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竹枝词创作通论(讲座稿)之六
曾建开
六、当代竹枝词创作中的题材与语言表达
学习前人及与我们同时代作者的竹枝词作品,是写好竹枝作品的前提。俗话说;“做鞋还得有个样”,模仿工夫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一个竹枝词作者,至少应熟读500首优秀的或比较优秀的竹枝词。我们不要认为500首这个数字很大,实际上就只1.4万字。一本一般的小说或散文集也在二十万字以上啊。竹枝词的语言当然是精炼的,但我们要反复读它,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揣摸它的意境、它的妙处。
我们在创作竹枝词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便是对它的题材的选择。同一个题材,可以用传统诗体裁表现,也可以用自由诗体裁去表现;可以用传统诗中的律绝表现,也可以用古风去表现。而竹枝词题材尽管广泛,但是它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即以描写风土民情为主要表现对象。特别是有些题材不宜用竹枝词这一体裁表现,或不宜多写。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三种题材不适宜用竹枝词这一体裁来表现:
一是纯粹的咏物题材。比如诗中的咏花草树木、咏某种产品。我们可以写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因为这是写的劳作活动,但若是去咏某种产品,大可用七绝七律等体裁去表现而不是用竹枝词这种体裁去表现。试问:咏某物品有何风趣与诙谐可言?这类诗又有何价值值得以后的政治史家、经济学史家、风俗学史家、社会学史家们拿去当资料引用、论证呢?历史上确有题为《咏茶》之类竹枝词作品,那是某些作者将茶当作土特产品来写的,有的写茶叶生产的过程,这当然可以,但如果是用竹枝词写纯粹的咏茶诗,则不可取。又比如,山东潍坊历史上就有放风筝的大型民俗活动,如果是描述放风筝这种民俗活动,自然可用竹枝词来表现;如果是纯粹的咏风筝本身特征的七绝,则不可标为竹枝词。同样,我们描述收割稻谷或小麦的劳作活动,可用竹枝词去表现;而描述一台收割机的机械特征,则不可用竹枝词去表现。
二是题赠应酬题材。我看到有些作者在他自己所作的题赠应酬题材的七绝标题前标上“竹枝词”字样,细读之,根本就读不出它的竹枝风格和竹枝美来。用竹枝词这种体裁去表现这类题材,肯定是吃力不讨好。
三是咏人物的题材。这其中又分为三类:一类是咏历史人物的题材,如咏曹操、诸葛亮、屈原、李白、陈毅、彭德怀之类。一类是咏尚健在人物的题材。还有一类是咏民间传说、小说、戏曲作品中的虚拟人物题材,如咏《红楼梦》一书中的林黛玉等金陵十二钗的、咏《水浒传》中林冲、鲁智深一类好汉的、咏杂剧《西厢记》里的人物张生、红娘的等等。
我以为,这是我们的竹枝词作者须引以为戒的。竹枝词这种体裁,由于其体裁特色的规定性,不可能适用于表现七绝所能表现的所有题材。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当代竹枝词题材的选择与语言表达方面的问题。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