇满志、志得意满,往往迎来《菜根谭》所言:月盈则志,履满者戒。

    心不虚,则志满欲纵;志不弱,则心难虚灵守静。老子所谓虚心弱志实则是对上文“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不推崇贤能与有才干的人<不是不用>、不夸大重视稀有物品、不接触足以引起欲望的事物)的一个总结,如此老子拳拳之心、谆谆教导,怎么倒换来了一顶“愚民”的阴险帽子?好在圣人有先见之明,明白“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有悟性的人听过“道”后深信不疑,没有一点疑惑,并坚持不懈练习运用。)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完全没有悟性的人,一听到“道”就大笑不已,以此表示鄙视讥笑,持完全否定的态度。)

    虚心弱志是《道德经》前三节的总结,几乎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出关之后,对于其所言的“虚心弱志”,后人不但大笑,甚至大骂,会不会把后世之人逐渐推向空腹高心。

 

5)幸福程序

    毋庸讳言,中国人整体缺乏幸福感,尽管央视曾刻意随机调查国人们的幸福,但作为宣传粉饰的媒体播报总让人怀疑其真实性。以至于有好事者,最终在网上查出一个所谓世界最幸福国家排名,中国居于第93位。

    其实,幸福与否全都写在脸上,哪里需要询问和表白?看一看身边国人的表情,看一看西方人、非洲人的表情,答案一目了然。

    我们似乎也很幸福:买房、买车、全球旅游、购买奢侈品……但物欲化的东西很难换来别人的欢迎与尊重;或者,屋舍简陋时,想想买房还贷的人;为买房还贷而累时,想一想买不起房子的人;对薪酬不满时,想想下岗失业的人;下岗失业时,想想得了绝症的人……退而比其次中,幸福感油然而生。当我们对自己的境遇不满,感到不幸福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成了最具疗效的治病药方。

    这就是国人幸福的致命弱点,一定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参照系。否则自己就找不到幸福的理由,至少幸福感会大大折扣。然而,外在的参照系总是繁多易变,以外物支撑的幸福感,自然随时处于飘摇变化中。国人的这种幸福其实质是一种伪幸福。伪幸福的最大失败在于错误的幸福观:幸福是比较出来的,一定要比别人、比周围人幸福才是幸福。

    伪装的幸福经不起独处。于是,国人扎堆。旅游、购物、饮食、大声议论……哪儿人多往哪去。唯有在汹涌的人海中,我们才会找到某种认同感、存在感,在这种抱团取暖、相互参照认可中,真正的幸福被挤压到无处藏身。

    幸福到哪儿去了?何时开始与我们渐行渐远?

    幸福没有走失,只不过在我们搁置幸福的家园-------心灵,其内在程序发生错位时,我们内心的幸福感受也就发生了紊乱。

    《易》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译:穷究天下万物的根本原理,彻底洞明人类的心体自性,以达到改变人类命运的崇高目标,从而使人类行为与自然规律能够和谐平衡、生生不息。)以如此大的命题来言说个人幸福似乎有些小题大做,但是圣人在这里还是为我们透漏出一个关键的信息:先穷理,后尽性。反观今天国人,基本上早已把“理”不知丢到了哪里,随意尽兴之余更有任性。无理的任性究竟能收获多少幸福,稍微思考一下,答案并不难以回答。

    顺序,生命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

    语序位移,表达的思想就会发生改变,或者混乱;

    程序错误,电脑软件在运行中会造成的功能不正常、死机、乃至数据丢失;

    金刚石与石墨,组成元素同为碳原子,只因它们内部排序方式不同,一个坚硬璀璨,另一个却柔软黯淡;

    构成生命的基础物质,动、植物的核酸是同一种物质,然而在核酸组成的DNA细胞的排序不同,导致了生命的形态不同。

    顺序,貌似简单,竟然操控着事物的本质。

    有形的事物如此,无形的幸福、命运亦然。悲欢离合、或福或祸,即便同样的人事环境中,个人遭际却也上下沉浮、天壤之别,冥冥之中,我们的生命轨迹必定受某种秩序的左右, 因而《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知所先后”,粗线条而言就是先穷理,后尽性。

    先找回我们被蒙尘的妙明本心,自不会再贵目贱心。王阳明说:心即理。

    穷理,方知草木荣枯、斗转星移、阴晴圆缺、世事沉浮;尽性,自会得意淡然、失意坦然、顺境从容、逆境达观。惟其如此,尽情尽性,从心所欲不逾矩,生命中舒展一份如此优雅的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