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痞满 辨证要点 实痞为痞满能食,食后尤甚,饥时可缓,伴便秘,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虚痞饥饱均满,食少纳呆,大便清利,脉虚无力者。 寒证:痞满绵绵,得热则减,口淡不渴,或渴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涩者属寒。热证:痞满势急,口渴喜冷,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 1、实痞 (1)饮食内停证---保和丸加减 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加减: A、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或用枳实导滞丸。 B、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或用枳实消痞丸。 C、还可选用大安丸、平胃散、枳术丸等。 (2)痰湿中阻证---平陈汤(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 1)症状: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2)常用药:制半夏、茯苓、陈皮、苍术、厚朴、藿香、甘草。 3)加减: A、若痰湿盛而胀满甚者,可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加强化痰理气。 B、痰湿郁久化热而见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 C、若胃气虚弱,痰浊中阻,气逆不降,而见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可用旋覆代赭汤。 D、还可辨证选用二陈汤、甘遂半夏汤、三仁汤等。 (3)湿热阻胃证---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1)症状: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常用药:大黄、黄连、黄芩、厚朴、石菖蒲、半夏、芦根、栀子、豆豉。 3)加减: A、嘈杂不舒者,可合用左金丸。 B、如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苦辛通降。 (4)邪热内陷---大黄黄连泻心汤 1)症状:胃脘痞满,灼热急迫,按之满甚,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2)常用药:大黄、黄连、枳实、厚朴、木香。 (5)肝胃不和证---越鞠丸合枳术丸四逆散加减。 1)症状: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2)常用药: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枳实、白术、荷叶。 3)加减: A、若气郁化火,口苦咽干者,合左金丸。B、若气郁明显,可用五磨饮子加减以理气导滞消胀。C、还可辨证选用四磨饮、化肝煎、柴胡疏肝散。 2、虚痞 (1)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汤加减 1)症状: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 3)加减:A、四肢不温,阳虚明显者,合理中丸。B、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用香砂六君子汤。C、心下痞硬,呕吐下痢,用半夏泻心汤。D、若中虚较甚,用甘草泻心汤。E、若水热互结,心下痞满,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用生姜泻心汤。F、亦可选用理中汤、大建中汤、吴茱萸汤。 (2)胃阴不足证---益胃汤加减 1)症状: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2)常用药:生地、麦冬、沙参、玉竹、香橼。 二、呕吐 反胃多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于腐熟,食人不化所致。表现为食饮入胃,停滞胃中,良久尽吐而出,吐后转舒。呕吐是因邪气干胃,或胃虚不降所致,一般吐无定时,实者食人即吐,或不食亦吐;虚者时吐时止,或干呕恶心,多吐出当日之食。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致膈间气机不利,气逆上冲,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 (一)辨证要点 1、实证发病较急,病程较短,呕吐量多,呕吐物多有酸臭味。虚证:发病较缓,病程较长,呕吐物不多,常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脉弱无力等症。 2、辨呕吐物 (1)饮食停滞,食积内腐:呕吐物酸腐量多,气味难闻。 (2)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呕吐苦水、黄水。 (3)肝热犯胃,胃气上逆:呕吐物为酸水、绿水。 (4)痰饮中阻,气逆犯胃:呕吐物为浊痰涎沫。 (5)胃气亏虚,运化失职:呕吐清水,量少。 (二)治疗原则:和胃降逆 (三)证治分类 1、实证 (1)外邪犯胃证---藿香正气散加减 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浮缓。 常用药: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厚朴,半夏、陈皮、白术、茯苓、生姜。 加减: A、如感受秽浊之气,突然呕吐,可吞服玉枢丹。 B、若暑湿犯胃,身热汗出,可用新加香薷饮。 C、若风热犯胃,伴有头痛身热,可用银翘散加减。 D、若暑热犯胃,壮热口渴,可用黄连解毒汤。 (2)食滞内停证---保和丸加减 1)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2)常用药: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 3)加减: A、若积滞较多,腹胀便秘,可合小承气汤。 B、若食已即吐,口臭干渴,可用竹茹汤。 C、若食物中毒呕吐者,用烧盐方或瓜蒂散探吐。 D、还可辨证选用枳实导滞丸、枳术丸等。 (3)痰饮内阻证---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1)症状: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2)常用药:半夏、茯苓、生姜、白术、甘草、桂枝。 3)加减: A、头晕,心悸,少寐,恶心呕吐,烦闷口苦,可用黄连温胆汤。 B、若痰浊蒙蔽清阳,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C、还可辨证选用二陈汤、甘遂半夏汤。 (4)肝气犯胃证---半夏厚朴汤(四逆散、四七汤)合左金丸加减 1)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2)常用药:苏叶、厚朴、半夏、生姜、茯苓、大枣。 3)加减: A、如呕吐酸水,心烦口渴,可酎加左金丸及山栀、黄芩等。 B、若气郁化火,心烦口苦咽干,可合小柴胡汤。 C若兼腑气不通,大便秘结,可用大柴胡汤。 D、若气滞血瘀,胁肋刺痛,可用膈下逐瘀汤。 E、还可辨证选用越鞠丸、柴胡疏肝散。 2、虚证 (1)脾胃气虚证---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1)症状:食欲不振,食人难化,恶心呕吐,脘部痞闷,大便不畅,舌苔白滑,脉象虚弦。 2)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 3)加减: A、胃虚气逆,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可用旋覆代赭汤。 B、若中气大亏,少气乏力,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 C、若病久肾阳不足,腰膝酸软,肢冷汗出,可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D、还可辨证选用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等。 (2)脾胃阳虚证---理中汤加减 1)症状: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喜暖恶寒,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2)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3)加减:若呕吐日久,肝肾俱虚,冲气上逆者,可用来复丹。 (3)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加减 1)症状: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2)常用药:人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大枣。 3)加减:还可辨证选用益胃汤,竹叶石膏汤等。 三、噎隔 噎膈是指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食人即吐的疾患。 二、鉴别诊断 1、噎膈多因阴虚燥热。反胃多因阳虚有寒。噎膈吞咽困难,,旋食旋吐,或徐徐吐出。反胃食尚能人,但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2、噎膈有形之物瘀阻于食道。梅核气为无形之气。噎膈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食入即吐。梅核气仅自觉咽中如物梗塞不适,无吞咽困难及饮食不下。 3、用药宜忌 (1)因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故忌温燥之品以劫胃阴。 (2)忌苦寒之属以伤胃阳。 (3)忌滋腻之剂以滞胃气。 (4)投药当以清润和降为顺,步步应以顾胃气为主。 (三)证治分类 1、痰气交阻证---启膈散加减 (1)症状: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时稍可减轻,情志抑郁时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2)常用药:郁金、砂仁壳、丹参、沙参、贝母、茯苓、杵头糠、荷叶蒂。 (3)加减: 1)泛吐痰涎甚多者,加半夏、陈皮,或含化玉枢丹。 2)若呕吐食物与痰涎的混合物,可用旋覆代赭汤。 3)若痰气瘀结,痞塞满闷可用四七汤、温胆汤、来苏丹、导痰汤等。 4)津伤便秘,可配增液汤加白蜜,或暂用增液承气汤。 2、瘀血内结证---通幽汤加减 (1)症状:饮食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甚或呕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固着不移,肌肤枯燥,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大便坚如羊屎,舌质紫暗,少津,脉细涩。 (2)常用药:生地、熟地、当归、桃仁、红花、丹参、三七、五灵脂、乳香、没药、蜣螂虫、海藻、昆布、贝母。 (3)加减: 1)如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含化玉枢丹,随后再服汤药。 2)若气滞血瘀,胸膈胀痛者,可用血府逐瘀汤。 3、津亏热结证---五汁安中饮、沙参麦冬汤加减 (1)症状:食物格拒不下,人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屎,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 (2)常用药: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乌梅、芦根、白蜜、竹茹、生姜汁、梨汁、藕汁、韭汁、半枝莲。 (3)加减 1)烦渴咽燥,噎食不下,或食人即吐,吐物酸热者,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大黄。 2)如肠中燥结,大便不通,可酌用大黄甘草汤,但应中病即止。 4、气虚阳微证---温脾用补气运脾汤,温肾用右归丸加减 (1)症状:水饮不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面浮足肿,面色胱白,形寒气短,精神疲惫,腹胀,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常用药:黄芪、党参、白术、砂仁、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生姜、大枣。 (3)加减 1)若中气下陷,少气懒言,可用补中益气汤。 2)若脾虚血亏,心悸气短者,可用十全大补汤。 四、反胃---丁香透膈散加减 反胃是指饮食入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 病机: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饮食不化,停滞胃中。 (1)症状: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转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手足不温,大便溏少。舌淡苔白滑。脉细缓无力。 (2)常用药:人参、白术、炙甘草、丁香、半夏、木香、香附、砂仁、白豆蔻、神曲、麦芽。 (3)加减: 1)若面色胱白,四肢清冷,腰膝酸软。舌淡白,脉沉细,为久吐累及肾阳,可用附子理中丸、右归丸之类。 2)如唇干舌燥,大便不行,舌红,脉细,是久吐伤津,气阴并虚,治宜大半夏汤。 五、呃逆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古称“哕”或“哕逆”。 二、鉴别诊断 1、呃逆系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干呕系有声无物的呕吐。嗳气即噫气,为胃气因阻郁而上升有声之证。声音沉缓,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有“饱食之息”之称。 (一)辨证要点 2、呃逆初起,呃声响亮,气冲有力,连续发作,脉弦滑者,多属实证。呃声时断时续,呃声低长,气出无力,脉虚弱者,多为虚证。 3、呃声沉缓有力,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面青肢冷,舌苔白滑,多为寒证。呃声响亮,声高短促,胃脘灼热,口臭烦渴,面色红赤,便秘溲赤,舌苔黄厚,多为热证。 (二)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呃。 1、胃中寒冷证---丁香散加减 (1)症状: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2)常用药:丁香、柿蒂、高良姜、干姜、荜茇、香附、陈皮。 (3)加减:还可辨证选用丁香柿蒂散、橘皮汤、橘皮干姜汤等。 2、胃火上逆证---竹叶石膏汤加减 (1)症状: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2)常用药:竹叶、生石膏、沙参(易原方人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竹茹、柿蒂。 (3)加减: 1)若腑气不通,脘腹痞满,大便便秘者,可合用小承气汤。 2)若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可用凉膈散。 3、气机郁滞证---五磨饮子(旋覆代赭汤)加减。 (1)症状: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2)常用药:木香、乌药、枳壳、沉香、槟榔、丁香、旋覆花、代赭石。 (3)加减 1)若气逆痰阻,头目昏眩,时有恶心者,可用旋覆代赭汤加二陈汤。 2)若气滞日久成瘀,瘀血内结,胸胁刺痛,久呃不止者,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4、脾胃阳虚证---理中汤加减 (1)症状: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吴茱萸、丁香、柿蒂。 (3)加减: 1)若呃逆不止,心下痞硬,可合用旋覆代赭汤。 2)呃声低弱难续,食少便溏,气短乏力,脉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 3)若病久腰膝酸软,呃声难续者,可用肾气丸、七味都气丸等。 4)还可辨证选用附子理中丸、香砂六君子汤等。 5、胃阴不足证---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1)症状: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2)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橘皮、竹茹、枇杷叶、柿蒂。 (3)加减: 1)橘皮竹茹汤,适用于胃气大虚,不思饮食之证。 2)若咽喉不利,胃火上炎者,可用麦门冬汤。 3)若,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肝肾阴虚,相火夹冲气上逆者,可用大补阴丸加减。 六、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鉴别诊断 1、腹痛与胃痛 (1)胃痛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纳差、恶心、嗳气、反酸、嘈杂、脘胀等胄痛见症。腹痛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为主,恶心、嗳气、嘈杂等症在腹痛中较少见,常有腹胀,泄泻或便秘等。 (2)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 (3)霍乱之腹痛:与上吐下泻交作。 (4)蛔虫之腹痛:多伴嘈杂吐涎,发作有时,或鼻痒,睡中 齿等症。(5)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3、内科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一般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外科腹痛多先腹痛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如肠痈之腹痛,痛在右少腹部,拒按明显,转侧不便,右足喜屈而畏伸;疝气之腹痛,是少腹痛引睾丸。 (3)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 (一)辨证要点 (1)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2)热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有便秘,得凉痛减。 (3)气滞: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嗳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 (4)血瘀: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伴面色晦暗。 (5)食积: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 (6)实证:多为暴痛,伴腹胀,呕逆,拒按,食后痛甚等。 (7)虚证:多为久痛,痛势绵绵,喜揉喜按,饥时痛甚。 2、辨腹痛部位 (1)胁腹、少腹痛,掣及两胁,多属肝经病证。 (2)小腹痛及脐周:多属脾胃、小肠、肾、膀胱病证。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内阻证---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1)症状: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2)常用药:高良姜、干姜、紫苏、乌药、香附、陈皮。 (3)加减: 1)如脐中痛不可忍,喜温喜按,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者,宜用通脉四逆汤。 2)若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宜用暖肝煎。 3)若腹中冷痛,手足厥冷,而又身痛,内外皆寒者用乌头桂枝汤。 4)若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为寒气上逆,用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 5)若腹痛拘急,大便不通,寒实积聚者,用大黄附子汤。 6)另外也可辨证选用附子理中丸、乌梅丸、温脾汤等。 2、湿热壅滞证---大承气汤加减 (1)症状: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2)常用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3)加减: 1)如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者,用大柴胡汤。 2)若小腹右侧疼痛,为肠痈病,可用大黄牡丹皮汤。 3)另外还可辨证选用厚朴三物汤、枳实导滞丸等。 3、饮食积滞证---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加减 (1)症状: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2)常用药:大黄、枳实、神曲、黄芩、黄连、泽泻、白术、茯苓。 4、肝郁气滞证---柴胡疏肝散加减 (1)症状: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2)常用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芍药、甘草、川芎。 (3)加减: 1)若腹痛肠鸣,气滞腹痛者,可用痛泻要方。 2)若少腹绞痛,阴囊寒疝者,可用天台乌药散。 5、瘀血内停证---少腹逐瘀汤加减 (1)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舌质紫黯,脉细涩。 (2)常用药:桃仁、红花、牛膝、当归、川芎、赤芍、甘草、延胡索、蒲黄、五灵脂、香附、乌药、青皮。 (3)加减: 1)若下焦蓄血,大便色黑,可用桃核承气汤。 2)若胁下积块,疼痛拒按者,可用膈下逐瘀汤。 6、中虚脏寒证---小建中汤加减 (1)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2)常用药:桂枝、干姜、附子、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党参、白术。 (3)加减: 1)若腹中大寒,呕吐肢冷,可用大建中汤。 2)若腹痛下利,脉微肢冷,脾肾阳虚者,可用附子理中汤。 3)若大肠虚寒,飘冷便秘者,可用温脾汤。 4)若中气大虚,少气懒言,可用补中益气汤。 5)还可辨证选用当归四逆汤、黄芪建中汤等。 七、泄泻 泄泻: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提出实热泄泻用“通因通用”法。 《医宗必读·泄泻》提出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二、鉴别诊断 1泄泻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如有腹痛,多与肠鸣腹胀并见,泻后痛减。痢疾其腹痛多与里急后重同时并见,其痛便后不减。 2、霍乱,来势急骤,先突然腹痛,继则上吐下泻并作,常伴恶寒、发热,易于伤津脱液,发生转筋,腹中绞痛,或津竭阳衰而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 (一)辨证要点 1、实证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虚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小便利,口不渴。 2、寒湿证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温,完谷不化。湿热证粪便黄褐,味臭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 1、暴泻 (1)寒湿泄泻----藿香正气散加减。 1)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疫痛,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2)常用药:藿香、苍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厚朴、大腹皮、紫苏、白芷、桔梗。 3)加减: A、若表邪偏重,寒热身痛,可用荆防败毒散。 B、若外感寒湿,饮食生冷,腹痛,泻下清稀,可加服纯阳正气丸。 C、若湿邪偏重,腹满肠鸣,小便不利,肢体倦怠,苔白腻,可改用胃苓汤。 D、亦可选用五苓散等。 (2)湿热泄泻---葛根芩连汤加减 1)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2)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木香、甘草、车前草、苦参。 3)加减: A、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可合平胃散。 B、本型还可辨证选用清中汤等。 C、若在夏暑之间,症见发热头重,烦渴自汗,小便短赤,脉濡数,可用新加香薷饮(黄连香薷饮)合六一散。 (3)食滞肠胃证---保和丸加减 1)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2)用药:神曲、山楂、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谷芽、麦芽。 3)加减: A、若食积较重,脘腹胀满,可用枳实导滞丸。 B、还可辨证选用小承气汤,木香槟榔丸等。 2、久泻 (1)脾胃虚弱证---参苓白术散加减。 1)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陈皮、桔梗、扁豆、山药、莲子肉、薏苡仁。 3)加减: A、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温,可用附子理中丸。 B、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或兼有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 (2)肾阳虚衰证---四神丸加减 1)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2)常用药: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附子、炮姜。 3)加减: A、若年老体弱,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或合用补中益气汤,滑脱不尽者,亦可合桃花汤固涩止泻。 B、若脐腹冷痛,可加附子理中丸。 C若泻下滑脱不禁,或虚坐努责者,可改用真人养脏汤涩肠止泻。 D、若脾虚肾寒不著,反见心烦嘈杂,大便夹有黏冻,表现寒热错杂证候,可改服乌梅丸方。 E、还可以辨证选用右归丸、肾气丸等。 (3)肝气乘脾证---痛泻要方加减 1)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2)常用药:白芍、白术、陈皮、防风。 3)加减: A、若脾气虚弱者,可加服参苓白术散。 B、证情平稳时,可服逍遥丸善后。 八、痢疾 痢疾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症。 刘河间在痢疾治疗方面,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的原则。喻嘉言对痢疾兼有表证者,提出了解表以止痢的“逆流挽舟”法。 (一)辨证要点 1、一般来说,初痢及年轻体壮患痢者多实;久痢及年高体弱患痢者多虚。腹痛胀满,痛而拒按,痛时窘迫欲便,便后里急后重暂时减轻者为实。腹痛绵绵,痛而喜按,便后里急后重不减,坠胀甚者为虚。 2、大便排出脓血,色鲜红,赤白甚至紫连云港,浓厚黏稠腥臭,腹痛,里急后重感明显,口渴喜冷饮,或口臭,小便黄或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热。大便排出赤白,色晦暗,清淡无臭,腹痛喜按,里急后重不明显,面白肢冷形寒,舌淡苔白,脉沉细者属寒。滑脱不尽者,属虚寒。 3、痢下白冻,白多赤少,多属气分。痢下赤冻,或赤多白少,为邪伤血分。赤白相杂,为湿热并重,气血俱伤。 3、用药宜忌 (1)忌过早补涩,忌峻下攻伐,忌分利小便。 (2)顾护胃气,应贯穿于痢疾治疗过程的始终。 (三)证治分类 1、湿热痢---芍药汤加减 (1)症状: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2)常用药:黄芩、黄连、芍药、当归、甘草、木香、槟榔、大黄、金银花、肉桂。 (3)加减: 1)若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者,可加用枳实导滞丸。 2)痢疾初起,见恶寒发热,头身痛者,可用荆防败毒散。 3)如症见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者,则用葛根芩连汤。 4)如表证已解,痢犹未解,可用香连丸。 5)症见痢下不爽,嗳腐吞酸,腹部胀满,腹痛拒按,苔腻脉滑者,湿偏重可用木香槟榔丸,热偏重可加用枳实导滞丸。 6)如痢下较重,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肛门灼热,口渴引饮,苔黄脉数,宜白头翁汤。 2、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1)症状:起病急骤,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恶心呕吐,大便频频,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后重感特著,甚者神昏惊厥,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 (2)常用药: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金银花、地榆、牡丹皮、芍药、甘草、木香、槟榔。 (3)加减: 1)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者,合芍药汤。 2)积滞甚者,痢下臭秽难闻,腹痛拒按者,急用大承气汤。 3)如见烦躁、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脉象弦细,舌质红绛而苔黄糙者,为热毒深人心营,病势危急,药用上方加羚羊角、鲜生地等,再合用神犀丹或紫雪丹。 4)神昏谵语,甚则痉厥,舌质红,苔黄糙,脉细数,属热毒深入营血,神昏高热者,用犀角地黄汤或另服大黄煎汤送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丸或紫雪丹以清营凉血开窍。 5)症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唇舌紫黯,尿少,脉微欲绝者,应急服独参汤或参附汤,加用参麦注射液。 3、寒湿痢---胃苓汤,不换金正气散 (1)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2)常用药:藿香、苍术、牛夏、厚朴、炮姜、桂枝、陈皮、大枣、甘草、木香、枳实。 (3)加减: 1)暑天感寒湿而痢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邪偏重,白痢如胶冻、如鼻涕,腹胀满,里急后重甚者,用胃苓汤加减。 3)若兼表证者,可合荆防败毒散。 4、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 (1)症状:痢下赤白,日久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脐下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 (2)常用药:黄连、黄芩、阿胶、芍药、甘草、当归、干姜、生地榆。 5、虚寒痢---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 (1)症状: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2)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肉桂、粳米、炙甘草、诃子、罂粟壳、肉豆蔻、赤石脂、当归、白芍、木香。 (3)加减: 1)如服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疗效不显,宜酌用附子理中汤。 2)如痢久脾虚气陷,导致少气脱肛,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6、休息痢---连理汤加减 (1)症状:下痢时发时止,迁延不愈,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夹有赤白黏冻,腹胀食少,倦怠嗜卧,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2)常用药: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黄连、枳实、木香、槟榔。 (3)加减: 1)休息痢缓解期证属脾虚弱者,可用补中益气汤。 2)若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症见下痢白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者,可用《千金》温脾汤。亦可用附子理中汤。 3)若脾阳虚衰,肢体浮肿,可用苓桂术甘汤。 4)若脾病及肾,大便滑脱不禁,可合用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 5)若久痢顽固不愈,证见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者,用乌梅丸。 6)休息痢还可用鸦胆子仁治疗,成人每次15粒,每天服3次,胶囊分装或用龙眼肉包裹,饭后服用,连服7—10天,可单独服用或配合上述方药使用。 7)若症见腹部刺痛,拒按,下痢色黑者,属瘀血内阻,用膈下逐瘀汤。可与六君子汤间服。 7、噤口痢 (1)实证---开噤散加减 1)症状:下痢而不能进食,或呕逆不食,胸闷、口气秽臭,舌苔黄腻,脉滑数。 2)常用药:黄连、石菖蒲、茯苓、石莲子、陈皮、半夏、陈仓米、荷叶蒂。 3)加减:倘汤剂不受,可先用玉枢丹磨冲少量与服,再予前方。 (2)虚证---六君子汤加石菖蒲、姜汁 1)症状:呕恶不食,或食人即吐,口淡不渴,舌淡,脉弱。 2)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石菖蒲、姜汁。 3)加减:如下痢无度,饮食不进,肢冷脉微,急用独参汤或参附汤。 九、便秘 1、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及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便秘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难行,可有矢气及肠鸣音,或有呕心欲吐,食纳减少。 2、便秘在小腹左侧,多能触及条索状物,其包块为燥屎内结,通下排便或经灌肠后消失或减小。积聚则腹部各处均可出现,形状不定,包块与排便无关。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1)粪质干燥坚硬,便下困难,肛门灼热,舌苔黄燥或垢腻,属燥热内结。 2)粪质干结,排出艰难,舌淡苔白滑,多为阴寒凝滞。 3)粪质不甚干结,排出断续不畅多为气滞。 4)粪质不干,欲便不出,便下无力,多为气虚。 5)大便干或不干,伴四肢不温,腰膝冷痛者,属阳虚便秘。 6)大便干结,伴面色无华,舌淡脉细者,属血虚。 7)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无苔或少苔,为阴津亏少。 (三)证治分类 1、实秘 (1)热秘---麻子仁丸加减 1)症状: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常用药: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药。 3)加减: A、舌质红而干,便结不通,可用增液汤。 B、若兼郁怒伤肝,易怒目赤者,加服更衣丸,甚则用当归龙荟丸。 C、若燥热不甚,或药后大便不爽者,可用青麟丸以免再秘。 D、若热势较盛,痞满燥实坚者,可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E、尚可辨证选用黄龙汤、凉膈散等。 (2)气秘---六磨汤加减 1)症状: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梗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 2)常用药: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 3)加减:由肺气不降所致者,可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3)冷秘----温脾汤合半硫丸(大黄附子汤)加减 1)症状: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2)常用药:附子、大黄、党参、干姜、甘草、当归、肉苁蓉、乌药。 2、虚秘 (1)气虚秘---黄芪汤加减 1)症状: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2)常用药:黄芪、麻仁、白蜜、陈皮。 3)加减: A、若排便困难,腹部坠胀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 B、若气息低微,懒言少动者,可加用生脉散。 C、若肢倦腰酸者,可用大补元煎。 (2)血虚秘---麻仁润肠丸加减 1)症状: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2)常用药: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 3)加减:若阴血已复,便仍干燥,可用五仁丸。 (3)阴虚秘---增液汤加减 1)症状: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2)常用药:玄参、麦冬、生地、油当归、石斛、沙参。 3)加减: A、若胃阴不足,口干口渴者,可用益胃汤。 B、若肾阴不足,腰膝酸软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C、若阴亏燥结,热盛伤津者,可用增液承气汤。 4、阳虚秘---济川煎 1)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2)常用药:肉苁蓉、牛膝、附子、火麻仁、当归、升麻、泽泻、枳壳。 3)加减: A、亦可选半硫丸、附子理中丸、四神丸。 B、阴虚积滞,腹中冷痛,拘急拒按,可选用大黄附子汤。 C、若心腹绞痛,口噤暴厥,属大寒积滞者,可用三物备急丸。 十、吐酸 1、热证---和中清热---左金丸、温胆汤加白螺丝壳、瓦楞子等。 症状:吐酸而兼见心下烦,咽干,口臭,心烦,苔黄,脉弦数。 2、寒证--温养脾胃---香砂六君子汤合吴茱萸汤加减 吐酸,胸脘胀闷,嗳气臭腐,苔白,脉多弦缓。 3、胃虚---健脾和胃---四君子汤加山药、扁豆等 嘈杂而兼见口淡无味,食后脘胀,舌淡脉虚。 4、血虚---补益心脾----归脾汤加减 症状:嘈杂而兼见面萎唇淡,心悸,头眩,舌淡红,脉细。 十一、嘈杂 1、胃热---和中清热---温胆汤加黄连、栀子等。 嘈杂而兼见口渴喜饮,口臭心烦,苔黄,或见脉数。 2、胃虚---健脾和胃---四君子汤加山药、扁豆等。 嘈杂而兼见口淡无味,食后脘胀,舌淡脉虚。 3、血虚---补益心脾---归脾汤加减 嘈杂兼见面萎唇淡,心悸头眩,舌淡红,脉细。 十二、胃痛 (一)辨证要点 1、实者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者痛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2、遇寒痛甚,得温痛减为寒证。胃脘灼痛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为热证。 3、在气者为初病,呈胀痛,或涉及两胁,或兼见恶心呕吐,嗳气频频,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在血者,多为久病,疼痛部位固定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兼见呕血、便血。 (二)治疗原则 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实证用散寒、泄热、消食、除湿、理气、化瘀之法。虚证采用温运脾阳,益胃养阴等法。 (三)证治分类 1、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与香苏散加减 (1)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常用药:高良姜、香附、吴茱萸、乌药、陈皮、木香。 (3)加减: 1)轻者可用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 2)兼形寒、身热等风寒表证明显者,可加香苏散。 3)若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2、饮食伤胃证(饮食停滞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加减 (1)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2)常用药:茯苓、半夏、陈皮、神曲、山楂、莱菔子、连翘。 (3)加减: 1)服上药不效,胃脘痛胀而便闭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舌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用大承气汤。 2)还可辨证选用木香槟榔丸。 3、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 (1)症状: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得矢气则痛舒,胸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91.名医名方的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