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汇】钱梦龙:怎样让语文教学少些浮华?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5-02-12
点击上方
“好老师”
可以订阅哦!




我这次谈的主题是“训练”。写这个主题,不禁有些犹豫:因为曾有老师提出批评,说我坚持“训练”的主张,目的是“要独树‘工具性’这面旗帜,重铸‘以训练为主线’的辉煌”。这次又要谈训练,很可能会招来“执迷不悟”的指责。不过转而一想,谁都不是真理的化身,真理正是在不同意见的对撞中逐渐显现的;如实地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才得以就正于高明。


近年来,“训练”在语文教学中逐渐淡出,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十分强调的读写听说训练、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在青年语文教师中已变得有些陌生。表现在实际教学中,便是凌虚蹈空式的语文课越来越多,实实在在的读写听说训练正在离语文课愈来愈远。



训练不是单纯的练习,更不是应试操练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训练:“有意识地使受训者发生生理反应,从而改变受训者素质、能力的活动。和教育一样,训练也是培养人的一种手段。”我认为这个解释是基本符合训练的本义的。


请注意上述解释中的“有意识地使受训者……”这一句,它省略了一个主语:施训者。训练是施训者为了改变受训者的素质、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施、受双向活动,比如运动场上的训练是教练(施训者)和运动员(受训者)之间的为了改变运动员的素质和能力而进行的双向活动。据此推理,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就是教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师、生双向活动。


新课标的“修订说明”中说的“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里的关键词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前面几个“式”都是为此服务的。在我看来,除了把学生引导到自主学习的情境中去反复实践,别无他途,这叫做“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正如人们常说的“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其实就是一个训练过程。


学生探究、讨论、参与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训练的结果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叶老的意思十分明白:中小学之所以要设置语文课,是为了训练学生使之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最终目的”。


训练正是学生学会读书(或曰“学会学习”)的途径。至于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等,都不过是不同的师生互动方式而已。启发式是教师以启发的方式与学生互动,而不是填鸭灌输;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都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的学习方式,说到底仍然离不开“师生互动”,换言之,学生要学会探究、学会讨论、学会参与,都需要训练。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经验,概括地说,主要是凭借对范文的学习,通过读、写、听、说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民族语的能力和热爱民族语的感情,并使学生在掌握民族语的过程中受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熏染。这是学生学习民族语的必由之路。


基于以上认识,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说的,“读写能力(当然还包括听说能力——笔者)实践性强,要反复训练”,不训练就“会有问题”。


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首先必须为学生创设自主阅读的情境,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到文本中去摸爬滚打,从而理解文义,品味语言,感悟人生……经过这样反复的自主阅读训练,学生终于渐渐学会阅读,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最终目的”,同时,其“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必然得到相应的提升,因为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咀嚼、品味、感悟、积累语言的过程。这里说的“语言”,显然已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言语”成品,即饱含着思想、情感的有生命的活的语言。


从本质上说,阅读训练就是以文本为凭借的语言训练;如果没有这样的语言训练,那就等于抽空了阅读教学的内容,语文课和思品课、公民课、历史课等其他人文学科就没有了区别。语文教学缺乏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这正是当前最令人忧虑的一种倾向。“语文课什么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已经成为当下十分普遍的现象。



让语文教学少一些凌虚蹈空的浮华


我在1980年代初曾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观并作了这样的阐释: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着眼于学生的“会学”;教师为主导是学生实现其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着眼于教师的“善导”;学生的“会学”、教师的“善导”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必然呈现为一种生动活泼的训练形态,它必然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主线”。


有人说“三主”早已成“明日黄花”了,不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也用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样的表述,可见至少“三主”中的前“二主”目前还开着花;至于训练是不是真会从语文教学中淡出,要等待时间的裁决。


其实,“课标”研制组的专家们也不是一律排斥训练的。“课标”修订组组长温儒敏先生在他的多次发言中就曾一再强调训练的重要:“读写能力实践性强,要反复训练”、“我们不害怕提训练”、“要理直气壮地抓基本训练,抓工具性,不然会有问题的。”这是温儒敏先生在“全国高中语文课标、教材、教学研讨会”上所作的题为《对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专题报告中关于训练的一些基本论点。


语文课不同于思品课等其他人文学科的最基本的特点,是它对学生心灵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说教式的,而是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品味语言,理解文义,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教化功能是间接的、潜在的、润物细无声的,是学生自己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来、无需教师刻意“渗透”的(“德育渗透”的提法至少不适用于语文课)。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姑且同意这个提法),也只有在这个过程(即阅读训练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


语文教学正是在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中实现所谓“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学生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语文,不仅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学得实实在在;所谓“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自然也都包含其中,“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了。


让训练回归语文教学吧!


让语文教学少一些凌虚蹈空的浮华,多一些脚踏实地的读、写、听、说训练吧!


中国教育报记者宋伟涛摘编自《说“训练”》(钱梦龙)



往期回顾

【思想堂】钱梦龙:去知识去传统去训练,语文教学的三大弊端(回复“37”查看)

【实操秀】怎样做个会提问的老师?(回复“38”查看)

【成长史】钱梦龙这样成为教坛“大咖”,谁说你就不可以?(回复“39”查看)


精彩集锦

亲,想了解更多“好老师”吗?

若您想了解华应龙,请回复“华应龙”查看!

若您想了解窦桂梅,请回复“窦桂梅”查看!

若您想了解魏勇,请回复“魏勇”查看!

若您想了解于漪,请回复“于漪”查看!

若您想了解吴正宪,请回复“吴正宪”查看!


征集令

有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吗?有专业成长中的烦恼吗。有啥想问钱梦龙老师吗?快给“好老师”留言,留下您的问题吧!小编给您带到!

“好老师”QQ群也在等您加入:

376420676(长按复制),好老师的话题聊起来!

还想看到哪些老师出现在“好老师”上,也告诉我们一声呗,小编等着您留言!保不准,就给您来个惊喜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