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瓷器(三)

 文香阁 2015-02-16

三、永乐、洪熙、宣德时期的瓷器

1、永乐时期(1403—1424年)

1)概况

明成祖朱棣在位22年,政权比较稳固,经济发展较快,因而推动了制瓷业的进步,使其在继承元瓷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和发展。在中国制瓷史上,永乐的鲜红釉、甜白釉和青花瓷独树一帜,占有特殊的地位,成为明清两代的典范,并广泛影响于后世。

明永乐帝武力夺取政权之后,将京师由南京(应天府)迁至北京(顺天府),南京作为陪都用来安抚南方的一大批宗室和官僚。两京所用瓷器数量大增,景德镇御窑厂担负了大部分的宫廷用瓷制作任务,一批批独具时代特色的官窑瓷器和有相当水平的民窑瓷器在景德镇烧造出来。随着手工业和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贸易日益繁荣。永乐3年(1405年)开始,郑和七下西洋,对外推销了精美的瓷器,又从波斯带回了制瓷所需的“苏麻离青”,为景德镇的青花烧制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频繁的中外文化和贸易的交往,这一时期的瓷器在造型和纹饰上也受到西亚地区文化的影响。如永乐的青花水注、无挡尊、花浇、卧壶和天球瓶等,与古波斯陶器的造型纹饰有很多相似之处。

2)、造型特征

永乐瓷器的造型,以优美俊秀,厚薄适度,仪态万方为其突出特点。永乐的型制都很新颖,与宋金时期逥然不同,比元代和明代洪武有较大的发展和改进。

此时瓷器品种繁多,有些相同的器型具有不同的釉色,有些不同的器型却有相同的釉色。

一般说来,永乐的大件器皿较少,圈足矮浅,盘、碗底心略微内凹外凸;大盘砂底细密,足墙外直内坡,偶见火石红斑。同样的器型,永乐的要比宣德的轻薄,修胎工整;琢器腹部的胎体衔接不明显。较为突出的是那些受外来影响的器型,如无挡尊、执壶、花浇、僧帽壶、鱼篓尊、八方烛台、折沿盆、大盘等,有的还写有阿拉伯文、波斯文或藏文。这些器物是明初专为西亚人烧制的外销瓷,明显受到西亚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元蒙文化的影响。

过去,因永乐和宣德青花器的器型、釉面、纹饰都很相近,人们往往难以区分,统称之为“宣青”,故有“永宣不分”之说。随着对永乐、宣德瓷器风格的深入研究,目前已经基本搞清楚了各自的面貌特征,完全可以把两者区分开来。

3)、图案纹饰特征

永乐时期,瓷器的装饰手法日益繁多,不仅有划、刻、印、锥拱(即里刻外印或里印外刻),而且有青花画花,青花加金彩画花,釉上彩绘、雕塑、活环等等,有的器里印花,器外为青花画花,这种装饰手法,显然是承袭了元代枢府窑的传统方法。

元代青花装饰繁缛,永乐时风格一变,纹饰大都疏朗秀丽,笔意自然。由于“苏麻离青”料呈色不太稳定,易于晕散,故纹饰中较少画人物。但是,内外加花、器心绘花的装饰手法得到广泛应用。元代器物上常见的卷草、海水、回纹、栀子花、变形莲瓣纹等边饰纹样,永乐时仍旧沿用,至宣德时依然可见。成为永宣两朝共有的边饰。

永乐时缠枝莲叶和元代有所不同,花大而叶小,叶蔓清秀,运笔流畅,形象生动,常绘纤细齿状的叶纹,也有别于宣德同类器上的画法。

永乐时瓷器上所印暗花,线条圆润,似隐似现,生动自然;清代康熙、雍正时仿品上的暗花则用白粉状的线条凸出釉面,纹饰浅露。

常见的纹饰有:团龙、云龙、双龙、五龙、荷塘龙、龙凤、云凤、云肩、朵云、如意云、狮球、瑞兽、鸳鸯、喜鹊、山雀、园景、竹石芭蕉、松竹梅、朵梅、碧桃、团花、佛花、莲瓣、菊瓣、洋莲、折枝花、折枝石榴、折枝枇杷、折枝花鸟、缠枝花、缠枝宝相花、缠枝菊、缠枝灵芝、缠枝牡丹、三果、荔枝、海棠、石榴、桃、柿子、弦纹、回纹、海水纹、半钱纹、方胜纹、忍冬纹、婴戏纹、阿拉伯文及藏文等等。

4)、各品种特征

永乐时釉色品种很多。大致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及单色釉三大类。单色釉并非都无纹饰,大部分在胎上暗刻了纹饰,且相当精致。永乐时期的单色釉,一改元代和明初的青白单调的色泽,烧制出极富盛名的甜白、影青、翠青、冬青、鲜红、蓝釉、黑釉等各具特色的新品种。

重点谈一下青花、甜白釉和鲜红釉。

—永乐的青花瓷,继承前代的传统工艺并有所创新。使用高铁低锰的“苏麻离青”钴料烧制的青花瓷器,极富特色。

永乐时期的青花瓷的绘画纹饰多带有西亚色彩,线条粗细兼用,藉以表现青花纹饰的浓淡层次;不论着色深浅,青花的烧造均绚丽鲜艳,清晰明快;线条的纹理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呈星状晕散,浅淡处结晶斑较少,浓重处则凝聚成黑青色、藏青色或呈现金属锡光,甚至下凹深入胎骨,迎光侧视或用手抚摸可辨凹凸不平之状。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研磨不细的钴料在窑火中形成的自然晕散。与清代雍正仿永乐、宣德青花的刻意重涂点染,着意摹仿不同。永宣青花瓷器色料的这一特殊现象,可作为我们鉴定的依据。正因为有这一特殊原因,故永宣青花纹饰中较少描绘人物。而用来渲染花鸟、海水、园景等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同在宣纸上作画一般,能留下笔触墨痕,富有韵味。

青花瓷釉面的青白色调,是元、明两代的共同特色,是使用传统烧制方法所致。永乐时釉面的青白色较元代有所减弱,有的已开始呈现洁白的色调。釉面大都平滑光润,肥厚晶亮,不像后来宣德时的橘皮釉面那样多皱。

永乐青花瓷除著名的“压手杯”有“永乐年制”篆书款外,其它均无款识。

甜白釉是明永乐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由于永乐白瓷制品中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在有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便给人一种的感受,故名甜白。永乐甜白釉釉质洁白,温润如玉,肥厚如脂,光亮匀净。在所有白釉中独树一帜,为历代文人雅客所推崇,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

永乐年间,景德镇制瓷工匠为了提高瓷质作了相应的工艺改进。他们在瓷胎原料中增加了高岭土的用量,这种作为瓷器骨骼的原料多了,就能减少变形。此时的原料加工更为精细,并且去除了其中杂质,从而增加了瓷器的白度和透明度。通过一系列改良,使瓷器质量大幅度地提高。永乐年间的白瓷色调恬静柔润,给人一种甜美的感觉,故名甜白釉。因为它可以填上各种釉色而成彩瓷,所以又称填白瓷。甜白瓷的诞生为釉下彩和其后出现的各种釉上彩瓷创造了条件。

永乐的甜白釉的釉层有厚、薄两种,薄釉常施于薄胎圆器上,釉面平整晶莹,器物的口、足边沿及带系的棱角处微显胎骨,足边沿等釉面切削齐整,施釉无流淌,光照见影,仿佛是只见釉层而不见胎骨,故而有脱胎器之誉。厚釉则釉质凝厚,较薄胎器的釉面更为肥腴,多施于厚胎琢器,以光素器为多。永乐甜白除了一部分为素面无纹装饰外,也有一部分有划花或印花装饰,其图案主要为缠枝牡丹、缠枝莲、瓜果、折枝花、莲托八宝等。印花装饰为典型的暗花,一般较为模糊,须仔细观察或借光线透视,方可看出纹饰或款字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往往真品反而不如仿品的纹饰、款字清晰。

永乐甜白的器型有盘、碗、高足杯、瓶、罐、盂、灯台、军持等。

鲜红釉—永乐鲜红釉极富盛名,声誉远在元、明诸多红釉之上。红釉瓷在元代已有烧造,至永乐时已能熟练掌握铜红釉的呈色技术,完全改变了洪武时红釉的泛黑色调。胎质更趋精细,釉面匀净,还原气氛适宜,烧出的釉色鲜艳,是火候恰到好处的明证。因此也称“宝石红”,“霁红”等名称,更由于这类颜色釉主要用作祭器,因此也称“祭红”。事实上均指高温铜红釉而言。永乐鲜红釉亦有厚胎红釉和薄胎红釉之分。

厚胎红釉,如高足碗之类,发色微浅,胎质坚细,加之施釉较厚,更显釉面坚致。器内白釉微显青白色,口沿呈现一圈整齐的淡青色釉宽线,俗称“灯草口”,但比宣德红釉的“灯草口”略宽;口沿露胎处,白釉和红釉接唇明显;有的口下沿显青绿色,但色调多不浓重,愈显其下面的红釉之艳。

薄胎红釉,如盘碗之类,个别器物若叩之听声,便觉其胎体并不坚硬。釉面往往通体开片,底部尤甚;与永乐青花鸡心碗、墩式碗一样,底部釉面开片的原因,一是胎质疏松,二是烧结时火力不足。其器身釉色稍暗,红中闪灰;偶尔显现的“灯草口”,不及厚胎红釉器物那样宽白。

5)、胎釉特征

胎体:永乐时期比较注重淘炼瓷土,因此,胎质细腻润滑,胎色洁白,较之后来的宣德瓷器胎薄体轻,器型规整;大器的细砂底,有光滑温润之感。

永乐胎体有四种情况:

(1)                 胎:细润而坚致,但较之后来宣德及清代康熙的胎质,则是莹润有余而坚硬不足。厚胎多见于琢器类,圆器类多为墩式大碗。厚胎器物因胎釉结合致密,故釉面洁白,莹润如玉。

(2)                 胎:器体玲珑、规整。圆器中以盘、碗居多,琢器少见。

(3)             松质浆胎:胎色微黄,釉面片纹亦呈黄色,一般开纹片较小,底部开片较器身为重,叩之胎声沙哑。

(4)                 胎:永乐的脱胎器极其有名,胎体薄如蛋壳,极为轻盈,俗称“卵幕”。清人用“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的诗句来形容它。其胎体虽薄,器型却十分规整,还能在脱胎器上印、刻花纹和款识,技艺可谓精湛绝伦。

     脱胎器的制作方法:胎体成型后施釉,待器内挂釉干枯,既刮除未挂釉的那面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刮好的面上施釉。烧成后,好似抽去胎骨,薄如两层烧结为一体的釉面,莹澈透亮,故曰“脱胎”。此种技法始于永乐时期,以后成化及清代康熙、雍正乃至民国都有制作,但均不及永乐器圆润精细。

釉面:永乐时期,釉面以肥厚、细腻、光润、干净为主要特征,绝无后来宣德时普遍存在的橘皮纹现象。

6)、鉴定要点

1)永乐瓷的器型清秀、圆润、灵巧。由于频繁的对外交流,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含有外来色彩的造型。比如:抱月瓶(背壶)、扁腹绶带葫芦瓶、藏草瓶、卧壶、天球瓶、无挡尊、鱼篓尊、花浇等等,这些器型均与波斯文化中的金、银、铜、玉、料及陶器造型接近。

2)永乐时胎土淘洗精细,胎体轻重适度,尤以白砂底之温润细腻而著称。圆器中的撇口器的口沿,以手试之有锋利感,人后防的器口口沿多圆润。琢器胎体的衔接痕迹微露,不及元代及明代初期明显。

3)永乐器物的釉面肥厚、莹润、干净,无橘皮纹。器底的白釉,一般匀净,少有厚薄不匀现象,也有器底白釉开有细纹片。

4)永乐时官窑民窑常用的装饰,有海水、卷草、缠枝莲、竹石芭蕉、折枝枇杷、莲瓣、洋莲、暗龙等。青花纹饰线条纤细、清新,风格潇洒;所用金彩成色足赤,红彩色艳。

5)青花器的色调凝重古雅,绚丽鲜艳。所用“苏麻离青”钴料,烧造时有自然的晕散,形成浓重凝聚的结晶斑点,呈凹凸不平状。

6)常见器足有:高深外撇式圈足、内墙外撇式浅圈足、里直外收式圈足、齐平式圈足、外底边角稍微突出的齐平式圈足。圈足露胎处多泛火石红斑。盘、碗类的内壁与底面衔接处,印弦纹一周;器心多微下凹,器底外凸,呈塌底状。梅瓶多平底,微有修胎痕,呈直角式小斜坡状。

7)官窑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始于明代永乐,多写四字篆书,笔法折角处浑圆,起落笔处尖细,字体结构紧凑。

2、洪熙时期(1425—1425年)

洪熙在位时间短暂,至今尚未发现署洪熙年款的官窑瓷器真品,因而洪熙瓷的真实情况也就无从谈起。永乐时期,瓷器上署有年号的本来就很少,何况洪熙又介于永乐和宣德之间,故其无款器物就更难从永乐、宣德两朝的瓷器中分离出来。因此我们只能说,洪熙瓷若不混在永乐之列,则必杂于宣德之中。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