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 自暴自弃的如是轮回

 青衣问道 2015-02-16


            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 自暴自弃的如是轮回


普通人的心理通常都在自暴与自弃之间来回的变化。
一个人的修养要是能做到既不自,也不自弃,平平稳稳那就很了不起了。












本人男23岁,心理却像个小孩,遇到点事情解决不了就自爆自弃,脾气也特别急躁,常常对父母发脾气的时候情绪难以控制,过后却很后悔,工作中我接受能力差,还受不了师傅的闷气,因为这个我始终没有固定工作,





自暴自弃心理偏差


有些孩子,总是表现出一种愚蠢、懈怠、退缩的状态。还有一些孩子会进行重复的自我刺激(吸手指)、玩弄生殖器官、拒绝与人互动、表现出无能和失望。当你的孩子出现上述偏差行为的时候,他背后的动机就是"自暴自弃"。



家庭治疗的先驱--心世界告诉我们,出现自暴自弃倾向的孩子多发生在高压、父母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家庭。这些家庭对孩子的要求一般比较高、给孩子的批评比较多,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形成一种无能、差、我不行等负面的自我认同,慢慢的就走向了自暴自弃。这里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这种动机:

心世界在中考、高考前夕接到这样的来电;我孩子学习不好,快考试了,我发现他回家不写作业也不看书,问他为什么,他说:"再复习也就这样,没用了。"还往往伴随着焦虑、烦躁的情绪反应。

这就是典型的"自暴自弃",在父母一直以来有意无意的高期望值、高压和批评、打击之下,在大考压力最大的时候,孩子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无望和失落,进而导致了厌学。其目的是想让父母对自己失望、放弃自己,从而释放自己的压力。

记得一位萨提亚导师曾经不无感慨地说:学费永远是便宜的,生活中我们付出的代价才是最昂贵的。没有任何的成功,能够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

如何处理由“自暴自弃”这类动机导致的偏差行为?

处理要点:父母不能放弃,更不要批评和可怜孩子,而要及时对任何正面的努力给予鼓励。

在很多由“自暴自弃”这类动机导致的偏差行为中,孩子本身就是想让父母对自己失望,从而放弃自己,这样,他就能更名正言顺的自暴自弃。因为他想:“爸爸妈妈都对我如此失望,觉得我不思进取、前途无望,我自暴自弃也是应该的。”所以,此时的父母一定要不抛弃、不放弃!

我们以在上面解释“自暴自弃”动机时的那种案例来简单的说明一下处理方法。

在这种案例中,孩子突然间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进而出现不愿上学这个偏差行为,这是因为父母持久的高压,让孩子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动机。面对这样的境况,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呢?林老师的建议是:不放弃,而且及时鼓励好行为。

这要求父母不能因为孩子的这个行为就产生失望情绪,更不能因此批评孩子,指责其不思进取。父母此时最应该做的是一看到孩子有看书或者想去学校等类似的好行为就马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如此,才能更快的让孩子走出“自暴自弃”的不利情绪。









自暴自弃的人该怎么办?


  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性格,同时每一个人的性格也随着境遇而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尚如此复杂,更何况随时都在变化的心理思想呢?南师说普通人的心理通常都在自暴与自弃之间来回的变化。一个人的修养要是能做到既不自曝,也不自弃,平平稳稳那就很了不起了。


  大家都知道一句成语“自暴自弃”,这四个字就是从《孟子》里来的。自暴的人,就是我慢,有偏见,刚愎自用,我见很强的人。换句话说,自暴就是狂妄,每个人都容易犯这种心理的毛病,有时候道理上知道,但当情绪高涨修养又不够的时候,不应该讲的话就冲出来了。譬如我们看到有些人,有时候脾气一来,天不怕地不怕,老子什么都不怕;真到那个时候啊,什么都怕了,这个是修养的问题。

  自弃,就是有很强烈自卑感的一种人。常常听到年轻人讲,老师啊,我是没有希望的了,我不行了,我是白痴啊;或讲我是笨蛋啊,我永远没办法。这些都是自弃的话,不过这些还算是客气话,真正自弃的人,有些是灰心到极点,想走自杀的路,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们人,当情绪高涨的时候,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自我崇高,自我英雄;当情绪低落的时候,觉得自己一无所能,活不下去,所谓“壮不如人老可知”,这是古人的一句诗,年轻都不如人,等到老了,那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人啊,经常在这两种心理之间摇摆不定。借用学佛的比喻,说一个人不能得定,原因不是散乱、思想乱跑,就是昏沉、想睡眠,那是讲修养工夫,是指打坐修定的一个景象,不散乱就昏沉,这是讲普通人一般的心理状况,包括身心两方面。其实我们检查自己,真做学问修养工夫的话,我们每天随时随地的情绪思想也是这样,不是狂妄自我崇高,就是自卑感来了,都是在这两种状况中翻来覆去。

  我们看到历史上项羽和刘邦对立的时候,项羽当时很得意,说话狂妄。历史上记载,项羽年轻的时候,读书不成,去学剑。可见他功课不好,书读不好,所以不读书了,去学剑术武功。学剑又不成,可见他很没有耐性,然后就读兵书,因为学剑是一个打一个的,没有意思,他要学万人敌。看见叔叔在那里读兵书研究军事,他就想学,可是项羽万人敌也没有学好。历史上描写他的这几句话,就是自暴,最后失败了,八千子弟都打光了。一个撑渡船的老头劝他过江回家去,家乡还有年轻人会跟你出来;但他说无颜见江东父老,没有脸回去。还有人说项羽晓得不能上当,只有一条船,这个老船家,你晓得是不是敌人?万一渡江一半,把他丢下水,那就完蛋了,他宁可干脆自刎。这是后人的猜想,实际上,他到失败的时候无颜见江东父老是真话,那个心理已经低落到自弃的程度了。

  所以我们特别强调一点,希望青年同学们注意,我们一般人的心理,随时随地不是走入“自暴”就是走入“自弃”的境界。要能够既不自暴,又不自弃,非常平稳,也很平凡,那就是最大的成就,就是最高的学问。(南怀瑾《孟子与离篓》)














自弃——唯一能伤到自尊的东西


有位朋友给我留言:“是不是一个人在没有独立、没有能力之前或者没有成事之前就不应该太在乎自己的自尊,甚至该放下自己所有的自尊呢?”

  我们且不急于回答这个问题,先想想:职场上什么事情最伤自尊呢?在一般人看来可能莫过于当众被上司骂了,尤其是当上司大发雷霆,劈头盖脸骂得你狗血喷头的时候。

  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反应呢?我随便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得出答案如下:“见怪不怪,当他放屁;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老子不爽,直接滚人;回骂过去,那还用说!”


  这些语言很是有力度,听起来也很解气,是不是这样就捍卫了自尊呢?这种听起来很“血性”的做法在职场上是不成熟的。不成熟的结果就是——你卷铺盖走人,上司留下。

  我一再强调不要把“事情”与“情绪”混淆起来,做事的职业态度是对事不对人,不带情绪看问题。你可能说,那为什么上司还骂人呢?上司骂人是他的不对,他已经把情绪掺入事情中了,这个时候你就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上司发飙,你不要和他一般见识。

  以前做过一个培训,培训师讲了一个故事,说一公司开会,上司大怒,拍桌子瞪眼睛,从地上骂到桌子上,直骂得上司大汗淋漓、口干舌燥;下属们一边点头称是,一边端茶送水递毛巾,请上司继续骂。常人不解,问下属焉能如此找骂。下属说:“上司太可怜了,他疯了。”

  想像一下,如果这群人在一个密闭的玻璃会议室中,你在室外观察,听不到他们说什么,只能看到一个家伙脸红脖子粗的,时而上蹿下跳,时而拍桌子摔东西,你是否也会觉得他“疯了”呢?很有可能,因为他的举动太反常了,看起来像个泼猴。但是如果你置身室内,是当时被骂的对象,你还能这般平静吗?

  始终以平和的心态看问题,这是要靠修为的。你经历的事情越多,你就体会得越深刻。当那个上司发泄之后,谁的自尊受到了伤害?是那个始终彬彬有礼的下属吗?其实是那个上司,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感到羞愧,因为他在众人面前失态了。

  那个体谅上司“疯了”的员工是修炼到一定层次了。我们都有失态的时候,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懂得给别人机会,让他去“疯”一把。他已经失去理智了,这个时候你是在包容你的上司。

  很多人觉得自尊是别人与自己之间的事,当我受到挑战的时候,就要去战斗,去维护自己的自尊。其实自尊是你与自己的事——我们单从字面上看——自尊即自己尊敬自己,这与别人无关。

  当你感觉自己受到了外界的“冲击”时,要心平气和地对待。这时候维护自尊并非体现在你的“反抗”有多激烈上,而是体现在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排除干扰,让争议回归事实本身,解决最核心的问题。在职场上,请“Be calm and be a gentleman”(保持冷静,做一名绅士)。

  自尊,始于知耻。有了羞耻心你会节制自己的行为,做错了事情会感到惭愧,辜负了别人会感到内疚,落伍了会奋发上进。这一切,都是你对自己的要求,目的就是做最好的自己。除非你自己做错了,没有什么能让你的内心感到羞耻的事。

  下面个这个故事很有寓意——

有一个画家,想创作一幅作品《魔鬼与天使》,在大街上找到了一个非常天真浪漫的小孩儿,做天使的模特,却苦于找不到魔鬼的模特。整整40年过去了,都没能实现。有一天,在大街行走,发现一个沿街行乞的乞丐,表情贪婪、龌龊,他大喜,这不正是魔鬼吗?画家走过去付钱给乞丐,要他做模特。在画室里,乞丐大哭,原来,挂在墙上的天使画像,就是40年前的他,因为40年没有努力,导致落魄为乞丐。

40年前做天使的那个模特,40年后成了魔鬼。是谁毁了他的尊严?是那些打过他、骂过他的人吗?绝对不是。事实上,是他自己,如果他不甘堕落,没有人能把他从天使变成魔鬼。

  尊严大都不是在战斗中捍卫的,而是需要在成长中坚持的。坚持什么?就是要坚持做最好的自己,不论你遇到什么干扰,都要保持冷静,矢志不渝。世界上唯一能伤到自尊的东西就是自弃。

  韩信当年为何甘受胯下之辱?因为他知道自己此生绝非市井屠夫之辈,他不愿意因逞一时的匹夫之勇而破坏自己的鸿鹄之志。当点兵多多益善的将军衣锦还乡的时候,对当年的泼皮却赦而不杀。那个时候,这个泼皮一定还记得韩信当年的眼神,那眼神淡定而又坚毅,那眼神中写着什么是真正的尊严。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开篇的话题:自尊心需要放下吗?当然不需要,因为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伤害到它。自尊源自一颗坚强的心,源自永不言弃。

  







癔瘫:挨批评就瘫痪倒地意识不清


  “集中精神!不要开小差!”老师一句高声批评,竟导致高中女生倒地不起,意识不清,四肢挥舞长达十几分钟。经专家诊断:女生为癔症发作,可能与她自小娇生惯养、个性出现缺陷有关。

  老师高声一句“不要开小差”

  娇娇女委屈倒地意识不清

  17岁的小谢家住汉口,在江岸区一所高中就读。她是家中独女,长得可爱,又擅长舞蹈,自小备受宠爱。

  她的妈妈回忆,女儿小时候看电视,信号突然中断,看不成动画片,她都会蛮不讲理的大发脾气,赖在地上打滚大哭大闹。

  小谢慢慢长大了,没想到这暴脾气也跟着越来越大,只不过由“热”变“冷”,凡事稍不顺意,就会接连两三天沉默不语,板着一张脸进进出出,这种冷暴力更让她的家人、同学吃不消。

  日前,小谢在学校参加节目排练,有些心不在焉,老师眼神暗示无效,不得不高声提醒她:“集中精神!不要开小差!”没想到,话音刚落,小谢马上扑倒在地,意识不清,双目紧闭,大口喘气,四肢挣扎。

  大约十几分钟后她才慢慢恢复平静,但依然不能说话,仿佛瘫痪,无法行走,但能用笔对答。

  癔症导致“癔瘫”

  暗示疗法一周康复

  小谢随即被送到武汉市心理医院,该院副主任医师张红检查发现,小谢意识尚清楚,能用手势示意块状物自小腹上升至喉头部,接着做出喘气的样子。尽管她双腿不能动,但肌张力正常,膝、腱反射等均为正常。

  最后,医生诊断小谢患癔症性痉挛、不言、截瘫。经暗示治疗一周后,她痊愈出院。张红说,暗示疗法最常用的是言语,即告诉患者经过治疗会取得良好效果。

  据介绍,“癔症”又叫“歇斯底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精神障碍,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患病女性多于男性。发病原因主要与遗传因素、个性特征有关,简言之,在某种性格基础上,因精神受到刺激而发病。而家庭教育的方式、成长环境,对一个人个性的塑造至关重要。

  具体到小谢,她从小在父母的呵护和纵容中长大,过分的关爱和保护导致性格有明显缺陷,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暗示性强、依赖性强、情感不稳定、带有表演性等人格特征,这类人在突然受到挫折,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时,容易引发癔症性反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谢的母亲重感情,受刺激时常有“晕厥”现象。

  癔症并非器质病变

  改善性格可预防复发

  张红说,癔症只是一种暂时性的脑机能障碍,并非器质性病变,来得快,去得也快,但随之而来的躯体症状,如癔瘫等却可以持续存在,如果治疗不当,可能延续多年。

  临床治疗癔症,一旦症状缓解,医生会坦白地告知患者的性格缺陷,以及与病情的关联。

  这其实也是一种预防复发的手段。

  张红说,要让患者充分认识并有意识地注意改善自己不健康的性格特征,以正确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处理各种冲突和挫折,这对于彻底治疗癔症有重要意义。此外,患者父母应该及时调整教育方法,避免过度宠爱,改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同时要多与孩子沟通,采取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方式,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及时宣泄心理压力。





遇挫折易自棄


 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需要(need)是行為產生的源頭,這些需要除了包括生理需要(如呼吸、睡眠、休息)外,還包括心理的需要。按照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在滿足生存及安全需要後,便轉而追求歸屬和愛的需要,獲取被承認、被尊重的滿足。當這些需要不被滿足或失去時,人便陷入挫折(frustration)之中。若對這些挫敗處理不當,便會出現自暴自棄的反應,更甚者會轉往其他依賴如酗酒、吸毒等。

 

偏差須再社教化

 對於周澄的行為,不少人予以批評。但我們若從社會學角度出發,這些批評的行為正是社會標籤化(labelling)的體現。周澄在訪問中曾說「我希望大家能平心靜氣,放下某一些所謂的道德眼光去看這件事」。若從社會學角度而言,所謂價值觀念,很多時是透過社教化(socialization)的過程灌輸大眾,人一旦作出偏差行為,便需進行再社教化,接受主流的價值觀(如偷竊要入獄改過自新)。久而久之,一旦作出與社會價值不符的舉措便被標籤為不道德,而這與事情本質的好壞不一定有必然關係。






            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


 超脱欲望
  有时我们的举止像个在玩具店中的小孩,要这个,要那个,还要另一个。众多选择令我们混乱,不知所措。有人说:“你到底想要什么?只能选一样,快点决定”。我们却不知如何选择。
 
  我们若不断在众多的欲望中彷徨,就无从拥有内心的平安和喜乐。因此,我们需要内在于外在的操练,超越这些欲望,发现人生的使命。

  克服自弃心理
 
  属灵生命有一大危机,就是自弃。当我们说:“如果别人真正认识我,就不会爱我”时,我们就是选择了迈向黑暗的路。我们常人云亦云地相信,糟蹋自己是一项美德,是所谓的谦卑。其实,谦卑与糟蹋自己正好相反。谦卑是认识自己在神的眼中很宝贵,我们的所有所是,全部是他赏赐给我们的。要胜过自弃的心理,就必须鼓起勇气,聆听称我们为爱子的声音,并且决心依据这个真理而生活。
 
  接纳你的真正身份
 
  你真正的身份是神的儿女,这是你必须接纳的身份。当你对此有所肯定,并在其中安妥下来的时候。便能在这既使你得着欢愉又令你痛苦的世界里生活。你能够接受临到你身上的称颂和斥责,视之为强化你基本身份的机会,因为那使你自由的身份是超越人间一切称颂和斥责的。你属于神,并且以神儿女的身份被差派到世界中。
 
  你需要属灵的引导,需要一些可以使你继续靠稳在你真正身份当中的人。因为那驱使你远离神的居所(就是你心深处),并纵容你自己沉溺在人世间称颂和斥责之中的诱惑依然存在。
 
  由于长久以来,你并不熟悉你心深处(就是作为神儿女身份根基的地方),那些能够接触到那里的人,对你就拥有一种突如其来、压倒性的魔力。他们成为你身份的7一部分。没有他们,你便无法再活下去。可是,他们没法充当神的角色,因此他们离开你,使你感到被遗弃。然而,正是这种被遗弃的体验,让你归回你作为神儿女的真正身份。
 
  唯有神可以完全居住在你心灵的最深处,并且给你一份安全感。不过,危机依然存在,你或者还会让其他人带走神圣的核心,使你跌进伤痛之中。
 
  或许需要相当的时间和纪律,使你那在心深处隐藏的自我,再次联结上那为人所知、被爱、被接纳但也被世界所批评的公开的自我。只是渐渐地,你会开始感到联结,并且更完全地成为真正的你——神的儿女。在那里,有神给予你的真自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