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两茶王出边江

 图文365 2015-02-12

千两茶王出边江

二两 2014-6-15

 

千两茶王出边江 

    了解安化,是从边江村开始的。

边江村属于江南镇,在资江的北岸,江南当然就在南岸。过去进出安化都靠船运,资江相当于现在的马路,住在路北路南没啥分别。

一清早走到江边,大雾弥漫。水静静地流淌,深不可测,水下仿佛有鱼卷着漩涡随江东去。小船若隐若现悄无声息地飘来,像在空中,有种不真实感。一位老者不紧不慢的撑着长杆,将船抵近岸边。等船的人并不答话,径直登船坐下,抽出一张一元纸钞递上,老者默默收下;我赶紧照葫芦画瓢,递上一元。这年头,一块钱还能过江,不易。船往边江村划去,雾中行舟,天地混沌,两岸鸡犬之声相闻,高低错落,远近有致,恍如梦中。

千两茶王出边江

 

此去边江,是拜访一位民间大匠,千两花卷茶制作巨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向瑞老先生。边江村是安化千两茶的发源地,而边江刘氏家族,则是千两茶的发明者和传承人,其神技奉行“传子不传婿,传内不传外”的原则,安化的老人都知道“踩制花卷归刘姓”。

 

千两茶被人们称为世界茶王,体积硕大,粗犷紧实。单体长约150厘米,直径20厘米,茶柱净重合老秤一千两(每斤十六两),现秤725两。以蓼叶、棕片、竹篾篓裹身,成花卷状,也称千两花卷茶或花卷。以前“西客”(晋陕茶商)仔细计算过牲畜的运力,一匹马可驮四支千两茶从汉口走到张家口,再换骆驼,驮八支茶穿过漠北走到俄罗斯边境恰克图,腿不转筋体不透支,刚刚好。有了这个便携优点,加上千两茶本身口感霸气,回甘生津,解腻消食,迅速就占据了西北、尤其是蒙古、俄罗斯黑茶市场的半壁江山。

千两茶王出边江 

千两茶加工的复杂程度为中国茶叶之最,大小合计70余道工序。黑毛茶经过高温蒸制、灌装、杠压、杀紧、冷却定型等原生态工艺(人工后发酵),形成千两茶初级形态;再经日晒夜露方为成品。尤其在“杠压紧形”阶段,须得七名壮汉齐心一气,步调一致,力发千钧,哼哈有声;施展压、绞、踩、滚等工技交替反复,使茶身坚实如铁,阳刚壮美。可以说,中国茶叶品种当中,没有哪种茶受到过千两茶一般的高温、高压与蹂躏,因此,也就没有哪种茶能达到千两茶雄浑、霸气、凛冽之独孤境界。

千两茶王出边江

 

当然,一味的霸气是有碍圆融的,千两茶最后一道工序为“日晒夜露”,即白天使茶体受热释放水分,晚上冷缩收纳雾露,须经历七七四十九个昼夜,吸天地灵气,享日月精华。为什么要强调四十九个足天呢?这是安化茶人遵循先贤教诲的结果。《黄帝内经》的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就有“女子七七,男子八八”一说,女子四十九岁“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故七七为阴之极。千两茶压制时充满了男性的原始力量,已尽阳刚之最,而独缺阴柔之术;故要经七七昼夜,充分发酵内质,调和燥烈性情,方得阴阳之道。

 

“日晒夜露”若用时不够,茶则霸气刚烈,绵厚不足。若用时过长,茶则水气萦绕,亏欠不振。一款上乘的千两茶,茶胎色泽暗红,坚实如铁,开泡后陈香幽出,花果香、松香、淡中药香飘逸叠加,让人心归空谷山峦;汤色琥珀,浓郁透亮,滋味宽猛相济,醇和厚重,回甘无穷,让人不由出神入化,宠辱皆忘。人言茶中有德,茶中有道,此话不虚。


千两茶王出边江  千两茶王出边江

刘向瑞公今年八十有七,仍住祖屋,身体硬朗,记性好,健谈,是刘氏千两茶传人中的佼佼者。早年他跟随父亲、爷爷做茶,得到真传,解放后打破门户之见,带了一批国营茶厂的徒弟,现在都已是各厂的骨干,为发扬千两茶文化做出了贡献。他现在虽不亲自做茶了,但常去现场看看,指点一二。我们闲聊时,就不断有村里的年轻后生前来问候、讨教。

刘老讲,边江刘氏以“陕引”、“甘引”踩大包起家,于明代晚期创造出千两茶,一举解决了黑茶运输过程中包装易破损的难题,引得商家蜂拥而至,以至于当时西客“只知边江,不知安化”。

千两茶王出边江

 

千两茶王出边江
 

这就引来一个话题。安化当地的文史学者大多认为千两茶诞生于清同治年间,即清中晚期,与刘老所说相差近200年。究竟哪个更接近事实呢?我偏向于明末清初创制千两茶的说法。

其一,明晚时期,西客已开通经恰克图至圣彼得堡的万里茶路,长路漫漫,最令人头痛的是茶叶的运输和保存,千两茶及时解决了市场难题,茶商不可能等200年后再想办法。正因为千两茶活跃了中俄边贸,早清雍正5年,大清签订中俄恰克图条约,开通口岸,大大促进了黑茶在欧洲的兴旺,可以说“先有千两茶,后有恰克图(条约)”。

其二,清同治年间有太平天国一番折腾,国力已经衰弱,中俄贸易中大清已处于守势,茶商和茶人都没了心气儿,失去以千两巨柱去俄欧市场开疆拓土的魄力,而没心气儿的人是做不出千两茶的。

其三,民间制茶家族除了技艺传承外,历史和文化必定也是重要的传承内容。虽然他们不一定有史学家般的文字记载,但我相信心口相传是最准确的。我学太极拳时师傅说过,太极拳非口传心授不能得。拳与茶,理相通。

据说在恰克图有一个世界茶博物馆,其实展品主要是中国茶,有机会的话要去看看,也许那里会有答案呢。

千两茶王出边江  千两茶王出边江

千两茶王出边江  千两茶王出边江
 

告别刘向瑞老先生出来,雾渐渐散去,边江村清晰起来,宅基,风车,旧码头,点点滴滴提示着过去黑茶兴旺时的痕迹。我想,边江人将智慧和力量通过杠杆加倍赋予了千两茶,其性刚毅,拔淖而行如登坦途;其心和厚,历经冰霜如沐春风,这样的茶能够穿越关山大漠,深深嵌进游牧民族的灵魂深处,应该不是偶然的吧。

 

再入小舟,离开边江,人、屋、树一点点缩去,融到山和水的背景里,融到千两茶的背景里。左宗棠曾在边江村的下游小淹住过八年,题过一联:万重梅岭青杉绣,千两黄茶天一香。真美。

舍不得离开。

 

千两茶王出边江
千两茶王出边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