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舜帝“禅让”的历史意义 所谓“禅让”,就是指掌握权力的国家首脑主动地将权力转交给非嫡系子孙。“禅”就是授予,“让”就是转让。“禅让”是与“世袭”完全不同的一种权力转让方式。 在中国历史上,三皇中的炎帝世传520年,直到被黄帝败于涿鹿之野,自炎帝至夸父共传九世。据 舜帝受命于洪水泛滥民不聊生的危难之中,经过处心积虑的治理,政治清明,神人以和,国泰民安。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帝位无论传给谁都会太平无事。但是,舜帝既没有将帝位传给儿子和女婿,也没有传给同属东夷族且同样贤能的皋陶,而是传位于禹。作这决定的出发点,一是因为禹是个道德十分高尚的人。《史记·夏本纪》说:“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说禹为人聪明机智,能吃苦耐劳,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其声音是标准的音律,其身躯是标准的尺度,且勤勤恳恳,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二是因为禹治水功不可没。禹治水吸取了共工和鲧的教训,加上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终于治水成功。禹治水成功虽说离不开舜帝的英明决策和全力支持,但是个人才干和主观努力还是占主要。因此,舜帝便十分欣赏禹,正如《尚书·尧典》记载舜夸禹说的那样:“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舜帝夸赞禹说:是啊,禹,你治理水土很有功绩。希望你不断努力,继续奋勉。三是因为禹具有高超的治国才能。禹治水成功后重新界定九州,把全国的土地分级划等,按等级确定赋税标准等等,都充分显示了禹的治国才干。四是因为禹作风正派,能够吃苦耐劳。舜帝对禹信守诺言,为国事辛勤操劳,对家事克俭节省,不骄傲,不居功等品德十分欣赏。最后在83 岁的时候荐禹于天,让禹做了帝位继承人。 舜帝之后,从夏王朝直至清,历经数千年,历朝历代都是“世袭”,再没有出现过禅位于贤的事情。 战国以后,疑古派怀疑舜帝的禅让是子虚乌有,就连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况也在《荀子·正论篇》中说:“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在疑古派看来,天子乃是“九五至尊”,其权力至高无上,享受无与伦比,谁舍得拿他让给别人呢?因而就提出了禅让是儒家托古改制下的产品,并且认为禅让说起源于神话。 值得指出的是,先秦文献《国语》、《左传》、《战国策》以及春秋战国时的文献《论语》、《孟子》、《墨子》、《庄子》、《管子》等文献中,都有大量的篇幅说到了虞舜禅让的史实。因此,我们决不能用“世袭”时代的眼光去衡量和理解“公天下”的尧舜时代而否定了有禅让之事。 对于古国时候“禅让”的真实性,现代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尧典》等篇,大概是周朝史官掇拾传闻,组成有系统的记录,其中“禅让”帝位的故事,在传子制度实行已久的周朝,不容有人无端发此奇想,其为远古遗留下来的史实,大致可信。” 我们说,“禅让”是舜帝德治的一个重要内容。 舜帝所处的时代是“古国”时代。在古国时代,“巫”与“帝”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舜接受帝尧禅让做了摄政帝后,“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尚书·尧典》记载的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舜帝接受帝尧禅让以后,立马用美玉做成的仪器观察日、月及五星的运行情况,接着便举行了祭天帝的典礼,把祭位之事报告给上天。然后祭祀天地四时这六宗,祭祀名山大川,普遍地祭祀了群神。舜帝举行祭祀活动,其目的在于求上天赐福。它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是以证明自己的继位是符合天意的,是“受命于天”。这本身就反映出了古国时代对于“天命”的重视。 在中国,从黄帝至今五千年文明史,除尧舜时代出现过超越血缘的“禅让”外,漫漫岁月直到清末,所推行的都是“父传子”的血缘政体。《吕氏春秋》载:“舜有九子,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集解》则说:“天下为公者,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也。”这充分说明舜帝时代的政治是选贤而让的“公天下”,而“父传子”的政治是“私天下”。 综上所述,舜帝的禅位于贤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反映了舜帝时代的“古国”实行“公天下”而赢得政治清明,国运隆昌,国与人、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能和谐相处的史实。从这个意义上说,“禅让”是对“世袭”的一种挑战与讽刺。有意思的是,从公元前2070年的夏王朝越经若干王朝以后到清,历经近4000年“世袭”制的“私天下”,历史竟然又返祖到了舜帝时期的“公天下”,“世袭”制复变为了更具广泛意义的“禅让”——民主推荐和选举制,这正是“禅让”的现实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