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王哙向往尧舜,竟然想要实行禅让,最终被野心家利用夺走权力

 伯山的书山学海 2023-10-17 发布于广东

战国时,齐国在经过齐威王的励精图治之重新强大起来,在经过对魏国的两次大战之后实力超过了魏国,成为中原的强国。

但是齐威王之后,齐国却经历了一次灭国之危,而这和齐国早期进攻燕国有关,也就不得不提到当时燕国发生的一件政治大事。

1.向往尧舜

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王子哙继任君位,史称燕王哙。公元前318年,燕王哙与楚、韩、魏、赵联合攻打秦国,最终没能取胜,于是各回各家。

如果有一天你回到过去当了一个国家的君主,你会放弃手中的权力给别人吗?我想你肯定不会吧,但是燕王哙却不是如此。

回到燕国的燕王哙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他本以为自己是很独特的那一个,结果告诉他并不是,所以他开始认为自己德不配位。

尽管看上去很难理解,但是想想此时距离上古时期也不远,他受到历史上尧舜这些圣人的影响,再加上燕王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些就不足为奇了。

燕王哙既然不想继续当国君,那就需要为这个国家找一个继位者吧。而且他又想像尧舜那样搞禅让制,有人就看到这个机会,这个人就是相国子之。

2.取消怀疑

有人就建议燕王哙禅让给国相子之,但是他对子之心存怀疑,所以禅让一直没有结果。


子之虽然很想直接让燕王哙禅让给自己,但是这话自己和本派系的人都不好说这话,再加上燕王哙的怀疑,于是他想到了另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苏代,苏代是纵横家,也是子之的儿女亲家。一旦子之成了燕国的国君,不仅对苏代有利,对苏代所在的齐国也有利,于是苏代决定帮子之一把。

苏代为齐国出使燕国的时候,燕王哙就问苏代齐王怎么样。苏代的回答出乎他的意料,苏代告诉他齐王必定不能称霸。

随之燕王哙就问他为什么,苏代告诉他是因为齐王不亲近、信任他的大臣。

这句话的目的就是解除燕王哙对子之的怀疑,也确实对燕王哙生效了,燕王哙不像以前那样对子之怀疑了。

3.燕王禅让

燕王哙对子之信任之后,子之开始了他夺取燕王之位的第二步。

他的同党鹿毛寿就劝说燕王哙将国家禅让给子之,燕王哙告诉他自己担心子之位高权重之后对自己不利。

鹿毛寿就进谏道,人们之所以称赞唐尧是因为他将天下禅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这样唐尧既保存了自己的天下又获得了美名。

现在大王将国家禅让给子之,子之为了自己的名誉,必然也不敢接受,这样大王就保存了自己的君位,又获得了与唐尧一样的圣名。

燕王哙放下了自己的担忧,将国家托付给子之,子之的地位更加尊贵了。

虽然子之的地位更加尊贵了,但是朝中的官吏大多还是太子平的人,这对子之夺取君位大有障碍。

于是有人就对燕王哙劝说道,当初夏禹禅让伯益,但是仍让夏启的人在朝中为官。等到夏禹年老将天下传给伯益之后,不久就发生了夏启与其同党驱赶伯益,夺回天下的事情。

天下人都认为夏禹名义上将天下禅让给伯益,实际上是故意给夏启机会重新夺回天下。

现在大王也是如此,虽然大王将国家托付给子之,但是朝中官吏大多是太子平的阵营,这岂不是和夏禹一样,将来也会有碍大王的名声。

燕王哙于是将一些官吏的印信交给了子之,子之的权力更大了,再加上燕王哙年纪大了,所以燕国实际上已经是子之当政了。

4.结束

最后子之虽然拿到了国家大权,但是此时已经不是上古时期了,至少太子平是不会将未来属于自己的权力白白让出去的。

恰恰是两人的权力争夺给了齐国机会,后来燕国也因此给齐国带去了灭国之危。

燕王哙在战国时期实行禅让是逆时代的做法,不仅没有成功,反而为燕国带来了灾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