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口老龄化也能带来经济利益

 齐鲁生 2015-02-14

 

    □记者 李小彤

    人口结构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一个家庭的福祉。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看人口结构,老龄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维度。人口结构就像一个万花筒,透过它可以深入分析很多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比如,如何因势利导将老龄化的弊转化为利,而不再单纯视老龄化为猛兽来袭。在有效应对老龄化方面,国外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养老金是养老生活的经济依靠,但却不是全部依靠,为了退休生活,我们还需要准备什么?猪年、龙年集中生宝宝,本是图个吉利,但从人口结构看,这些“金猪宝宝”“龙宝宝”将来会面临哪些入学、就业的压力?

   老龄人口成为经济增长动力之一

   记者:人口老龄化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皮特·卡尔·克赖斯:美国人口普查局和欧盟委员会都认为,未来老龄人口将和他们的前辈不同,寿命更长,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实现相对富裕。例如,具有大学学历的美国人在1950年至2003年间从3.4%上升到17.4%,这个数字预计到2030年将上升到25%以上,普查局将高层次的教育和 “更健康、高收入、更有钱和高水平生活”联系在一起,在65岁及以上人口中这些特点将更加明显。美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贫困率自1980年以来已经从将近16%下降到2004年的9.8%,降幅约40%,而1965年的贫困率为35%。

   有时间和金钱的老龄人口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支出对城市的就业、收入和税收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这不仅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也能够充分展示老龄人口自身的魅力和价值。因此,一些州政府,如田纳西州,花费数百万美元吸引老龄人口迁入,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老龄人口对城市和乡镇的正面经济影响。来自密歇根大学的2名研究者,在对密歇根州未来经济发展的研究中提到,继汽车和其他制造业、旅游业和知识型产业后,未来增长最迅速的应该是服务于65岁及以上高收入 (60000美元或更高收入)家庭的行业。

   退休以后,许多老龄人口处于一生中经济实力最好的时期,因此有机会重新考虑他们的住宿条件,如房屋的位置和类型。在美国,老人们的住房大概有4种选择。第一是保持原状,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住房抵押贷款已还清,他们的可支配收入比其他任何时候都高。第二是选择购买他们心仪已久的房子,这个心愿在以前因为家庭负担或者就业等原因不能实现。第三,很多人搬到退休地区,如美国的阳光地带。第四,在美国和加拿大以及欧盟的许多城市,很多老龄人口会迁移到市中心的公寓居住。老龄人口在住房上的选择,也会给城市的经济注入一定活力。

   促使老龄社会释放正面效应

   记者:如果充分认识到老年人口的积极作用,那么城市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引导他们呢?

   皮特·卡尔·克赖斯: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若想抓住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潜在经济利益,必须要有良好的吸引人的环境。这将需要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同时有必要进行一些投资性支出。如果处理得当,人口老龄化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若干年后,一些城市或地区可能会采取这些措施:第一,设立能够提供特别课程的大学和其他教育机构,或老龄人口特许使用项目;第二,制定消除贫困和反对歧视的政策法规;第三,社会、政治和文化组织能够提供广泛的志愿工作机会;第四,配备申诉专员,专门处理老龄人口提出的问题;第五,开发建设适合各年龄组需求的住房。将60岁以上人口分成几个年龄段,比如60岁-65岁、66岁—75岁、76岁—90岁,各年龄段的特点不一样,决定了他们对住房的要求也有差别;第六,高质量的医疗保健设施;第七,开发建设各种适合独居或群体生活的老年公寓,配备辅助和全护理生活设施。

   老龄化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记者:您认为人口老龄化对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皮特·卡尔·克赖斯:人口老龄化对城市的竞争力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老龄人口本身的影响、城市的劳动力资源。

   首先,健康、相对富裕、流动性强和受过良好教育的老龄人口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活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类老龄人群在文化活动和教育方面的时间投入以及金钱方面的消费,对那些更加年轻、受过高等教育以及具有高度熟练技能的劳动者来说,都是这个城市能够吸引他们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这一点为其在21世纪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是促进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由此可见,大量的老龄人口对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必须拥有一大批具备各种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即必须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才能支撑其保持竞争优势。一方面,老龄人口可以继续参与工作,不仅可以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还可以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老龄化,年轻和熟练技术工人的比例会逐渐减少,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些年轻人更容易获得满意的工作机会和舒适的家庭生活。而生活舒适度高的城市自然会从其他条件不太好的城市吸引劳动力,从而不断增加劳动力的供应,形成良性循环。

   提高劳动效率可消除负面影响

   记者:欧美发达国家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了哪些政策?消除人口老龄化负面影响的关键在哪里?

   皮特·卡尔·克赖斯:根据里斯本和阿姆斯特丹条约,欧盟社会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55岁至64岁这一人群的工作参与度。提前退休会产生这样一种后果,即每个提前退休人员都会将财政负担转移到其他工人身上。也就是说,本来应该延长退休年龄和增加就业机会以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但实际上一些国家采取了相反的政策。

   消除人口老龄化负面影响的关键在于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劳动效率,其中包括更长的产假和托儿服务,为兼职提供更多的机会,最重要的是提高对终身学习的扶持,尤其是在职培训和以技能培训为主的成人教育。这些举措将起到积极作用,比如提高劳动者参与率,提高生产效率和就业能力。随着技术的进步,劳动力年龄与技能的相关性和过去相比会有所降低。

 

放眼域外

英国:

想方设法吸引老年人工作

   英国劳动力老龄化可以追溯到2001年,从那时起老龄工作人口已经增长了近1倍。经济衰退以来,老龄工作人口数量明显加速。老龄工作人口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寿命增加、艰苦性工作减少,健康老人能够从事一些工作;二是低利率、股市不振和养老金收益减少造成老龄人口经济拮据;三是禁止年龄歧视政策的实施改善了老年人的就业环境等。

   目前,英国适合大多数老年人的工作仅限于办公室。统计资料显示,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继续为雇主工作的老年人比例为63%,其中,兼职从事退休前工作的超过2∕3。与招用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最大的优势在于雇主不用为其缴纳国民保险费。老龄劳动力研究中心称,这种就业弹性解释了为什么老年人就业并没有受到经济低迷、削减员工的影响。对于小企业而言,雇用老年人意味着成本更低、比培训接任人员风险更小。

   英国特许人事和发展协会进而研究发现,企业应该采用更灵活的工作方式,发挥老龄工人作用。在未来1350万个需要填补的空缺岗位中,中学和大学毕业生等新增劳动力只占少数,需要更多老年人延长职业生涯。虽然不少老年人希望在退休后逐步减少工作时间,但如果从事其喜爱的工作且采取灵活的工作方式,多数人会选择工作。此项研究建议,分阶段退休法可以实现双赢,即让雇主以较少的成本留住熟练工人和关键技术,让老年工人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发挥余热。

 

新加坡:

老龄化呼唤更多医护人员

   新加坡目前有医生约1万名,其中包括近2000名外籍医生。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及医护人员的需求迅速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新加坡政府正在尝试吸引那些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行医的新加坡医生回国。由于部分欧洲国家采取欧洲医生优先的政策,因此,一些在欧洲行医的新加坡医生也可能会回新加坡行医。

   新加坡前任总理李光耀认为,半个世纪以来,新加坡医生和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医药卫生制度极大改善,本地医护人员培训水平大为提升,医疗器械质量明显提高,预计在未来50年将会出现更多变化。李光耀还指出,新加坡若要成为本区域内的医疗枢纽,就必须严格维持医疗水平。新加坡政府主要目标有:一是吸引在海外受训或行医的新加坡医生回国,以扩大本地医生团队;二是注重整个医疗环境,这是影响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三是改进和完善医疗设施,以保证医疗卫生为前提;四是强调医护人员从业道德的重要性,过高收取医疗费用将会影响本地医生的声誉。

   人社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编译

 

 

相关报道

从人口结构看“龙宝宝”的压力

   人口问题,既有数量问题,也有结构问题。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们往往关注较少。人口结构可以从各种角度来考察,比如职业结构、教育结构、城乡结构、民族结构等,但最根本的,是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

   人的一生大致分为少年、成年、老年3个时期。成年时期往往是人一生中对社会作贡献的主要时期。少年和老年时期,人往往对社会没有或很少有产出。如果一个社会处于成年时期的人群较大,处于少年和老年时期的人群较小,那么这个社会所承担的抚养负担就比较小,而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可以比较快。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人口红利期。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绘制的我国人口金字塔,可以看到底部已经萎缩,即20岁以下的人群大幅减少。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群不断增大。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达1.8亿,占全国人口的13.26%。仔细看人口金字塔会发现,现在还不是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因为30岁至50岁的人群是人口金字塔上最大的年龄人群。但在今后10年至20年中,这个年龄人群将进入老年行列,那时的劳动人群将由目前萎缩了的少年人群来担当。那么小的劳动人群,要抚养这么大的老年人群,这个社会将会怎样?很难想象。

中国劳动力队伍的变化,将是一个三步曲:第一步,是年轻劳动力的减少;第二步,是劳动力队伍年龄结构的老化;第三步,是劳动力整体数量的萎缩。这三步曲必将在今后20年至30年中陆续显现。

   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的民工荒和高校的生源荒,都是人口结构变化在招工和高校招生上的反映。

   了解人口结构的变化规律,对于个人的生活安排非常有益。比如,前几年有所谓的 “金猪宝宝”热,今年又出现 “龙宝宝”热。父母希望孩子在龙年出生,是图个吉利,但 “龙宝宝”一生的压力真是很大。他们的一生将不得不伴随着与庞大的同龄人群竞争,从产房到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到就业、结婚、生子,直到退休都处在竞争中。

   当然,人口结构变动最明显的结果,是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最近,人社部表示推迟退休年龄是 “必然趋势”,引起舆论一时大哗。关于调整退休年龄的呼吁,已经有很多年了,但一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正面响应。今天终于提出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形势逼人强的结果。如果我们了解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就知道,这是迟早的事。

——顾宝昌 《民工荒生源荒根源在于我国人口结构已变化》


 
专家观点

除了养老金,养老还需准备什么?

   □杨燕绥 胡乃军

   CPI=3% 当年 10年后 20年后 30年后 40年后

   当前购买力 100万元 74.41万元 55.37万元 41.20万元 30.66万元

   CPI影响下的货币贬值情况预测

   中国在两年前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国际社会用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和老年人口赡养比,界定一个国家的社会老龄化进程。这一进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进入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时社会进入了老龄化阶段;

   深度老龄社会:当这一比例达到14%时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此时老龄人口赡养比约为1∶5,即1个养老金领取人,5个养老保险缴费人,养老金费率为10%,养老金对工资的替代率为50%,这是两代人均可以接受的边际费率,由此形成边界赡养比;

   超度老龄社会:一旦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20%,社会即进入超老龄化阶段,此时老龄人口赡养比可能为1∶2,代际赡养负担引起的社会经济问题非常突出。

   基于公共管理精细化的原则,有效老龄人口赡养比是指综合分析劳动人口的就学、就业、收入和退休年龄等因素后,在相对准确估计劳动人口赡养能力的基础上测算的老龄人口赡养比。有效老年人口赡养比可以揭示公共政策与人口老龄化的正负关系。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时间表显示,约在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社会,2020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2035年进入超度老龄社会。但根据有效赡养比测算的结果显示,中国在2010年即进入深度老龄社会,且出现老年人口赡养比1∶5的情况,在江苏、浙江等地甚至出现1∶3的情况。老年人口消费过低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深度老龄社会的问题,却加大了内需不足的问题,危及中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目标。

   与此同时,公共政策却陷入误区,表现在:人口数据底盘不清,计划生育政策不能与时俱进,长期低生育危及人口结构的合理性;服务业发展缓慢,占比较低,促进就业的底气不足;提前退休现象频发,退休年龄早但难以提高;养老金身份痕迹浓厚,且碎片化,缺乏财政预算和市场融资能力,持续性差;护理人工成本迅速增加,老年护理保险计划缺失等。

   养老为什么不能单靠养老金,而是依靠养老资产

   人口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社会现象,既是负担,不过也是机会。应当积极应对、及早准备,让老年人口拥有资产和具有购买力,让青年人口拥有人力资本和具有生产力,以老年人口的购买能力推动老龄社会的生产力。

   个人因年龄或伤残导致丧失劳动能力和退出劳动力市场后,其生活成本和理财规划均存在的不确定性,这就是养老风险,是我们每一个人到年老时都要面对的。它包括: (1)经济风险,即指维持日常开支、健康支出、居住与护理支出的成本,以及应对通货膨胀的成本 (见表格); (2)健康风险,即指因老年病、慢性病和老年意外伤害导致的健康水平下降、保健医疗、护理成本提高带来的相关风险; (3)自理风险,即指因年老导致日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健康缺失导致处理日常生活能力不足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4)长寿风险,即指实际寿命超过预期寿命带来的成本及其风险; (5)死亡率风险,即指预期寿命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养老成本和相关风险。

   抵御养老风险需要养老资产,但养老资产并非指单纯的养老金。养老金是老年人日常开支的现金流,我们不能放大养老金的作用。资产是有价值的财产,主要考虑如下三个要素:以往的积累,届时可计量性,未来的效用、利益和权益。笔者将养老资产界定为退休前积累的,届时可计量的,老年时发生效用的资源,包括货币、服务和相关权益。主要内容包括养老金、老年医疗保险、老年房产、老年护理保险等。

   培育养老资产需要社会共识、法律规制和公共政策,由此形成 “2率+2力”的养老资产指标:调整养老金结构,强化基础养老金和政府责任,强化个人储蓄和养老金市场,提高养老金的替代率;调整医疗保险结构,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发展补充医疗保险,提高医疗成本分担率;强化住房保障制度,规范老年房产残值管理,提高老年人群的购买力;建立老年护理保险计划,提高老年人群对老年服务的购买力。

   培育养老资产可以提高老龄人口的消费能力、纳税能力、投资能力和就业能力,由此构成老龄人口的经济贡献,即老龄人口红利。为此,欧盟国家根据里斯本条约和阿姆斯特丹条约,强化社会政策,努力提高55岁至64岁人群的工作参与度。美国拥有个人养老储蓄的人群,在退休之后缴纳的养老金税相当于总社会保障税的2%。

   而美国老年人口贫困率的下降,接受高层次教育者人数的提高,使得老年人口更加向往健康、高收入、高服务的老年生活。这对于整个社会经济,又将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