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奇之灵魂的居所——曾侯乙

 太阳初照 2015-02-12
湖北与台湾

 


传奇之灵魂的居所——曾侯乙

06/22/2006/14:19
华夏经纬网

    在湖北省随县,有一座名为擂鼓墩的岗丘,那是春秋时期兵家战事的遗存。1978年,当地人准备铲平岗丘修建厂房。不曾想,炸药竟掀出几块大青石板,一座古墓被揭露出来,几万人前来围观,现场随即被保护,考古者赶来。经勘查,这里封存着的是一座大型墓葬,时间为战国晚期,墓主的身份十分显赫。令人沮丧的是,人们在墓室中部发现了盗洞,也就是说,古墓曾被盗窃过。经过艰苦的发掘工作,万众期待的时刻终于来临,当考古着打开巨大的墓椁木,人们吃惊地看到,墓室中竟存满了水。那么水里会有什么呢?为保护现场,当随县警力用到极限时,军队不得不出动了。

    由于墓室在早年渗入了大量的雨水,使人们无法知晓水下的情况,考古着随即采用抽水机抽出积水。几口黑色的棺材付出水面,围观的人群再次蜂拥而至。棺材被逐一开启,露出黑色的人骨,考古着认为,十几具棺材里骨架是作为陪葬的宫女,她们是如何被陪葬的呢?重型吊车居然没能吊起大墓的主棺,因为它巨大的体量足有15顿重。奇怪的是,主棺是倾斜摆放的,其中一角插在木质椁板里。当时在下葬的时候,现场曾出现了什么突发的事件呢?在大墓中,人们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各类兵器,其中一件的铭文记录了使用者的名称――曾侯乙。也就是说,曾侯乙是墓主人。古文献记录了在今随县这个地方的战国时期,有一个名为“曾”的国家,有考古者推断,曾侯乙就是当时曾国的君王

    当墓室中的水渐渐下降的时候,一座令人震惊的器物暴露出来,那是一套巨大的曾侯乙编钟。这座编钟保存得很完整,是中国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大者。来自物理学、光学、铸造学与音乐方面的专家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编钟进行研究。曾侯乙编钟所体现出的7音节使人们联想到12音律的起源,相关学者迅即展开争论,一场12音律的起源地在哪里成为争论的焦点。曾侯乙编钟与曾侯乙漆木盒上的星象图会说明什么呢?在曾侯乙墓中,人们又发现了大量造型奇怪的器物,它们类似现代人使用的电线圈,但究竟是干什么用的至今是个谜。

    一件名为尊盘的青铜器再次震惊了中外学者。这件尊盘由千百条小龙舌盘绕组成,它们是镂空的,呈浮游状,彼此交错。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件工艺复杂到令人眼花缭乱的青铜器物,是古人在2400年前一次性铸造出来的!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呢?从曾侯乙的棺木上,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灵魂守护者的形象,在棺材的一侧,开有一方小门,那是曾侯乙灵魂进出的通道。作为一国君王,曾侯乙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曾开出一长串陪葬的清单,目的是在另一个世界达到永生。当2400年后,曾侯乙编钟重新奏响的时候,创造出伟大器物的工匠们和今天人仿佛进行了一次千古对话。
 
    随州在武汉市西北155公里,民间传说,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叫随的古王国曾在这里建都,随的名称就来源于此。

  关于楚王追逐叛贼的故事就发生在随州市的郊区,擂鼓墩的村民早就习惯了身边的风景,他们代代相传着祖辈的传说。

  十几岁就成为军人的王家贵还不时地会来擂鼓墩走走,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最难忘的事就发生在这里。

  1977年秋天,王家贵所在的军队准备新建厂房,他们看中了擂鼓墩附近的两个小土包。炸药爆破后,泥土中出现了黄黑相杂的土质,王家贵觉得很奇怪。

  王家贵的猜测没有错,当考古人员得到消息赶到现场时,专家们经过探测肯定,这里有一座古代的墓葬,而且年代在两千多年前。

  1978年5月,在经过近半年的准备后,考古挖掘工作正式开始。在铲除掉坚硬的地表皮和深厚的五花土后,一种柔软而粘性的泥土出现了,它的名字叫青膏泥,有着很好的密封作用,能部分地隔绝空气,保护有机物。

  青膏泥的下面还铺着六万公斤木炭。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葬中,也曾经发现同样的青膏泥和木炭,有人猜测,正是靠了它们的防护,才使得墓主人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岁月仍保持躯体不朽,成为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

  在清理完青膏泥和木炭后,露出了巨大的木质盖板。5月17日凌晨,巨型椁板被缓缓移开。

  这个墓的总面积达到220平方米,深13米。整个墓葬用巨型的椁板分割出四个空间。按照方位,它们被称为东室、北室、西室和中室。

  最先浮出水面的那几具棺材,就是被放在墓葬西室的。考古人员在清理这些棺材时发现,里面的尸骨都是女性,一共有13具。后来在东室的墓主人身边又发现了8具女性尸骨。

  据推测,她们的年龄都在20岁左右,最大的也不过26岁,最小的只有13岁。专家认为,她们是墓主人的陪葬者。

  考古发掘还在继续。人们发现,这座墓葬与以前发掘的古墓不同,整个墓穴呈现出不规则的多边形,这在以对称为美的中国古代墓葬中并不多见。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13米深的墓穴直上直下,找不到任何阶梯的痕迹。朝着太阳升起方向的东室,是墓主人安息的场所。

  根据测量,人们发现主棺的规模令人吃惊,它有3.2米长,2.1米宽,2.19米高,分两层,在外棺里还放着内棺。工程师估计主棺可能重4吨左右。 

  外棺的装饰并不华丽,但设计者十分细心。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

  和外棺相比,内棺显得无比精美,内外涂满了朱红的漆,两侧各画有一个窗户。在窗户的周围,布满了繁复而神秘的装饰画。

  它们既像人,又像动物,专家推测,它们其实是守护墓主人的神兽。

  棺材出土时,旁边还站着这样一个青铜动物,它长着鹿一样美丽的角,却有鹤的长颈和翅膀。在古代中国,鹤和鹿都是吉祥的动物,神仙经常乘坐仙鹤飞翔。也许,这个鹿角立鹤就是准备驮着主人升天的神鸟。

  然而,这位墓主人远远没有马王堆的墓主人那么幸运。

  这就是他留下来的全部遗骨。根据尸体的骸骨,还可以知道墓主人的身高大约1.63米。由于头骨保存比较完好,人们复原了墓主人的头部雕像。

  这是一个相貌平平、身材矮小的男人,可是他的墓穴如此豪华,说明他曾经拥有至高的权势和无穷的财富,他的人生一定有着非凡的经历。

  1978年5月23日午饭时分,抽水机还在抽取墓穴里的积水,工地上只留下了不多的几个人,负责看守抽水机的冯光生忽然看见了什么。

  当积水终于排干,墓葬中室的景象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六十五个青铜的编钟整齐地挂在木头的钟架上,仿佛刚刚被埋入地下。两千多年来,它一直稳稳地站立在原地。这是世界考古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幕,也是擂鼓墩古墓出土的最瑰丽的珍宝。

  编钟沿中室的西壁和南壁呈曲尺形立放,总长度超过10米。

  编钟分三层,每层的钟形态各不相同。最上面一层的叫钮钟,中间及下一层的叫甬钟。编钟的大小差异很大。整套编钟的总重量有5吨。

  编钟上刻着三千多个漂亮的中国古文字,包括对编钟的编号、记事、标音以及乐律,称得上是古老的音乐教科书。

  这些文字也揭开了神秘墓主人的面貌,铭文指出,这套编钟是属于“曾侯乙”的,也就是说,古墓的主人叫乙,是诸侯国曾的国君。难怪他能拥有如此豪华的地下宫殿和编钟。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副院长冯光生:“当我们第一次敲响编钟的时候,它那种非常透明,透明得像水滴一样的音色,还有它那绵长的余音,一下把大家都镇住了,真是太美妙了。”

  从远古时代起,中国人就对音乐有着特别的热爱,很多关于音乐的传奇在民间代代流传。

  在古代中国,琴是高雅生活的象征。而这把两千多岁高龄的古琴就出土于曾侯乙墓。实际上,曾侯乙一共给我们留下了125件古代乐器。

  这个弥漫着远古乐声的地下宫殿,显现出一片平和与宁静。但是,墓穴的北室打破了一切。这里是曾侯乙的仓库,里面放置了大量的兵器。很多兵器上都刻有奇怪的古文字,而且错了金,出土时仍然发出闪闪的光芒。

  兵器是曾侯乙墓出土最多的物品,酷爱音乐的曾侯乙一定也十分善于征战。

  根据文献考证和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到公元前400年之间。

  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从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作“战国”。那么,当年的曾侯乙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中室象征着曾侯乙的客厅,西面和南面放置着编钟,紧靠着南面墙壁的是盛大的筵席。各种代表礼仪的食器整齐地排列着。

  在庄重的器皿中,有一套被称为“九鼎八簋”。它们是祭祀祖先的祭器,规格很高,只有贵族才能使用。仅凭着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确信,曾国曾经拥有相当的实力。

  在这个巨大的古墓里,一共埋藏了一万五千多件随葬品,除了乐器、兵器和礼器外,还有许多生活用品,其中青铜器具就有10吨重。文物中有九件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但却让人们感到地困惑的是史书找不到对曾国历史的记载。

  不过墓中出土的两堆竹简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竹简上面留下了参加下葬仪式的来宾以及馈赠车马兵器的翔实纪录。

  送礼的除了曾国的人之外,主要就是楚国的王、太子和大臣。而在出土的编钟中,就有楚王赠送的一个钟。这些证据说明,曾国和楚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是在东室出土的一个衣箱,这些古老神秘的图案,让很多人着迷。然而,在衣箱上精心绘制星宿图,并不一定只是天文学意义上的,可能还有别的更深的含义。原来它是在描绘公元前433年五月初三黄昏时的天象。

  这一刻肯定是曾侯乙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但没有人能确切了解那究竟意味着什么。所有的推测都不能完全确定曾国的历史和曾侯乙的身世,人们寄希望于未来的考古发现。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发现古国更多的秘密。 

    来源:浪人论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