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黄疸病脉证治方--茵陈蒿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2-14
  茵陈蒿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茵陈189  栀子9g  大黄6g
    上3味,以水1000ml,先煮茵陈,减600ral,再下余2味,
煮取300ral,去滓,3次分服,每次lOOml。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
  主证:身目尽黄,色如橘子而鲜明,发热口渴,右胁灼痛,
小便不利,色黄而短少,舌苔黄腻,脉滑数。
    副证:脘腹痞满,不欲饮食,恶心欲吐,大便秘结或不爽,
汗出不彻,无汗;或但头汗出,舌苔黄滑,或脉濡数。
    (临证加减}
  、1.本方加味治疗妊娠合并肝内胆汁瘀积症:本方用茵陈
30g,制大黄6g,甘草5g。痒甚加蝉蜕、丹参;或用丹参(先兆
早产忌用)、黄芩、蝉蜕各109,生甘草3g,黑山栀129,公英
309,生地、茵陈、薏苡仁各159,柴胡6g,僵蚕9g。每日1
剂,水煎服。[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f2,:77]
    2.茵陈蒿汤治疗胡黄豆病:结果病例黄疸消退,热除神静,
食欲好转,二便如常,口唇面部指甲转为红润,肝脾回缩至正
常,尿常规、血常规正常。沄南中医杂志,1983,c5,:42]
  3.本方治疗崩漏:凡证属实热、湿热者,用之屡获效验。
并指出若三焦火盛,热冲血海,迫血妄行者,加重栀子、大黄用
量;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血不归经者,加重茵陈的用量。[河南
中医,1981,(1):45「
(原文}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
汤主之。(13)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
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经义阐释)  本条论述谷疸湿热证的证治。谷疸成因,本条第2条曰:“风寒相搏”,
与“谷气不消”,由此使脾胃运化失司,湿热内蕴,酿成黄疸。症见“寒热”,此“寒
热”结合临床所见,当为以下两种情况:一指发热恶寒,但此非同一般表证,如魏念庭
曰:“此寒热由内发外,与表邪无涉”(《金匮要略本义》)此乃营卫之源被湿热壅滞所致;
另有寒热往来,是湿热壅于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而致。湿热内蕴于脾,若运化失司则食
减,甚则不食;若升清降浊失常,强迫进食,则即可头眩;若湿热内蕴或上冲,气机不
畅,则心胸不安。若湿热内蕴日久,瘀而不除,可致黄疸,故原文曰:“久久发黄为谷
疸”。结合本章第2条原文本证当有小便不利。
    (方药评析)  本方具有清热泄湿之功,方中茵陈苦微寒,清热利湿以退黄,栀子苦
寒清三焦之湿热。大黄量仅为茵陈的1/3,在方中为佐使之品,取其清热泻火,助茵陈、
栀子速除湿热之功,以利小便。当然茵陈蒿汤方证可有便秘,而更多见的是便溏不爽。本
方服后之状,方后有云:“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泻,黄从小便去也。”
    学习此条原文,当与《伤寒论》第236条、260条结合一起学习。
    原文中强调先煮茵陈,实则不必拘泥。因为茵陈退黄的主要成分是含在挥发油内的
臼一蒎烯和茵陈烃等,先煮会使有效成分挥发过多,应另包,后下煎至10分钟为宜(《北京
市老中医选编内科部分。关幼波医生临床经验》)。本方随证可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保
和丸、茵陈五苓散等合用。另外,此方亦常配入活血药,可以加速退黄,使肝肿大缩小。
(《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内科部分》)
    临证时还可参阅东垣治疸用茵陈蒿汤加减之验:“小便不利,烦躁而渴,加茯苓、猪
苓、滑石、当归、官桂(即韩氏名茵陈芪苓汤)”;烦躁喘呕不渴,加陈皮、白术、半夏、
生姜、茯苓(即韩氏名茵陈陈皮汤);四肢身偏冷者,加附子、甘草(即韩氏名茵陈附子
汤);肢体逆冷,腰上自汗,加附子、干姜、甘草(即韩氏名茵陈姜附汤);身冷汗不止
者,加附子、干姜(即韩氏名茵陈附子汤);前药服已,脉尚伏,加吴萸、附子、干姜、
木通、当归(即韩氏名茵陈茱萸汤)。东垣又曰:“韩氏立名茵陈茯苓汤,茵陈橘皮汤,小
茵陈汤,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汤,茵陈茱萸汤,大抵只是仲景阴证药内加茵陈也,用
者要当识。”(《东垣十书.兼证用茵陈蒿加减例》)。
    (文献选录]  徐彬:谷疸之名,似乎谷为病也,然其原仍由外感,故前首章,虽不
言发热,特揭风寒相搏四字,而寒热者亦有之。不食,食即头眩,是言头眩为谷疸第一
的据也。谷疸虽为胃病,心胸在胃口上,浊气上熏,则心胸不安矣。但病未甚,则热亦
不甚,郁久则热甚,而遍于肌表,故曰久久发黄为谷疸。药用茵陈、栀子、大黄,乃以
开郁解热为主,非发表亦非攻里也。盖茵陈性苦辛寒,善开肌肉之郁;栀子轻浮性凉,能
解内郁,而降屈曲之火;大黄虽为攻下之品,然从栀子、茵陈,则取其相佐以开郁解热,
所以茵陈最多而大黄少也。(《金匮要略论注》)
    魏荔彤: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此寒热由内发外,与表邪无涉也,故食即头眩,心
胸不安,知为内伤非外感也。久久在内蕴酿,而热与湿相搏,面目身体发黄,又不同于

发黄外袭内混,因变热之速而发黄之捷也。主之以茵陈蒿汤,湿盛则除,热盛则清之义
也。服后以小便利,溺如皂角汁状,色正赤,腹减黄退为度也。(《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尤怡:谷疸为阳明湿热瘀郁之证,阳明既郁,营卫之源壅而不利,则作寒热;健运
之机窒而不用,则为不食,食入则适以湿热而增逆满,为头眩心胸不安而已。(《金匮要
略心典》)
    吴谦等:此详申谷疸之为病也。未成谷疸之时,其人多病寒热,寒热作时,则不能
食,寒热止时,则或能食,虽能食,然食后即头晕目眩,心烦不安,此为湿瘀热郁而内
蒸,将作谷疸之征也,久久身面必发黄,为谷疸矣,宜茵陈蒿汤利下,使从大小二便而
出之。(《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柯琴:太阳阳明俱有发黄症,但头汗而身无汗,则热不外越,小便不利则热不下泄,
故瘀热在里而渴饮水浆。然黄有不同,症在太阳之表,当汗而发之,故用麻黄连翘赤小
豆汤,为凉散法;症在太阳阳明之间,当以寒胜之,用栀子柏皮汤,乃清火法;症在阳
明之里,当泻之于内,故立本方,是逐秽法,茵陈秉北方之色,经冬不凋,傲霜凌雪,历偏
冬寒之气,故能除热邪留结,佐栀子以通水源,大黄以除胃热,令瘀热从小便而泄,腹满自
减。肠胃无阳仍合引而竭之之义,亦阳明利水之奇法也。(《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现代研究)  (1)治痤疮:周氏用本方治痤疮获效满意。李某,男,18岁,学生,1989
年lO月14日初诊。颜面起粉刺反复发作近2年。病初颜面见小疹子,用手挤压可挤出豆
渣样物,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近月来皮疹增多,并起脓疱及囊肿,经内服四环素,外搽药罔
效,伴口渴,尿少,便秘,查颜面见群集黑头粉刺,粟米大红色丘疹,散在小脓疱,黄豆大小
样囊肿,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诊为痤疮,治以清热利湿,投茵陈蒿汤,茵陈60g,栀子
9g,大黄9g。每日内服1剂;并用颠倒散(硫黄、大黄等分为末)酒调外搽,半月后复诊,皮
疹消退,二便通畅,守原方去大黄,加枇杷叶9g,桑白皮9g,续服lO剂。三诊时未见再起皮
疹,基本痊愈,嘱患者常用茵陈泡茶内服,以资巩固其效。
    (2)治荨麻疹:周氏用本方治荨麻疹获效快。
    (3)治脂溢性皮炎:周氏治左某,男,52岁。1988年9月10 El初诊。头皮瘙痒起
疹子流水反复发作近3年,三年来头皮经常瘙痒起红疹,抓破流水,时轻时重,反复发
作,屡治少效,查头皮部见红色斑丘疹,上覆有鳞屑,并见抓痕、血痂、脂黄痂,舌质
红,苔黄腻,脉濡数,诊断为脂溢性皮炎,治拟清热利湿,投茵陈蒿汤加味:茵陈60g,
栀子9g,大黄9g,白藓皮9g,地肤子12g,苦参lOg,水煎内服;外用黄柏煎水湿敷局
部。10天后复诊,皮疹消退后而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4)治带状疱疹:周氏治刘某,女,56岁,工人。1989年11月12日初诊,左臀
部连及大腿后部起疱疹疼痛5天。10天前开始左臀部、大腿出现疱疹,灼痛不休,经内
服病毒灵,注射板蓝根液无好转,伴有发热,心烦口渴,纳差,尿赤,便结等症,查体
温38℃,左臀及大腿后部见绿豆大或黄豆大成群水泡,基底部色红,渗出液明显,皮疹
呈带状排列,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带状疱疹,治拟清热利湿止痛,投茵陈
蒿汤加味:茵陈60g,栀子9g,玄参15g,丹参9g,牡蛎12g,制乳没各4g。水煎内服,
并用青黛散油调外敷,连用一周,疱结痂,且无新疱疹起,疼痛消失而愈。
    (5)治难治性婴幼儿湿疹:梁氏用本方治疗难治性婴幼儿湿疹30例,取得比较理
想的效果。姜某,男,10个月,1986年7月5 Et初诊。患儿生后1个月,面颊部出现红

色细小丘疹,密集成簇,渐蔓延至额、头顶、颈项,流淡黄色清水,经治罔效,延及胸、
背、腹、会阴及下肢,融合成片,渐成小水泡,糜烂渗出粘液,颈项、腋下、腹股沟、胭
窝处渗出尤多,皮肤潮红湿粘,无法穿衣,自用消毒纱布包裹,翌日则布贴皮上,需用
温水浸湿变软方能缓缓得下,患儿哭闹不止,迭用肤轻松、脲素软膏、锌氧粉、卡古地
钠、胺丁钙、抗生素治疗始终无明显效果,遂用本方治疗,第3天换药时渗出液明显减
少,经治工4天,丘疹、水泡全部消失,皮肤干燥脱痂,遗留色素沉着,头部湿疹大片脱
痂,头发变稀,患儿精神转佳,病告痊愈。1989年10月随访未复发。
    (6)治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郭氏等多用茵陈蒿汤,或用其加减治疗本病,治愈
率为82.6%一100%。
    (7)治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李氏用本方加味治疗本病,均获满意效果。
    (8)治肝脓疡:王氏介绍以本方加味治疗l例,不规则发热1月,轻度恶寒,右上
腹隐痛,血红蛋白8.Og/L,白细胞l。47×10。g/L,中性粒细胞83%,A型超声波检查提
示:第7、8肋间腋前线可见进波1.5cm,出波6cm的液平段,X线胸透右膈肌轻度升高,
诊为肝痈。症见上腹刺痛,口苦咽干,心烦头汗,面色晦黄,大便干,小便黄,舌质暗
红,苔黄厚而腻,脉弦数,体温40.1℃,证属热毒内蕴,肝经血瘀。速服本方20余剂,
B超检查,肝区液平段全部消失,血象及胸透均正常。
    (9)治虫病:吴氏用本方治蚕豆病。
    (现代研究)  通过动物实验,证实茵陈蒿汤有以下作用:
    (1)具有防治肝损伤的作用具体表现:①本方可使大鼠肝细胞的肿胀、气球样变和
坏死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②本方可使肝细胞内蓄积的糖元与核糖核酸含量有所
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下降。此实验为茵陈蒿汤的退黄作用和治
疗肝炎提供了形态和功能方面的实验依据。
    (2)促进胆汁的分泌,茵陈起主要作用。
    (3)间接地促进体内多余的胆红素及其它有害物质的排泄。茵陈蒿汤在实验中可
以分离出β一葡萄糖醛酸甙酯的抑制物质,它可以抑制肝病时升高的卢一葡萄糖醛酸甙酶的
活性,使肝脏的解毒作用少受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