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谈玉—浅谈明益王墓出土的玉器(下)

 RK588 2015-02-16
2014-09-11 高古文化(改编) 古玉鉴赏

装饰

明中期的作品多光素无纹,明晚期的作品则施之以雕刻技法,有的甚至极尽装饰之能事,颇具工艺价值。我们不妨以四墓所出的玉带极为例。

端王墓所出1副王带板,羊脂玉质,玉色乳白,玉质细腻,光泽较强,素面无纹。出土时环列于墓主人腰部,共20块(图一)

庄王棺中所出20块玉带板亦均为洁白的羊脂玉,玉质较细腻,无纹饰,光泽度强,但同墓的元妃王氏棺中所出玉带就显示出另一种风格。王氏棺所出19块玉带板全用豆绿色菜玉制成,出土时位于死者腰部。组成这条玉带的带板造型都是扁平状.一面以剔地平面浮雕的手法雕出花纹图案。4块小长方形,中间浮雕蝙蝠如意等纹饰;6块桃形,正面浮雕游龙;7块方形,框内正面浮雕一龙,龙的一边为凤鸟,一边为蝙蝠,均展翅飞翔,下有海涛纹。龙身细长,体呈弯曲形,遍体饰鳞纹,背雕出龙脊骨纹,龙发上冲,上唇微翘,小圆点眼凸目,龙尾上翘,龙腿较细长,在腿关节处雕有小云头,腿上面雕有阴刻的短直线,龙爪呈风车状球型,龙在海涛上空尽情遨游,显得威武生动。雕刻较细,玉质光度强,使用剔地浮雕的手法突出龙的立体感,具有感人的魅力。两块铊尾上的游龙龙身更长,也略显舒展,但总的构图与长方形相同。明代玉带板一般有较固定的样式,20块一套,今只出土19块,可能是当时更殓易棺时遗失一块,继妃万氏棺所出20块玉带板,据原发掘报告载,其中6块桃形,正面刻龙一条,龙背留一菱形方块,其中四个“卍”字;4块长条形,正面之下刻净瓶,其余分刻云纹,似以“庆云”为题材;8块长方形,每块刻有三层镂空纹饰,底层镂刻花枝,中层镂刻小方格,恪内刻钱形及“卍”字,上层四角各有一朵浮云。中部刻有菱形的框,框内有一条龙,属身扬爪,气宇轩昂。另有2块,一端二角是直角,一端二角煞成弧形,亦镂刻三层花纹。底层、中层与上述同。上层四角各刻一花形,花形四周有一带状的叶片与花合为一“卐”字形,中刻曲龙一条,龙的左右各刻连续菱形三个,龙之四周有边线。这条玉带色质洁白润泽,熠熠生辉。雕刻玲珑别透,巧夺天工。为该墓中最特美的玉器。此棺中另有11块玉带板,玉质较差。

宣王棺内随葬的119块玉带板(桃形者已缺一块),均系洁白的羊脂玉,素面晶莹,玉质细腻,光泽度高,且形制规整,光滑喜人。元妃李英姑棺内的1副玉带板衬带完好,采用双层黄素缎中夹梆纸。全套共20块,均为洁白的羊脂玉制成。索面无纹,形状、长短尺寸不尽相同。继妃孙氏棺内出士玉带板2副,1副为20块,1副为16块。前者均为羊脂素白玉制成,出土时围于死者腰部,其形制与李妃墓中出土的玉带板相同。形制规整,但玉质较差,大多色泽不正,有发暗现象,仅少数玉质细腻。后者为碧青玉花形带板,玉质较粗,雕工亦粗较放,形状有长方形、盆瓜形、桃形和吊篮形四种,上面均阴刻浮雕含苞待放的牡丹花,并在阴线内描金,背面均有两对或三对斜形对穿孔,以便攒穿在衬带上,因出土时包裹在绢内,故排列位嚣不明(图版五三)。



定王棺中随葬的玉带板系白玉质,仅剩6块。玉色乳白透亮,图案系透雕而成。其中1块呈长方形,雕有“喜”字和花卉图案;1块呈长条形,“喜”字两侧各有一“卐”字,雕有花卉图案;4块呈桃形,亦雕有“喜”字和花卉图案。元妃黄氏棺室严重被盗,随葬玉器只剩玉带板1块,玉佩饰6片。玉带板为洁白的羊脂玉质,透雕花卉图案,其中有两朵形似喇叭花的带叶灵芝图案。次妃王氏棺室随葬玉带板17块。玉质较粗糙,色白泛青,除长条形的3块仅透雕花卉图案外,其余均透雕有带翼麒麟、山石、松枝、花卉图案,雕刻精细,图案形象生动。两块铊尾呈长方形,一端呈弯弧,边框和板面的花纹平齐,两层透雕带翼麒麟,张嘴,上唇略上翘,露齿,身上有方格纹饰,尾稍两侧均刻卷云纹,站立在山石上呈向前奔走状。麟麟四周透雕山水、松枝、梅花等图案。桃形及长方形的带板亦透雕带翼麒麟(图版五五)。



镶嵌

明晚期玉首饰因受金镶宝石首饰的冲击,往往添加宝石,制成金镶玉宝石首饰,这是明代初、中期所没有的。这一变化,是皇家用玉观点的突破,也是当时制玉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金镶玉宝石首饰,使玉与宝石互相衬托,显得更加美丽、华贵与典雅。宣王元妃李英姑棺内出土的1对白玉茄形坠金耳环,就是金镶玉宝石首饰。其玉坠质地白嫩,琢制成长茄形,通体抛光,上端有圆鼻,用金丝缀以金叶(花萼)四瓣,再穿绕于圆鼻内;每瓣花萼上透雕缠枝花卉图案,其上镶嵌一颗红宝石,红绿相间,十分美观。在四瓣花萼的中心顶端有孔,以较粗的金丝作成耳环钩,钩横径2.9、通高6.5厘米(图版五一)。同棺所出2件玉瑱,色灰,玉质较粗,形似辣椒。顶部有孔包金叶三瓣,金丝穿过金叶攒绕孔内,金丝上端有小圆环,通长3.9、径1.l厘米(图七)。继妃孙氏棺内出土玉佩2件,上部亦均用金钩,金钩长7.5厘米,两钩共重37克,钩内刻有“银作局嘉靖元年六月内造金伍钱”(图六)。


品种

就玉器品种而言,明早期的比较单调,至中、晚期则较丰富,这在江西四座藩王墓中得到了鲜明的反映。如明中期墓(朱祐槟墓)出土的玉器只有20余件,品种较少,而明晚期的益宣王元妃李英姑棺内出土的玉器却有五种138件,继妃孙氏棺内出土的玉器有三种139件,品种繁多。这从以上的简介中已可看出,兹不赘述。

玉质

最后,从玉质上看,亦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

明代中期玉器的玉质虽大多较细,但有不少已趋向粗糙。如益端王棺内出土的20块玉带板,玉质平滑细腻,光泽度强,全用洁白的羊脂玉制成(图一)。但彭氏棺内出土的玉圭色呈豆青,玉质欠佳,做工欠精,同一棺出土的玉鸳鸯、玉鱼、玉羊、玉人、玉泥鳅等佩饰,玉质亦甚粗糙,显示出中期这一过渡期所带有的承前启后的特点(图版四二——四五)。不过,晚期玉器也有的玉质很好,如庄王棺内出土的20块玉带板,均用羊脂玉制成,玉质细腻,光泽度强,庄王妃王氏棺内出土的玉带板浮雕有龙、凤鸟、蝙蝠、如意等图案,其玉质也较好。继妃万氏棺内的玉带板更是洁白润泽,是此墓中最精美的玉器。有1件玉圭,色青绿,玉质亦甚细润(图版四八)。宣王元妃李氏棺内出土的玉带板,也均为洁白的羊脂玉制成,玉质白嫩,平滑有光泽。但同一棺内出土的玉圭为青玉质,质量欠佳,做工也不甚精细。继妃孙氏棺中出的20块玉带板虽为羊脂玉,但色泽不正,发暗,表面不光滑。另一副16块的碧青玉带板,玉质更为粗糙(图版五三)。同一棺出土的玉圭色发暗,无光泽,雕工粗扩。玉瑱及茄形玉饰亦如此。卒于崇祯七年的朱由木棺内所出土的大小玉珠玉质更美,夫部分呈色发黄、发黑,或乳白。卒于同年的次妃王氏棺中所出土的玉带板、玉圭,亦均玉质粗糙、厚重,无光泽(图版五五)


通过以上的初步比较,呵看出四墓所出玉器在品种、形制、装饰、玉质等方面,既有共同之处,也有较大的差异。共同之处就是大部分玉质优良,做工精细,器表均显现出较强的光泽,这也是明代优质玉器的普遍特点。差异之处就是中期为白玉、青玉,而晚期多为青玉、灰玉。明晚期的玉器形状大的比中期更大,小的比中期更小;玉质差的亦比中期更差。但是,也应当看出,晚期的玉器较之中期的.无论在种类上和工艺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纹饰中吉祥图案大为流行,装饰化更加突出。如有的玉器在图案的阴线内描金,以增加纹饰的美观;还有的以喜庆祥瑞为图案,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些形象化的展示,组成了多姿多彩的吉祥图案。

在装饰手段上,明代玉器的演变十分清晰,中期为初、晚期间的过渡,多少带有工整、细巧的风格,但也出现了简单的雕工,晚期玉器纤丽繁华,比较复杂。造成明中期以后玉器装饰复杂的原因,正如杨伯达先生所指出,是与当时社会的大气候密切相关的。到明中期以后,虽然由于宦官擅权,朝政腐败,国势日弱,但城市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生产的兴旺,海外贸易的通畅,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成长,促进了商品化的生产发展,使玉器手工艺规模越来越扩大,技术水平得以提高,碾制出了大量的玉器,以满足市场商品交换的需求,但往往造型不顾大体,强调标新立异,做工也极为粗犷不羁。

总之,从对此四个墓葬出土玉器的介绍可知,明晚期玉器的商品化、工艺美、装饰美的格调已经完全形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