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让是一个很“高大上”的词,是统治者把首领的位置让给别人,这是古代先贤,特别是儒家极为推崇的国家权力传承方式。 说起禅让,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大概就是尧舜禹了吧,尧让位于舜,舜让位给禹,这是几千年来为人称颂的故事。然而尧舜禹的时代太过久远,所有的记述难辨真伪,故而阿飞暂且称其为故事,只当是古代先贤治国理念的寄托吧。 上古的传说暂不去谈,历史上有禅让的事例存在吗?当然有,而且是一大把,说起来只要帝王还活着的时候把位子传给别人,就都算是禅让。禅让也被分为内禅和外禅。 外禅典型的比如汉献帝刘协让位给曹丕,魏元帝曹奂让位给晋武帝司马炎,这都是三国里耳熟能详的事情了。谁都知道,这都是被逼的啊,谁是主动让位的? 还有一种内禅,也就是让位给自家人,其实这也没谁是乐意让这个位。比如唐高祖李渊让位给儿子李世民,自己当了太上皇,这还不是被玄武门之变给逼得?北齐后主高伟和宋徽宗赵佶让位给自己儿子,那是他们俩不想担着亡国之君的罪名。乾隆皇帝到貌似是主动让位的,可他也是被他爷爷压着啊,况且他让了位没让权啊,到死还是握着权力的。 那么历史上有主动禅让的帝王吗? 别说,还真有这样的“傻人”。 这个人就是战国时燕国的燕王哙。 燕王哙在位,任命子之为相,燕王哙非常欣赏子之,也很信任他,很多国家大事都交给子之去办。而子之呢,善谋权术,雄心勃勃的人物,总想着讨好燕王获取更大的权力。 子之有一个好朋友叫苏代,这个苏代是大名鼎鼎的苏秦的族弟,也是当时有名的纵横家,曾经出仕于燕国,后来去了齐国。有一次苏代以齐国使者的身份来见燕王哙。燕王问苏代:“你觉得岐王怎么样?”苏代说:“他不是称霸的料。”“为啥?”燕王好奇。“因为他不信任大臣。”苏代打得一手好助攻,燕王哙听了苏代的话更加信任子之了。 可以肯定,苏代是子之请来给自己帮腔的,为什么这么说?据史记记载,事后子之送给苏代百金并表示以后听苏代的指使。 本来燕王哙对自己还是很自信的,他继位后“不安子女之乐,不听钟石之声,内不堙污池台榭,外不弋田猎,又亲操耒耨以修畎亩”,他觉得自己还能算个明君的。可是在燕王哙三年的时候,曾联合赵、魏、韩、楚四国攻打秦国,结果灰突突的回来了毫无建树。燕王哙突然不那么自信了,他觉得自己也许不是当君王的料,如果自己不行,总得找一个人来接替自己吧。 选谁呢,当然还是要效仿古代圣贤,哪怕是自己的最后一步也得给世人留下贤明的印象。于是燕王哙决定效仿尧舜,传贤不传子。燕国内谁最贤呢?当然是国相子之了。 子之可能也洞察力燕王的心思,开始找他的同伙帮他谏言了。 不久,有个叫鹿毛寿的人对燕王哙说:“大王不如将国家禅让给国相子之。世人都称颂尧贤德,那是因为他曾经将天下禅让给许由,许由没有接受,这样尧有了禅让的美名也没有失去天下。大王让位给子之,子之也不敢接受的,这么做大王就有了和帝尧一样的美德了,岂不是两全其美?”燕王哙听了很高兴,连连称是。 这件事后,子之虽然表面上没得到实际利益,可是他在燕国的地位更高了,试想,国君都想要让位的人,谁不敬重?事情不可能到此就结束。 没过多久,又有人对燕王说:“过去夏禹举荐伯益做继承人,而用的人却都是夏启的人。后来禹年老,称夏启不能担当天下重任,将天下传给伯益。可不久夏启就和他的手下打败了伯益,夺回了天下。所以人们都说,夏禹名义上将天下传给伯益,实际上则是让夏启自行夺取天下。现在大王嘴上说将国家托付给子之,可用的官吏全是太子的人,这跟夏禹有什么不同呢。” 这话可是直戳燕王哙的心窝了,是啊,自己话都说出去了,要禅让给子之,可到头来自己还把着权力,传出去名声可就臭了。燕王哙可以说是一个很看重名声的人,或者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咋办啊,当然名声重要,再说让位就让位呗,子之比自己贤明,有能力,由他治理燕国,国家会更强的。于是燕王哙把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吏印信全都交给了子之。 燕王哙继位五年后,正式禅位于子之。子之难眠称王,燕王哙对子之称臣。 不过子之的能力可不是燕王哙想象的那么出色,子之当政三年,就搞得燕国大乱,百姓恐惧。太子平和将军市被发动政变,造成了数月的灾难,死者多达数万人,众人恐惧,百姓离心。齐国趁机进攻燕国,燕王哙和子之都死在了战乱之中。中山国也趁机攻占了燕国大片领土。燕国险些亡国。 或可说燕王哙太过天真,他不会识人,不懂用人,不辨人心,不清现实,只是一味的追求自己理想中的治国之路。 历史上唯一一次主动禅让,就这样收场了。燕王哙一生追求的贤明,最终成了笑柄。 不过我们还是为燕王哙的胸襟鼓个掌吧,毕竟世上有几人能有这样的气度,毫不吝惜的将至高的权力拱手让人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