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翼远:人之初,性本私

 股与道十三篇 2022-09-21 发布于上海

善恶只是对人的本性的外在表现的解读,人的本性是自私。简单来说,利他为善,利己是恶。如若人无自私,亦就无善与恶之分,世间的纷扰都是自私在作祟。自从人类发展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为了和谐共处,通过自律来克制着自己的私欲。克制力强,甚至勇于牺牲自我者,表现出的善美多于恶丑,被誉为圣贤英模;克制力弱,甚至为了私欲不择手段地危害他人者,表现出的恶丑多于善美,被讥作小人败类;更多的大众则表现为亦善亦恶,亦美亦丑,无大善大美也无显恶显丑。善恶美丑的表现改变不了人自私这个本性。人之初,性本私。是人类一切活动和进行决策的基点。人有私心就无法做到坦荡荡,行为和想思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只怪自己有一已私心。适当的私心可促进社会发展,过重私欲会阻碍社会的和谐和发展,因而要学会克制自我的私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三字经开篇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初是指刚出生的婴儿,人生命的开端。善是指品质好,心质良好。也是指人性的光辉点,人心的美好。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就是说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的源端才会有善的行动,也就是人最初的本质都好的。

"性本善”理论的代表者是孟子,其观点已经表达得比较充分,如:“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后荀子提出"人性本恶”。在《性恶》文中说:“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一语道破:人性本恶自私、懒惰、暴力、虚荣、僭妄、执拗、空想、自满、奢侈、妒忌,虚伪、自相矛盾、贪婪好利……这就是高等级的生物——人类。

春秋战国时期,存在"性本善”、"性本恶”、"人性本无善恶”三种学说,无论那种说法,都没能成为“主体思想”。到了汉武帝时代,行“罢黜诸家独尊儒术”,孔孟学说这才成为主流,百家争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性本善"才流传之今。孔子并没有提出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只在《论语》中,给后人留下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差不多的,但每个人后天受到的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却很大。这“相近”之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孔子没论述,但他认为人生来就有私欲,好逸恶劳,嫌贫爱富,贪权好色,趋利避害,这是人的天性。所谓“性相近也”,庶几谓此。

 中国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西方人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西方的观点:认为人是有原罪的,人是带着罪恶来到这个世界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造就了中、西方在为人、做事、管理、体制上产生巨大的社会思想的差别?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这是一个困扰了人类两千多年的命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能否健康和谐发展的现实问题,甚至可以说,弄清这个问题,就找到了破解人类政治经济社会各种难题的密码。

“人之初,性本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类内心美好愿望的寄托。事可分善恶,而人的本性无善恶之分,只是因为私欲,一味虚妄。

追溯“人本恶”之源应是私欲。弗洛伊德曾说:“我们做任何事,都是起自两个动机:性的渴望和做伟人的欲望。” 事实上,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想获得以下八样:1.健康长寿⒉美味可口的食物⒊充足睡眠和休闲⒋金钱和物质享受⒌生活幸福和美满⒍性的满足⒎子女的成材成器⒏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欲,如不能自律就存在生成为 “恶”的可能;原因可能是自己主动造成,也可能是别人利用自己的欲念达成他罪恶的目的,使自己的这种潜伏的“恶”成为现实。

由欲望衍生出来更具社会色彩的便是利益。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是永恒的,就是利益。如果说欲望尚有好坏之分,那么利益就是一个纯粹的中性词。人类所有的优缺点均来源于利益,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去否认自身的缺点,相反,正是为了欲望的满足和对永恒利益孜孜不倦的追求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就成为历史发展的杠杆。”试问,谁不自私,谁无恶念?趋利避害乃自然法则。可恶的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虚伪的人类始终狂妄自美!人类永远也无法逃脱自己编织的牢笼!

人本恶,因不在恶,在于不识恶。在原始社会,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那时候生存是第一位的,为了生存,人都会不惜一切,杀戮,掠夺、和自私。这样的环境下,人性无法体现,只有纯粹的生存动机,所以现在看来很“恶”的事,在那种环境下也是很正常的。

由于自私的存在,人和人在最开始是互相猜疑、互不信任的,彼此都会以最“利己”的方式行事,所作所为都会体现出“恶”的苗头,是后天产生的“善”才解除了恶造成的影响。

 认真观察初生的婴儿,可以看出人之初,性是善还是恶。比如:嗷嗷待哺的婴儿,哪会顾及母亲的疲劳?声嘶力竭的哭声只为吮奶和呵护,只有在满足所有的生理欲望之后,他才会露出微笑。

    人自私与逐利之本性会推动经济的发展;人维护自身利益之需要会推动社会进步;人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会使他在现实中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互助互利;人的自我实现需求会使人有道德、有理想、有操守。亚当·斯密是西方经济学的鼻祖,是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者,其代表作《国富论》,指导西方迎来了自由经济时代。亚当·斯密的理论的前提即:“人都是自私的。”也就是说如果人不是自私的,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其实也可以这么说:如果人不是自私的,市场经济学理论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亚当·斯密认为,在经济社会中,人都是标准的“经济人”。“经济人”的行为动机是个人私利,其行为是主观为己,客观为人。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他只有生产别人需要的商品才能赚到钱,所以,“经济人”为了自己获利,总是千方百计生产市场需要的东西,他在实现自己的利益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市场经济体制是自由竞争,整个市场都是利益的关系,所以企业要很好地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否则无法发展。亚当·斯密有个著名的短语:“一只看不见的手”。正是这只“看不见的手”,有力地调节着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着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相互促进。

   不妨假设一下:人性不是自私的,人人都“大公无私”,那么,社会就没有了需求,社会没有需求,也就不会有市场,市场经济规律也就失去了作用。人也就不用想着获利赚钱,投资、生产、经营就失去了动力,这样一来,社会经济就会退化,人类只有走向共同贫穷的绝路。上个世纪有多个国家搞“乌托邦”试验,结果越搞国家人民越穷,已经向世人作了很好的证明。

    人是“经济人”,同时也是“社会人”,其私欲不可能脱离别人、脱离社会而无限膨胀,因此社会便需要秩序,人们便有了成立一个政府以管理社会的要求。美国的开国元勋麦迪逊曾说:“政府本身即是人性的集大成者,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没有必要成立政府。”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和观念将会发生巨大变化,东方文化对生命的诠译将与西方科学技术融合。物质世界是宇宙生命的一个表象。生命的奥秘在我们身心深处,不在我们身外。人类对自己的私欲有多自律,社会就有多和谐,需要我们合理控制私欲下去寻求生命的本源和发掘人生的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