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件件都是珍品!

 河洛摄闻记 2021-01-25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提起河北,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向来是兵马必争之地。河北省环绕京津,再加上北有山海关、西有太行山,南有战国七雄赵国邯郸,可以说遍地都是历史文化古迹,那么作为河北历史浓缩地的河北博物馆,都会有哪些镇馆之宝呢?

河北博物院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文化广场,北起中山路,南到范西路,东临东大街,西至西大街,是河北省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3128平方米,展览面积22000余平方米, 文物藏品15万件,其中一级品334件(套),二级品1910件(套),三级品16313件(套)。河北博物院以满城汉墓出土文物、河北古代四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石刻佛教造像、明清地方名人字画以及抗日战争时期文物最具特色。河北博物院的前身是河北省博物馆。不过说起这里的镇馆之宝,下面为各位列举一下吧:

1、刘胜金缕玉衣

在西汉时,只有天子和经过允许的诸侯王才可以使用金缕玉衣下葬,其余只能使用银缕玉衣或者铜缕玉衣。不过真正的金缕玉衣却从来没人见过,直到河北满城汉墓被发现,人们从中山靖王刘胜的墓中第一次见到了金缕玉衣,没错,这个刘胜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他一直自称的中山靖王之后,就是中山靖王刘胜。

刘胜金缕玉衣长1.88米,1968年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刘胜金缕玉衣是中国首次发现、规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按人体结构比例制作,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全套玉衣由各种形状的玉片组成,玉片四角有孔,用金丝加以编缀,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与玉衣同时出土的有镶玉鎏金铜枕、玉眼盖、玉鼻塞、玉口琀、玉耳塞、生殖器罩、肛门塞,组成一套完整的葬玉,真实再现了两千年前汉朝的古人下葬的场景。

2、西汉“长信”宫灯

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大概就是长信宫灯了,1968年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高48厘米,形状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灯盘可转动,灯盘的屏板可推动开合,以调节灯光亮度和照射方向。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从而保持室内清洁。全灯分为头、身、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可以任意拆卸。灯上刻有“长信尚浴”、“阳信家”等铭文9处共65字。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1993年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3、铁足大铜鼎礼器

在春秋战国时期,位于河北北部由一个小国叫中山国,中山国是嵌在燕赵之内(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一个由鲜虞人建立的国家,因城中有山得国名。由中山武公建立,经历了戎狄、鲜虞和中山三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同样经历了邢侯搏戎,晋侯抗鲜虞,魏灭中山和赵灭中山的阶段。中山国的传世文物不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山王铁足铜鼎,这是战国中山王“错”墓出土九鼎中的首鼎。铜身,铁足。外壁刻有铭文 77行469字,是目前所见铭文最长的一件战国铜器。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率师伐燕、扩大疆土的功绩,告诫后代吸取历史教训,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鼎壁与盖部云钮以下、足部以上,刻铭文77行,每行6字(盖上二字,腹部凸弦纹以上三字,以下一字),唯末行1字,共469字,是已发现刻铭战国铜器中字数最多的。内容记述了该鼎为王十四年所制,斥责燕王哙让位相邦子之,遭致国破身亡,颂扬自己的相邦司马,辅佐少君谦恭忠信,以及率师征燕,夺城数十座,扩大疆土数百里的功绩。告诫嗣子汲取吴国吞并越国、越国覆灭吴国的教训,要警惕周围敌国等。此鼎铭文在战国金文中最长,在所有金文中仅次于毛公鼎;内容记述了中山乘燕国内乱,伐燕夺取疆土之事,可补史籍之不足;铭文构字秀丽,刀法娴熟;是研究战国及中山国历史和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此器铜体铁足的铸造技法在中国国内十分罕见。

4、战国透雕龙凤纹铜铺首燕国宫门构件

燕国,春秋战国时期国运最久的国家之一,雄踞河北北部,河北博物院的《慷慨悲歌——燕国故事》展厅,有一件纹饰精美、体量巨大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这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大青铜宫门铺首。

铜铺首出土于燕下都遗址,是燕国的代表性器物。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位于保定市易县东南。1966年2月,易县原练台大队第五生产队社员在土场挖土,突然,铁锹碰到了一件坚硬的东西。社员们一点点清理掉周围的厚土,一件硕大的铜器从土里露了出来。他们马上将其送交给正在附近勘察的原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燕下都工作组。这件文物让现场所有人都惊奇万分:这就是举世罕见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

文物工作人员随即对铜铺首的出土地点进行了清理。铜铺首出土于老姆台东170米处,附近无坑穴遗存。试掘所获都是极破碎的建筑材料碎片,如常见的绳纹板瓦、筒瓦及山云纹半圆形瓦当等,唯一的完整器物就是这件铜铺首。因为老姆台是燕下都城外最北的宫殿建筑基址,因此专家推测,它可能是燕下都宫殿大门上的构件。

铜铺首通高74.5厘米,重21.5公斤。整体是兽首衔环造型,兽首主体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怪兽——饕餮。宽眉巨目,圆眼吊睛,凶猛无比,锋利的牙齿从口角两边露出并上卷,口鼻两边有须。面部结构紧凑,特点鲜明,层次清晰。

饕餮额部饰有一立凤。凤冠饱满,颈向前伸,昂首瞪目,尾部翘起,两爪粗壮尖锐,各抓一蛇。两蛇巧妙地构成饕餮的额梁,蜿蜒游弋,缠绕在立凤的左右两翅,双首昂扬相对,好似因遭到侵犯随时准备攻击,又好似在苦苦挣扎。

铺首两侧各有一条向上攀爬的龙,刚劲有力却又不失灵动,颈部从上端两侧向前弯曲,头部向前伸,张口露齿,虎视眈眈地看着下方。尾部盘绕于饕餮双目的左右下角。整个场面充满紧张的气氛,犹如一幅剪纸,揭示了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铜铺首的环套在八棱半椭圆形的衔中,内径16厘米,外径29厘米。环上饰双龙纹,双龙分别缠绕于环的两侧,颈部从上端两侧绶带纹组成的圆环中钻出,突出于环外,双首相背,弯颈俯首,神情与上端双龙相似。

这件铺首采取了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铸造工艺,造型精致生动,布局错落有致,线条婉转细腻,艺术风格严谨,具有浓重的历史厚重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目前所见我国最大的战国时期铜铺首。上海世博会期间,曾作为河北馆的镇馆之宝向世界展示。

铺首是我国古代器物上的附件,最早萌芽于史前时期,成熟于殷墟二期偏晚阶段,后历经两周、两汉、魏晋隋唐,直至明清都被广泛使用。主要在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瓷器、墓门、墓葬棺椁以及建筑的门上。汉代以前,铺首被称为“金铺”或“铜铺”;唐代才出现“铺首”和“衔环”两个概念;到明代,人们才开始使用“铺首衔环”这一称呼。所谓的“环”,是具有实际使用功用的部件,供敲门使用,同时又有装饰意义。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要阻挡妖魔鬼怪进门,最主要的方法是在大门上放一怪兽衔着门环,可以防止妖魔鬼怪入门。

5、 青花开光镂雕红蓝釉花卉大罐

1964年保定市永华南路小学元代窖藏出土。通高42.3厘米。罐体使用彩绘、镂雕、堆贴等多种装饰技法,共有11层纹饰。腹部作四组菱花形开光,开光内镂雕四季花卉和山石,枝叶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釉里红涂绘。青花色泽浓艳,釉里红颜色纯正,蓝红辉映,工艺高超,为元代青花瓷器代表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