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率市场化提速? 银行业会面临怎样的影响

 昵称21951348 2015-02-14

本报见习记者 刘泉江

  去年11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非对称降息,这是继2012年6月、7月连续两次降息后,央行再度启用利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

  彼时,降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无疑是直接而迅速的。不过,相对于利率作为资金价格的一次性变化,与降息同时发生的另一项调整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或许要更加深远、也更加持续——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这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又进一步提速。

  作为一项仍在推进中的改革,利率市场化在理论上当然还远未结束。不过,金融市场又是如何看待目前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呢?目前的利率市场化局面对金融市场尤其是银行业而言又意味着怎样的影响呢?

  金融市场“登月”的一小步

  “从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结束管制这个行为的角度来讲,我觉得利率市场化已经基本结束了。”在中央结算公司2015年债券市场投资策略论坛上,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向记者表示,从货币当局管制的角度看,已经基本干完了该干的事。

  事实上,在鲁政委看来,央行最新的两项动作更是已经触及到了存款利率上限管理的最后“堡垒”。一项动作是著名的387号文。去年12月27日,人民银行发布387号文,将部分原在同业往来项下统计的存款纳入各项存款范围。业内普遍的解读是,央行此举是将非银行同业存款纳入一般存款。

  而这不过是银行存款日益理财化、同业化的必然结果。“并不是银行教唆那些企业或者个人把存款变成理财、银行理财再变成同业存款,而是在‘刚兑’的情况下,廉价的存款已经显得没有价值。”鲁政委称,这也同时意味着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历史的基本终结。

  事实上,在同业存款纳入一般存款之前,统计数据所揭示的“存款外逃”足以显示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已经难副其实。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银行存款余额为100万亿元,而信托资产余额为10.9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余额10.2万亿元,后两项加起来超过20万亿元。

  加上保险市场资产总额8.3万亿元以及券商、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总额超过40万亿元。“40万亿元,你觉得这个小吗?比当年的股票市值还要大,相当于银行存款100万亿元的40%,你觉得不值得关注吗?”鲁政委表示,这意味着银行已经不是来便宜钱的地方了。

  另一项动作则是“远程开户”。据媒体报道,此前监管层已经下发《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远程开立人民币银行账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银行账户开立有望打破面签环节。此举意味着银行业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获得客户实现“远程开户”。

  “这个远程认证就相当于是4G跟固定电话的对比。一个没有股票交易所、连证券账户也开不了的地方,怎么办?现在一个手机就可能把银行存款卷走了。”在鲁政委看来,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银行的影响几乎是犁庭扫穴。

  “这两件事完全可以套用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时候的一句话——看似是一小步,却是中国金融市场改革上的一大步。”他表示。

  以“大资管”突出重围

  就管制的放开和银行在存款端受到的影响而言,利率市场化似乎可以言之基本结束了。不过,同样也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才刚刚开始。“这个潘多拉的盖子已经揭开,可是里面冒出来的浓浓黑烟会变成什么样的‘魔鬼’呢?还不能看清楚。”鲁政委表示。

  就已经显明的趋势而言,在这场大幕开启的利率市场化中,银行业至少需要面临四大方面的挑战——存款外逃、息差收窄、资本充足率缺口以及定价挑战。

  以存款外逃为例,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存款外逃将使得商业银行原本最主流、最安全的贷款业务发生动摇。

  “银行在2008年之后支持4万亿元计划,在基础设施项目上投放的大量贷款都是长期贷款;有的贷款虽然是三年期,但三年后项目并没有干完,没干完你还得给,不给就可能变成坏账了。可是银行背后的负债这边,一看存款全没了,这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鲁政委分析称。

  应对问题的大方向仍然是资产端与负债端两条腿走路。不过,目前来看,银行在这两条路上依然都存在障碍。

  资产端的办法是资产证券化。一方面,目前为止的资产证券化仍然是试点,全面放开涉及到公司法、物权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协调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投资者和银行的顾虑。

  “道理很简单,‘刚兑’使得整个的市场对收益率的期望很高;而过去的很多贷款都是下浮的,本来就低,资产证券化利率再去掉中间费用只能达到4%左右。尽管保护是足够的,但可能没人买。”鲁政委称,另外,新发放的贷款质量可能比老的差,银行也没有动力把好的卖掉,把烂的留在家里。

  而在负债端,银行也同样面临准备不足的问题。“美国债券市场,金融部门的存量占到31%,银行业大概占到24%,而中国的金融债务比重仍然是偏小的。”鲁政委分析称,中国的金融债发行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多层的审批,而在金融债发行上的限制可能影响银行负债的稳定性,银行会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可能的出路在哪里?业内不少机构将方向转向了“大资管”。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背景下,一些商业银行加大了“大资管”业务的发展力度,在负债端主动创新理财产品,加大财富管理业务营销力度,促进理财、代理、托管业务高速增长;在资产端则积极通过投行业务创新融资工具,增加咨询顾问、信用承诺等投行业务收入。

  “‘大资管’业务手续费增速基本高于全行手续费收入增长水平,同时在手续费收入中占比已经接近甚至大幅超过50%。”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大资管”已开始迎来黄金十年。

  上述人士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存款准备金制度执行将进一步刺激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并提升发展投资与交易类业务在银行收入结构的比重,进而利好商业银行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