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因材施教的情理动因之“君子”言行规范

 精粹文华 2015-02-13
为您推荐的文章标签:论语君子理想经典丈夫
(原作者:贾茜)内容提要:“君子”是孔子思想中一个重要概念,《论语》对它进行了方方面面的阐释,包括对待学习、道德修养、理想境界等。而孔子对其弟子“因材施教”式的教导,是建立在一种统一人格的基础之上的,那便是“君子”这一人格楷模。因此,要想分析孔子是如何因材施教的,必须首先疏解他与群弟子对“君子”人格的规范。这种阅读经典的方法是抓住一词在一部经典中的出现语境,综观其旨归,从而管窥《论语》体现的育人思想,可以称为“一叶知秋”法。
关键词:君子言行礼“一叶知秋”式阅读法
“君子”一词出自《易经》,班固解释为“群大夫”《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汉代班固《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羣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从孔子开始,“君子”一词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层面。“君子”在《论语》中频繁出现,内容涉及君子之学、君子言行、君子之志等方面。这些方面,尤其是君子言行可以用“礼”来统一,可以说,孔子与群弟子对“君子”理想人格的阐述呼应着克己复礼的思想,也成为他教育思想的基石,是“因材施教”的总前提。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而篇》)“重”为“庄重”,“威谓”“威严”[1]。而君子之“重”的精神内核就是言行稳重。孔子对“言”与“行”的态度是更重视“行”,认为君子可以不善言辞但必须善于践行,即“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篇》)。“行”在“言”先,少说多做,“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实”,反对言过其行,未行而言。可见,孔子所谓君子之重,不仅体现于仪表、知识,也在于言行的谨慎,正如子贡所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子张篇》)这说明,孔子及其弟子对言的标准是,提倡真实而不虚浮,因此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卫灵公篇》)。既实事求是地看待人之言,也认真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篇》)另外,孔子并非一味不信人言只重其行,又主张将言作为了解一个人的手段之一,正是“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尧曰》)。从另一个角度讲,恰当为言,可以使别人看到自己的美德,而虚浮为言,就会给人留下坏印象。
关于君子之行,在《论语》中是与“言”相提并论的。“子贡问君子。子曰:‘先其行而后从之’。”(《为政篇》)孔子及其弟子对于“行”十分重视。那么,他们理想中的君子之行又是怎样的呢?首先,“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季氏篇》),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品德修养和公德规范,在实践中才能尽量避免犯错误。其次,不仅在横向的各个人生方面这般要求,在纵向的人生阶段中也是以礼节之,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在孔子及其弟子看来,君子的仪表同样能反映一个人的德行,因此对穿着打扮、仪容神态也十分讲究。“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其不亦威而不猛乎?”
可见,孔子及其弟子充分认识到内涵与外在统一的关系,如子贡所言:“文犹质也,质犹文也。”(《颜渊篇》)
孔子及其弟子对君子行为的描述是温文尔雅,重视外在与内在的统一,且“周而不比”(意思是广泛结交而不结党营私),庄重而不粗俗,这样看来,礼的约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礼”又不是刻板教条的。他们并不忽视人的性情因素,认为礼缘情而设,在服丧期间,吃美味不觉得味美,听音乐不觉得快乐,闲居也不觉得安适,实为情感使然:“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阳货篇》)发乎情止乎礼,礼不是单纯的规范,而是情感表达的需要。
另外,孔子及其弟子们也十分注重求实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品格,“躬行君子”(《述而篇》)“君子固穷”(《卫灵公篇》)推崇的就是这种刚健之气。而这种刚健之气的精神内核,是一种坚定的恪守,恪守君子应有的行为准则——“礼”。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之情发于衷心,而又约之以礼,使其成为一种谦谦君子的行为姿态,具有道德示范的社会效用。故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有了孝悌这个根本,民风纯良,社会治安自然良好,在这个过程中,君子的行为具有社会示范的重要作用。
可见,君子居丧,发乎情而约以礼;君子尚德,求善于本心,以尽美于威仪,都是善于向自我约束和雕琢中达到人格的完善,可谓“君子求诸己”以至“泰而不骄”;君子“怀德”、“怀刑”通晓礼仪而又旷达于心,因而做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的内心世界是自由的、丰富的,又具有“约之以礼”的理性追求,因此体现于外在行止彬彬有礼:“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这种通达宽厚的处世态度,仁爱正直之心,必然要求实事求是,坦荡为怀,正是“君子疾夫舍曰欲知而必为之辞”(《季氏篇》),意思是,君子痛恨那种不实事求是却要找借口自我辩解的行为,光明磊落,是君子必备的行止准则,因而也就无所忧惧:“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篇》)
正因君子如此追求道德完美,所以在孔子及其弟子看来,礼遇君子是合情合理的:“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篇》)意思是君子可以去井边救人,但不能自己也陷进去。人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被无理愚弄。
孔子对君子行止的规范,根本在于孝悌,培养在于循礼,如此便可生仁爱之心,通达之气,用孔子对后生子夏的一句劝勉来概括即:“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篇》)儒者未必是君子,儒者遵循以上行止才算君子。而对于“君子”道德行止的要求,也体现了“礼”在孔子思想中的贯穿。
【参考文献】
[1]《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汉代班固《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羣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页.本文所引原文皆依据本书。
*本文为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社会服务行动工程”开放项目《“城市书房”推动全面阅读的战略论证》(桂教科研【2014】2号)、广西外国语学院校级课题《孔子因材施教的情理动因》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

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分享并保留本文链接:http://www./article/1688271-1/1/

推荐阅读:【2014金钟奖颁奖典礼】2014金钟奖颁奖典礼得奖名单公布 视后感言从乳沟拿小抄自嘲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内容/版权举报请联系bianj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