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真相,尧舜的禅让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背后一样流血-头条网

 我们在行动 2015-02-10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年老后就开始考虑其继承人的问题了,他问手下的大臣谁能继承他的位子,大臣向他推荐了舜,为了考察,尧把她的两位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结果两女“甚有妇道”。三年后,尧正式把自己的位子传给了舜。后来舜也仿照尧,把位子传给了禹。这就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在正史上出现的“真正”的禅让,仅有此两例,再无其他。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为天下苍生考虑,位子不传给“不肖”的儿子,而是传于贤人的品质也为后人所称颂不已。

真正的“禅让制度”,主角们毫无私心。制度非常优越文明,不流血的和平完成了权力的交替,国家机器运作的保持不变,变的只是坐在位子上的人罢了。民间也不会出现大的社会动荡,人们依然过着平稳安定的生活。

尧询问天下谁能继承他的位子,结果大家都推荐舜,尧顺手推舟将两位爱女嫁给了他,这何尝不是一次政治联姻,一方面尧想借此拉拢舜,因为此时舜已经是黄河中游一带部落首领,另一方面,如果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安插两位女间谍在其身边,了解其一举一动。谁知人算不如天算,两位女间谍被策反了,在舜的调教下,娥皇和女英“甚有妇道”。

舜没有让自己的女人失望,待其登上帝位后,立刻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改革,舜起用了尧在位时长期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八恺”、“八元”,历史上叫做“举十六相”,这显然是扶植亲信。与此同时,舜除掉了尧重用信任的姒鲧、共工、三苗、驩兜,历史上叫做“去四凶”。

尧心想自己“退位让贤”后,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舜似乎不肯放过这位自己老丈人。舜将其流放到尧城(山东鄄城西北七公里故偃朱城)囚禁,跟他所有的儿子隔绝,最后死在那里。后来,舜还把尧的儿子流放到了丹水。

历史往往是惊人的相似,耐人寻味。一出曾经的禅让又一次上演了。等到舜自己年老后,同样也被“禅让”,自己的权力被禹夺取。正所谓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禹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杀父仇人,将其流放,最后死于苍梧之野,埋葬在九嶷山。他的妻子娥皇、女英得知这个消息后,来到湖南一带,悲痛地抱着竹子,放声痛哭,眼泪滴到竹子上,留下了点点滴滴的斑痕,后人称这种竹子为“斑竹”,也叫“湘妃竹”。后来,两姐妹不愿苟活在这个世上,相继投湘水自尽。史书中都记载说是去巡视,但是要知道舜是把权力中心建在蒲坂,就是今天山西的永济县,而苍梧在今天的湖南,两地相距千里,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怎么会选择出巡到那么远的地方呢?答案只有一个,不是自愿,不得不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