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表情分析》:司法调查者的“武林秘笈”

 zjjgar 2015-02-15

[编者按]刑讯逼供一直被视为难以克服的司法顽疾。据研究,我国80%以上的冤假错案都涉有刑讯逼供。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较多,而众所周知,调查者不会对大街上的任意人进行刑讯逼供。对此,调查者最为常见的回答莫过于:对方“形迹可疑”。

何为形迹可疑?言下之意,即犯罪嫌疑人面对调查时“撒谎”、“不老实”等。刑讯逼供成为了调查者“理所当然”或者“迫于无奈”所采取的非常手段。大多数刑讯逼供发生于审讯中。时代变迁,法律规制不断更新变化,而我国调查者的审讯水平却相对滞后,依然停留数十年前,甚至年代更为久远。如果解决了调查者依凭感觉、直觉、经验等“断定”犯罪嫌疑人“形迹可疑”及“撒谎”、“不老实”的问题,或许有助于从根本上铲除刑讯逼供这个屡禁不止的司法顽疾。

不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司法调查中,语言通常被视为人们情绪情感及思想内容表达的关键内容,甚至是唯一有效的“铁证”。如司法调查中,犯罪嫌疑人的口供甚至有“证据之王”之称。而事实上,在人们面对面的交流中,语言只占整个交流信息中的7%,音量、音调、节奏等语音细节占交流信息量的38%,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则占信息量的55%。很多时候,人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其声音给出的信息和语言给出的信息可能恰恰相反。

作者介绍:

邵磊,刑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行为科学侦查应用实验室研究人员。

主要研究领域:微表情、犯罪心理画像(侧写)、刑事侦查等。其我国公安系统最早涉及微表情研究并将其应用于侦查实践的一线实务人员,曾应邀为部分公安院校及实战单位专题授课,并被特聘为兼职或实战教官。


内容介绍:

本书是作者在刑侦一线通过对数百起杀人、贩毒、抢劫、强奸、盗窃、诈骗等案件,千余名当事人,万条行为线索,对微表情理论、原理和方法进一步检验、实证而提取到一些测谎常用参考指标,同时汲取国内外最新研究结论,历时四年倾心完成的成果。

本书全面涵盖了测谎的三大组成部分:面部微表情、肢体(身体)微动作、微语义。这在目前同类书籍中也罕见。作者选取了常用的高频率参考指标,对每一项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配合真实案例,突出实战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对想要突破司法实践难题的专业人士,或想要提升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普通读者,均能有所帮助。


专家推荐: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侦查学博士生导师组组长毕惜茜倾情作序。

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著名学者及公益人陈里,最高人民检察院技术信息中心主任赵志刚,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及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心理学家张学新倾力推荐。


推荐语:

在我国古代的刑事诉讼活动中,明确要求司法官吏审理案件时具有对当事人“察言观色”的能力。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无疑有助于司法调查者可以更好地洞悉当事人的真实心理,依法打击犯罪、保护人权。

——陈里 教授,中共中央政法委宣教室副主任,著名学者及公益人

不需要昂贵的设备,你的眼睛就是最好的摄像机;不需要复杂的计算,你的大脑就是最快的计算机;掌握微表情的规律,你将成为读心神探;《微表情分析》就是新时代的武林秘笈!

——赵志刚 教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

细致入微的微表情研究,结合司法实践难题集中整理相关内容,同时还介绍了实际的应用方法。开卷有益,值得一读!

——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犯罪心理学专家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人际关系扑朔迷离。读懂微表情,拨开云雾见真相。国内首部微表情专著,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理论深刻,实践性强,图文并茂,意趣盎然。司法工作者、心理学爱好者,不可错过!

——张学新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心理学家


点击阅读原文,亚马逊直接下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