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孟的博物馆 2015-02-14
   在首都博物馆《燕地青铜艺术精品展》展厅,有一只班簋被安放在显著的位置,静静地等待人们的参观、欣赏。每当有导游带团参观,都要在此驻足,讲解这只班簋的来历和它命运多舛的故事,引得人们不停唏嘘。
 班簋
   这只班簋的命运有些像近年发生的“刀下留人”,它曾经高贵、凝重,有4个兽首环耳,以内卷象鼻为足将簋身悬起,器腹内底铭文达198字,记述了贵族""追随大贵族"毛公"东征的史实,这一史料与秀丽的文字都具有重要价值。后来,它销声匿迹了很久,不想在四十年前又重出江湖。
   见过这样一段记述:在“文革”期间,许多古代铜器都被送往炼铜厂回炉重铸。为了保护珍贵文物,由北京市文物工作者组成的“文物清理拣选小组”负责到各废品站、铜厂“寻宝”。1972年的一天,文物清理拣选小组照常来到北京有色金属供应站拣选有价值的文物。正值中午,工作人员利用午休时间仍在费力挑选,突然一个盛满废弃铜铁麻袋中的一些碎片吸引了在场人的目光。其镌刻的铭文以及表面的饕餮纹饰都与西周的青铜器不谋而合。凭着多年的经验他们认定这是一件贵重的青铜器,于是,工作人员便加快脚步,捧着斑驳的碎片送到文物清理小组。经过铜器鉴定专家程常新先生的反复鉴定、考证后,初步认定它是清宫旧藏、西周时期的班簋,并决定送往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进行修复。
   修复后的班簋,风姿令人为之赞叹。侈口,圆腹,低圈足,口沿下饰弦纹和圆涡纹,腹饰四组兽面纹,四耳上饰兽头,呈象首状,首背依附器壁,下有垂珥,呈象鼻状,底端向内弯曲长垂成足。腹内刻有铭文198个字,记载了毛伯班受周天子册封赏赐,追述毛公平乱之功。
    郭沫若得知班簋重现后激动不已,特地撰写《班簋的再生》一文。如今,这只班簋已成为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02 班簋兽首耳



03 班簋兽首耳



04 班簋底部铭文



 05 班簋铭文拓片

末尾记有“子子孙孙,多世(其)永宝”的字样。通常在铭文末尾要写上制作缘由,意为告诫后代,对器物要好好珍惜。班簋则要颂扬先祖的辉煌事迹,并让后世子孙,世世代代永远珍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