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草泻心汤

 学中医书馆 2015-02-14
  甘草泻心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炙甘草12g  黄芩9g  干姜9g
半夏9g g黄连3g  人参9g  大枣工2枚
  上7味,以水2000ml,煮取1200ml,去滓,再煎取600ml,
温服200ml,日三服。
    (功效]清热利湿,杀虫解毒;补中和胃,消痞降逆。
    (主治)狐惑病,身微热,常默默,神疲乏力,目不得闭,
不欲饮食,干呕心烦,卧起不安,咽喉、口唇、眼睑溃破,声音
嘶哑,或前后二阴溃破,苔黄滑腻,脉虚数;胃肠不和,心下痞
满而硬,按之濡软,腹中雷鸣,下利频作,完谷不化,干呕心
烦,苔白或黄滑腻,脉濡或弦细无力。
    (临证加减)
    1.中药治疗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白塞氏综合征)用甘
草泻心汤如减内服,有斑疹者加用犀角地黄汤;阴部溃疡皆用苦
参煎水外洗。[中医杂志.1979,c8,:53]
    2.甘草泻心汤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白塞氏综合征是一种以

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及经常引起失明的眼色素膜炎为特
点的证候群。类似结节性红斑的皮肤血管炎、脑膜疾患都可成为
本病综合征一部分。药用黄芩15g,黄连lOg,干姜15g,半夏
20g,人参lOg,大枣15g,生甘草lOg。水煎服,每日2次服
用。偏湿热者,加佩兰15g,升麻6g,葛根15g,蝉衣工2g;偏
血瘀者,加生地20g,丹皮20g,当归25g;合并感染者,加连
翘15g,石膏20g,银花20g,青黛12g。本病为湿热内蕴,毒火
熏蒸,津伤正虚所致。本方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化湿之功。临床
可随证加减用之。
    3。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药物过敏:药用生甘草40g,黄芩
20g,干姜6g,黄连6g,清半夏6g,泽泻lOg。每日l剂。治疗
因服磺胺类、解热止痛类药物过敏所致咽、龟头糜烂者,均在7
日内痊愈。[河南中医,1983,c4,;413
    4.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笔者认为甘草泻
心汤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三个主方之一。其中,寒热夹杂
型用甘草泻心汤,虚寒型用黄芪建中汤,胃阴亏型用甘草一贯
煎。甘草泻心汤证之心烦不安,心下痞,与溃疡病的临床表现有
相似之处.甘草泻心汤治疗溃疡病,不仅溃疡愈合率高,而且副
作用少,较之单用甘草制剂有明显的优越性。[经方应用.银川:宁夏
人民出版社,1981:178]
    5.甘草泻心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全组病例均有反复发作
的腹痛,尤以左下腹、脐周痛为多见,伴腹胀、肠鸣、泄泻,泄
泻多在餐后出现,部分患者泄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检查无特
殊发现,治疗方法以甘草泻心汤加减。药用炙甘草、法半夏各
12g,干姜、大枣各lOg,黄连5g,党参、白芍各20g。水煎服,
每日1剂,一般服4—6周。哳中医,1994,《9,:25]
    6.本方减干姜用量,加生姜。治水热互结,胃中不和,症见
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名生姜泻心汤。
  7.本方去黄芩、大枣,加枳实、厚朴、麦芽、白术、茯苓。

蒸饼糊丸。治心下痞硬,腹胀,恶食疲倦,右关脉弦,名积实消
痞丸。

    8.竹茹一升,人参、茯苓、甘草各一两,黄芩三两。为粗
末,水煎,分三次服,日三次。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名竹茹
汤。[备急千金要方]
 (原文}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Q)于喉为惑,
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
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1O)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语注解工  ①蚀:腐蚀,侵蚀。
  ②阴:指前后二阴。
  ⑧乍:《广雅.释言》:“暂也”.
  ④上部:指喉部。    .
  ⑤声喝:喝,读作ye(叶),指说话声音噎塞或嘶哑。
  (经义阐释)  本条论狐惑病的证治.本病的成因。历代医家意见不一,《诸病源候
论。伤寒狐惑候>>提出三点:(1)“因伤寒而变成斯病”,(2)“虫食”所致,(3)“由湿
热毒气所为也”。孙思邈《千金要方》则认为由湿(温)毒气所为。赵以德《金匮玉函经
二注》曰,“狐惑病,谓虫蚀上下也。……盖因湿热久停,蒸腐气血而成瘀浊,于是风化
所腐为虫矣.”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指出,狐惑“大抵皆湿热毒所为之病”。丹波元
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说:“至言虫不得安,上下求食,岂有此理。蚀是蚀烂之意,湿热郁蒸
所致,非虫食喉及肛之谓也。”综上所述,各家看法虽不相同,但一致认为该病与湿热相关,近人
亦多持这一观点,与临床辨治亦较相符。至于虫食上下之说,似有附会之嫌。
    本病湿热蕴蒸,邪正相争,故初起可见发热恶寒,颇似伤寒,但实非伤寒。湿热内
郁,扰及心神,故想睡而不能入睡,起卧不宁。湿热循经上蒸,则咽喉溃烂,声音嘶哑
或噎塞,湿热循经下注,则二阴腐蚀。喉及二阴是本病的主要病变部位。湿热扰胃,胃
失和降,故“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提示本病患者的面目
之色常有变化。对此,赵以德《金匮玉函经二注》解释为“由五脏不足,更为衰旺,迭
见其色也”,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则认为由“虫之浮游不常,起伏无时”所致。
根据本病病机,概由湿热蕴蒸,营卫阻滞,正邪交争,气血逆乱,而引起面目之色变幻
无定。
    文中“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有人提出不应分开理解,而当看作互文,即狐惑

病的特征是喉及二阴溃烂。可参。
    对于狐惑病以咽喉溃烂以致声音嘶哑为主要表现者,宜清热除湿,扶正解毒,用甘
草泻心汤治之。
    (方药评析]  方中甘草生用清热解毒;黄连、黄芩苦寒,清热化湿解毒,干姜、半
夏辛温燥湿;人参、大枣、甘草扶正和胃,合奏清热除湿,扶正解毒之功。本方组成与
半夏泻心汤相同,但甘草多一两,且是生用。
    (文献选录}  徐彬:狐惑虫也,虫非狐惑而因病以名之,欲人因病思弋也。大抵皆
湿热病所为之病…毒盛在上,侵蚀于喉为惑,谓热淫故惑乱之气感之生蜮也。毒偏在下,
侵蚀于阴为狐,谓柔害而幽隐如狐性之阴也。蚀者若有食之而不见其形,如日月之蚀也。
湿热既盛,阴火伤胃,不思饮食,恶闻食臭矣。面者阳明之标,目者厥阴之标,内有毒
气去来,故乍赤乍黑乍白,变现不一,然上部毒盛则伤在气而声嗄,药用甘草泻心汤,谓  .
病虽由湿热者,使中气健运,气自不能逆而在上,热何能聚而在喉,故以参甘姜枣壮其
中气为主,芩连清热为臣,而以半夏降逆为佐也。(《金匮要略论注》)
    尤怡:狐惑,虫病,即巢氏所谓璺病也。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躁扰之
象,有似伤寒少阴热证,而实为蜃之乱其心也。不欲饮食,恶闻食臭有以伤寒阳明实证,
而实为虫之扰其胃也。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者,虫之上下聚散无时,故其色变更不
一,甚者脉亦大小无定也。盖虽虫病,而能使人惑乱而狐疑,故名曰狐惑。(《金匮要略
心典》)
    吴谦等: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近时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蚀烂肛
阴。牙疳,即惑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每因伤寒后余毒与湿蜃之为害也。(《医
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唐宗海:狐惑二字对举,狐字着实,惑字托空,文法先不合矣。虫蚀咽喉,何惑之
有?盖是螯字之误耳。蝥字篆文似惑,传写滋误。(《金匮要略浅注补正》)
    (临床应用]  (1)治疗慢性泄泻:据报导,用甘草泻心汤为主治疗22例慢性泄
泻疗效较满意。
    甘草泻心汤的用法一般为:炙甘草、党参各12g,黄连3g,黄芩、姜半夏、干姜各
9g,红枣6枚。腹胀,加川朴、大腹皮;腹痛,加白芍、桂枝、广木香;痛势下迫,得
矢气缓解,或有后重,加柴胡、白芍、枳壳;畏寒肢冷,腹部喜暖喜按,舌淡苔白,脉
沉细无力,去黄芩,加热附子、白术;纳差,苔腻,有食滞者,加鸡内金、焦三仙,或
枳术丸、保和丸等;食入泛恶,吐痰涎清水,加吴茱萸、陈皮,嗳气,加旋覆花、代赭
石;心悸、头晕,或伴小便不利,加桂枝、白术、茯苓;失眠,加枣仁、秫米;惊惕多
梦,加龙骨、牡蛎;泻久不止,加赤石脂、禹余粮或诃子、石榴皮;出血,加伏龙肝、阿
胶。每日1剂,连服6剂为1疗程,病情顽固者,须坚持服用2—3疗程。愈后可酌予理
中丸或参苓丸等巩固疗效。
    结果:18例症状消失后未再复发,2例半年后出现反复,2例无效。
    举例:刘××,男,36岁,1976年10月23日初诊。4年前因伤食引起腹泻,治后
获愈,但遇进食稍多或略进油腻即复发,发时脘腹胀闷,肠鸣漉漉,大便稀溏,挟有不
消化物或粘液,日2—3次;并有心悸、失眠、眩晕。脉来沉细,舌苔白而微腻,腹平软,
脐周围轻度压痛。经治无效。予甘草泻心汤加白术、川朴、茯苓、秫米、焦三仙。服3剂,

大便成形,纳增,睡眠转佳,尚有肠鸣、心悸。原方去川朴,加桂枝。续服6剂,大便
正常,以参苓白术丸、归脾丸善后。于32个月随访,腹泻未再发作,身体健康。
    (2)治疗药物过敏:据报道:用甘草泻心汤加减治工2例药物过敏,效果良好。
    治疗方法:生甘草40g,黄芩20g,干姜6g,黄连6g,清半夏6g,泽泻lOg。水煎
服,每日一剂。另以苦参60g,煎水先熏后洗阴茎(12例均有口咽、龟头糜烂),每日一
次。
    疗效观察:l2例中4例服药3剂,6例服药5剂,2例服药7剂,均在7日内治愈。
    典型病例:吕××,男,25岁,1980年4月19 日就诊。7天前因扁桃腺炎服长效磺
胺后,出现口腔及咽部不适,口唇和阴茎肿痒,继则溃烂,渗出黄水和脓性分泌物,服
土霉素、扑尔敏、维生素B,无效。患者痛苦病容,不欲饮食,自觉时有冷烧,查体温
37.2℃,舌右侧及颊粘膜有4处溃疡,溃疡面大小为0.3一lcm左右,咽后壁有数处小溃
疡。上下唇肿胀溃烂,张口困难,龟头大面积溃疡,有脓性分泌物,脉滑,舌苔黄腻。诊
断为药物过敏,类似狐惑,按上法治疗5天痊愈。
    (3)治疗慢性咽炎:据报导,用甘草泻心汤治疗慢性咽炎5例,均达到近期治愈。
慢性咽炎凡属湿毒蕴结于咽部、痰湿内生、正气受损的均可用之。
    病案举例:保××,男,37岁,教师,1981年4月1日初诊。患者3年前因“感
冒”致咽部疼痛,恶寒发热,咳脓痰。经青、链霉素治疗,咽痛减轻,但仍声嘶。半年
前,因感冒,又发咽痛,干痒,咯吐不利,虽以中西药治疗,症状均未减轻。查咽部轻
度充血,有滤泡增生,舌质淡红、苔白、中根部厚略腻。经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17天
疗效不佳。后改用甘草泻心汤与蠲饮六神汤合方化裁。处方:生甘草18g、黄芩9g、黄
连6g、法半夏12g、干姜6g生姜3片、茯苓12g、制南星6g、菖蒲3g大枣6枚、陈
皮9g。服18剂后,咽部已不充血、疼痛、干痒、咯痰等症全部消失。
    (4)治疗胃脘痛:据报导C2”,霍××,男,35岁。1974年5月21 El初诊。患者胃
脘部疼痛已有四年之久,曾被诊断为慢性胃炎及球部轻度溃疡,服药暂得缓解,终未痊
愈。近一年来病情增重,疼痛时有灼热感,胸胁满闷,饮食减少,嗳气频频,腹中鸣响,
形神疲乏,饥则痛甚,食热食甘则痛缓,舌质淡,边尖略红,苔薄腻而略黄,脉弦细无
力。此为肝郁脾虚,湿滞热壅,寒热互见,升降失和。治用舒肝健脾,燥湿清热法,以
本方(甘草泻心汤)加木香、佛手投服5剂。服后其病若失,唯有纳谷尚差,遇刺激时
胸胁尚感饱闷,又加入鸡内金、谷芽、白芍、隔山撬等再服5剂。至今随访,未再复发。
    (5)治疗滞颐1例:刘××,女,5岁.患儿一年多来,口角常流涎不止,溃于颐
颏颈前等处均赤烂如斑,口腔检查未发现病变,唯舌红无苔。此为脾寒胃热。盖脾主运
化水液,开窍于口,脾寒则涎液不摄,胃热则渍蚀赤烂。治用甘草泻心汤,以干姜、炙
甘草温散寒邪,芩连燥湿清胃热。复加佩兰芳香悦脾。服2剂后,涎液已不外流,红烂
皮肤已恢复正常,口角尚有红赤,再服二剂痊愈。
    (6)治疗包皮水肿1例:赵××,男,4岁,1979年8月25日初诊。患儿不知何
故,阴茎包皮肿大,皮色光亮、曾医治无效。因时间过久,包皮已被衣裤擦破,局部溃
烂,时流清水,小便略黄,啼哭不安,舌红苔薄。此由风毒之邪化热,随湿浊下注于前
阴,俗称蚯蚓吹,颇似《金匮要略))书中的狐惑病,投以甘草泻心汤而小其制,外以药
液洗涤患处(白矾3g,蝉蜕5g,青黛2g水煎)。内服2剂,外洗6次,包皮水肿全消,

溃烂处已全部结痂,未再进药。
    (7)治疗胃虚便秘:据报导,郭×,女,2工岁。1983年4月18日初诊。便坚难
解,四五日一行,已五六年,每次均需服用通便药,大便仍燥结如羊粪;心下痞塞不通,
不知饥,不欲食,夜寐欠安,口不渴,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根微黄,脉滑。投与
甘草泻心汤:炙甘草12g  半夏lOg  干姜5g  川连面3g(冲服)  黄芩lOg  党参12g
大枣10枚。五剂。水煎,去滓再煎,日二服:服后大便通畅,肠鸣增多。再予五剂后大
便通畅,纳增,心下痞塞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