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本性之善恶:自私与同情心

 停云西风 2015-02-13


       关于人的本初之性是善的还是恶的,中国古代学者曾经进行过长期辩论。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孟轲的性本善论,荀卿的性本恶论,孔丘再传弟子世硕的善恶皆有论,孟轲的弟子告子的善恶皆无论。
       然而,无论是持哪种观点,他们都是以比喻、以片面强调其中一个方面来代替论证,甚至只是直接下判断,所以其实不具有哲学的意义。至于董仲舒的阴阳论,更是近于信口雌黄了。

       而西方的哲学家们对于人性之善恶虽然也有各自的看法,却基本上有一个共识,即都承认这样的事实,——“人既像动物一样要求满足感性的肉体需要以维持其生存,又高于动物而具有理性能力,要求满足理性的追求。”

       显而易见,理性的追求是向善的。
       不过这里也存在着一个问题,即理性毫无疑问是人的本质之一,然而它却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并非在“人之初”就显示出来,所以似乎不能算作人的本初之性。

       人的本初之性是与生俱来的性质。它在婴幼儿时期就应当有明确的表现。 
       美国耶鲁大学进行的独创性实验就利用这些特点去探测婴幼儿的大脑活动。
       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即使这些最年幼的人类也有是非之心,进一步说,有喜善弃恶的天性。

       在我看来,人首先是个个自在的生命体,人必须首先满足肉体的需要才能够维持其生存。这决定了人具有自私的本性。而当自私行为伤害到他人时,就成为恶。

       然而,与此同时,人又是群居性动物。人在与他人的关联中生活。人能够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或快乐,从而产生出“视人如己”的同情心,并且进而产生出帮助他人的善意和善行。 
       同情心不属于理性范畴,它是一种本能的精神反应,而不是思考的结果。
 
       人与生俱来地具有自私的倾向,也与生俱来地具有同情他人的倾向。这就决定了人同时具有善的与恶的这两种本初之性。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