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琴之工尺谱,节奏、节拍及其他

 率我真 2015-02-16

一、简介(来自百度百科—“工尺谱”)

唐代即已使用燕乐半字谱,如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写本《唐人大曲谱》。

至宋代即为俗字谱,如张炎《词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谱等。

发展到明、清,通行的是工尺谱。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

近代常见的工尺谱,一般用“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等字样作为表示音高(同时也是唱名)的基本符号〔可等于sol、la、si、do、re、mi、fa(或升fa)、sol、la、si〕,如表示比“乙”更高的音,则在“尺、工”等字的左旁加“亻”号;如表示比“合”更低的音,则在“工、尺”等字的末笔曳尾。

二、优缺点

1.工尺谱最早应用。(不早于1800年左右),他(张椿)发现并指出传统琴谱的缺点,认为减字谱的节奏记得不是很精密,最多只有断连、缓急的划分,却没有板拍,因此,他在琴谱中加附有工尺谱,这是琴坛的一个创举。继他之后,祝桐君、张鹤、杨宗稷等人,也陆续采用了工尺谱。这种做法在当时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阻力重重,直到百年之后,还有一些人对此抱有强烈的反感。据此,可见,张鞠田(张椿,号鞠田)首创精神之难能可贵。(来自许健《琴史新编》)

2.在节奏方面,古琴的记谱方法显然不如西方记谱法好用。(需进一步查找原话来自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古琴》)

3.顾梅羹《琴学备要》关于节奏、节拍方面的论述。

三、其他

世事无常,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之中。如历史上很多东西,很多古琴派别“至今或灭或微”,而另一些琴家和宗派横空出世。西方简谱、五线谱如果好用、利我古琴,完全可以拿过来用,但有一条很重要:我为体,汝为用,也就是独立自主、不做附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