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本主义在西方

 以身心奋斗为本 2015-02-14
人本主义在西方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07-6-2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文明发展成熟,开始逐步向后工业化方向前进。
 
   如果说传统农业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的自在的和原始的合二为一为内涵的、自由散漫的文明;工业文明是以人本精神和科学技术为内涵的文明;而后工业文明就是以消解自我和压平价值重建人与自然的人为合一为内涵的文明。工业化的进程离不开规则,也就是法律和一定社会秩序的制定、实施,当每个人都被当作机器上的零件,遵从社会规范而行动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原本的情感都可能受到压抑,虽然社会看上去井然有序,但这种有序建立在冰冷而压抑的个体上。于是美国在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战后第一代人的反叛,以嬉皮士文化、黑客、反战和性解放等为主要表现,其实质就是传统观念的解体和文化的混乱。当时的西方媒体将这批青年贬斥为“垮掉的一代(the beatniks)”。
 
   然而这些“垮掉的一代”并没有真正地垮掉,反倒成为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一代人。究其根本,是由于以人本主义、存在主义思想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学家等及时地站出来,以这些新的思潮影响了社会和文化的走向。这其中,人本主义思潮,尤其是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心理学的新生力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运动是由许多具有类似观点的心理学者共同发起的,主要有:人格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H.A.默里、G.墨菲;新精神分析学家K.霍妮、E.弗罗姆;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机体论者K.戈尔德施泰因;发展心理学家C.比勒、J.F.布根塔;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A.H.马斯洛;心理咨询家和教育改革家C.R.罗杰斯等。其中马斯洛、罗杰斯和罗洛.梅是这一运动公认的领袖人物。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他们既反对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或防御机制,又反对行为把意识看作是行为的副现象。关于人的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同意柏拉图和卢梭的理想主义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理想社会是可能的。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9世纪末W.狄尔泰和M.韦特海默的传统,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用原子物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主张以整体论取代还原论。
 
  人本主义兴起是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二三十年代美国人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和机体论的研究是早期的理论准备,而源于古希腊、兴于文艺复兴时代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后现代的存在主义哲学也为人本主义提供了借鉴。奥尔波特认为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体,每一成人都不同于他人而以他自身独特的内在和谐方式对待世界,这一看法和排除意识经验的行为主义理论直接对立。以这种人格理论为基础,奥尔波特后来成为创立哈佛大学社会关系学系的关键人物,这为学院中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分立创造了条件。默里和墨菲这一时期也有重要的人格理论著作发表,他们把人格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为人本主义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精神分析也同样在发展,先后有多个分支在北美、英国和欧陆兴起。其中霍妮、弗罗姆等人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把美国工业社会发展中引起的社会问题看作是导致精神障碍的社会因素,开创了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而对泛性论的批评,同样也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传统精神分析的主要分歧之一。1939年戈尔德施泰因《机体论》的发表,被认为是该学派的主要理论即自我实现论的基石。戈氏第一次从机体潜能的发挥出发论述自我实现,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加强了这一本来是由哲学提出的概念。直到以马斯洛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及其学说的出现,标志着人本主义的正式诞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于人性的研究,所以一定就涉及人性.在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中,人本心理学对于人性主要有两种看法:
 
   以马斯洛、罗杰斯为首的人本心理学家认为人性是本善的,只要展开人性世界就会光明。这被称为理想主义的人本心理学。
 
   而以罗洛梅、皮尔斯等为首的人本心理学(存在主义的人本心理学)更多认为人性是善恶和兼具备的。一个人只有通过努力才可能接近人性的善,而不至于被人性的恶所偏差。这被称为现实主义的人本心理学。
 
   这两派间虽然基本有良好的关系,并共处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阵营。但也曾经有过相当程度的冲突,当我们说起人本心理学时,我们根据其对于人性认识基础的不同,一般可以将人本主义分为上述两个大方向。
 
   以人为本,关心人的需要和发展,引导人向着发掘潜能、自我实现的道路发展,成为人本主义思潮对世人的教益和启迪。需要层次论的提出,标志着一些心理学家不再将人看作为实现欲望而挣扎的野兽(精神分析),也不再将人看作对外界刺激进行反应的简单“机械”(行为主义),而是有潜力超越自我、提升人格、渴望自我实现的存在。他们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不简单地是因为他们能够适应环境、制造工具,更拥有了对自身价值的自觉:不仅仅关心今日之我,更关心明日之我。
 
弗兰克尔进一步区分出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四项独有天赋:选择的自由,能够使人不再一味顺应环境,而能寻求改变;良知,使人判断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想象力,使人超越当下现实的束缚,拥有更广阔的视野;自由意志,使人自觉地思考和追求生命的意义。能够肯定生命自身的价值,体现对每一个个体的关怀,人本主义作为“第三势力”,无疑为传统的心理学带来了人文的气息和温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