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椿1901年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一盐商家庭。三年满师后,就在盐号做抄写及打理事务。抗战前夕,刘家盐号倒闭,不久扬州沦陷。其中有顾伯逵、王启明(画家)、蔡巨川、桑宝松(金石家)、孔宪卿(微雕专家)、徐文泉(拳师)等,墨道人则是武术高手,也是一位画家,擅长铁笔皮雕,能在竹片、象牙上...
来自:中国古琴网 2015年01月18日 14:30
刘少椿1901年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一盐商家庭。1914年冬,他随父亲南下到扬州,在父亲经营的“裕隆全盐号”学生意。三年满师后,就在盐号做抄写及打理事务。父亲去世后,刘少椿不善经营,盐号于1935年倒闭,刘家一度典当古玩什物度日。 刘少椿虽为富家子弟,却未染上富家子弟的恶习。1930年前后,正值“裕隆全盐号”鼎盛时期,刘少椿对于生活困难前来求助的亲友和生意上的伙伴,总是有求必应,慷慨解囊。 青年时代的刘少椿,非常喜好习奏笛箫,唱昆曲,还请来陕西名拳师来家中教习武术。此外他兴趣广泛,对于书法、绘画、铁笔皮雕、道家养生术等潜心观摩。少椿先生的琴缘,是从1928年请孙绍陶先生来家中任教师开始,子女们随孙先生补习古文,而自己则拜孙先生为师学琴。刘少椿在严师的传授下,学习勤勉。孙先生在刘家执教数年,为刘少椿的古琴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来在广陵琴社内,他经常同史荫美、高治平、张子谦等琴友交流,磋商琴艺。 抗战前夕,刘家盐号倒闭,不久扬州沦陷。幸有一能节俭持家的贤内助,帮扶他度过战乱的重重困难,维系了一个大家庭的生存。这一时期除了家庭,古琴成了刘少椿生命的一大精神支柱。那时他可以对家中财物弃之不顾,唯抱一张古琴下乡避难,所以他被当时的亲友讥为“琴痴”。 为谋生计,刘少椿先后辗转镇江、南通、南昌、杭州等地求职,于1949年5月回到扬州。此时刘少椿一家住古旗亭中段,大门朝南,是一座深宅大户人家。这一时期他经常往一街之隔的运司公廨许家大院(今文昌中路)胡牧云(号墨道人)医师家,交结拳友、琴友、画友,他们常在墨道人家一起吟诗、作曲、唱昆曲,吹、拉、弹、唱,热闹非凡。其中有顾伯逵、王启明(画家)、蔡巨川、桑宝松(金石家)、孔宪卿(微雕专家)、徐文泉(拳师)等,墨道人则是武术高手,也是一位画家,擅长铁笔皮雕,能在竹片、象牙上刻字、刻画,特别是雕刻昆虫之类,栩栩如生。刘少椿擅弹奏古琴,他的内家拳、一字腿、朝天蹬早已闻名。这是上世纪扬州城内一具有“文化沙龙”色彩的群体. 刘少椿慷慨好客,挚友众多,宾客盈门。其中一些是耆宿名流,如昆曲界的潘啸岩、江石溪,中医界的吴克谦、教育界的孙蔚民、书法家孙龙父、冶春后社成员、惜余春茶社主人高乃超等人,都同他过从甚密。刘少椿对登门求教者总是热情接待,对学生不分高下,做到“有教无类”。同时淡泊名利,与之相处可以感受到他深沉、宁静和恬淡的性情。 文章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