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祭灶与祀灶

 wps0321 2015-02-10
祭灶与祀灶

刘绍义

翻开《翁同龢日记》,每逢腊月二十三,都是写的“夜祀灶”,而到了大年三十,又写成“夜祭灶”了。翁同龢是咸丰六年状元,又是同治、光绪二帝的老师,用词肯定格外讲究,那祭、祀二字到底有无区别,腊月二十三到底是祭灶还是祀灶呢?

我们先看看祭、祀二字的甲骨文字形,“祭”的甲骨文字形,左上角是一块鲜“肉”,鲜“肉”下面是一个“示”字,表示祖宗的牌位;右边是一只“手(又)”,表示用手拿着鲜肉在祖宗的牌位前祭祀。它是个会意字。“祀”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双手托着孩子的人跪在那里,孩子的下面是个“示”形,表示神。它是一个象形字,表示父母将婴孩献给神,意思是“向神献祭以求庇佑”。至今台湾地区还有“三朝”礼,就是在母亲产后的第三天,由祖母抱着婴儿向神献祭,以求庇佑。

这么看来,“祀”都与小孩子或者“小”有关,而祭则没有。《说文解字》在解释“祭”时说:“祭,祭祀也。”乍一看,祭、祀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说文解字》在解释“祀”时又说:“祀,祭无已也。”这样看来,它们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区别的。“祭无已”,就是说要子子孙孙祭祀不绝。清代段玉裁就曾经说过,统言之则“祭”、“祀”没有什么区别,但分开了说就是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永远祭祀下去的才叫“祀”。

我国早在夏禹时代就已经祭灶了,按照朱熹老夫子的注说,“灶为五祀之一”。所谓“五祀”就是指五种小祀,即户、灶、中溜、门、行等家居之神,祭之以报出入饮食之德。《周礼·天官·酒正》中也有大祭、中祭、小祭之说,郑司农注谓,大祭指天地,中祭指宗庙,小祭指五祀。这样看来,灶为小祀之列,再加之腊月二十三是小年,祭祀过灶神以后,大年三十还要祭祀,有继续祭祀之意。这应该是翁同龢腊月二十三“夜祀灶”用“祀”字的原因之一。

《周礼》:“以雷鼓鼓神祀。”贾公彦疏:“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腊月二十三只祭灶神,灶神虽然在地祇,但他是玉皇大帝从天上派下来监察人间善恶的常驻代表,属于天神之列,应该称“祀”。到了大年三十,祭祀的就不仅仅是天神了,是天神、地祇、宗庙皆有,所以“夜祭灶”用“祭”字,比较恰当,包括得也广。我们知道,即使到了今天,“祭”字依然比“祀”字组词要广泛得多、要强大得多,诸如祭奠、祭扫、祭文、祭祖、公祭、哀祭、主祭等,而“祀”字只能与“祭”字、“奉”字相配,组成祭祀、奉祀之词,差别可谓大矣。

还有,《礼记·祭法》上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古代制定祭礼的原则是,只有为国为民作出了贡献的人才能享祀。灶神算为国为民作出贡献之神,但除夕夜家家户户祭的还有自己的祖宗,自己的祖宗不一定是为国为民作出贡献之人,他们只是有恩于自己,有恩于自己这个家族,所以用大范围的祭字也比祀恰当。

按照白川静先生的说法,祭是指在祖庙祭奠祖先之灵,而祀指祭拜自然神。也有一定道理。还有一个,祭祀本来就没有严格的区分,但腊月二十三祭灶时,为了让灶君“上天言好事”,各家各户“宁媚于灶”,给他吃的都是糖,并没有敬他肉类,用有“肉”的祭字也有“欺君”之罪,而大年三十让灶君“下界保平安”时敬奉的都是大鱼大肉,用含有“肉”字的祭字也是恰到好处,这也是翁同龢祀、祭分开用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但是,现在的我们已经不分祭、祀,统称为祭了,翁同龢没有错,我们也没有错,心到神知,只愿灶君以人为本,“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让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有个美好的愿望,都有个美好的明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