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枝窥趣之七(转载)

 高山仙人掌 2015-02-10

竹枝窥趣之七(转载)

梦 欣

 

 

(14)有意犯复特犯到底可得语意回环声调跌复之情趣。

    通常,诗家忌“犯复”。尤其是绝句。律诗亦然。唯有竹枝词却不同。

  犯复,是指一首诗中用了相同的字。如果没有非得如此的必要,犯复会被人当成语言过于贫乏。所谓“非得如此”者,即有意犯复,称为“特犯”。特犯的目的是要营造一种视觉上或听觉上的特殊效果。竹枝词通常喜欢运用“特犯”的手法,甚至特犯到底,以谋取巧意构思的回环往复之修辞效果。例如,清人吴炳南的这首《越王台竹枝词》:

   越王台下种相思,绅得相思子满枝。

   采采相思寄何处,相思愁煞冶春时。

    这首竹枝词在光绪年间广州地区“羊城竹枝词”征诗比赛中力压群芳拔得头筹,其特色便在于运用了特意犯复的艺术手法。“相思”一语,共出现四次,分布于四句之中。这种巧妙的构思,使得“相思”的意象和声韵,回环不息地跌唱于全诗之中,造成情意绵绵的韵味,是以为人们所喜爱。

  宁夏诗人段庆林《朔方柳枝词》中也有一首运用犯复手法写成的好诗,其诗曰:

    依依柳笛柳前吹,折柳妮儿柳叶眉。

    不问阿哥留下否,低垂泪眼默相随。

  柳枝词、杨柳枝词、棹歌、杂咏、风土吟等等之类都是竹枝词的别称,诗歌类别中均归属于竹枝词。段庆林这首柳枝词的前二句中共用了四个柳字,把一位女孩子与情人依依惜别的情景叙写得动人心扉,折柳的意象与韵味迂回跌宕,情景十分感人。

    江东诗人成诚(网名竹枝老道、小香山)《拟三峡竹枝词之二》也有类似用法,其诗曰:

    初送郎行十二滩,念郎应抵海门关。

    托鱼难渡瞿江险,托雁难飞赤甲山。

首二句中“郎”字之见复,后二句中“托...难...”句式之重复,均有深化意象、跌唱语调、鼓荡情感的作用。

    把犯复特犯到痛快淋漓地步的,是诗友畅风扬的一组《竹瘾》竹枝词,三首共用“竹”字25个,写出“竹林”、“竹风”、“竹篙”、“幽篁”等纷繁满目的竹之意象,第三首每句均嵌入三个竹字,开创了诗史上特犯用复的最高纪录。特抄录这三首竹枝词在此供大家品赏。

           镜水竹林蓝绿挨,竹风传唱入江怀。 

           竹篙如笔书诗浪,竹韵千重载竹排。 

 

           竹舍吟翁竹趣昂,竹笺竹笔写幽篁。 

           竹溪平仄竹竿钓,诗酒竹篇盛竹筐。 

 

           竹琴竹板竹枝歌,竹笛竹箫飘竹坡。 

           竹岭竹篱妮爱竹,竹帘竹案竹诗多。

 

  (15)正面不写写反面写侧面背面敷粉易出奇趣。

徐长清有一首《闻贪官退赃有感》便是写反面的例子。其诗曰:

      群仙过海赛瞒天,赃款些些假退还.

      吐得三千银子去,身家百万做清官!

本来,贪官是人间丑恶的形象,写其贪婪、写其枉法、写其鱼肉百姓、写其糜烂人生,便是本色,便是正面揭露。但诗人却选取其退赃的行为落笔,这便是反面侧面。“吐得三千银子去”也算是贪官的一点“悔改”表现,但“身家百万做清官”这才是其卑鄙之用心。诗作从背面敷粉,更具讽刺效果。不过,前二句的“瞒”字、“假”字稍有先泄气漏风之嫌,譬如改成“群仙过海各看天,赃款些些急退还”,那结句的讽刺便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清代诗人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是善于写反面写侧面写旁面的典范,诗人自己说:

    老鹤梳翎学凤凰,背看标致面看脏。

    从今悟得文章诀,正面不如反面强。

正面不如反面强,是因为反面、侧面较少被人注意,写出来便有奇趣。比如他写汉口的士人,不写其知书达理礼貌待人的堂堂正正一面,却写其欠债遭人索取时的可怜姿态:

    空囊愁煞一钱无,不吃明亏是丈夫。

    我自高眠他自坐,但教堂客去支吾。

堂客者,妻子也。自己“高眠”不敢出来,却让妻子去穷应付,这可是真正的“大丈夫”。   

16)偶用符号或外语及外来词入诗也有奇趣。

     请读同治年间《申报》所载杨勋的一首《别琴竹枝词》:

    老下尊称大状师,替人查例释人悲。

    特劳专做衙门事,配的升成要笔资。

  不看注文,你就读不出这首竹枝词的奇趣。原来,这杨勋在上海的广方言馆学习过英语,这诗里便夹杂了几个英语单词的译音。“老下”(“下”用上海话读为huo)即是英语“lawer”这个词,汉语的意思是法律工作者,这里指律师。“配的升”是英语“potition”,杨勋译作“票贴”,“票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状子”。根据上海租界会审公廨的档案资料记载,大清同治五年就有律师在洋泾浜北首理事衙门(即会审公廨)出庭参与诉讼活动。这“别琴竹枝词”的别琴,即指“洋泾浜英语”。

  夹杂了外语的竹枝词有趣但不好读,倒是这巧用符号的竹枝词好读更有趣。比如李柏林的这首《0的妙用》:

    多画OO可报功,锦囊妙计在O中。

    原来数字O加上,十倍翻番骗上峰。

O读为“圈”,读起来朗朗上口,毫无枯涩之隔,而某些政府官员喜欢在统计数字中渗入水分的弊端,被作者辛辣的讽刺,逮个正着。官场的浮夸风,欺上瞒下的恶习,昭然若揭,读来有趣。

O的妙用,并非李柏林之首创。传说中国古代有位聪明的女子,就给自己的丈夫写了一封家书,里头尽是手画的O。后来清人梁绍壬破解了这封家书,写出了《圈儿词》: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O儿替。话在O儿外,心在O儿里。我密密加O,你需密密知侬意。单O儿是我,双O儿是你。O整儿是团圆,破O儿是别离。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把一路O儿O到底。

这是否符合那位女子的原意,不得而知,但反正是他们创下在诗词中用O的首例。不过,李柏林将其引入竹枝词,也有创意。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笔者粗略披卷阅读所得,难免有捧沙而漏金、拾贝而遗珠之缺失。而且限于诗学水平与鉴赏能力,也只能大略作一个高空远距离的全景式俯览。许多美丽的景色,只能点到为止,也让读者有自行欣赏和观照的空间。如果本文能激发诗友们创作更多竹枝词的欲望和热情,又如果笔者的一番努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用,有更多的诗友们共同来研讨新时代竹枝词的创作方法,在下也就欣感欢慰了。

因为阅读所见,也深感目前诗坛上竹枝词之创作仍处于一个有待提高的阶段。最需要改进的是下列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1 把握不住竹枝词与绝句这两种诗体的细微差别,尤其不能从语言风格和诗旨趣味上加以区分,是所以许多诗友不敢明确标示自己的诗作是竹枝词还是绝句,更有甚者,便把不合格律的绝句归入竹枝词,这就把竹枝词视为比绝句低一等级的了,好比绝句是大家闺秀,这竹枝词却是小家碧玉或村姑乡嫂之类的,也难怪一些诗友有鄙薄写作竹枝词的想法了。

2 竹枝词最需民歌基础,如果没有乡村习俗和底层民众生活气息的熏陶,没有鲜活的乡土语言,就很难写出风味纯正情趣泼辣的佳作来。诗坛所见作品中,书面语言多,乡土语言少,陈旧意象多,新奇情调少,简单模仿多,精心佳构少。一句话,缺乏民间文化的营养和民歌咏唱的训练。

3 竹枝词长于唱风情叙乡土咏习俗,创作时通常以一组连唱为多见,故创作构思时应有整体意识。有整体意识构思创作出来的作品,即使每一首都平淡无奇,但合成一整体便别有风味。一些诗友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因此习惯于单独只写一首。当然要是一首能咏出风味和情趣,也未尝不可,但要是能充分利用整体构思的优势就更好。

4 竹枝词不必似绝句那么严守平仄格律,但那只是在需要使用乡土语言和保留民歌风格的前提下,方可以突破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平头就平头,失粘就失粘,三平调、三仄尾、孤平也无所谓,小拗大拗一慨不作补救,目的只在突出民歌体的特征。如果离开这个前提,也就没有故意用“拗”的必要,当然仍以合律为好。如果片面以为竹枝词可以不讲平仄律,那便是错误的。

搞明白这几点而走出竹枝词创作的误区,再认真学点竹枝词写作方法,并深入到乡村中去呼吸民间空气,从民间生活中采集创作的素材,寻求创作的灵感,汲取民间文化的营养以滋润创作的果实,相信一个群体性创作竹枝词的成就浪潮到来,已离我们不太远了。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