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点评-10

 老樟xy67896789 2015-02-14
名家点评
  来源:中国艺术报

  名家:卜希旸    北京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刘俊京    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

        孟繁禧    中国书协理事、北京书协副主席

        虞晓勇    中国书协理事、北师大书法系副教授

    作者:刘景波    刘泽海    林璐莎    胡淑珍

力在不张  熟为内敛

  卜希旸点评刘景波行书横幅:刘景波的行书《卜算子·咏梅》 ,运笔爽利、挺劲。结构比较平正稳妥。章法也疏密均匀,总之,在自身的基础上是一幅完整的行书作品。但所反映出的问题是根本的、方向性的。即:取法太近!对于书法美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写得如此熟练,谁也不能说你没下功夫,但功夫没下到实处。希望你在一段时间里,放下你的这一笔“熟练的漂亮字” ,一笔一画地临帖。临过之后,找其中几个字,把原帖放大,用薄纸红笔双钩下来,贴到你写的字旁边,让原作者给你改作业。你会发现,自己和规矩已经久违了。如你临《兰亭》 ,请把“是日也”的“是”字、“犹不能”的“犹”“不”二字,认真双钩下来,贴到你写的“是” 、“犹” 、“不”三字旁边,王羲之要对你说什么,你是一定会感受到的。那么,夸你,损你的话都不要听了。只听王羲之的,你说对吗?

神采于临帖中揣摩

  刘俊京点评刘泽海隶书条幅:观刘泽海隶书作品端庄古朴,能看得出作者在隶书学习上具备了一定功底,但细看其作品尚存在以下薄弱之处,第一,通篇作品呆滞无神。前贤王僧虔曾有名言道: “书之妙到。神采为上......” 。第二,每字笔画均匀松散显得软弱无力。第三,落款行书较弱,建议作者放下自我,从隶书、行书字帖中选出自己喜爱的名帖,耐心细致的临摹一段时间,这样就会事半功倍,再创作时效果就会不一样,祝愿作者书艺进步,更上一层楼。

着眼细节  境界自出

  孟繁禧点评林璐莎楷书中堂:此作品既有早唐书风,又有北碑遗韵,总体感觉不错。行笔自如,结字亦胸有成竹,章法上疏朗从容,反映出作者在对楷书的研习上具有一定的造诣。

  这件作品最突出的缺点是,款书字数太多,若能简化成一行,从章法上看效果会更好些。另外,我曾多次强调,学习书法达到一定基础后,若想更上层楼,即需潜下心来多从细节上下功夫。无论是笔法,细化到每一个笔画的特点;无论是结构,体会每个字的聚散开合。别人不经意的小地方,我们应该注意。精美的作品一定是精致的,包括书法中的狂草,绘画中的大写意。草书的定义一定不是草草而书。因此,我建议:从细节着眼、着手,从笔画的起笔、收笔、转折,细细分析,细细感悟,认真研习,精准表现,结字上亦如此。学习的过程是艰苦的、枯燥的,一旦得其要领,则是快乐的、幸福的。

书现行为  韵律动人

  虞晓勇点评:篆书作品“人淡如菊” ,用笔沉实厚重,富于金石气息,尤其是“人”字,姿态生动,笔画在凝重中有一定的动感。可见,书者平时对古代篆书经典确有临仿,基本功还是不错的。

  提两点建议以供参考。第一,不管是正体字还是行草书,我们在创作中必须要充分体现一种“书写感” ,吴缶老的石鼓文,尽管笔画再沉涩,但其笔画之间的呼应意趣时时可见。这种书写感不仅可以体现书者平时笔墨训练的精熟,更能增强整件作品的节奏感,使正体字在静态中蕴含着机智与灵动。第二,篆书的结构,不管是偏大或是偏小,偏长或是偏扁,但整体形势应该是团形的,我们比较一下《毛公》和《散盘》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以此而论,“人淡如菊”这件作品的结构有松散的问题。另外从章法上看,作品下款的位置也偏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